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1160001
摘要:
划分物种种内单元的地理空间边界,对于实现有效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相岭山系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图层为基础,使用habCluster包,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种内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共被划分为20个大熊猫种内单元。这些种内单元的划分结果,良好地体现了研究区域被低HSI值的栅格所分隔的情况,可作为对大熊猫生境斑块的指示。大熊猫种内单元与现有保护区的叠加分析表明,大相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3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4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羊子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2个大熊猫种内单元。对跨大相岭-瓦屋山种内单元,需要不同区域与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通力配合协调一致,以加强对该区域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管理。对大相岭泥巴山种内单元,需降低道路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其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我们的研究为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作为对其他区域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的借鉴。
划分物种种内单元的地理空间边界,对于实现有效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相岭山系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图层为基础,使用habCluster包,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种内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共被划分为20个大熊猫种内单元。这些种内单元的划分结果,良好地体现了研究区域被低HSI值的栅格所分隔的情况,可作为对大熊猫生境斑块的指示。大熊猫种内单元与现有保护区的叠加分析表明,大相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3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4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羊子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2个大熊猫种内单元。对跨大相岭-瓦屋山种内单元,需要不同区域与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通力配合协调一致,以加强对该区域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管理。对大相岭泥巴山种内单元,需降低道路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其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我们的研究为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作为对其他区域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的借鉴。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1090002
摘要:
通过比较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半同胞家系间球果、种子及幼苗性状变化规律,以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程度,揭示杉木种实、幼苗性状在家系水平的变异情况,并探讨通过种实和幼苗性状早期选择幼苗的可能性。以高县月江国有林场杉木第2代种子园的5个半同胞家系球果、种子、幼苗为材料,每个家系10个重复,测定球果直径、球果长度、球果质量,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苗高、地径,估算各性状之间的相关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表明:(1)5个家系的球果直径、球果长度和球果质量差异显著,种子千粒重和平均发芽势差异显著,家系平均发芽率均在50%左右,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播种时,无需分家系设置播种量;(2)参试家系平均苗高均在21cm以上,其中4个家系苗高变异系数达到或接近20%,5个家系苗平均地径均在5mm以上,家系地径变异系数均在18%以上,具有选择超级苗的潜力;(3)参试家系球果遗传力均达到0.9以上,幼苗苗高和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81、0.64,球果性状与幼苗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均小于幼苗性状遗传力,同时遗传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不能通过球果性状间接选择幼苗。
通过比较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半同胞家系间球果、种子及幼苗性状变化规律,以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程度,揭示杉木种实、幼苗性状在家系水平的变异情况,并探讨通过种实和幼苗性状早期选择幼苗的可能性。以高县月江国有林场杉木第2代种子园的5个半同胞家系球果、种子、幼苗为材料,每个家系10个重复,测定球果直径、球果长度、球果质量,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苗高、地径,估算各性状之间的相关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表明:(1)5个家系的球果直径、球果长度和球果质量差异显著,种子千粒重和平均发芽势差异显著,家系平均发芽率均在50%左右,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播种时,无需分家系设置播种量;(2)参试家系平均苗高均在21cm以上,其中4个家系苗高变异系数达到或接近20%,5个家系苗平均地径均在5mm以上,家系地径变异系数均在18%以上,具有选择超级苗的潜力;(3)参试家系球果遗传力均达到0.9以上,幼苗苗高和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81、0.64,球果性状与幼苗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均小于幼苗性状遗传力,同时遗传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不能通过球果性状间接选择幼苗。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4220002
摘要:
为研究可降解、高吸水竹纤维的环境毒性,为其安全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本文以SPF级NIH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不同高吸水竹纤维浓度灌胃处理,研究高吸水竹纤维对小白鼠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性试验期间无小鼠死亡,所有试验组的小鼠都未出现震颤、抽搐、流涎、腹泻、嗜睡或昏迷等现象,小鼠的食欲也正常,未见腹泻和厌食等现象。试验组所有小鼠所有脏器均无明显异常,高吸水性竹纤维灌胃处理达到5000 mg/kg·bw,小鼠无死亡并能正常增重。根据毒性分级,高吸水性竹纤维属实际无毒物质。
为研究可降解、高吸水竹纤维的环境毒性,为其安全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本文以SPF级NIH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不同高吸水竹纤维浓度灌胃处理,研究高吸水竹纤维对小白鼠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性试验期间无小鼠死亡,所有试验组的小鼠都未出现震颤、抽搐、流涎、腹泻、嗜睡或昏迷等现象,小鼠的食欲也正常,未见腹泻和厌食等现象。试验组所有小鼠所有脏器均无明显异常,高吸水性竹纤维灌胃处理达到5000 mg/kg·bw,小鼠无死亡并能正常增重。根据毒性分级,高吸水性竹纤维属实际无毒物质。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020001
摘要: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布设了102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2558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4705次,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5科20种,野生鸟类4目11科4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2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2.149)、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1.62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1.614)、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501)和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RAI=1.450)的相对多度位于鸟兽前5位;小熊猫(SO=63.73%)、野猪(Sus scrofa)(SO=47.06%)、毛冠鹿(SO=43.14%)、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SO=42.16%)和血雉(SO=41.18%)的位点占有率位于鸟兽前5位。活动节律分析发现毛冠鹿、小熊猫、红腹角雉和血雉均为昼行性动物且毛冠鹿与红腹角雉具有一定的晨昏活动现象。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布设了102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2558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4705次,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5科20种,野生鸟类4目11科4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2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2.149)、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1.62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1.614)、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501)和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RAI=1.450)的相对多度位于鸟兽前5位;小熊猫(SO=63.73%)、野猪(Sus scrofa)(SO=47.06%)、毛冠鹿(SO=43.14%)、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SO=42.16%)和血雉(SO=41.18%)的位点占有率位于鸟兽前5位。活动节律分析发现毛冠鹿、小熊猫、红腹角雉和血雉均为昼行性动物且毛冠鹿与红腹角雉具有一定的晨昏活动现象。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310001
摘要:
以亚热带气候约11940 m2的下沉式景观水体为对象,通过水体护坡的东南西北4个坡向上,各设置离岸0 m、5 m、10 m、15 m、20 m的观测位点,在夏季(39℃/25℃)分别于9:30、11:30、13:30、15:30、17:30测定位点的温度和湿度,分析位点间、坡向间、时间间温湿度的差异,研究下沉式景观水体对不同坡向离岸位点夏季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景观水体周围4个坡向20个位点的温度和湿度有显著差异(P<0.05),17:30时温度差最大为6.54℃,9:30时湿度差最大为18.73%。2)4个坡向20个位点温湿度表现出显著的坡向间、位点间、时间间差异(P<0.05),坡向间温度差在15:30时最大而湿度差在11:30时最大,位点间温度差在17:30时最大而湿度差在9:30时最大。3) 温度和湿度显著受坡向、位点和时间的单一和交互影响(P<0.05),景观水体对湿度影响大于温度,时间是影响温度第一因子,位点是影响湿度第一因子,坡向是影响温度和湿度的第二因子。4)景观水体对坡向温湿度影响大小为东>西>北>南,对位点影响大小为位点0>位点20>位点5>位点15>位点10。综上,水体对不同坡向离岸位点的降温增湿效应不同,应依坡向与位点建设下沉式景观水体生态护坡植物群落。
以亚热带气候约11940 m2的下沉式景观水体为对象,通过水体护坡的东南西北4个坡向上,各设置离岸0 m、5 m、10 m、15 m、20 m的观测位点,在夏季(39℃/25℃)分别于9:30、11:30、13:30、15:30、17:30测定位点的温度和湿度,分析位点间、坡向间、时间间温湿度的差异,研究下沉式景观水体对不同坡向离岸位点夏季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景观水体周围4个坡向20个位点的温度和湿度有显著差异(P<0.05),17:30时温度差最大为6.54℃,9:30时湿度差最大为18.73%。2)4个坡向20个位点温湿度表现出显著的坡向间、位点间、时间间差异(P<0.05),坡向间温度差在15:30时最大而湿度差在11:30时最大,位点间温度差在17:30时最大而湿度差在9:30时最大。3) 温度和湿度显著受坡向、位点和时间的单一和交互影响(P<0.05),景观水体对湿度影响大于温度,时间是影响温度第一因子,位点是影响湿度第一因子,坡向是影响温度和湿度的第二因子。4)景观水体对坡向温湿度影响大小为东>西>北>南,对位点影响大小为位点0>位点20>位点5>位点15>位点10。综上,水体对不同坡向离岸位点的降温增湿效应不同,应依坡向与位点建设下沉式景观水体生态护坡植物群落。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6060001
