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4卷 第2期
2023, 第44卷, 第2期
导出
引用
2023, 44(2): 1-7.
doi: 10.12172/202211280001
摘要:
草地灌丛化作为全球普遍发生的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变化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物候学,旅游学,畜牧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定义为草地生态系统中木本植物的生物量、密度和盖度的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生物量、密度和盖度减少的现象。草地灌丛化是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火烧等互相作用的结果。草地灌丛化导致草原土地格局和生物格局发生改变,表现出“沃岛”效应、草原生物多样性以及草地生产力的变化。未来草地灌丛化研究应该聚焦于草地灌丛化的机理、对草地-灌木生态系统的地上、地下部分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对我国的草原生产区生态管理和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草地灌丛化作为全球普遍发生的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变化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物候学,旅游学,畜牧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定义为草地生态系统中木本植物的生物量、密度和盖度的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生物量、密度和盖度减少的现象。草地灌丛化是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火烧等互相作用的结果。草地灌丛化导致草原土地格局和生物格局发生改变,表现出“沃岛”效应、草原生物多样性以及草地生产力的变化。未来草地灌丛化研究应该聚焦于草地灌丛化的机理、对草地-灌木生态系统的地上、地下部分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对我国的草原生产区生态管理和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3, 44(2): 8-12.
doi: 10.12172/202205270002
摘要:
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cens)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岩白菜属(Bergenia)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对于该植物有很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方面和药理学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岩白菜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归纳,总结了岩白菜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为后期开展有关岩白菜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期为以后的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cens)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岩白菜属(Bergenia)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对于该植物有很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方面和药理学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岩白菜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归纳,总结了岩白菜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为后期开展有关岩白菜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期为以后的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2023, 44(2): 13-20.
doi: 10.12172/202206140001
摘要:
欧亚野猪是人们熟知野猪的学名,其环境适应性极强,从温带到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均有分布。由于近年来我省野猪种群不断扩大,逐渐影响到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加之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和学者对野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摸清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分布、活动情况,为野猪种群数量调控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撑,采用样线调查的方式对保护区内野猪栖息地适宜性和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最大熵模型运行结果优秀(平均AUC值为0.918),可以用于栖息地评价。较适宜和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1.76 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8.42%,不适宜和次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分别占57.57%和24.00%。海拔和土壤类型都是重要的环境变量,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活动痕迹在暗棕壤区域活动占比最高,主要活动海拔段集中在1 500~2 500 m之间,占活动痕迹总数的74.20%。其原因是野猪更倾向于在食物来源丰富的区域活动,气候、地理、生物、人为等环境变量均是影响野猪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欧亚野猪是人们熟知野猪的学名,其环境适应性极强,从温带到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均有分布。由于近年来我省野猪种群不断扩大,逐渐影响到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加之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和学者对野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摸清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分布、活动情况,为野猪种群数量调控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撑,采用样线调查的方式对保护区内野猪栖息地适宜性和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最大熵模型运行结果优秀(平均AUC值为0.918),可以用于栖息地评价。较适宜和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1.76 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8.42%,不适宜和次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分别占57.57%和24.00%。海拔和土壤类型都是重要的环境变量,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活动痕迹在暗棕壤区域活动占比最高,主要活动海拔段集中在1 500~2 500 m之间,占活动痕迹总数的74.20%。其原因是野猪更倾向于在食物来源丰富的区域活动,气候、地理、生物、人为等环境变量均是影响野猪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023, 44(2): 21-30.
doi: 10.12172/202206150001
摘要: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1995—2018年5期的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研究区各时期的景观格局状况和破碎化程度。结果表明:(1) 研究区GI网络结构要素以核心区为主,其他要素分布较为零散;(2) 林地与草地面积占比超过96%,是研究区两大优势景观类型,除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总体缩减外,其余景观类型面积总体增加;(3) 各时间段景观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与草地、耕地之间,2007—2013年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4) 由景观格局指数结果可知,斑块类型水平上,6大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且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度有所削弱;景观水平上,研究区内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形状复杂程度总体升高,蔓延度与聚集度总体降低,整体连通性较差。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景观格局相关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1995—2018年5期的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研究区各时期的景观格局状况和破碎化程度。结果表明:(1) 研究区GI网络结构要素以核心区为主,其他要素分布较为零散;(2) 林地与草地面积占比超过96%,是研究区两大优势景观类型,除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总体缩减外,其余景观类型面积总体增加;(3) 各时间段景观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与草地、耕地之间,2007—2013年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4) 由景观格局指数结果可知,斑块类型水平上,6大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且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度有所削弱;景观水平上,研究区内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形状复杂程度总体升高,蔓延度与聚集度总体降低,整体连通性较差。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景观格局相关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2023, 44(2): 31-37.
