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4卷 第4期

2023, 第44卷, 第4期 目录

导出 引用
综述
峨眉山地区种子植物的区系分析
鲁松, 杨适, 谷海燕, 谢孔平
2023, 44(4): 1-10. doi: 10.12172/202208290004
摘要:
本文在多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峨眉山地区分布的种子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结果表明:(1)峨眉山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77科、984属、2980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21属、33种,被子植物172科、963属、2947种。(2)从科的分布型可以看出,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据优势,但温带成分的科数也占有较大比例,各有74科和53科,分别占非世界广布科的57.81%和41.41%。在属一级中的分布类型中,温带成分略占优势,有450属,占非世界广布属的49.29%.综合分析表明峨眉山地区的植物温带和热带成分交汇融合,温带为主,热带性质较强,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3) 峨眉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丰富,濒危、特有、古老性种类多。
综述
近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鸟类新记录解析
姚思倩, 杨露, 莫正仙, 王荣兴
2023, 44(4): 11-18. doi: 10.12172/202209140001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和公民科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鸟类新记录被发表,及时收集这些资料并探索鸟类新记录出现的潜在规律对鸟类学研究及其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书籍和期刊文献,系统整理了近10年来中国各省级行政区鸟类物种新记录信息。结果发现,截至2022年3月31日我国鸟类为26目110科1456种。在省级行政区尺度,48.86%的鸟类物种出现新记录,包括37种国家级新记录。除澳门外,其余各省级行政区都有鸟类新记录,且我国东南、西南以及北部新记录数相对较多;新记录鸟种最多的为雀形目和鸻形目鸟类,且表现为广西和江西等区域雀形目鸟类的增加较多,四川和云南省等区域鸻形目鸟类的增加较多。针对新记录发现的生境分析发现86.07%的新记录集中在水域、林地以及居民地。新记录物种数随着人类足迹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提示:鸟类新记录的不断出现可能与调查强度、保护成效、环境变化以及鸟类自身特性有关。建议加强鸟类的监测,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监测;特别关注气候、栖息地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综述
苦竹属植物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晏俊玲, 李茂, 张伟建, 赵佳伟, 陆培, 郑佳, 赵东
2023, 44(4): 19-26. doi: 10.12172/202210190003
摘要:
苦竹属植物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天然资源型植物,药食兼用,在我国分布广泛,产量较高,其秆、叶、笋等部位均含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本文对苦竹属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属植物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
研究报告
基于SSR标记的楠木核心种质构建
张群, 程晓玲, 刘明, 谢佳鑫, 彭建, 余波, 晏奎, 辜云杰, 杨汉波
2023, 44(4): 27-35. doi: 10.12172/202305190001
摘要:
楠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研究楠木核心种质的构建策略对强化楠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楠木良种选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4对SSR引物,以102份楠木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M策略、随机取样法、遗传多样性最大法和等位基因最大法分别构建核心种质。采用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等遗传多样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来确定最适合的楠木核心种质构建方法。1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6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875,Shannon’s信息指数为1.297,表明楠木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较高抽样比例时,等位基因最大化、遗传多样性最大化法和M策略抽取的核心种质均对原有种质有较好的代表性。等位基因最大化法抽取的核心种质等位基因保留率与M策略均达100.00%,但其有效等位基因数和遗传多样性的保留率相对较低;遗传多样性最大化法抽取的核心种质的Shannon’s信息指数保留率与M策略相差不大,但其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数保留率低于M策略。综合考虑遗传多样性参数, M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能最大程度地代表原有种质,为最优的取样策略。主坐标分析结果也证明M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较为全面地代表楠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最后,利用M策略得到60份楠木核心种质,保留原有种质58.8%的种质材料,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达到100.00%、120.51%和106.86%。依据14对SSR引物的扩增谱带,构建了60份核心种质的分子身份信息,能对每份核心种质进行准确识别和鉴定。本研究结果可为楠木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加强利用、发掘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核心材料。
研究报告
桤木Genomic-SSR与EST-SSR分子标记的差异分析
王泽亮, 杨勇智, 杜晋城, 陈炙, 黄振, 郭洪英
2023, 44(4): 36-42. doi: 10.12172/202210080001
摘要:
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为非豆科固氮树种,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桤木属特有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分析了桤木基因组SSR与EST-SSR两种来源标记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EST-SSR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高于Genomic-SSR,而对平均观察杂合度与平均期望杂合度来说,Genomic-SSR高于EST-SSR,聚类分析显示Genomic-SSR与EST-SSR在小的分群上有差异,说明Genomic-SSR与EST-SSR标记在解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关系方面有一定差异,综合两种标记可以获得更加客观的结果。
研究报告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器官C、N、P、K计量特征
刘威君, 陈俊华, 蒋川东, 刘一丁, 谢川, 唐艺家, 罗明华, 慕长龙
2023, 44(4): 43-48. doi: 10.12172/202303100001
摘要:
为了解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各器官C、N、P、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柏木林中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等各器官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C/N、C/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叶片中C、N、P、K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C/N最高的是枝(69.25±13.09),最小的是叶(34.05±8.41)。各器官的C/P差异较大。其中叶的C/P最小(602.66±208.75)。叶的C含量与皮、枝差异不显著(P>0.05),与干、根的C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叶和皮的N含量与其他器官的N含量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N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的P含量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器官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皮和叶的C/N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C/N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的C/P与干、枝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皮、叶的C/P差异显著(P<0.05)。皮的C/P与叶、枝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的C/P除与皮之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他器官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2)C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变异系数均在7%以下,属弱变异;N含量除干属弱变异外,其余均属于中等变异;P含量除在叶和枝中属于中等变异外,在干、根、皮中属强变异;K含量表现的规律与P含量类似。(3)N与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含量与K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N呈显著负相关(P<0.05);P含量与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K含量与C/N、C/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柏木林N、P含量相对紧缺,应合理增施N、P肥,或采取间伐补植桤木等豆科植物形成混交林,提高土壤能力,促进林地养分循环。
研究报告
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与冲突识别研究
张岳, 孙梦鑫, 辛宇, 杨存建
2023, 44(4): 49-57. doi: 10.12172/202209210003
摘要:
探究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成渝城市群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冲突进行测算,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三增三减”的变化趋势,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长明显。(2)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整体以可控级别为主,但冲突强度有所上涨,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不同土地类型冲突强度有所不同,冲突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类型上。(3)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冲突影响逐渐增强,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块基比由0.197上升至0.487,空间相关性减弱,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冲突的影响逐渐减弱。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加剧,人类活动对冲突影响加强,后续发展中应加强土地监管和完善法律保护措施。
研究报告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调查
白冉君, 康齐梅, 雷开明, 孙鸿鸥, 旷培刚, 赵联军, 余鳞, 李晟
2023, 44(4): 58-67. doi: 10.12172/202210140001