摘要:
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记录种,即齿突羊耳蒜(Liparis rostrata);同时提供了这一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彩色图版以及地理分布,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标本馆(HIB);该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植物多样性。
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记录种,即齿突羊耳蒜(Liparis rostrata);同时提供了这一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彩色图版以及地理分布,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标本馆(HIB);该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植物多样性。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301100001
摘要:
步行已被证明能对公众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公园作为居民开展步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其道路环境特征要素对步行出行、行为、心理感知和人群健康方面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以成都浣花溪公园、大源中央公园道路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取自然、感知、设施三类特征要素,基于健康恢复性效应理论,依托实地环境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最终,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道路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7个(自然特征要素:植物色彩丰富度、开花植物数量;设施特征要素:休憩设施数量、铺装软硬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感、空间适宜度(D/H)比值)、道路线形),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5个(自然特征要素:草坪覆盖形式、植物种类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多元美观性;感知特征要素:空间适宜度(D/H)比值)、宁静安逸度),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8个(自然特征要素:开花植物、水景、地形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平整度;感知特征要素:道路线形、遮阴度、空间界面疏密感)。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数据分析得出:1)年龄对恢复性效应、特征要素评分产生影响;2)停留时间对恢复性效应、感知特征要素评价产生影响;3)最期待的减压活动中,选择放松和思考、休闲运动的人会在自然特征要素评分上产生差异。
步行已被证明能对公众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公园作为居民开展步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其道路环境特征要素对步行出行、行为、心理感知和人群健康方面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以成都浣花溪公园、大源中央公园道路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取自然、感知、设施三类特征要素,基于健康恢复性效应理论,依托实地环境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最终,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道路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7个(自然特征要素:植物色彩丰富度、开花植物数量;设施特征要素:休憩设施数量、铺装软硬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感、空间适宜度(D/H)比值)、道路线形),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5个(自然特征要素:草坪覆盖形式、植物种类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多元美观性;感知特征要素:空间适宜度(D/H)比值)、宁静安逸度),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8个(自然特征要素:开花植物、水景、地形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平整度;感知特征要素:道路线形、遮阴度、空间界面疏密感)。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数据分析得出:1)年龄对恢复性效应、特征要素评分产生影响;2)停留时间对恢复性效应、感知特征要素评价产生影响;3)最期待的减压活动中,选择放松和思考、休闲运动的人会在自然特征要素评分上产生差异。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210001
摘要:
社会监视指动物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适应环境提高适合度。为了解重层社会组织下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社会监视行为的发生频率及影响因素,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采用5 min焦点动物全事件记录法收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全雄群8只个体的扫视行为和攻击-屈服行为等数据,比较不同季节和等级组的监视行为发生频率差异。结果表明,滇金丝猴全雄个体扫视行为发生的频率为 0.67 ± 0.19次·min−1 ( n = 8, 0.37 − 1.01),冬季与夏季扫视行为频率存在差异 (Z = 7.36, P < 0.001),夏季 (0.80 ± 0.24, n = 8) 高于冬季 (0.50 ± 0.21, n = 8),这与夏季的繁殖交配竞争压力大有关。不同等级组的扫视行为频率有差异 (H = 62.37, df = 2, P < 0.001),低等级组 (0.85 ± 0.14, n = 3) 高于中等级组 (0.68 ± 0.28, n = 2),中等级组高于高等级组 (0.49 ± 0.12, n = 3),这表明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的扫视行为与等级有关。因此,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的社会监视行为频率受繁殖季节和等级影响,成年雄性通过社会监视可减少受繁殖单元主雄的攻击,青年和青少年雄性的社会监视可减少全雄群内的直接冲突。
社会监视指动物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适应环境提高适合度。为了解重层社会组织下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社会监视行为的发生频率及影响因素,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采用5 min焦点动物全事件记录法收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全雄群8只个体的扫视行为和攻击-屈服行为等数据,比较不同季节和等级组的监视行为发生频率差异。结果表明,滇金丝猴全雄个体扫视行为发生的频率为 0.67 ± 0.19次·min−1 ( n = 8, 0.37 − 1.01),冬季与夏季扫视行为频率存在差异 (Z = 7.36, P < 0.001),夏季 (0.80 ± 0.24, n = 8) 高于冬季 (0.50 ± 0.21, n = 8),这与夏季的繁殖交配竞争压力大有关。不同等级组的扫视行为频率有差异 (H = 62.37, df = 2, P < 0.001),低等级组 (0.85 ± 0.14, n = 3) 高于中等级组 (0.68 ± 0.28, n = 2),中等级组高于高等级组 (0.49 ± 0.12, n = 3),这表明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的扫视行为与等级有关。因此,滇金丝猴全雄群个体的社会监视行为频率受繁殖季节和等级影响,成年雄性通过社会监视可减少受繁殖单元主雄的攻击,青年和青少年雄性的社会监视可减少全雄群内的直接冲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0190003
摘要:
苦竹属植物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天然资源型植物,药食兼用,在我国分布广泛,产量较高,其杆、叶、笋等部位均含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本文对苦竹属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属植物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
苦竹属植物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天然资源型植物,药食兼用,在我国分布广泛,产量较高,其杆、叶、笋等部位均含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本文对苦竹属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属植物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0230003
摘要:
轻木(Ochroma lagopus Swartz)是木棉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其木材主要用于制造风力发电机叶片;然而我国轻木完全依赖进口。为保障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轻木国产化刻不容缓;本研究探索轻木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轻木对低温的耐受性以及苗木生长的最适pH值,完善轻木种植技术,指导轻木国产化种植。 (1)轻木种子浸泡过夜后分别置于45℃、50℃、55℃、60℃、65℃、70℃、75℃、80℃水浴中处理50 min后,置于培养基上萌发;(2)轻木幼苗分别在0℃、2℃、4℃、6℃、8℃低温条件下处理3 d后,比较损伤率和恢复指数;(3)轻木植株用不同pH值的水持续浇灌调节土壤pH值,设置4.0、4.5、5.0、5.5、6.0、6.5、7.0七个pH值进行持续处理,并统计轻木幼苗120 d的生长量。轻木种子55℃处理后萌发率最高,可达80% ;而未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仅34%,热处理提高了轻木种子的萌发率。低温处理结果显示4℃、6℃、8℃处理幼苗几乎不受损伤,0℃和2℃幼苗叶片损伤严重;0℃、2℃和4℃处理后幼苗死亡率分别为79.24%、35.83%和6.28%。5℃和4℃低温处理土培苗3 d后死亡率分别为58.33%和33.33%。不同PH值条件下轻木长势统计结果显示pH 值6.0时轻木长势最佳,平均株高增长量为188.67 cm,而pH值 4.0时,株高平均增长量仅102.26 cm,pH 值6.0比pH 值4.0增长量高84.97%。研究表明轻木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种子浸泡后55℃热处理50 min,4℃以上低温对轻木损伤不明显,轻木种植最适pH值为6.0。
轻木(Ochroma lagopus Swartz)是木棉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其木材主要用于制造风力发电机叶片;然而我国轻木完全依赖进口。为保障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轻木国产化刻不容缓;本研究探索轻木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轻木对低温的耐受性以及苗木生长的最适pH值,完善轻木种植技术,指导轻木国产化种植。 (1)轻木种子浸泡过夜后分别置于45℃、50℃、55℃、60℃、65℃、70℃、75℃、80℃水浴中处理50 min后,置于培养基上萌发;(2)轻木幼苗分别在0℃、2℃、4℃、6℃、8℃低温条件下处理3 d后,比较损伤率和恢复指数;(3)轻木植株用不同pH值的水持续浇灌调节土壤pH值,设置4.0、4.5、5.0、5.5、6.0、6.5、7.0七个pH值进行持续处理,并统计轻木幼苗120 d的生长量。轻木种子55℃处理后萌发率最高,可达80% ;而未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仅34%,热处理提高了轻木种子的萌发率。低温处理结果显示4℃、6℃、8℃处理幼苗几乎不受损伤,0℃和2℃幼苗叶片损伤严重;0℃、2℃和4℃处理后幼苗死亡率分别为79.24%、35.83%和6.28%。5℃和4℃低温处理土培苗3 d后死亡率分别为58.33%和33.33%。不同PH值条件下轻木长势统计结果显示pH 值6.0时轻木长势最佳,平均株高增长量为188.67 cm,而pH值 4.0时,株高平均增长量仅102.26 cm,pH 值6.0比pH 值4.0增长量高84.97%。研究表明轻木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种子浸泡后55℃热处理50 min,4℃以上低温对轻木损伤不明显,轻木种植最适pH值为6.0。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0120001