doi: 10.12172/202302230001
摘要:
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是危害海岸带最严重的入侵恶性杂草之一,通过种间联结性、种群稳定性、生态位宽度等数量学方法探讨白花鬼针草入侵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种间关系,有利于评估白花鬼针草入侵对海岸带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白花鬼针草入侵群落中共有植物113种,隶属41科95属,白花鬼针草与群落中主要物种呈不显著负关联。种间联结性、生态位分析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内主要优势种对环境适应相似,物种联系不够紧密。入侵群落结构的非稳定状态表明,白花鬼针草入侵后群落正处于演替早期的动态调节中。种植阔叶丰花草可以用于海岸带白花鬼针草入侵植物群落的修复与防治。
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是危害海岸带最严重的入侵恶性杂草之一,通过种间联结性、种群稳定性、生态位宽度等数量学方法探讨白花鬼针草入侵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种间关系,有利于评估白花鬼针草入侵对海岸带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白花鬼针草入侵群落中共有植物113种,隶属41科95属,白花鬼针草与群落中主要物种呈不显著负关联。种间联结性、生态位分析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内主要优势种对环境适应相似,物种联系不够紧密。入侵群落结构的非稳定状态表明,白花鬼针草入侵后群落正处于演替早期的动态调节中。种植阔叶丰花草可以用于海岸带白花鬼针草入侵植物群落的修复与防治。
2023, 44(2): 38-43.
doi: 10.12172/202205240001
摘要: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传播的主要媒介昆虫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本文通过比较6株不同来源白僵菌对松墨天牛的毒力,筛选出致病性最好的菌株与3种高分子材料混合制备成微胶囊,比较不同微胶囊在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体表的附着力以及室内对松墨天牛的侵染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自松墨天牛感病虫体的菌株B2在生长性状和对松墨天牛的致病力上均优于其他菌株;海藻酸钠微胶囊对川硬皮肿腿蜂体表附着率达63%以及室内试验中对松墨天牛的侵染率达60%。本次研究证明了利用天敌昆虫携带病原真菌微胶囊防治蛀干害虫的可行性。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传播的主要媒介昆虫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本文通过比较6株不同来源白僵菌对松墨天牛的毒力,筛选出致病性最好的菌株与3种高分子材料混合制备成微胶囊,比较不同微胶囊在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体表的附着力以及室内对松墨天牛的侵染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自松墨天牛感病虫体的菌株B2在生长性状和对松墨天牛的致病力上均优于其他菌株;海藻酸钠微胶囊对川硬皮肿腿蜂体表附着率达63%以及室内试验中对松墨天牛的侵染率达60%。本次研究证明了利用天敌昆虫携带病原真菌微胶囊防治蛀干害虫的可行性。
2023, 44(2): 44-50.
doi: 10.12172/202209030001
摘要:
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物种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破碎化。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受到人类干扰的严重威胁。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放牧成为大熊猫栖息地最严重的的人类干扰因子。探究放牧对栖息地影响的内在机制和科学管控措施也成为了近年来大熊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项目于2022年4–6月在美姑自然保护区放牧最严重的区域,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评估放牧家畜对大熊猫主食竹及林下栖息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牲畜利用的样方中竹子株高和基径都比大熊猫利用样方中低,并且枯死竹数量更高;放牧会增加林下土壤的容重和酸碱度,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可能是造成竹子的枯死原因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管理策略,为解决大熊猫栖息地内严重的放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物种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破碎化。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受到人类干扰的严重威胁。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放牧成为大熊猫栖息地最严重的的人类干扰因子。探究放牧对栖息地影响的内在机制和科学管控措施也成为了近年来大熊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项目于2022年4–6月在美姑自然保护区放牧最严重的区域,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评估放牧家畜对大熊猫主食竹及林下栖息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牲畜利用的样方中竹子株高和基径都比大熊猫利用样方中低,并且枯死竹数量更高;放牧会增加林下土壤的容重和酸碱度,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可能是造成竹子的枯死原因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管理策略,为解决大熊猫栖息地内严重的放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2023, 44(2): 51-57.
