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川南地区峨眉含笑2年生容器育苗技术试验
李利梅, 王欢, 吴亚, 肖兴翠, 辜云杰
, doi: 10.12172/202309110001
摘要: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川南地区峨眉含笑2年生容器育苗的生长组合,通过育苗正交实验分析基质配比、容器规格和缓释肥量对峨眉含笑苗高地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配比对苗高有极显著影响,对高径比有显著影响,对地径影响不显著;缓释肥量对地径和苗高有极显著影响,对高径比有显著影响;容器规格对苗高有极显著影响,对高径比有显著影响,对地径影响不显著。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适合川南地区峨眉含笑容器育苗生长的组合为:容器规格采用10 cm×15 cm的无纺布育苗袋,基质配比以椰糠1:泥炭2:土1为基质,缓释肥量为3 kg·m−3,可培育2年生苗高87.77 cm,地径10.74 cm的容器苗。
不同处理对润楠扦插生根的影响
崔玉婷, 吴亚, 程显斌, 辜云杰, 晏奎
, doi: 10.12172/202305230001
摘要:
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穗条类型、基质种类和激素浓度3个因素对润楠扦插生根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筛选出润楠扦插的最适组合,以期为润楠大规模扩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穗条类型、激素浓度对润楠扦插生根率有极显著影响,对生根数量及主根长度影响不显著;基质种类对扦插生根率和主根长度有极显著影响,对生根数量影响不显著。通过进一步筛选得出,以珍珠岩:蛭石=1:4的嫩枝在ABT浓度为100 mg·L−1溶液中浸泡2 h的生根率最高;在保证生根率较高的同时,以蛭石的嫩枝在ABT浓度为100 mg·L−1溶液中浸泡2 h的主根长度最大,生根效果理想。
氮磷钾配施对杜仲中龄林生长的影响
李堃, 颜明, 肖兴翠, 杨勇智, 龙思帆, 王丽, 李天君
, doi: 10.12172/202305080001
摘要:
以杜仲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完全施肥试验,分析不同水平氮磷钾肥配施对杜仲树高、胸径和冠幅生长的影响,探讨适宜杜仲中龄林的最佳肥料配比。结果表明:配施氮磷钾肥能够促进杜仲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胸径的生长量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施肥2年后增加量可达未施肥条件下的1.7倍,树高的生长量在施肥第1年最高,可达未施肥条件下的1.4倍,此后随施肥年限的延长增加量趋于稳定。不同水平氮磷钾肥配施对杜仲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中等氮磷肥配施钾肥对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中等氮肥配施磷钾肥更有利于树高的增加。
料慈竹经济秆材生物量模型
张丽, 马光良, 赵博, 李相君, 王光剑, 王履娟, 孙鹏
, doi: 10.12172/202302020001
摘要:
为快捷估算料慈竹林分经济秆材生物量(以下简称“经材重”),在叙永县不同立地条件的样地中取1-4a+龄级料慈竹,对其经材重回归模型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竹龄的单株经材含水率及秆粗经材重,发现2a、3a经材重相比较大,含水量较低,适宜择伐利用。比较不同胸径径级单株经材重变化,得出培养大径竹材是提高竹林产量的有效途径。研究胸径、株高、胸高竹节长与经材重相关性,总结出胸径可作为构建料慈竹单株经材重模型的较佳变量。分别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曲线回归的方法构建并优选经材重估测模型,最终形成全竹龄模型1个,分竹龄模型4个。应用模型估算不同立地条件单位面积林分经材重,并与实际经材重进行对比,得到分竹龄估测值比全竹龄更准确的结论。分析料慈竹经材重与平均年龄、平均胸径、海拔、立竹密度、日照、水分条件的关系,发现竹龄平均值越接近于3a,平均胸径越大,海拔越低,水分条件越好,料慈竹经材重越高。经材重与立竹密度、日照相关性不显著。探讨如何合理留养可形成高产稳产态势,建议竹丛立竹年龄结构比1a∶2a∶3a∶4a+应保持在3∶3∶3∶1较合适。
安宁河北部流域云南松群落林分径阶大小多样性研究
王祥福, 任枫, 王志红, 李愿会, 董文婷, 尚帅斌, 杨乔媚
, doi: 10.12172/202211220001
摘要:
采用1 km×2 km机械布点的方法,在四川省德昌县安宁河流域北部区域,共调查云南松树种组成≥6成的样地74块,探究云南松群落的林分直径大小多样性。结果表明:74个调查样地中,共调查胸径≥5 cm的乔木树种2 758株,平均密度为932株·hm−2;径阶以6~20 cm为主,占总株数的84.63 %;云南松径阶香农-维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较总体的波动幅度大;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径阶的分布及其多样性主要受到密度、海拔和坡度的影响。综上所述,云南松群落林分通过密度、海拔和坡度的变化,影响了其径阶大小的多样性。研究揭示了云南松群落林分径阶的多样性变化及导致其多样性发生变化的主要林分因子和环境因子,可为云南松天然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泥巴山筇竹关系研究
