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的川南疫木林区早期监测研究
曾全, 蒲远凤, 肖银波, 杨双昱, 杨远亮, 王新, 谢天资, 满家银, 贾玉珍
, doi: 10.12172/202403080001
摘要:
为探明马尾松感染松材线虫病早期地理位置及发病率。2021年7月上旬,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仪采集遥感影像,选用支持向量机进行监督分类,在早期感病反演模型基础上,顺利提取了感病早期的马尾松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结果表明:(1)利用460 nm、525 nm和635 nm的3波段组合真彩色影像进行ROI勾绘,马尾松与其他地被物分离度较高;(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监督分类,顺利获取741株马尾松地理位置及高光谱反射率数据;(3)结合监测模型提取64株疑似感病马尾松,通过随机采样及镜检,马尾松聚类范围感病植株提取准确率86.67%,即马尾松林间发病率7.49%。综上,初步揭示川南地区马尾松林自然状态下松材线虫发病率,有利于今后指导松材线虫病早期精准防治。
川南疫木林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模型研究
曾全, 王敬, 肖银波, 李建国, 杨双昱, 贾玉珍, 谢天资, 杨远亮
, doi: 10.12172/202403080002
摘要:
为建立适用于四川省的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模型。2020年6月至9月,结合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利用手持高光谱成像仪对野外选取的实验样株进行光谱影像采集,选用ENVI软件处理并提取光谱曲线。结果表明:(1)对实验样株进行了5次影像采集,目标植株中出现了感病初期至枯黄死亡的典型症状,感病株与对照株各时期的光谱反射率差异显著;(2)对不同波段范围内不同时间光谱反射率方差进行加权平均,提取4个敏感波段,即488.7 nm、550.8 nm、682.2 nm和779.8 nm;(3)基于敏感波段与植被指数的回归拟合,建立3个波段的EVI指数型早期诊断模型,即K=0.6874e0.7293*EVI,利用感病指数K值可定性判断植株感病。
园林树木冠层疏透度测度及遮荫功能综合评价
钟汝淇, 黄秋燕, 杨建欣, 霍明宇, 刘文苑, 廖婉柔, 黄茵燕, 柳怡辰, 罗晓蕾, 郭耿娜, 贺文杰, 陈颢文, 李高山
, doi: 10.12172/202310200001
摘要:
园林树木冠层疏透度对遮荫功能等生态效益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选取肇庆市10种常见行道树,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冠层照片,结合Photoshop图像处理方法进行冠层疏透度测定,验证树木参数、冠层疏透度、遮荫面积与荫影照度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遮荫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凤凰木(Delonix regia)、盆架木(Alstonia scholaris)、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黄葛榕(Ficus virens)的疏透度最高;凤凰木、盆架木、小叶榄仁、芒果(Mangifera indica)的荫影照度最高。(2)冠层疏透度(CT)、枝下高(UBH)、树高(TH)、胸径(DBH)与荫影照度(SI)呈正相关;冠幅(CW)、冠高(CH)、胸径(DBH)、树高(TH)与遮荫面积(S)呈正相关;枝下高(UBH)、胸径(DBH)、树高(TH)与冠层疏透度(CT)呈正相关;荫影照度(SI)和冠高(CH)显著负相关,层疏透度与荫影照度显著正相关。冠幅是决定遮荫面积的主导因素,冠层疏透度和冠高是决定树木荫影照度的重要因素。(3)综合遮荫功能排序前3的树木分别为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黄葛榕(Ficus virens)和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冠层疏透度的测度为开展园林树木遮荫功能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造林密度对楠木幼龄林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
陈宇, 庞涛, 瞿相, 彭建, 杨汉波, 代林利, 辜云杰
, doi: 10.12172/202402200001
摘要:
探究造林密度对楠木人工林早期林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楠木人工林地力维持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以3种(D1:667株/hm2、D2:833株/hm2和D3:1111株/hm2)不同造林密度的6a生楠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木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分析楠木人工林树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的增加,楠木人工林平均胸径、材积和树冠投影面积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D1密度林分显著高于D2和D3密度林分,表明相对低的造林密度更利于楠木人工林材积的积累。造林密度对土壤硝态氮具有显著影响(P˂0.01),造林密度、土层深度均对土壤pH、全氮具有显著影响(P˂0.01)。楠木人工林土壤呈弱碱性,同一土层,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pH、含水率呈降低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含量下降,表明楠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同一土层中,D1密度楠木人工林脲酶、蔗糖酶活性最强,蔗糖酶活性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树木生长、土壤质量的密度效应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楠木人工林树木生长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以D1和D2密度林分最大,分别为0.61和0.56,说明相对较低的造林密度对于树木生长以及土壤质量改善有一定作用。因此,建议对6年生楠木人工林保留密度应不高于833株/hm2,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促进树木的生长。
人为干扰对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唐永彬, 黄帅, 钟欣艺, 吴雨茹, 许银, 豆海东
, doi: 10.12172/202311060001
摘要:
研究不同强度人为干扰(L:轻度干扰、M:中度干扰和H:重度干扰)对四川雅安苍坪山公园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记录维管植物75种,隶属52科71属;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加趋势,全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pH值、全氮、全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灌木层多样性指数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两个园林树种的芬多精含量及其日动态变化研究