doi: 10.12172/202211090003
摘要:
生境选择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结果对保护管理有着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野化放归是小种群复壮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改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本研究基于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麝野化放归项目,综合运用Fisher’s精确检验法、夏皮罗-威尔克检验方法、Mann-Whitney U 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比较分析了其在野化期和放归后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与野化期相比,林麝放归后利用样地的海拔更低(1 892.00+29.87 m)、水源距离更远(72.39+5.73 m)、乔木层高和灌木层高都更低(18.24+2.39 m,2.40+0.22 m),有显著性差异,坡向、坡位、坡度、乔木层胸径、灌木层盖度及乔木层郁闭度无显著差异(P>0.05)。林麝放归后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1.91%的数据差异,海拔因子(由乔木层胸径、海拔、灌木层高组成)、热量因子(由水源距离、乔木层郁闭度组成)、地形因子(由坡位组成)是影响林麝放归后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圈养林麝经过野化培训放归自然后,表现出了和野化培训期不同的生境选择,该项研究成果为改进和辅助林麝野化培训提供了科学参考。
生境选择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结果对保护管理有着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野化放归是小种群复壮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改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本研究基于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麝野化放归项目,综合运用Fisher’s精确检验法、夏皮罗-威尔克检验方法、Mann-Whitney U 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比较分析了其在野化期和放归后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与野化期相比,林麝放归后利用样地的海拔更低(1 892.00+29.87 m)、水源距离更远(72.39+5.73 m)、乔木层高和灌木层高都更低(18.24+2.39 m,2.40+0.22 m),有显著性差异,坡向、坡位、坡度、乔木层胸径、灌木层盖度及乔木层郁闭度无显著差异(P>0.05)。林麝放归后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1.91%的数据差异,海拔因子(由乔木层胸径、海拔、灌木层高组成)、热量因子(由水源距离、乔木层郁闭度组成)、地形因子(由坡位组成)是影响林麝放归后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圈养林麝经过野化培训放归自然后,表现出了和野化培训期不同的生境选择,该项研究成果为改进和辅助林麝野化培训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3, 44(2): 58-63.
doi: 10.12172/202211160001
摘要:
划分物种种内单元的地理空间边界,对于实现有效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相岭山系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图层为基础,使用habCluster包,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种内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共被划分为20个大熊猫种内单元。这些种内单元的划分结果,良好地体现了研究区域被低HSI值的栅格所分隔的情况,可作为对大熊猫生境斑块的指示。大熊猫种内单元与现有保护区的叠加分析表明,大相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3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4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羊子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2个大熊猫种内单元。对跨大相岭-瓦屋山种内单元,需要不同区域与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通力配合协调一致,以加强对该区域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管理。对大相岭泥巴山种内单元,需降低道路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其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研究为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作为对其他区域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的借鉴。
划分物种种内单元的地理空间边界,对于实现有效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相岭山系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图层为基础,使用habCluster包,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种内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共被划分为20个大熊猫种内单元。这些种内单元的划分结果,良好地体现了研究区域被低HSI值的栅格所分隔的情况,可作为对大熊猫生境斑块的指示。大熊猫种内单元与现有保护区的叠加分析表明,大相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3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4个大熊猫种内单元,羊子岭自然保护区被划分至2个大熊猫种内单元。对跨大相岭-瓦屋山种内单元,需要不同区域与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通力配合协调一致,以加强对该区域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管理。对大相岭泥巴山种内单元,需降低道路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其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研究为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作为对其他区域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的借鉴。
2023, 44(2): 64-72.