摘要: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岷山中部,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与较高的生物物种多样性。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在九寨沟保护区开展鸟兽多样性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调查位点106个,覆盖海拔范围为2 189~3 514 m,总有效工作量76 342相机日。野生兽类、鸟类的独立有效探测数分别为11 045次和648次,共记录到分属5目13科的野生兽类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一级4种,二级10种),种群相对多度最高的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相对多度指数RAI = 48.66);记录到分属4目10科的鸟类3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一级3种,二级10种),种群相对多度最高的为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RAI = 2.33)。偶蹄目和鸡形目分别是红外相机记录到兽类和鸟类中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兽类和鸟类独立有效探测总数的84.92%和64.50%。调查中记录到九寨沟保护区新记录种7个,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水鹿(Rusa unicolor)、梅花鹿(Cervus nippon)5种兽类和四川淡背地鸫(Zoothera griseiceps)、乌鸫(Turdus mandarinus)2种鸟类。相比于保护区之前的2次红外相机调查,本次调查的工作量和覆盖范围均大大增加,记录到的鸟兽物种数量也有明显增长,调查结果为九寨沟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物种名录更新提供了可靠数据,为保护区系统建立野生动物监测体系、有效开展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
研究报告
4种生物药剂对川西北高原鼠兔短期防治效果试验
张荞荞, 陈德炜, 周俗, 索郎夺尔基, 陈琦, 王新, 孙飞达, 王旭明, 杨廷勇, 唐明坤
2023, 44(4): 68-73. doi: 10.12172/202209130001
摘要:
为了解不同生物药剂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短期防治效果,于2022年5月在若尔盖县针对重度退化鼠荒地开展了新贝奥、溴敌隆、杀它仗和鼠道难4种药剂的取食率、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以期为高原退化草地鼠类种群控制药剂选择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对4种药剂的短期取食率为鼠道难(100.0 %)>杀它仗(98.3 %)>新贝奥(77.0 %)>溴敌隆(67.4 %);(2)药剂灭洞率为溴敌隆(86.0 %)>鼠道难(52.9 %)>新贝奥(41.0 %)>杀它仗(34.8 %),溴敌隆短期防治效果最好,鼠道难和新贝奥次之。综合考虑生态安全,草地退化程度和鼠类种群现状,药剂适口性、作用机理及防治效果等因素,针对重度退化草地的应急防控可选用溴敌隆和鼠道难,但在施用溴敌隆药剂时需加强对非靶标哺乳动物的保护;针对中轻度退化草地开展长效常规防控时可选用新贝奥和杀它仗。
研究报告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田莹, 卢杰, 王新靓, 杨琳
2023, 44(4): 74-81. doi: 10.12172/202210010001
摘要:
以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设置一条50 m×700 m的样带并将其分成14个50 m×50 m的样方,分别研究每个样方内川滇高山的种群的径级、高度和冠幅结构,并根据具体的分布株数作图,根据图表研究不同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显示:(1)川滇高山栎的最佳生存范围在海拔3400 m~3550 m之间,在海拔3600 m以上不适合川滇高山栎的生存,川滇高山栎的幼苗幼树在3400 m~3780 m的海拔之间都有分布,海拔大于3600 m的株数较少。(2)川滇高山栎的幼树幼苗数量较多,生长到小树阶段的个体较少,幼树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竞争力较强,而在生长到小树阶段时的竞争力和自身的生存力较弱。(3)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径级分布范围随海拔的增加逐渐缩小,种群密度也随之变小。(4)从海拔3400 m~3780 m之间,川滇高山栎种群的高度结构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从海拔3400 m到海拔3500 m时,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冠幅结构不断增加,并在海拔3500 m达到最大,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冠幅结构不断减小。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土壤、水分、温度、植被生长空间等都不相同,这些影响因素使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对应的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化。
研究报告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与土壤有机碳贮量
李小永, 田小琴
2023, 44(4): 82-87. doi: 10.12172/202210120001
摘要: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森林-灌丛-草被的变化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贮量显著下降,表明岩溶土壤由大气CO2碳汇变成碳源,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植被类型也由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使土壤有机碳呈现变重的趋势。土壤活动性有机碳组分中的微生物量碳也发生相应变化,在B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显著下降,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退化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下降的一个原因之一。因此,有效防止岩溶生态系统的退化,将显著促进岩溶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作为大气CO2汇的作用,同时,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岩溶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贮量,表层土壤含有高达87.12±35.10 g·kg−1的有机碳,整个剖面的有机碳含量均高,而且下部土壤层次的碳含量较之其他植被类型的下部土壤层次高,岩溶生态系统的退化,并未显著影响到岩溶土壤DOC的量,但从三种植被条件下的含量大小来看,以森林植被最高,而以灌丛地最低,草地的DOC含量高于灌丛地。岩溶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同位素δ13C值森林下为−26.15‰,变为灌丛下的−25.44‰,变化较小,表现出与植物叶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较为一致的现象,而变为草地系统后,土壤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则显著增重,达到-20.83‰,也同样表现出与植被的碳同位素值相同的变化。
研究报告
轻木萌发条件、低温耐受性及最适pH值条件探索
成统, 白雪, 钱容, 段柱标, 席会鹏, 唐明勇