秦炜锐, 刘景怡, 宋心强, 潘翰, 程勇, 付明霞, 张远彬, 周材权, 杨彪
, doi: 10.12172/202302060001
摘要: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泥巴山筇竹(Qiongzhuea multigemmia)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线性混合模型(LM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郁闭度对一年生、多年生和泥巴山筇竹笋的基径,以及泥巴山筇竹活竹株数、死竹株数和笋高度的影响差异均显著;乔木株数对泥巴山筇竹发笋量、死竹株数和活竹株数的影响差异均显著;乔木平均高度对泥巴山筇竹发笋量、一年生和多年生泥巴山筇竹的高度及基径的影响差异均显著。(2)泥巴山筇竹发笋量随乔木株数和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活竹株数和死竹株数均随乔木层郁闭度和乔木株数增加而减少;一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高度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一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基径均随乔木层郁闭度和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多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高度和基径均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增加;泥巴山筇竹笋高度随乔木层郁闭度增加而增加;多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基径和笋基径均随乔木层郁闭度增加而减少。本研究能为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提供量化依据。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和温度对毛叶柿种子发芽的影响
罗孔, 张春华, 欧朝蓉, 阮长明, 孙永玉, 王猛
, doi: 10.12172/202212080001
摘要:
为了解干旱胁迫和不同温度处理对毛叶柿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毛叶柿种子萌发适宜温度和耐旱程度,探讨毛叶柿种子萌发期的抗旱能力。以毛叶柿种子为材料,在10℃、15℃、20℃、25℃、30℃等不同温度下开展PEG-6 000溶液(0%、5%、10%、15%、20%、25%)模拟干旱胁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低温(0℃、10 ℃)种子不能萌发,重度干旱胁迫(25% PEG )种子不萌发。(2)毛叶柿种子能在温度为15℃、20℃、25℃、30 ℃和PEG轻度干旱(5%PEG)、中度干旱(10%、15% PEG)和重度干旱(20% PEG)下萌发,超过10% PEG浓度种子萌发指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3)随着PEG浓度的增加,种子受胁迫程度越高,种子各项发芽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毛叶柿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大,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 ℃~30℃,PEG耐旱范围是0~20% PEG的干旱条件。发芽率与PEG浓度有着显著的负相关(P<0.05),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PEG浓度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抗旱指数与PEG浓度呈负相关,两者相关性不显著(P>0.05)。
栗蕨——四川省蕨类植物新分布记录种
李小杰, 陈绪玲, 罗伟, 余道平, 涂卫国, 杨渺, 崔永亮
, doi: 10.12172/202211070001
摘要:
报道了四川省峨眉山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 栗蕨属 Histiopteris新记录种——栗蕨Histiopteris incisa (Thunb.) J. Sm.,并附有该种的描述和特征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
紫薇种内杂交可配性与抗白粉病种质筛选
陈炙, 丁婷, 黄振, 陈萍, 杭金建, 赵桃娟, 王丽华
, doi: 10.12172/202212050003
摘要:
以红火箭、红火球和红叶等3个美国紫薇品种和四川粉花紫薇、四川白花紫薇两个四川本地紫薇品种为亲本进行种内杂交,调查座果率、结实率和种子萌发率等3个种实性状,测定了3个种实性状的遗传力,性状之间的相关遗传力和相关系数;采用孢子悬浮液侵染法对子代进行了病菌接种,根据子代病情分级筛选抗白粉病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1)杂交组合子代的种实性状均在显著性差异,且均显著低于自由授粉子代。(2)12个杂交组合收获了种子,其中只有8个杂交组合种子能萌发,因此紫薇杂交设计需充分考虑亲本搭配。(3)三个种实性状的遗传力均在0.99以上,座果率与结实率、萌芽率的相关遗传力均在0.8以上,采用座果率性状提前选择结实率和萌芽率性状的效率分别达88.37%、84.47%。(4)8个杂交组合子代白粉病抗性试验发现,部分“美中”组合杂交子代的抗性表现好,而部分表现很差,其中“红火箭×四川粉花紫薇”杂交组合F1代抗性表现最佳,参试子代均为抗病类型,抗性表现次佳的为“红火箭×四川白花紫薇”杂交组合,而“四川粉花紫薇×美国红叶紫薇”杂交组合F1代抗性表现最差。本地品种杂交子代表现均衡。(5)初步筛选出8株免疫株,25株高抗株。相关研究发掘的抗白粉病杂交组合和抗病类型为紫薇抗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
基于Spark MLlib中决策树算法对阿尔及利亚森林火灾的预测研究
高丰伟, 田睿, 周浩, 胡洁
, doi: 10.12172/202211150002
摘要:
应用阿尔及利亚森林火灾数据,通过Spark MLlib中的决策树算法,提出过滤相关性高的特征参数提升模型性能,对森林火灾进行预测研究。对温度、风速、雨及加拿大森林火险气候指数(FWI)系统中主要指标等特征参数,结合森林火灾的分类情况,使用信息增益标准为Gini的二叉决策树,建立基于决策树的火灾预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预测;提出分析不同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剔除相关性高的特征参数,利用大数据计算框架Spark建立机器学习工作流,将计算相关性的皮尔森系数与决策树分类算法结合了起来,从而优化模型,提高预测分类精度。预测模型改进前,即未进行相关性分析的森林火灾预测分类总精度为94.94%;预测模型改进后,即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了相关性较高的特征参数数据,森林火灾预测分类总精度为97.17%,准确率提高了近3%。使用Spark MLlib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在森林火灾预测分类方面准确率总体较高,尤其在将多种数据挖掘算法结合后,模型性能得到提高,预测分类精度更高。
广西赤翅甲科一新记录属伪赤翅甲属(鞘翅目:赤翅甲科:赤翅甲亚科)
詹志鸿, 刘晏辰
, doi: 10.12172/202211200001
摘要:
2022年的春季野外考察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采集到赤翅甲科(Pyrochroidae)幼虫,经过饲养至成虫后鉴定为凹角伪赤翅甲(Pseudopyrochora depressa Pic, 1914),这是本种首次记录于中国大陆地区,同时也是伪赤翅甲属在广西的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成虫、幼虫形态进行了重描述,并对其自然生活史和行为学信息进行了补充。
杨毒蛾在西藏林芝的生物学特性
杨泽鹏, 宋振昊, 崔杰, 王丙泉, 唐晓琴
, doi: 10.12172/202211070002
摘要:
杨毒蛾作为近年来传入西藏的入侵物种,危害当地杨柳树的生长,通过对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性研究,为该地区防治杨毒蛾及后续深入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定期观察结合室内饲养的方法,从2021年4月到2022年7月,在林芝市结麦村设野外定点定期观察基地,同时采样进行室内饲养,对杨毒蛾在西藏林芝地区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年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杨毒蛾在西藏林芝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2—3龄幼虫9月中旬开始陆续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杨柳树枝干树皮缝内侧或地表枯枝落叶层中,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危害杨、柳树新展叶片;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寄主挥发物是杨毒蛾卵正常孵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寄主挥发物的刺激卵可正常发育但幼虫无法孵化;通过杨柳树叶区分饲养发现北京杨叶饲喂下的幼虫幼虫期明显短于白柳叶饲喂下的幼虫期,且幼虫成活率更高。杨毒蛾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次日凌晨活动交尾,交尾时间长达11—17 h。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得卵期、幼虫期、蛹期、雄/雌成虫期分别为20.17±2.34 d、44.03±4.00 d、9.67±1.81 d、5.7 ±0.84 /4.9±0.94 d.