徐云浩, 彭雯婧, 何文珺, 李小玉, 王丽, 翁滢璐, 闫小莉
, doi: 10.12172/202402010001
摘要:
植物芬多精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具有较为特殊的医学功能,同时具有一定调节血压、缓解精神障碍、降低血糖、缓解疼痛、抗痉挛的保健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迅速发展,森林芬多精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探究森林康养植物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中芬多精的组成成分、相对含量及日动态变化特征,可为森林康养活动的开展和康养时间与地点的优化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以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中两个特色的森林康养植物鸡爪槭(Acer palmatum)和肉桂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为研究对象,使用动态顶空吸附采样法(Dynamic Headspace collection) 定时定量进行样品采集,采用Entech7200预浓缩和Agilent 7890B/5977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鸡爪槭和茶树(肉桂)这两个特色植物VOCs中芬多精的组成成分、相对含量及日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森林康养植物的芬多精组成成分主要以烷烃类、醇类、芳香烃类、酮类、醛类、萜烯类六种挥发性有机物为主,其中占比相对较高的为烷烃类(鸡爪槭20.6%,茶树25.92%)和芳香烃类(鸡爪槭15.26%,茶树11.93%)。2种植物芬多精的重要成分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鸡爪槭较高于茶树(高出0.18%),且2种植物萜烯类相对含量均表现出相同的日变化特征,即上午8: 00和下午16: 00的萜烯类相对含量较高,而中午12: 00的相对含量最低。因此,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和森林康养植物选择时可优先选择具体高观赏价值和较高芬多精含量的鸡爪槭,且森林康养活动开展的时间于上午8:00和下午16:00的时间段开展较为适宜。
GC-MS/SIM法同时测定山苍子精油中主要成分的绝对含量
胡竞月, 梅小平, 吴斌, 陈方方, 莫开林
, doi: 10.12172/202311090001
摘要:
为了探究山苍子精油中主要成分的绝对含量,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扫描(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selective ion monitoring,GC-MS/SIM)方法,对其中主要成分(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1,8-桉叶素、芳樟醇、香茅醛、柠檬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方法简便、高效,在25 min内山苍子精油中各成分分离良好。各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均线性关系良好( R2> 0.999),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均符合要求,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40%~107.35% 。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可用于山苍子精油的多成分含量测定,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嘉陵江南充段冬季水鸟的多样性
刘子宁, 蒋亚飞, 曾赛男, 李艳红, 胡杰
, doi: 10.12172/202311040002
摘要:
水鸟多样性监测是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基础。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对嘉陵江南充段水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水鸟32种,隶属7目10科,涉禽类有10种,游禽类有21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种,四川省保护鸟类3种。冬候鸟25种,留鸟5种,夏候鸟1种,旅鸟1种。区系组成上古北界24种,广布种6种,东洋界2种。优势种有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和赤膀鸭(Mareca strepera)两种,占观察水鸟总数的25.69%。通过相关性分析,干扰强度与涉禽类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614,P<0.05),河漫滩面积与涉禽种类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8,P<0.01),河漫滩面积与涉禽类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7,P<0.05)。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鳞杜鹃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
夏苗, 余海清, 马文宝, 董廷发, 帅伟, 姜欣华, 刘燕云, 李元会
, doi: 10.12172/202310180002
摘要:
为保护中国特有种多鳞杜鹃,调查了多鳞杜鹃群落的生境状况、物种组成、生活组成、结构特点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多鳞杜鹃分布范围广,分布在海拔1800 m~3200 m区域,为林内生态幅度较宽的植被类型。三个不同海拔梯度多鳞杜鹃群落共分布22科、35属、47种植物。多鳞杜鹃有多种生活型植物组成,其中以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为主,从垂直结构看,多鳞杜鹃群落分布有乔、灌、草层,分层现象明显,多鳞杜鹃和丰实箭竹为灌木层优势种。多鳞杜鹃群落以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在高海拔区域乔木层的优势种明显随海拔降低呈降低趋势。不同海拔梯度下多鳞杜鹃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数表明多鳞杜鹃群落各层次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一致性特征。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成正比,物种多样性越高代表群落稳定性越好。
室内人造板甲醛释放承载限量验证研究
贾祥焱, 秦晓雷, 李文
, doi: 10.12172/202309280001