摘要: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森林-灌丛-草被的变化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贮量显著下降,表明岩溶土壤由大气CO2碳汇变成碳源,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植被类型也由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使土壤有机碳呈现变重的趋势。土壤活动性有机碳组分中的微生物量碳也发生相应变化,在B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显著下降,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退化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下降的一个原因之一。因此,有效防止岩溶生态系统的退化,将显著促进岩溶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作为大气CO2汇的作用,同时,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岩溶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贮量,表层土壤含有高达87.12±35.10 g·kg−1的有机碳,整个剖面的有机碳含量均高,而且下部土壤层次的碳含量较之其他植被类型的下部土壤层次高,岩溶生态系统的退化,并未显著影响到岩溶土壤DOC的量,但从三种植被条件下的含量大小来看,以森林植被最高,而以灌丛地最低,草地的DOC含量高于灌丛地。岩溶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同位素δ13C值森林下为−26.15‰,变为灌丛下的−25.44‰,变化较小,表现出与植物叶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较为一致的现象,而变为草地系统后,土壤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则显著增重,达到-20.83‰,也同样表现出与植被的碳同位素值相同的变化。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森林-灌丛-草被的变化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贮量显著下降,表明岩溶土壤由大气CO2碳汇变成碳源,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植被类型也由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使土壤有机碳呈现变重的趋势。土壤活动性有机碳组分中的微生物量碳也发生相应变化,在B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显著下降,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退化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下降的一个原因之一。因此,有效防止岩溶生态系统的退化,将显著促进岩溶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作为大气CO2汇的作用,同时,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岩溶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贮量,表层土壤含有高达87.12±35.10 g·kg−1的有机碳,整个剖面的有机碳含量均高,而且下部土壤层次的碳含量较之其他植被类型的下部土壤层次高,岩溶生态系统的退化,并未显著影响到岩溶土壤DOC的量,但从三种植被条件下的含量大小来看,以森林植被最高,而以灌丛地最低,草地的DOC含量高于灌丛地。岩溶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同位素δ13C值森林下为−26.15‰,变为灌丛下的−25.44‰,变化较小,表现出与植物叶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较为一致的现象,而变为草地系统后,土壤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则显著增重,达到-20.83‰,也同样表现出与植被的碳同位素值相同的变化。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0080001
摘要:
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为非豆科固氮树种,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桤木属特有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分析了桤木基因组SSR与EST-SSR两种来源标记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EST-SSR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高于Genomic-SSR,而对平均观察杂合度与平均期望杂合度来说,Genomic-SSR高于EST-SSR,聚类分析显示Genomic-SSR与EST-SSR在小的分群上有差异,说明Genomic-SSR与EST-SSR标记在解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关系方面有一定差异,综合两种标记可以获得更加客观的结果。
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为非豆科固氮树种,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桤木属特有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分析了桤木基因组SSR与EST-SSR两种来源标记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EST-SSR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高于Genomic-SSR,而对平均观察杂合度与平均期望杂合度来说,Genomic-SSR高于EST-SSR,聚类分析显示Genomic-SSR与EST-SSR在小的分群上有差异,说明Genomic-SSR与EST-SSR标记在解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关系方面有一定差异,综合两种标记可以获得更加客观的结果。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0010001
摘要:
以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设置一条50 m×700 m的样带并将其分成14个50 m×50 m的样方,分别研究每个样方内川滇高山的种群的径级、高度和冠幅结构,并根据具体的分布株数作图,根据图表研究不同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显示:(1)川滇高山栎的最佳生存范围在海拔3400 m~3550 m之间,在海拔3600m以上不适合川滇高山栎的生存,川滇高山栎的幼苗幼树在3400 m~3780 m的海拔之间都有分布,海拔大于3600 m的株数较少。(2)川滇高山栎的幼树幼苗数量较多,生长到小树阶段的个体较少,幼树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竞争力较强,而在生长到小树阶段时的竞争力和自身的生存力较弱。(3)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径级分布范围随海拔的增加逐渐缩小,种群密度也随之变小。(4)从海拔3400 m~3780 m之间,川滇高山栎种群的高度结构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从海拔3400 m到海拔3500 m时,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冠幅结构不断增加,并在海拔3500 m达到最大,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冠幅结构不断减小。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土壤、水分、温度、植被生长空间等都不相同,这些影响因素使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对应的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化。
以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设置一条50 m×700 m的样带并将其分成14个50 m×50 m的样方,分别研究每个样方内川滇高山的种群的径级、高度和冠幅结构,并根据具体的分布株数作图,根据图表研究不同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显示:(1)川滇高山栎的最佳生存范围在海拔3400 m~3550 m之间,在海拔3600m以上不适合川滇高山栎的生存,川滇高山栎的幼苗幼树在3400 m~3780 m的海拔之间都有分布,海拔大于3600 m的株数较少。(2)川滇高山栎的幼树幼苗数量较多,生长到小树阶段的个体较少,幼树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竞争力较强,而在生长到小树阶段时的竞争力和自身的生存力较弱。(3)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径级分布范围随海拔的增加逐渐缩小,种群密度也随之变小。(4)从海拔3400 m~3780 m之间,川滇高山栎种群的高度结构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从海拔3400 m到海拔3500 m时,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冠幅结构不断增加,并在海拔3500 m达到最大,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冠幅结构不断减小。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土壤、水分、温度、植被生长空间等都不相同,这些影响因素使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对应的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化。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260001
摘要:
社区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区域,园艺疗法是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植物缓解亚健康人群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手段。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中压力人群对治疗花园的心理需求,探索园艺治疗在社区花园的应用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感官偏好及喜欢的园艺活动,以此来探索园艺疗法在社区花园的应用模式。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及园艺活动,在社区花园建立以“治疗景观” 与“ 园艺活动”为基本骨架,以“感官刺激”和“引导参与”为基本方法的“感官刺激—心境恢复—压力缓解”模式,以此缓解人们精神压力,以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社区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区域,园艺疗法是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植物缓解亚健康人群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手段。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中压力人群对治疗花园的心理需求,探索园艺治疗在社区花园的应用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感官偏好及喜欢的园艺活动,以此来探索园艺疗法在社区花园的应用模式。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及园艺活动,在社区花园建立以“治疗景观” 与“ 园艺活动”为基本骨架,以“感官刺激”和“引导参与”为基本方法的“感官刺激—心境恢复—压力缓解”模式,以此缓解人们精神压力,以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230001
摘要:
为了有效阻止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4龄幼虫的毒力筛选出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将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作为增效剂测试其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增效作用,通过对松墨天牛幼虫致死率的比较,筛选出最佳增效酶。结果表明:1×108cfu/ml的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毒力最高,蛋白酶液为球孢白僵菌毒力的最佳增效剂。本研究证明了在球孢白僵菌制剂中加入酶增效剂可提高杀虫效果,为防治蛀干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有效阻止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4龄幼虫的毒力筛选出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将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作为增效剂测试其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增效作用,通过对松墨天牛幼虫致死率的比较,筛选出最佳增效酶。结果表明:1×108cfu/ml的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毒力最高,蛋白酶液为球孢白僵菌毒力的最佳增效剂。本研究证明了在球孢白僵菌制剂中加入酶增效剂可提高杀虫效果,为防治蛀干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270001