2023, 44(4): 88-96. doi: 10.12172/202210230003
摘要:
轻木(Ochroma lagopus)是木棉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其木材主要用于制造风力发电机叶片;然而我国轻木完全依赖进口。为保障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轻木国产化刻不容缓;本研究探索轻木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轻木对低温的耐受性以及苗木生长的最适pH值,完善轻木种植技术,指导轻木国产化种植。 (1)轻木种子浸泡过夜后分别置于45℃、50℃、55℃、60℃、65℃、70℃、75℃、80℃水浴中处理50 min后,置于培养基上萌发;(2)轻木幼苗分别在0℃、2℃、4℃、6℃、8℃低温条件下处理3 d后,比较损伤率和恢复指数;(3)轻木植株用不同pH值的水持续浇灌调节土壤pH值,设置4.0、4.5、5.0、5.5、6.0、6.5、7.0七个pH值进行持续处理,并统计轻木幼苗120 d的生长量。轻木种子55℃处理后萌发率最高,可达80% ;而未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仅34%,热处理提高了轻木种子的萌发率。低温处理结果显示4℃、6℃、8℃处理幼苗几乎不受损伤,0℃和2℃幼苗叶片损伤严重;0℃、2℃和4℃处理后幼苗死亡率分别为79.24%、35.83%和6.28%。5℃和4℃低温处理土培苗3 d后死亡率分别为58.33%和33.33%。不同pH值条件下轻木长势统计结果显示pH 值6.0时轻木长势最佳,平均株高增长量为188.67 cm,而pH值 4.0时,株高平均增长量仅102.26 cm,pH 值6.0比pH 值4.0增长量高84.97%。研究表明轻木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种子浸泡后55℃热处理50 min,4℃以上低温对轻木损伤不明显,轻木种植最适pH值为6.0。
研究报告
海拔和遮阴对缺苞箭竹大小的影响
朱育旗, 夏勇
2023, 44(4): 97-103. doi: 10.12172/202305220001
摘要:
为了解海拔和遮阴对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大小的影响,以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高低海拔3种遮阴生境自然分布的缺苞箭竹为对象,对基径和株高及形状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苞箭竹的基径、株高和形状指数分别为8.65 ± 1.67 mm、243.2 ± 62.8 cm和282.4 ± 53.6cm,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且受海拔和遮阴的显著影响;高海拔的缺苞箭竹基径和高度极显著大于低海拔,遮阴有利于缺苞箭竹长高、形成细长植株,全光照的缺苞箭竹则通常粗矮。总体表现为缺苞箭竹能适应高海拔,并在高海拔林下长得较为高大,有树冠遮阴保护的缺苞箭竹较全光照更纤细。
研究报告
心理健康视野下的城市公园道路环境特征要素研究
唐瑞敏, 谭霖, 唐小明, 马均, 莫开林
2023, 44(4): 104-113. doi: 10.12172/202301100001
摘要:
步行已被证明能对公众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公园作为居民开展步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其道路环境特征要素对步行出行、行为、心理感知和人群健康方面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以成都浣花溪公园、大源中央公园道路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取自然、感知、设施三类特征要素,基于健康恢复性效应理论,依托实地环境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最终,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道路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7个(自然特征要素:植物色彩丰富度、开花植物数量;设施特征要素:休憩设施数量、铺装软硬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性、空间适宜感(D/H比值)、道路线形),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5个(自然特征要素:草坪覆盖形式、植物种类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多元美观性;感知特征要素:空间适宜度(D/H比值)、宁静安逸度),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8个(自然特征要素:开花植物数量、水景丰富度、地形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平整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性、道路线形、遮阴度、空间界面疏密感)。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数据分析得出:1)年龄对恢复性效应、特征要素评分产生影响;2)停留时间对恢复性效应、感知特征要素评价产生影响;3)最期待的减压活动中,选择放松和思考、休闲运动的人会在自然特征要素评分上产生差异。
研究报告
球孢白僵菌及酶增效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测定
杨梅, 石艳, 石博文, 陈玲, 杨桦
2023, 44(4): 114-118. doi: 10.12172/202209230001
摘要:
为了有效阻止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4龄幼虫的毒力筛选出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将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作为增效剂测试其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增效作用,通过对松墨天牛幼虫致死率的比较,筛选出最佳增效酶。结果表明:1×108cfu/ml的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毒力最高,蛋白酶液为球孢白僵菌毒力的最佳增效剂。本研究证明了在球孢白僵菌制剂中加入酶增效剂可提高杀虫效果,为防治蛀干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报告
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幼苗生长与叶片药用成分含量比较
张孟楠, 顾剑涛, 邓辉洪, 宋鹏
2023, 44(4): 119-124. doi: 10.12172/202302130001
摘要:
开展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试验,揭示环境对不同种源银杏的影响,为选育药用价值高的银杏种源和品种提供依据。收集了川内4个不同种源的银杏种子,经同质园栽培后,对其幼苗生长和叶片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各种源间种子横径、纵径和百粒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且均开江最大;(2)各种源间苗高、单株叶数、单叶重和单株叶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冠幅显著差异(P=0.02)。其中苗高、单株叶数、单株叶重、冠幅均开江最大,单叶重泸定最大;(3)各种源间叶片萜类内酯、白果内酯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黄酮、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含量均显著差异(P=0.02,P=0.03,P=0.01)。其中黄酮含量苍溪最高,萜类内酯、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均泸定最高;(4)苗高与单株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2);萜类内酯与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含量(r=0.928和0.96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的银杏同质园栽培结果表明,由于亲代长期受种源地环境的影响,子代幼苗的生长以及药用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研究报告
基于感官体验需求的社区园艺治疗花园设计研究
玄锦, 秦子博, 李祖婵, 邹诚, 束靖, 黄柳菁
2023, 44(4): 125-131. doi: 10.12172/202209260001
摘要:
社区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区域,园艺疗法是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植物缓解亚健康人群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手段。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中压力人群对治疗花园的心理需求,探索园艺治疗在社区花园的应用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感官偏好及喜欢的园艺活动,以此来探索园艺疗法在社区花园的应用模式。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及园艺活动,在社区花园建立以“治疗景观” 与“ 园艺活动”为基本骨架,以“感官刺激”和“引导参与”为基本方法的“感官刺激—心境恢复—压力缓解”模式,以此缓解人们精神压力,以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亚成体大熊猫异常发情及探究
刘娟, 韦华, 魏荣平, 魏明, 殷涛, 邓涛
2023, 44(4): 132-136. doi: 10.12172/202209110001
摘要:
初情期是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本文通过报道一例亚成体大熊猫的提早发情现象,从遗传和内分泌因素、营养和个体发育状况以及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探讨影响雌性大熊猫初情期提前的潜在原因,同时在大熊猫饲养管理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使其保持适宜的生长速度,减少或避免出现过早发情状况。
研究简报
滇金丝猴家庭个体理毛收益比较
牛鑫, 谢丹, 赖建东, 孙庆蕾, 李延鹏, 黄志旁
2023, 44(4): 137-142. doi: 10.12172/202209200002
摘要:
理毛行为是非人灵长类维持社会关系的主要途径,理毛的收益能反应个体在社群中所处的社会角色及等级。为了解重层社会滇金丝猴个体社会角色和等级对理毛收益的影响,于2018年7月—8月和2019年2月、8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全事件记录法收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一雄多雌繁殖家庭(OMU)理毛和攻击-屈服行为数据,分析了雌雄和雌雌的理毛收益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滇金丝猴繁殖家庭内成年个体间有32.3%的理毛回合有回报,平均理毛时间为302 ± 255 s(n = 96)。相同雌性数量繁殖家庭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 = 4.59, P = 0.20);在雄性-雌性回合对中,雄性的理毛收益高于雌性(T = −6.138, df = 58, P < 0.01),但不同等级雌性对雄性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 = −1.543, P = 0.12);在高等级雌性-低等级雌性回合对中,高等级雌性的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T = −3.467, df = 36, P < 0.01)。因此,重层社会下滇金丝猴OMU内雄性理毛收益高于雌性,且相同成年雌性数量OMU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没差异;高等级雌性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这表明滇金丝猴个体理毛收益受社会角色(主雄)和等级的影响。
研究简报
滇金丝猴全雄群社会监视行为的季节性变化
徐朋飞, 刘红艳, 李延鹏, 黄志旁
2023, 44(4): 143-148. doi: 10.12172/202209210001
摘要:
社会监视指动物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适应环境提高适合度。为了解重层社会组织下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社会监视行为的发生频率及影响因素,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采用5 min焦点动物全事件记录法收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全雄群8只个体的扫视行为和攻击-屈服行为等数据,比较不同季节和等级组的监视行为发生频率差异。结果表明,滇金丝猴全雄个体扫视行为发生的频率为 0.67 ± 0.19次·min−1 ( n = 8, 0.37 − 1.01),冬季与夏季扫视行为频率存在差异 (Z = 7.36, P < 0.001),夏季 (0.80 ± 0.24, n = 8) 高于冬季 (0.50 ± 0.21, n = 8),这与夏季的繁殖交配竞争压力大有关。不同等级组的扫视行为频率有差异 (H = 62.37, df = 2, P < 0.001),低等级组 (0.85 ± 0.14, n = 3) 高于中等级组 (0.68 ± 0.28, n = 2),中等级组高于高等级组 (0.49 ± 0.12, n = 3),这表明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的扫视行为与等级有关。因此,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的社会监视行为频率受繁殖季节和等级影响,成年雄性通过社会监视可减少受繁殖单元主雄的攻击,青年和青少年雄性的社会监视可减少全雄群内的直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