摘要: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类型的人造板在不同条件下的甲醛释放量,验证了人造板极限甲醛释放量最热月平均温度、最高月平均湿度校正系数,实际检测结果偏差为−25.7%~29.2%,基本符合温湿度校正系数换算数学模型。同时通过典型装修工程室内人造板甲醛释放量和使用量分析,以及实际室内空气甲醛含量检测,验证了人造板理论甲醛极限承载限量计算结论与实际检测结果基本相符。
四川省兰科植物2新记录种
程跃红, 杨攀艳, 刘桂英, 金森龙, 周刚, 张君议, 徐波
, doi: 10.12172/202309270001
摘要:
报道了四川省兰科 (Orchidaceae) 植物2新记录种, 即波密斑叶兰 (Goodyera bomiensis K.Y. Lang) 和南湖斑叶兰 (Goodyera nankoensis Fukuyama),同时提供了这两个物种的形态描述、彩色图版以及地理分布。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植物标本馆 (CDBI)。拓展了斑叶兰属植物的分布界线,并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兰科植物的多样性。
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地灾影响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域分析
穆秀鑫, 孙鸿鸥, 雷开明, 旷培刚, 张跃, 王国兰, 王疆评, 曾涛
, doi: 10.12172/202310180001
摘要: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700~3500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根据适宜生境的分布特征和地灾影响情况,识别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重点区域,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大熊猫可食竹生物量模型
秦炜锐, 刘景怡, 宋心强, 付明霞, 潘翰, 程勇, 薛飞, 周材权, 杨彪
, doi: 10.12172/202309070001
摘要:
2023年4月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不同森林类型下随机抽样,测量记录不同的大熊猫可食竹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通过回归的方法建立大熊猫可食竹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除冷箭竹(Bashania faberi)叶外,以高度和基径为自变量的泥巴山筇竹(Qiongzhuea multigemmia)、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和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不同构件生物量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泥巴山筇竹秆生物量模型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最佳。研究结果对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大熊猫可食竹生物量调查、种群恢复与栖息地现状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SSR标记的四川楠木种源(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永树, 张世超, 杨澜, 谢佳鑫, 刘明, 杨汉波, 辜云杰, 彭建, 刘闵豪
, doi: 10.12172/202401030001
摘要:
楠木(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利用1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四川省10个种源39个楠木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以期揭示其遗传背景及家系间的遗传关系,为楠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78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7.058。PIC值在0.306~0.939间变化,均值为0.746,多态性较高。Shannon’s信息指数(I)在1.306~1.51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68,表明楠木种源(家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与观测杂合度(Ho)分别在0.646~0.0.703之间和0.920~1.000之间,平均分别为0.676和0.550。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9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内,仅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基于STRUCTURE对39个家系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当K=3时,ΔK有最大峰值,表明适宜被分为3个群组。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楠木39个家系分为4个类群,除F20单独一个类群外,其余三个类群混合了成都、泸州、雅安、乐山各地的楠木家系,类群划分与种源地无明显联系。研究结果为楠木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和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参考。
不同处理对芒苞草种子室内萌发的影响
杨晨宇, 邓亨宁, 曹学兴, 徐波
, doi: 10.12172/202311130001
摘要:
为了研究易危植物芒苞草种子的萌发特性,探寻适宜的萌发策略,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光照、温度条件,并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激素处理种子,分析不同处理组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照对芒苞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最为显著,温度是决定性因素;25℃、12 h/12 h光照条件下芒苞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三种植物激素中,10 mg/L的GA3对芒苞草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显著。实验得出的最佳处理组是用10 mg/L的GA3溶液处理种子并将其置于20℃、12 h/12 h光照条件中培养,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为93 %、50 %、24.78。
不同立地条件下蒜头果土壤元素与微生物特征研究
张丽, 何幸, 毛平, 金艳强, 田波
, doi: 10.12172/202310170001
摘要:
不同居群蒜头果种子油及神经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探究土壤营养元素和微生物类型与蒜头果种子油含量及神经酸含量的关系,对蒜头果主要分布区不同居群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土壤pH值、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生境中岩石裸露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岩石裸露率高的石山的pH值显著高于岩石裸露率低的土山;除大量元素的P、S、Cu元素和NH4+-N、NO3-N、AP的含量外,其他元素含量均为石山生境显著高于土山生境;石山生境的AMF、SF、Fungi生物量显著高于土山生境,而土山生境的Si含量显著高于石山生境;蒜头果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Si含量与GP: GN显著正相关,但与pH值及其他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石山土壤pH值、K、Ca、Mg、Fe、Zn元素以及AMF、SF、Fungi含量高可能与石山生境中蒜头果种子油含量和神经酸含量高于土山生境有关,导致石山与土山的头果油含量和神经酸含量有差异。
白及叶枯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刘培琴, 姜丽琼, 卢麒宇, 刘继, 谢永东, 浣杰, 李思言, 郑雯雪, 李文俊
, doi: 10.12172/202311140002
摘要:
为明确白及叶枯病病原菌种类,对白及叶枯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其种属,并将纯化病原菌回接于白及植株,评价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白及患病样品上共分离6株真菌,其中有三株镰刀菌,分别为角化镰刀菌(Fusarium keratoplasticum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一株曲霉菌,为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一株灰霉,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一株毛霉,为易脆毛霉(Mucor fragilis)。经致病性测定,发现上述6株真菌对白及均有致病性。
厦门城市山地公园鸟类多样性
吕蔚, 闫淑君, 顾灵桢, 胡文静, 程敏
, doi: 10.12172/202311120001
摘要:
近年来,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山地公园作为大面积绿地斑块,对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厦门山地公园鸟类资源的现状及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山地公园鸟类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位于厦门市区的万石山游览区和城郊的天竺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2021-2023年1~4月两山地鸟类观测数据,对两地的鸟类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鸟类14目45科154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7种,中国特有种5种;广布种93种,东洋界鸟类61种;留鸟105种,冬候鸟40种,旅鸟9种;(2)相较于城郊,市区山地鸟类多样性水平较低,鸟类群落季节性变化更具有同质性,且抗人为干扰能力强的鸟类物种更占据群落优势。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鸟类多样性保护建议,为今后城市山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建设提供思路与参考。
宽瓣兜被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林红强, 刘明, 姜丽莎, 余奇, 唐颖
, doi: 10.12172/202309190001
摘要: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个新记录种——宽瓣兜被兰(Hemipilia fujisanensis (Sugim.) Ying Tang, H.Peng & T.Yukawa),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
下层灌木对雄黄桂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唐岚, 陈辉琴, 白一术, 姜永泽, 郝建锋, 齐锦秋
, doi: 10.12172/202312270002
摘要:
研究下层灌木(Ⅰ:茶树;Ⅱ:红枫;Ⅲ:红花檵木;Ⅳ:金边黄杨;CK:对照)对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确定出促进雄黄桂生长的最优灌木,为解决其生长缓慢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雄黄桂林下栽植以上四种灌木对其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Ⅱ的枝生长量高于其他灌木,Ⅲ次之,且Ⅱ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枝生长量均极显著大于Ⅰ、Ⅳ和CK(P<0.01)。(2)Pn、Gs和Tr表现为Ⅱ>Ⅲ>Ⅳ>Ⅰ>CK,Ⅱ和Ⅲ的Pn和Gs均与Ⅰ、Ⅳ和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Ⅱ的Tr显著大于Ⅰ、Ⅲ、Ⅳ(P<0.05)。(3)Ⅱ的AQY、Pnmax、LCP、LSP均为最大,而Rd为最小,其次是Ⅲ,且均与CK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4)枝生长量均与Pn、Gs、Tr、AQY、Pnmax、LCP、LSP呈正相关,与Ci、Rd呈负相关。综上,在生产上解决雄黄桂生长速度相对较慢的问题时应将栽植红枫作为首选,除此之外,红枫的叶子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的颜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次还可选择红花檵木。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洱海流域地栖鸟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格局研究
孙海林, 房以好, 李军杰, 王荣兴, 黄志旁, 牛鑫, 谭坤
, doi: 10.12172/202308220001
摘要:
流域是山地生物多样性格局重要的塑造因素,水流和流域边界对陆地动物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依水流而建立的人类聚居区产生的干扰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2017年2月到2020年9月,选择洱海流域以西洱河—下关坝子、波罗江—凤仪坝子、北三江—洱源坝子为界的苍山、者磨山、鸡足山三个区域,布设红外相机120台,比较地栖鸟兽多样性。鉴定共得到兽类6目17科25种,鸟类6目23科7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种。除位于保护区的苍山外,非保护区的者磨山与鸡足山同样也均监测到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三个区域的鸟兽物种多样性水平无显著差异。但三个区域都有特有的地栖鸟兽,置换检验表明三个区域的鸟兽组成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鸡足山与者磨山两区域兽类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相对于其他区域,鸡足山内各位点间的群落差异较大、功能多样性较高。推测河流和城镇已经对地面鸟兽造成一定的阻隔作用,而不同区域的地形和植被也对物种的差异有所贡献。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