保水剂和微生物菌剂混施对山杏和刺槐生长影响
辛云玲, 弥芸, 李群, 朱颖, 董强
, doi: 10.12172/202211210001
摘要:
以半干旱区常用造林树种刺槐和山杏为试材,设置保水剂0 g·株−1、20 g·株−1、30 g·株−1和微生物菌剂0 g·株−1、5 g·株−1、10 g·株−1混施共9组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株高、地径和叶面积等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差异,为实际造林保水剂和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0 g·株−1保水剂(T7)刺槐株高促进作用最显著,是对照组(T1)的2.69倍。20 g·株−1保水剂(T4)对山杏株高促进作用最大,超过对照组20.94%;10 g·株−1微生物菌剂(T3)和单施5 g·株−1微生物菌剂(T2)处理下刺槐和山杏地径生长量最大,分别达到6.42 cm和6.39 cm;混施处理对促进叶片面积生长效果最佳,山杏和刺槐分别在T8(30 g·株−1保水剂+5 g·株−1微生物菌剂)、T5(20 g·株−1保水剂+5 g·株−1微生物菌剂)达到最大值。通过K值分析发现,保水剂对刺槐的株高和叶面积生长影响较之微生物菌剂更为显著,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规律,对地径生长影响作用差异不大,对于山杏来说,微生物菌剂对株高生长影响比保水剂影响显著,对地径生长量和叶面积的影响差别不大。
园林绘画与园林营造的关联发展研究
陈治儒, 陈岚, 谭林, 陈一
, doi: 10.12172/202210270002
摘要:
园林绘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园林相互影响。从目前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传承来看,园林绘画在风景园林学中对园林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探讨园林绘画与园林营造的共生关联为重要研究领域,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对园林绘画的园林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综述,通过数据收集和文献计量,对文化特性与发展影响、美学关联与意境表达、图像视觉与空间营造、造园要素与景观、修复和可复原性等5个主要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对园林绘画在园林营造的运用联系进行概括总结,对园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两种楤木嫩芽内含物含量对比研究
夏苗, 易卓, 帅伟, 姜欣华, 余海清, 文嫱, 刘燕云, 达瓦志玛
, doi: 10.12172/202211040002
摘要:
楤木属(Aralia Linn)植物作为食药兼用的野生植物,营养和医用价值极高。探究不同种楤木嫩芽中内含物含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为选育推广营养价值较高的楤木提供参考。以棘茎楤木、圆叶楤木嫩芽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嫩芽的叶绿素、花青素、蛋白质、维生素C、皂苷、黄酮、多酚7种内含物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棘茎楤木嫩芽中的花青素、皂苷和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圆叶楤木中的含量,棘茎楤木中的黄酮含量显著低于圆叶楤木嫩芽中的含量,棘茎楤木和圆叶楤木嫩芽中叶绿素、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初步认为棘茎楤木的营养价值略高于圆叶楤木。
云南省三江并流区混种鸟群秋季时空分布格局
段廷璐, 杨学俊, 沈秀英, 郭龙洁, 李迎春, 谭坤, 张淑霞, 王荣兴, 李娜, 肖文
, doi: 10.12172/202210190001
摘要:
混种鸟群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鸟类中非常普遍,它的形成对鸟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然而关于混种鸟群局域时空变化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较大的纬度和海拔梯度上。2019年9月13日至10月5日利用样线和样点结合法在秋季对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的混种鸟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时间梯度上:一天内的混种鸟群发生频率呈现双峰型,即8:00—11:00和18:00—19:00发生率较高,在8:00—9:00达到顶峰。(2)在纬度梯度上: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鸟群的发生率降低,混种鸟群中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和丰度下降;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鸟群一天中发生的时间分布格局由单峰分布依次向双峰分布、偏峰分布和低频分布转变。(3)在海拔梯度上:以中海拔区域(2400 m~2700 m)集混种群的频率高,同时参与混群的鸟类物种丰富度、丰度呈中海拔单峰分布;纬度也影响混种群在海拔上的发生频率,同时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群在同一海拔上的发生频率降低。(4)混群物种几乎全为食虫性和杂食性鸟类,仅白眉朱雀(Carpodacus thura)为植食性。研究证实了云南省三江并流区混种鸟群具有显著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特点,为较大环境梯度上混种鸟群形成的驱动机制探索奠定基础。
火草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研究
赵桃娟, 宋乾丽, 黄振, 丁婷, 陈炙, 李佳蔓, 郭洪英
, doi: 10.12172/202211300001
摘要:
以火草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方法。结果表明,火草无菌叶片在WPM+0.6 mg·L−16-BA+0.45 mg·L−1NAA+30 g·L−1蔗糖的培养基中,能诱导出直径0.5 cm、结构致密、质地硬的绿色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WPM+0.75 mg·L−16-BA+0.15 mg·L−1NAA+30 g·L−1蔗糖的培养基中培养30 d分化出芽,平均每个分化的愈伤组织长出5.78个芽,芽苗转入1/2DKW+1.0 mg·L−1 IBA +0.1mg·L−1 NAA+30 g·L−1蔗糖的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发育出5—13条不定根,且带有根毛的发达根系。