摘要: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三门峡市甘山林场核桃楸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和泊松(Poisson)分布、负二项(Negative binomial)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样地内乔木层树种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超过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乔木层内胡桃楸的重要值最高,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最高,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在幼树级占比较少,但在中树级株数占比最大,而静态生命表则进一步表明相比于其它海拔,低海拔更适合中树级的胡桃楸生存。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三门峡市甘山林场核桃楸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和泊松(Poisson)分布、负二项(Negative binomial)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样地内乔木层树种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超过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乔木层内胡桃楸的重要值最高,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最高,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在幼树级占比较少,但在中树级株数占比最大,而静态生命表则进一步表明相比于其它海拔,低海拔更适合中树级的胡桃楸生存。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200002
摘要:
理毛行为是非人灵长类维持社会关系的主要途径,理毛的收益能反应个体在社群中所处的社会角色及等级。为了解重层社会滇金丝猴个体社会角色和等级对理毛收益的影响,于2018年7月—8月和2019年2月、8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全事件记录法收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一雄多雌繁殖家庭(OMU)理毛和攻击-屈服行为数据,分析了雌雄和雌雌的理毛收益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滇金丝猴繁殖家庭内成年个体间有32.3%的理毛回合有回报,平均理毛时间为302 ± 255 s(n = 96)。相同雌性数量繁殖家庭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 = 4.59, P = 0.20);在雄性-雌性回合对中,雄性的理毛收益高于雌性(T = −6.138, df = 58, P < 0.01),但不同等级雌性对雄性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 = −1.543, P = 0.12);在高等级雌性-低等级雌性回合对中,高等级雌性的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T = −3.467, df = 36, P < 0.01)。因此,重层社会下滇金丝猴OMU内雄性理毛收益高于雌性,且相同成年雌性数量OMU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没差异;高等级雌性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这表明滇金丝猴个体理毛收益受社会角色(主雄)和等级的影响。
理毛行为是非人灵长类维持社会关系的主要途径,理毛的收益能反应个体在社群中所处的社会角色及等级。为了解重层社会滇金丝猴个体社会角色和等级对理毛收益的影响,于2018年7月—8月和2019年2月、8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全事件记录法收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一雄多雌繁殖家庭(OMU)理毛和攻击-屈服行为数据,分析了雌雄和雌雌的理毛收益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滇金丝猴繁殖家庭内成年个体间有32.3%的理毛回合有回报,平均理毛时间为302 ± 255 s(n = 96)。相同雌性数量繁殖家庭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 = 4.59, P = 0.20);在雄性-雌性回合对中,雄性的理毛收益高于雌性(T = −6.138, df = 58, P < 0.01),但不同等级雌性对雄性的理毛收益无差异(Z = −1.543, P = 0.12);在高等级雌性-低等级雌性回合对中,高等级雌性的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T = −3.467, df = 36, P < 0.01)。因此,重层社会下滇金丝猴OMU内雄性理毛收益高于雌性,且相同成年雌性数量OMU间主雄的理毛收益没差异;高等级雌性理毛收益高于低等级雌性,这表明滇金丝猴个体理毛收益受社会角色(主雄)和等级的影响。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210003
摘要:
探究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成渝城市群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冲突进行测算,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三增三减”的变化趋势,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长明显。(2)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整体以可控级别为主,但冲突强度有所上涨,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不同土地类型冲突强度有所不同,冲突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类型上。(3)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冲突影响逐渐增强,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块基比由0.197上升至0.487,空间相关性减弱,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冲突的影响逐渐减弱。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加剧,人类活动对冲突影响加强,后续发展中应加强土地监管和完善法律保护措施。
探究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成渝城市群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冲突进行测算,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三增三减”的变化趋势,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长明显。(2)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整体以可控级别为主,但冲突强度有所上涨,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不同土地类型冲突强度有所不同,冲突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类型上。(3)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冲突影响逐渐增强,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块基比由0.197上升至0.487,空间相关性减弱,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冲突的影响逐渐减弱。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加剧,人类活动对冲突影响加强,后续发展中应加强土地监管和完善法律保护措施。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110001
摘要:
初情期是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本文通过报道一例亚成体大熊猫的提早发情现象,从遗传和内分泌因素、营养和个体发育状况以及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探讨影响雌性大熊猫初情期提前的潜在原因,同时在大熊猫饲养管理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使其保持适宜的生长速度,减少或避免出现过早发情状况。
初情期是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本文通过报道一例亚成体大熊猫的提早发情现象,从遗传和内分泌因素、营养和个体发育状况以及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探讨影响雌性大熊猫初情期提前的潜在原因,同时在大熊猫饲养管理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使其保持适宜的生长速度,减少或避免出现过早发情状况。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130001
摘要:
为了解不同生物药剂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短期防治效果,于2022年5月在若尔盖县针对重度退化鼠荒地开展了新贝奥、溴敌隆、杀它仗和鼠道难4种药剂的取食率、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以期为高原退化草地鼠类种群控制药剂选择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对4种药剂的短期取食率为鼠道难(100.0 %)>杀它仗(98.3 %)>新贝奥(77.0 %)>溴敌隆(67.4 %);(2)药剂灭洞率为溴敌隆(86.0 %)>鼠道难(52.9 %)>新贝奥(41.0 %)>杀它仗(34.8 %),溴敌隆短期防治效果最好,鼠道难和新贝奥次之。综合考虑生态安全,草地退化程度和鼠类种群现状,药剂适口性、作用机理及防治效果等因素,针对重度退化草地的应急防控可选用溴敌隆和鼠道难,但在施用溴敌隆药剂时需加强对非靶标哺乳动物的保护;针对中轻度退化草地开展长效常规防控时可选用新贝奥和杀它仗。
为了解不同生物药剂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短期防治效果,于2022年5月在若尔盖县针对重度退化鼠荒地开展了新贝奥、溴敌隆、杀它仗和鼠道难4种药剂的取食率、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以期为高原退化草地鼠类种群控制药剂选择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对4种药剂的短期取食率为鼠道难(100.0 %)>杀它仗(98.3 %)>新贝奥(77.0 %)>溴敌隆(67.4 %);(2)药剂灭洞率为溴敌隆(86.0 %)>鼠道难(52.9 %)>新贝奥(41.0 %)>杀它仗(34.8 %),溴敌隆短期防治效果最好,鼠道难和新贝奥次之。综合考虑生态安全,草地退化程度和鼠类种群现状,药剂适口性、作用机理及防治效果等因素,针对重度退化草地的应急防控可选用溴敌隆和鼠道难,但在施用溴敌隆药剂时需加强对非靶标哺乳动物的保护;针对中轻度退化草地开展长效常规防控时可选用新贝奥和杀它仗。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140001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和公民科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鸟类新纪录被发现,及时收集这些资料并探索鸟类新纪录出现的潜在规律对鸟类学研究及其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书籍和期刊文献,系统整理了近10年来中国各省级行政区鸟类物种新纪录信息。结果发现,截止2022年3月31日我国鸟类为26目110科1456种。在省级行政区尺度,48.86%的鸟类物种出现新纪录,包括37种国家级新纪录。除澳门外,其余各省级行政区都有鸟类新纪录,且我国东南、西南以及北部新纪录数相对较多;新纪录鸟种最多的为雀形目和鸻形目鸟类,且表现为广西和江西等区域雀形目鸟类的增加较多,四川和云南省等区域鸻形目鸟类的增加较多。针对新纪录发现的生境分析发现86.07%的新纪录集中在水域、林地以及居民地。新纪录物种数随着人类人类足迹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提示:鸟类新纪录的不断出现可能与调查强度、保护成效、环境变化以及鸟类自身特性有关。建议加强鸟类的监测,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监测;特别关注气候、栖息地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和公民科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鸟类新纪录被发现,及时收集这些资料并探索鸟类新纪录出现的潜在规律对鸟类学研究及其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书籍和期刊文献,系统整理了近10年来中国各省级行政区鸟类物种新纪录信息。结果发现,截止2022年3月31日我国鸟类为26目110科1456种。在省级行政区尺度,48.86%的鸟类物种出现新纪录,包括37种国家级新纪录。除澳门外,其余各省级行政区都有鸟类新纪录,且我国东南、西南以及北部新纪录数相对较多;新纪录鸟种最多的为雀形目和鸻形目鸟类,且表现为广西和江西等区域雀形目鸟类的增加较多,四川和云南省等区域鸻形目鸟类的增加较多。针对新纪录发现的生境分析发现86.07%的新纪录集中在水域、林地以及居民地。新纪录物种数随着人类人类足迹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提示:鸟类新纪录的不断出现可能与调查强度、保护成效、环境变化以及鸟类自身特性有关。建议加强鸟类的监测,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监测;特别关注气候、栖息地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302280001