唐一虓, 付顺, 巩小栋, 陈艳尼
, doi: 10.12172/202309250004
摘要:
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指导和进行协调。基于2005—2020年Landsat遥感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5—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5689、0.5824、0.5866、0.5985,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面积超过一半,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仍需进一步改进;(3)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受多因子相互作用影响,干度因子与热度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大。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省黄杉潜在适生区模拟及主导环境因子探究
李旭, 彭雪峰, 彭培好
, doi: 10.12172/202309190002
摘要:
基于四川省黄杉 ( Pseudotsuga sinensis) 分布点数据以及气候(19个生物气候因子,时间跨度为1970—2020)和地形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坡向),通过MaxEnt模型来构建四川省黄杉潜在适生区的生态位模型,探究了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模拟了四川省黄杉植物的潜在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模型总体的预测精度达到非常精确水平,AUC值达0.988;(2)影响其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DEM),主导因子的适生区海拔范围为1285—2678.2 m;(3)四川省黄杉高适生区主要位于1500—2500 m这一海拔区间;(4)四川省黄杉潜在适生区面积共2×104 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0.381×104 km2,中适生区面积1.346×104 km2,低适生区面积0.273×104 km2。综合模型结果我们发现,适生区总体生境呈现破碎化,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部分南部地区,以及部分东部地区,中低适生区分布于高适生区的周围,总适生区面积前三为,凉山州、达州市、攀枝花市,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凉山州的中部县区,冕宁县、德昌县、普格县、会理县和会东县等,攀枝花的米易县等,达州市的东北部有零散分布的高适生区;四川省黄杉潜在适生区的驱动因子中海拔因子的影响大于温度和降水因子,明显大于坡度和坡向,海拔的适生区范围多为中海拔地区,具有较为宽广的生态适宜幅度和一定的耐旱特征。研究结果能有效初步且迅速了解黄杉在四川省的分布现状,对于野外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脊阎甲属一新记录种(鞘翅目:阎甲科)
李泽川, 姜日新, 魏成康
, doi: 10.12172/202112160003
摘要:
通过整理鉴定在河南采集的阎甲科昆虫标本,发现脊阎甲属中国1新记录种:日本脊阎甲Onthophilus niponensis Lewis, 1907。对其进行描述并提供了特征图,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崤山南麓胡桃楸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梅继林, 史有庄, 朱学灵, 苏晓迪, 张硕, 鲁雪丽
, doi: 10.12172/202209270001
摘要: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三门峡市甘山林场核桃楸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和泊松(Poisson)分布、负二项(Negative binomial)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样地内乔木层树种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超过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乔木层内胡桃楸的重要值最高,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最高,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在幼树级占比较少,但在中树级株数占比最大,而静态生命表则进一步表明相比于其它海拔,低海拔更适合中树级的胡桃楸生存。
天山北坡前山带不同基质配比对中国沙棘育苗的影响
肖中琪, 孙建文
, doi: 10.12172/202108110004
摘要:
为了筛选天山北坡前山带中国沙棘适宜的育苗基质配比,以园土、腐熟羊粪、河沙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对比分析不同育苗基质配比下中国沙棘苗生理生长指标,对中国沙棘苗进行综合评价,揭示该地区苗的生长特性,筛选出较优的育苗基质配比。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配比对中国沙棘的生长量和生理指标存在差异;中国沙棘最佳基质配比为园土:腐熟羊粪:河沙=6:2:2。
不同果实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的引诱特性研究
袁伊旻, 张振宇, 张宏宇
, doi: 10.12172/202106170001
摘要:
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果实模型诱捕器和雄性性诱剂在野外田间对南亚果实蝇进行引诱试验,比较其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同时比较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分析其诱杀效果显著水平,选出引诱效果更好的诱捕器。其结果表明:不添加任何性诱剂时与添加液体性诱剂或者添加一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均依次为HG+1Y>SG+1Y>QC+1Y;而在添加两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G+2Y>QC+2Y>SG+2Y;而在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使用效果中显示:HG+Y和HZ+Y对南亚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最佳,六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Z+Y>HG+Y>QC+Y>SG+Y>SJ+Y>Y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