攀枝花苏铁种群主要功能性状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响应研究
龙成, 余志祥, 杨永琼, 税梅梅
, doi: 10.12172/202211230002
摘要:
为了解攀枝花苏铁种群主要功能性状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在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内设立15个固定取样地(10 m × 10 m),采集样地内攀枝花苏铁主要功能性状(PHMAX、LA、SLA、LDMC)、土壤有效养分(AN、AP、AK)等数据,并运用Kruskal-Wallis test及多元统计分析取各样地间攀枝花苏铁种群主要功能性状、土壤有效养分的分布特征及二者间关系。结果表明:攀枝花苏铁种群LA、LDMC、SLA以及Al、AK、pH等均存在显著差异,但PHMAX、AN及AP并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效养分AK和pH对攀枝花苏铁种群分布影响最大,攀枝花苏铁种群各主要功能性状间和各土壤有效养分间均呈现显著关联,且LA、SLA及LDMC等功能性状与AN、AP、AK均呈较微弱的正相关。攀枝花苏铁种群主要功能性状的分异主要源于土壤有效养分的异质性分布,AN、AP及AK的共同限制机制是该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内局域小尺度下攀枝花苏铁种群的主要生存压力,但随着森林进展演替的进行,相较AK而言,AN和AP对攀枝花苏铁种群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将逐渐增大。本研究结果可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攀枝花苏铁种群就地保护及科学抚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生境对王朗自然保护区内优势种活动强度影响
许阳, 刘世达, 李英洁, 刘正霄, 余冰, 蒋文龙, 郑勇, 卿莉
, doi: 10.12172/202211300002
摘要:
物种在一天中的时间分配是野生动物最重要的生存策略,对理解物种行为生态是十分重要的。为确定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的优势物种及优势物种活动强度和生境状况之间的关系。在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和样方调查对王朗保护区内的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物种及生境状况进行调查。我们评价了3个物种(两个野生优势种和一个家养种)不同活动强度区域间的生境状况。并且比较了野生优势种在家牛Bos taurus生境和其他生境下的活动强度。主成分分析表明,王朗保护区内的优势种为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我们根据时间相对丰富度指数将物种活动强度划分为高、中和低强度。血雉和毛冠鹿不同活动强度区域内的生境状况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形条件和食物资源。家牛不同活动强度区域内的生境状况差异主要表现在草本盖度。核密度估计表明血雉和毛冠鹿在利用家牛生境和其他生境时,活动曲线重叠度高。但在利用家牛生境时,两者活动高峰的活动强度要高于其他生境。我们的研究表明1)区域内优势种的活动强度可以代表地形条件好、食物资源较差的区域。2)保护区在制定生境恢复政策时,可优先恢复优势种活动强度大的区域。3)恢复生境时,应着重恢复家牛物种利用过的生境。
苦楝花粉飘散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张燕, 郑绍伟, 侯晓云, 汪剑, 黎燕琼
, doi: 10.12172/202211290001
摘要:
针对城市绿化建设中气传花粉导致的植源污染,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传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为防控城市气传致敏花粉污染提供依据。以成都市绿化使用频率较大、典型气传致敏花粉植物-苦楝为研究对象,选择苦楝的盛花期,开展气传致敏花粉的日变化飘散规律和水平空间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苦楝花粉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即花粉浓度从6:00—14:00持续上升,并在14:00达到峰值;14:00—20:00则持续下降;12:00—15:00的花粉飘散浓度显著性高于其余时段。②苦楝花粉浓度的水平方向上,顺风方向花粉浓度高于逆风方向;顺风方向花粉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并在20 m处达到峰值;逆风方向花粉的飘散浓度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 m和20 m。③受苦楝花粉飘散的影响,香樟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在水平空间上的含量分布趋势与花粉浓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也表现为顺风方向高于逆风方向;在水平距离上,苦楝花粉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主要在0—30 m范围。
基于文本挖掘与IPA模型的滇池湖滨湿地公园感知评价
邱元, 魏新娜, 周波
, doi: 10.12172/202211230001
摘要: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为获取公众对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结构特征,优化公园形象感知和服务体验,文章以滇池湖滨6个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社交媒体网站游客点评文本为数据来源,使用内容分析法获取公众对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并利用IPA手段构建公众形象感知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公众对湿地公园的综合形象感知包含自然资源与环境、人文资源与环境、活动体验、设施服务四个方面,6个湿地公园的感知形象具有一定差异性,但特色有待进一步强化。(2)公众形象感知要素的表现性得分整体较高说明大部分公众游玩体验较好,景区维护和湿地水质评价相对较低仍需改进。(3)重要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要性最高的是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而人文属性如背景文化等感知较弱。据此为提升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四川盐亭野生白及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闫秋洁, 吕保权, 吴成强, 胡进耀