摘要:
竹叶作为竹林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官,是竹子叶围微生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入口,进而会影响野生小熊猫的健康状况。为了探究野生小熊猫主食竹叶围细菌的年际变化,本文以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熊竹(Yushania ailuropodina)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熊竹叶围细菌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熊竹叶围细菌11月份OTUs最丰富,且OTUs丰富度秋冬季高于春夏季。12个月份的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夏季(6月—8月)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高于其他月份,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其他月份。夏季(6月—8月)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但1174-901-12的相对丰度低于其他月份。秋季 (9月—11月)和冬季 (12月—2月)小熊猫主食竹熊竹叶围细菌的丰富度(Sobs index)和多样性(Shannon index)高于其他季节;群落结构(un)weighted Unifrac distances在不同月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夏季(6月-8月)的weighted Unifrac距离显著大于其他月份。本研究表明小熊猫主食竹叶围微生物丰富,其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规律,且主要受季节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小熊猫主食竹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为野生小熊猫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竹叶作为竹林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官,是竹子叶围微生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入口,进而会影响野生小熊猫的健康状况。为了探究野生小熊猫主食竹叶围细菌的年际变化,本文以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熊竹(Yushania ailuropodina)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熊竹叶围细菌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熊竹叶围细菌11月份OTUs最丰富,且OTUs丰富度秋冬季高于春夏季。12个月份的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夏季(6月—8月)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高于其他月份,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其他月份。夏季(6月—8月)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但1174-901-12的相对丰度低于其他月份。秋季 (9月—11月)和冬季 (12月—2月)小熊猫主食竹熊竹叶围细菌的丰富度(Sobs index)和多样性(Shannon index)高于其他季节;群落结构(un)weighted Unifrac distances在不同月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夏季(6月-8月)的weighted Unifrac距离显著大于其他月份。本研究表明小熊猫主食竹叶围微生物丰富,其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规律,且主要受季节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小熊猫主食竹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为野生小熊猫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290004
摘要:
本文在多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峨眉山地区分布的种子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结果表明:(1)峨眉山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79科、990属、2986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23属、35种,被子植物172科、967属、2951种。(2)从科的分布型可以看出,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据优势,但温带成分的科数也占有较大比例,各有75科和53科,分别占非世界广布科的57.69%和40.77%。在属一级中的分布类型中,温带成分略占优势,有450属,占非世界广布属的48.97%.综合分析表明峨眉山地区的植物温带和热带成分交汇融合,温带为主,热带性质较强,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3) 峨眉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丰富,濒危、特有、古老性种类多。
本文在多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峨眉山地区分布的种子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结果表明:(1)峨眉山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79科、990属、2986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23属、35种,被子植物172科、967属、2951种。(2)从科的分布型可以看出,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据优势,但温带成分的科数也占有较大比例,各有75科和53科,分别占非世界广布科的57.69%和40.77%。在属一级中的分布类型中,温带成分略占优势,有450属,占非世界广布属的48.97%.综合分析表明峨眉山地区的植物温带和热带成分交汇融合,温带为主,热带性质较强,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3) 峨眉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丰富,濒危、特有、古老性种类多。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302160002
摘要:
为研究短期森林康养活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选择常年在市区生活的COPD缓解期患者20名,集中在宽坝森林康养中心开展为期5d的森林康养活动,通过对比患者康养活动前后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短期森林康养对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短期的森林康养对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恢复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且对女性患者的作用高于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力呼气的瞬间流量FEF25% 、FEF50% 、FEF75%、 FEF25%-75%提升率与年龄呈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的负相关关系,MVV提升率与肺功能受损程度显著负相关(P < 0.05),一秒率与肺功能受损程度显著正相关(P < 0.05),说明短期的森林康养对年龄越小和肺功能受损越轻的COPD患者作用越大。
为研究短期森林康养活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选择常年在市区生活的COPD缓解期患者20名,集中在宽坝森林康养中心开展为期5d的森林康养活动,通过对比患者康养活动前后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短期森林康养对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短期的森林康养对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恢复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且对女性患者的作用高于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力呼气的瞬间流量FEF25% 、FEF50% 、FEF75%、 FEF25%-75%提升率与年龄呈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的负相关关系,MVV提升率与肺功能受损程度显著负相关(P < 0.05),一秒率与肺功能受损程度显著正相关(P < 0.05),说明短期的森林康养对年龄越小和肺功能受损越轻的COPD患者作用越大。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302130001
摘要:
开展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试验,揭示环境对不同种源银杏的影响,为选育药用价值高的银杏种源和品种提供依据。收集了川内4个不同种源的银杏种子,经同质园栽培后,对其幼苗生长和叶片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各种源间种子横径、纵径和百粒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且均开江最大;(2)各种源间苗高、单株叶数、单叶重和单株叶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冠幅显著差异(P=0.02)。其中苗高、单株叶数、单株叶重、冠幅均开江最大,单叶重泸定最大;(3)各种源间叶片萜类内酯、白果内酯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黄酮、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含量均显著差异(P=0.02,P=0.03,P=0.01)。其中黄酮含量苍溪最高,萜类内酯、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均泸定最高;(4)苗高与单株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2);萜类内酯与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含量(r=0.928和0.96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的银杏同质园栽培结果表明,由于亲代长期受种源地环境的影响,子代幼苗的生长以及药用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开展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试验,揭示环境对不同种源银杏的影响,为选育药用价值高的银杏种源和品种提供依据。收集了川内4个不同种源的银杏种子,经同质园栽培后,对其幼苗生长和叶片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各种源间种子横径、纵径和百粒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且均开江最大;(2)各种源间苗高、单株叶数、单叶重和单株叶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冠幅显著差异(P=0.02)。其中苗高、单株叶数、单株叶重、冠幅均开江最大,单叶重泸定最大;(3)各种源间叶片萜类内酯、白果内酯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黄酮、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含量均显著差异(P=0.02,P=0.03,P=0.01)。其中黄酮含量苍溪最高,萜类内酯、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均泸定最高;(4)苗高与单株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2);萜类内酯与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含量(r=0.928和0.96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的银杏同质园栽培结果表明,由于亲代长期受种源地环境的影响,子代幼苗的生长以及药用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11150001
摘要:
生态智慧是人类的智慧,其核心是人类运用相关技术以平等与平衡的关系对待人与自然,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1年与生态智慧相关中英文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与研究趋势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中文文献研究视角较为集中,相较英文文献而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②研究内容上,中文文献包含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生态实践、传统人文生态智慧、风景园林城乡生态智慧探索等;英文文献主要包含中国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传统生态知识、抵御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③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研究热点集中于2016以前,国外相关研究发展直至目前都较为均衡。对比中英文的文献研究在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总结出生态智慧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潜力。
生态智慧是人类的智慧,其核心是人类运用相关技术以平等与平衡的关系对待人与自然,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1年与生态智慧相关中英文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与研究趋势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中文文献研究视角较为集中,相较英文文献而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②研究内容上,中文文献包含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生态实践、传统人文生态智慧、风景园林城乡生态智慧探索等;英文文献主要包含中国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传统生态知识、抵御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③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研究热点集中于2016以前,国外相关研究发展直至目前都较为均衡。对比中英文的文献研究在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总结出生态智慧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潜力。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9020002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以及城市环境污染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森林康养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自然疗法,而且也能对身体和心理健康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多年来人们对森林康养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近年来国外对森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主要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森林环境对于人体血压、压力、焦虑、抑郁、失眠等生理和精神领域的调节作用;国内对于森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康养的概念内涵、森林资源潜力评价、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以及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在简述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国内森林康养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以及城市环境污染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森林康养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自然疗法,而且也能对身体和心理健康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多年来人们对森林康养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近年来国外对森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主要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森林环境对于人体血压、压力、焦虑、抑郁、失眠等生理和精神领域的调节作用;国内对于森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康养的概念内涵、森林资源潜力评价、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以及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在简述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国内森林康养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300003
摘要:
为了对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的造林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榆林市榆阳区设置了38块20 m×20 m的樟子松人工林样地,调查了不同林龄樟子松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预测模型建立樟子松人工林优势木平均树高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确定立地评价等级,对樟子松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进行了数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长,樟子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均会有显著增长,且在第10~20年增长速度最快。(2)以坡向、海拔和坡位这三个主导因子将樟子松人工林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区,进行立地分类结果评价。通过对调查样地进行立地评价,可以看出调查样地中75%的樟子松人工林立地评价等级在中级以上,表明榆林地区的樟子松种植区域立地条件较好,适合樟子松种植。预测方程经过检验达到要求,说明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可以对樟子松人工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生长趋势预测。
为了对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的造林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榆林市榆阳区设置了38块20 m×20 m的樟子松人工林样地,调查了不同林龄樟子松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预测模型建立樟子松人工林优势木平均树高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确定立地评价等级,对樟子松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进行了数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长,樟子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均会有显著增长,且在第10~20年增长速度最快。(2)以坡向、海拔和坡位这三个主导因子将樟子松人工林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区,进行立地分类结果评价。通过对调查样地进行立地评价,可以看出调查样地中75%的樟子松人工林立地评价等级在中级以上,表明榆林地区的樟子松种植区域立地条件较好,适合樟子松种植。预测方程经过检验达到要求,说明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可以对樟子松人工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生长趋势预测。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300001
摘要:
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最重要的环境梯度,同时关注纬度和海拔梯度的影响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实际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在生物热点地区高黎贡山选取不同纬度的姚家坪(25.94°N)、亚坪(27.14°N)和独龙江(27.90°N)三个地点,每个地点在2 000~2 400 m海拔范围采用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利用物种丰富度和Jaccard 相似性指数分析海拔梯度和纬度梯度上鸟类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比较海拔梯度和纬度梯度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上,低纬度的姚家坪鸟类物种数最高,且三个地点之间鸟类物种Jaccard 相似性指数均较低,低纬度的姚家坪和亚坪之间鸟类组成相似性略高;(2)在海拔梯度上,姚家坪、亚坪、独龙江鸟类物种数峰值分别出现在2 200 m海拔段、2 400 m海拔段、2 300 m海拔段,且每个地点的不同海拔段间,鸟类物种Jaccard 相似性指数均较低;(3)研究区域100 m海拔梯度上的Jaccard 相似性指数与1°纬度梯度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高黎贡山海拔和纬度空间梯度上鸟类群落的Jaccard 相似性指数均较低,整个区域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极大,保护政策需考虑多个地区、多种生境才能较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该地区鸟类群落组成在100 m海拔梯度上的转变与1°纬度梯度相当,证实了气候环境在纬度和海拔梯度变化的地理规律。
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最重要的环境梯度,同时关注纬度和海拔梯度的影响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实际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在生物热点地区高黎贡山选取不同纬度的姚家坪(25.94°N)、亚坪(27.14°N)和独龙江(27.90°N)三个地点,每个地点在2 000~2 400 m海拔范围采用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利用物种丰富度和Jaccard 相似性指数分析海拔梯度和纬度梯度上鸟类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比较海拔梯度和纬度梯度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上,低纬度的姚家坪鸟类物种数最高,且三个地点之间鸟类物种Jaccard 相似性指数均较低,低纬度的姚家坪和亚坪之间鸟类组成相似性略高;(2)在海拔梯度上,姚家坪、亚坪、独龙江鸟类物种数峰值分别出现在2 200 m海拔段、2 400 m海拔段、2 300 m海拔段,且每个地点的不同海拔段间,鸟类物种Jaccard 相似性指数均较低;(3)研究区域100 m海拔梯度上的Jaccard 相似性指数与1°纬度梯度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高黎贡山海拔和纬度空间梯度上鸟类群落的Jaccard 相似性指数均较低,整个区域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极大,保护政策需考虑多个地区、多种生境才能较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该地区鸟类群落组成在100 m海拔梯度上的转变与1°纬度梯度相当,证实了气候环境在纬度和海拔梯度变化的地理规律。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220003
摘要:
水的供给影响动物的多样性和行为,但在城市绿地规划中较少考虑水源对动物的影响。为了解城市绿地中水源对动物多样性和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在大理大学古城校区非建筑区水源附近、建筑区水源附近和无水源的非建筑区区域分别安装2台、2台和3台触发式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并分析物种多样性、雨旱季间活动节律和物种间活动节律的异同。结果:1)本次共调查到58种鸟类,6种哺乳动物,建筑区和非建筑区水源区域的拍摄率和鸟类多样性均高于非水源区;在非建筑区水源地和非水源地的兽类多样性均高于建筑区水源区。2)相对丰富度较高的6种鸟兽有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所有物种旱季的活动高峰都早于雨季,其中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在雨季和旱季没有显著差异,其它的动物类群雨旱季日活动节律均呈现显著差异。3)北树鼩、赤腹松鼠、白颊噪鹛两两之间日活动节律差异不显著,其它各个物种之间日活动节律呈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重叠,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人类和6种鸟兽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低且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本研究证明动物对水源的利用受需求和其他物种及人类干扰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校园等绿地设计和管理中将动物对水资源的利用纳入考虑。