, doi: 10.12172/202211090004
摘要:
为探究林下野生白及生境土壤性质,采集了四川盐亭丘陵地林下野生白及生境土壤,并以附近非白及生境土壤为对照,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白及生境土壤的pH值为7.198±0.034,土壤容重为1.53±0.015 g/cm3,全氮含量为0.9856±0.047 g/kg,磷含量为0.798±0.053 g/kg,速效磷的含量为18.4±1.4 mg/kg,水解性氮的含量为60.87±1.85 mg/kg。但野生白及生境土壤的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其根部利用和转化土壤有机质的能力较好。此结果可为提高人工栽培野生白及的质量提供土壤性质依据。
崤山南麓胡桃楸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梅继林, 史有庄, 朱学灵, 苏晓迪, 张硕, 鲁雪丽
, doi: 10.12172/202209270001
摘要: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三门峡市甘山林场核桃楸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和泊松(Poisson)分布、负二项(Negative binomial)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样地内乔木层树种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超过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乔木层内胡桃楸的重要值最高,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最高,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在幼树级占比较少,但在中树级株数占比最大,而静态生命表则进一步表明相比于其它海拔,低海拔更适合中树级的胡桃楸生存。
雷公藤组织培养外植体可溶性糖含量研究
黄淑燕, 江龙
, doi: 10.12172/202204110004
摘要:
为探究可溶性糖含量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用。采用蒽酮法对雷公藤组织培养各阶段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 d为雷公藤外植体生长发育一个小周期,蔗糖是生根培养阶段最佳碳源,30 g·L−1为最佳添加浓度,生根率达100%。可溶性糖含量在生长发育的0−7 d、14 d−21 d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时间段含量下降,说明可溶性糖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物质。不同碳源处理中,蔗糖是最佳碳源,而葡萄糖会造成雷公藤外植体不仅生根效果差,生长发育还受到抑制,植物体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可通过外源蔗糖的添加以促进雷公藤外植体的生长发育。
中国脊阎甲属一新记录种(鞘翅目:阎甲科)
李泽川, 姜日新, 魏成康
, doi: 10.12172/202112160003
摘要:
通过整理鉴定在河南采集的阎甲科昆虫标本,发现脊阎甲属中国1新记录种:日本脊阎甲Onthophilus niponensis Lewis, 1907。对其进行描述并提供了特征图,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天山北坡前山带不同基质配比对中国沙棘育苗的影响
肖中琪, 孙建文
, doi: 10.12172/202108110004
摘要:
为了筛选天山北坡前山带中国沙棘适宜的育苗基质配比,以园土、腐熟羊粪、河沙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对比分析不同育苗基质配比下中国沙棘苗生理生长指标,对中国沙棘苗进行综合评价,揭示该地区苗的生长特性,筛选出较优的育苗基质配比。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配比对中国沙棘的生长量和生理指标存在差异;中国沙棘最佳基质配比为园土:腐熟羊粪:河沙=6:2:2。
不同果实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的引诱特性研究
袁伊旻, 张振宇, 张宏宇
, doi: 10.12172/202106170001
摘要:
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果实模型诱捕器和雄性性诱剂在野外田间对南亚果实蝇进行引诱试验,比较其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同时比较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对南亚果实蝇的引诱效果,分析其诱杀效果显著水平,选出引诱效果更好的诱捕器。其结果表明:不添加任何性诱剂时与添加液体性诱剂或者添加一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均依次为HG+1Y>SG+1Y>QC+1Y;而在添加两片固体性诱剂时,三种果实模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G+2Y>QC+2Y>SG+2Y;而在果实模型诱捕器和市售诱捕器使用效果中显示:HG+Y和HZ+Y对南亚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最佳,六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依次为HZ+Y>HG+Y>QC+Y>SG+Y>SJ+Y>YG+Y。
研究报告
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来自四川凉山的证据
宋振江, 吴宝姝
, doi: 10.12172/202110140002
摘要:
道路交通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存在影响,当道路不断向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腹地推进之时,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生境产生干扰,探索这一问题有助于保护区采取适当措施改进生境水平。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得出:道路交通工程引发了大熊猫保护和大熊猫保护区生境资源水平降低,但带动了农业和农户经济和总体经济,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林地资源退化而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政策改进必须兼顾生态和农户利益,采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缓解方案才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