水的供给影响动物的多样性和行为,但在城市绿地规划中较少考虑水源对动物的影响。为了解城市绿地中水源对动物多样性和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在大理大学古城校区非建筑区水源附近、建筑区水源附近和无水源的非建筑区区域分别安装2台、2台和3台触发式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并分析物种多样性、雨旱季间活动节律和物种间活动节律的异同。结果:1)本次共调查到58种鸟类,6种哺乳动物,建筑区和非建筑区水源区域的拍摄率和鸟类多样性均高于非水源区;在非建筑区水源地和非水源地的兽类多样性均高于建筑区水源区。2)相对丰富度较高的6种鸟兽有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所有物种旱季的活动高峰都早于雨季,其中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在雨季和旱季没有显著差异,其它的动物类群雨旱季日活动节律均呈现显著差异。3)北树鼩、赤腹松鼠、白颊噪鹛两两之间日活动节律差异不显著,其它各个物种之间日活动节律呈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重叠,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人类和6种鸟兽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低且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本研究证明动物对水源的利用受需求和其他物种及人类干扰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校园等绿地设计和管理中将动物对水资源的利用纳入考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220002
摘要:
通过对昆明市3个湿地公园内开花植物实地调查,探讨了昆明市湿地公园全年开花植物与蝶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蝴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不仅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还受到开花植物花朵丰富程度、花朵颜色影响。在时序变化上,温度、季相变化、开花植物和植物配置是维持蝴蝶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从公园整体上出发,合理配置开花植物和植物花色对蝴蝶的多样性提高,以及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通过对昆明市3个湿地公园内开花植物实地调查,探讨了昆明市湿地公园全年开花植物与蝶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蝴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不仅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还受到开花植物花朵丰富程度、花朵颜色影响。在时序变化上,温度、季相变化、开花植物和植物配置是维持蝴蝶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从公园整体上出发,合理配置开花植物和植物花色对蝴蝶的多样性提高,以及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120001
摘要:
本研究以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紫果云杉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群落调查法,调查分析了群落中各层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群落内共有植物82种,隶属于41科60属,以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植物为主;(2)群落内各层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E)总体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草本层的各项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规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单调下降曲线变化规律;(3)海拔与乔木层、灌木层的各项多样性指数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呈负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其它指数间呈正相关关系。综合研究得出: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群落物种多样性受海拔影响较大。
本研究以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紫果云杉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群落调查法,调查分析了群落中各层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群落内共有植物82种,隶属于41科60属,以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植物为主;(2)群落内各层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E)总体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草本层的各项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规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单调下降曲线变化规律;(3)海拔与乔木层、灌木层的各项多样性指数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呈负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其它指数间呈正相关关系。综合研究得出: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群落物种多样性受海拔影响较大。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8010001
摘要:
利用文献分析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与城市绿地碳汇研究相关的431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将绿地碳汇研究划分为绿地碳汇能力探索阶段、绿地碳汇发展实践阶段、绿地碳汇效能优化阶段3个研究阶段,从理论方法、影响因素、效益评价3个方面综述各阶段的研究进展,提出城市绿地碳汇研究的三点建议:构建多学科视角下系统综合的理论方法框架、以绿地碳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明确影响因素的价值、建立持续动态监测的差异化评价体系。
利用文献分析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与城市绿地碳汇研究相关的431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将绿地碳汇研究划分为绿地碳汇能力探索阶段、绿地碳汇发展实践阶段、绿地碳汇效能优化阶段3个研究阶段,从理论方法、影响因素、效益评价3个方面综述各阶段的研究进展,提出城市绿地碳汇研究的三点建议:构建多学科视角下系统综合的理论方法框架、以绿地碳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明确影响因素的价值、建立持续动态监测的差异化评价体系。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6300001
摘要:
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Gamble)N. Chao)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特有、盛产天然芳香油的经济林木,而目前油樟种子研究较少,通过赤霉素处理后油樟种子萌芽率及其生理指标如何变化目前还未有深入研究。通过赤霉素(Gibberellins,GAs)处理油樟种子以期促进油樟种子快速萌发,通过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形态结构的观察,为进一步丰富油樟种子萌芽的理论基础。以油樟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0.2、0.4、0.6、1 g·L−1)和不同时间(24 h、48 h)处理,对比不同处理生理指标以及种胚发育情况,0.4 g·L−1的赤霉素处理可显著提升油樟种子SOD、CAT活性,显著降低油樟种子MDA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胚的形态发育明显优于其他处理,胚乳细胞连接密度较小、脂滴含量较多、细胞壁较薄。因此0.4 g·L−1赤霉素浸种48 h有利于促进油樟种子萌发。
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Gamble)N. Chao)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特有、盛产天然芳香油的经济林木,而目前油樟种子研究较少,通过赤霉素处理后油樟种子萌芽率及其生理指标如何变化目前还未有深入研究。通过赤霉素(Gibberellins,GAs)处理油樟种子以期促进油樟种子快速萌发,通过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形态结构的观察,为进一步丰富油樟种子萌芽的理论基础。以油樟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0.2、0.4、0.6、1 g·L−1)和不同时间(24 h、48 h)处理,对比不同处理生理指标以及种胚发育情况,0.4 g·L−1的赤霉素处理可显著提升油樟种子SOD、CAT活性,显著降低油樟种子MDA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胚的形态发育明显优于其他处理,胚乳细胞连接密度较小、脂滴含量较多、细胞壁较薄。因此0.4 g·L−1赤霉素浸种48 h有利于促进油樟种子萌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4110004
摘要:
为探究可溶性糖含量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用。采用蒽酮法对雷公藤组织培养各阶段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 d为雷公藤外植体生长发育一个小周期,蔗糖是生根培养阶段最佳碳源,30 g·L−1为最佳添加浓度,生根率达100%。可溶性糖含量在生长发育的0−7 d、14 d−21 d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时间段含量下降,说明可溶性糖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物质。不同碳源处理中,蔗糖是最佳碳源,而葡萄糖会造成雷公藤外植体不仅生根效果差,生长发育还受到抑制,植物体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可通过外源蔗糖的添加以促进雷公藤外植体的生长发育。
为探究可溶性糖含量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用。采用蒽酮法对雷公藤组织培养各阶段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 d为雷公藤外植体生长发育一个小周期,蔗糖是生根培养阶段最佳碳源,30 g·L−1为最佳添加浓度,生根率达100%。可溶性糖含量在生长发育的0−7 d、14 d−21 d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时间段含量下降,说明可溶性糖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物质。不同碳源处理中,蔗糖是最佳碳源,而葡萄糖会造成雷公藤外植体不仅生根效果差,生长发育还受到抑制,植物体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可通过外源蔗糖的添加以促进雷公藤外植体的生长发育。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5130001
摘要:
绿竹是重要的夏秋季笋用竹种,为发掘绿竹在南充地区的培育潜力,本研究引入绿竹良种,在南充3个区县采用绿竹桶装苗开展夏季和冬季栽培试验,对绿竹成活、发笋数量、成竹地径和株高等形态性状,耐寒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绿竹成活率均在82%以上;夏季种植后,当年即可发笋,平均出笋3.4~5个,冬季笋发育为一代成竹时,平均地径1.76 cm~2.49 cm、平均株高于2.4 m~3.1 m;第二年一代成竹平均出笋2个,笋成竹后平均地径为一代地径的1.5倍,平均株高为一代株高的1.56~1.85倍。冬季种植后,第二年夏秋季可出笋5.1~5.8个,其发育的成竹平均地径2.11 cm~3 cm,平均株高2.65 m~3.86 m;绿竹冬季未表现出明显的冻害。本研究认为重庆绿竹适宜于在南充地区引种培养,相关研究将重庆绿竹适生范围往北提高了2~3个纬度。
绿竹是重要的夏秋季笋用竹种,为发掘绿竹在南充地区的培育潜力,本研究引入绿竹良种,在南充3个区县采用绿竹桶装苗开展夏季和冬季栽培试验,对绿竹成活、发笋数量、成竹地径和株高等形态性状,耐寒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绿竹成活率均在82%以上;夏季种植后,当年即可发笋,平均出笋3.4~5个,冬季笋发育为一代成竹时,平均地径1.76 cm~2.49 cm、平均株高于2.4 m~3.1 m;第二年一代成竹平均出笋2个,笋成竹后平均地径为一代地径的1.5倍,平均株高为一代株高的1.56~1.85倍。冬季种植后,第二年夏秋季可出笋5.1~5.8个,其发育的成竹平均地径2.11 cm~3 cm,平均株高2.65 m~3.86 m;绿竹冬季未表现出明显的冻害。本研究认为重庆绿竹适宜于在南充地区引种培养,相关研究将重庆绿竹适生范围往北提高了2~3个纬度。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7210002
摘要:
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省1新科记录—霉草科Triuridaceae,含1新记录属霉草属Sciaphila Blume和1新记录种—多枝霉草Sciaphila ramosa Fukuyama et Suzuki。
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省1新科记录—霉草科Triuridaceae,含1新记录属霉草属Sciaphila Blume和1新记录种—多枝霉草Sciaphila ramosa Fukuyama et Suzuki。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7190003
摘要:
沙地因缺水少肥导致牧草存活率底,生长缓慢。本文探索了高吸水性竹纤维结合枯草芽孢杆菌对沙化地植被的恢复效果,取得如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月均土壤湿度高38.06%,月均土温低2.89%,0~10cm处土层细菌、真菌数量比对照组高126.69%和50.25%,(2)试验组牧草全氮、全磷、全钾和产量比对照组增加114.49%、35.74%、44.47%和75.76%,试验组土壤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均高于对照组,但不显著;(3)试验组披碱草存活显著高于对照组,单位面积内植株数量超过对照组345.04%,结果表明能高吸水性竹纤维结合枯草芽孢杆菌够有效的提升沙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提高沙地上植株存活率。
沙地因缺水少肥导致牧草存活率底,生长缓慢。本文探索了高吸水性竹纤维结合枯草芽孢杆菌对沙化地植被的恢复效果,取得如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月均土壤湿度高38.06%,月均土温低2.89%,0~10cm处土层细菌、真菌数量比对照组高126.69%和50.25%,(2)试验组牧草全氮、全磷、全钾和产量比对照组增加114.49%、35.74%、44.47%和75.76%,试验组土壤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均高于对照组,但不显著;(3)试验组披碱草存活显著高于对照组,单位面积内植株数量超过对照组345.04%,结果表明能高吸水性竹纤维结合枯草芽孢杆菌够有效的提升沙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提高沙地上植株存活率。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7220001
摘要:
苦竹属竹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林区,资源丰富,是一种富含黄酮、多糖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的天然资源型植物。本文对苦竹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
苦竹属竹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林区,资源丰富,是一种富含黄酮、多糖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的天然资源型植物。本文对苦竹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苦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7190002
摘要:
随着我国树木年轮学的发展,针叶乔木、阔叶乔木和灌木越来越多树种被应用于树轮-气候响应研究,使得研究区也延伸到了森林以外的区域。本文收集和梳理了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复杂性,并对未来树轮-气候响应研究进行展望。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环境的强烈变化让树木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外界环境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及不断拓展我国树木年轮学的研究范围,我国的树木年轮学应继续探索更多的适宜树种,不断完善我国树木年轮资料库,充分发挥树木年轮学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应用潜力和科研价值。
随着我国树木年轮学的发展,针叶乔木、阔叶乔木和灌木越来越多树种被应用于树轮-气候响应研究,使得研究区也延伸到了森林以外的区域。本文收集和梳理了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复杂性,并对未来树轮-气候响应研究进行展望。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环境的强烈变化让树木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外界环境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及不断拓展我国树木年轮学的研究范围,我国的树木年轮学应继续探索更多的适宜树种,不断完善我国树木年轮资料库,充分发挥树木年轮学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应用潜力和科研价值。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112160003
摘要:
通过整理鉴定在河南采集的阎甲科昆虫标本,发现脊阎甲属中国1新记录种:日本脊阎甲Onthophilus niponensis Lewis, 1907。对其进行描述并提供了特征图,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通过整理鉴定在河南采集的阎甲科昆虫标本,发现脊阎甲属中国1新记录种:日本脊阎甲Onthophilus niponensis Lewis, 1907。对其进行描述并提供了特征图,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204270001
摘要:
2020年的野外考察中,于山东省采集到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的甲虫,该科未曾在山东有记录,因此对其进行鉴定与描述。对其成虫进行解剖后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在野外观察其生活状态。经鉴定该种为台湾小丸甲(Nosodendron taiwanense Yoshitomi, Kishimoto & Lee, 2015),这是本种首次记录于中国大陆地区,同时也是小丸甲科在山东省的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且对其生态与行为学信息进行了补充。
2020年的野外考察中,于山东省采集到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的甲虫,该科未曾在山东有记录,因此对其进行鉴定与描述。对其成虫进行解剖后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在野外观察其生活状态。经鉴定该种为台湾小丸甲(Nosodendron taiwanense Yoshitomi, Kishimoto & Lee, 2015),这是本种首次记录于中国大陆地区,同时也是小丸甲科在山东省的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且对其生态与行为学信息进行了补充。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108110004
摘要:
为了筛选天山北坡前山带中国沙棘适宜的育苗基质配比,以园土、腐熟羊粪、河沙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对比分析不同育苗基质配比下中国沙棘苗生理生长指标,对中国沙棘苗进行综合评价,揭示该地区苗的生长特性,筛选出较优的育苗基质配比。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配比对中国沙棘的生长量和生理指标存在差异;中国沙棘最佳基质配比为园土:腐熟羊粪:河沙=6:2:2。
为了筛选天山北坡前山带中国沙棘适宜的育苗基质配比,以园土、腐熟羊粪、河沙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对比分析不同育苗基质配比下中国沙棘苗生理生长指标,对中国沙棘苗进行综合评价,揭示该地区苗的生长特性,筛选出较优的育苗基质配比。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配比对中国沙棘的生长量和生理指标存在差异;中国沙棘最佳基质配比为园土:腐熟羊粪:河沙=6:2:2。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106170001
摘要:
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果实模型诱捕器和雄性性诱剂在野外田间对南亚果实蝇进行引诱试验,比较其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同时比较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分析其诱杀效果显著水平,选出引诱效果更好的诱捕器。其结果表明:不添加任何性诱剂时与添加液体性诱剂或者添加一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均依次为HG+1Y>SG+1Y>QC+1Y;而在添加两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G+2Y>QC+2Y>SG+2Y;而在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使用效果中显示:HG+Y和HZ+Y对南亚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最佳,六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Z+Y>HG+Y>QC+Y>SG+Y>SJ+Y>YG+Y。
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果实模型诱捕器和雄性性诱剂在野外田间对南亚果实蝇进行引诱试验,比较其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同时比较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分析其诱杀效果显著水平,选出引诱效果更好的诱捕器。其结果表明:不添加任何性诱剂时与添加液体性诱剂或者添加一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均依次为HG+1Y>SG+1Y>QC+1Y;而在添加两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G+2Y>QC+2Y>SG+2Y;而在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使用效果中显示:HG+Y和HZ+Y对南亚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最佳,六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Z+Y>HG+Y>QC+Y>SG+Y>SJ+Y>YG+Y。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112100001
摘要:
利用无人机对篱架式葡萄园进行喷药,以雾滴沉积密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研究无人机飞行高度、速度和喷药量等对喷药效果的影响。经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得出:无人机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喷药量等对喷药效果存在因素交互作用,飞行高度2.5 m,飞行速度1 m·s−1,喷药量等级为200 mL·min−1,喷药效果较佳。
利用无人机对篱架式葡萄园进行喷药,以雾滴沉积密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研究无人机飞行高度、速度和喷药量等对喷药效果的影响。经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得出:无人机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喷药量等对喷药效果存在因素交互作用,飞行高度2.5 m,飞行速度1 m·s−1,喷药量等级为200 mL·min−1,喷药效果较佳。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72/202110140002
摘要:
道路交通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存在影响,当道路不断向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腹地推进之时,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生境产生干扰,探索这一问题有助于保护区采取适当措施改进生境水平。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得出:道路交通工程引发了大熊猫保护和大熊猫保护区生境资源水平降低,但带动了农业和农户经济和总体经济,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林地资源退化而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政策改进必须兼顾生态和农户利益,采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缓解方案才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
道路交通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存在影响,当道路不断向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腹地推进之时,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生境产生干扰,探索这一问题有助于保护区采取适当措施改进生境水平。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得出:道路交通工程引发了大熊猫保护和大熊猫保护区生境资源水平降低,但带动了农业和农户经济和总体经济,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林地资源退化而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政策改进必须兼顾生态和农户利益,采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缓解方案才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