doi: 10.12172/202206010004
摘要:
2021年10月—2022年5月,利用样线法、痕迹法、访问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的雉类物种开展调查,同时收集整理该区域2017年以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共记录到11种雉类,包括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2种国家I级以及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尾虹雉、红喉雉鹑、红腹锦鸡、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我国特有种。绿尾虹雉被IUCN评为“易危(VU)”等级。藏雪鸡、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和雪鹑(Lerwa lerwa)3种雉类为该区域的新分布记录。不同调查方法下均发现绿尾虹雉、红腹角雉、血雉的遇见率较高且分布植被类型多样。不同区域雉类多样性上,绵竹区域(8种)>狮子王峰区域(6种)=什邡区域(6种)=小木岭区域(6种)。绿尾虹雉和血雉在4个不同调查区域均有分布,但绿尾虹雉主要在狮子王峰区域分布;红喉雉鹑、藏雪鸡和高原山鹑目前仅在狮子王峰区域发现有分布;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灰胸竹鸡和勺鸡主要在什邡、绵竹和小木岭区域分布;雪鹑仅在绵竹和狮子王峰区域发现有分布;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仅在绵竹区域发现有分布。本研究表明不同调查方法均适用于该区域的雉类物种资源调查,研究结果为后续雉类物种的精准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数据。
2021年10月—2022年5月,利用样线法、痕迹法、访问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的雉类物种开展调查,同时收集整理该区域2017年以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共记录到11种雉类,包括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2种国家I级以及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尾虹雉、红喉雉鹑、红腹锦鸡、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我国特有种。绿尾虹雉被IUCN评为“易危(VU)”等级。藏雪鸡、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和雪鹑(Lerwa lerwa)3种雉类为该区域的新分布记录。不同调查方法下均发现绿尾虹雉、红腹角雉、血雉的遇见率较高且分布植被类型多样。不同区域雉类多样性上,绵竹区域(8种)>狮子王峰区域(6种)=什邡区域(6种)=小木岭区域(6种)。绿尾虹雉和血雉在4个不同调查区域均有分布,但绿尾虹雉主要在狮子王峰区域分布;红喉雉鹑、藏雪鸡和高原山鹑目前仅在狮子王峰区域发现有分布;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灰胸竹鸡和勺鸡主要在什邡、绵竹和小木岭区域分布;雪鹑仅在绵竹和狮子王峰区域发现有分布;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仅在绵竹区域发现有分布。本研究表明不同调查方法均适用于该区域的雉类物种资源调查,研究结果为后续雉类物种的精准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数据。
2023, 44(2): 73-79.
doi: 10.12172/202206220001
摘要:
探讨紫色土和黄壤两类地区土壤养分对白夹竹笋品质的影响,得出栽培优质白夹竹笋的土壤养分条件,为紫色土、黄壤地区白夹竹笋用林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雅安紫色土地区和都江堰黄壤地区各选择1片经人工经营的白夹竹林,每片竹林设置10 m×10 m的样地,重复8次。于2017年5月,对样地内采集的土壤和竹笋进行检测分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筛选不同产区影响竹笋品质的土壤养分因子,并拟合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回归方程,得出两地白夹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两个产地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偏高,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偏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处于正常水平。黄壤产区竹笋品质整体优于紫色土产区,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紫色土地区影响白夹竹笋品质的土壤因子主要为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磷;黄壤地区对竹笋品质产生影响的土壤因子是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两个产区均缺乏有机肥和磷肥,氮肥施入偏高,经营管理为增加有机肥的施入,平衡氮磷钾肥的施入。土壤养分与白夹竹笋营养物质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达到竹笋优质高产的目的。
探讨紫色土和黄壤两类地区土壤养分对白夹竹笋品质的影响,得出栽培优质白夹竹笋的土壤养分条件,为紫色土、黄壤地区白夹竹笋用林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雅安紫色土地区和都江堰黄壤地区各选择1片经人工经营的白夹竹林,每片竹林设置10 m×10 m的样地,重复8次。于2017年5月,对样地内采集的土壤和竹笋进行检测分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筛选不同产区影响竹笋品质的土壤养分因子,并拟合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回归方程,得出两地白夹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两个产地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偏高,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偏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处于正常水平。黄壤产区竹笋品质整体优于紫色土产区,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紫色土地区影响白夹竹笋品质的土壤因子主要为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磷;黄壤地区对竹笋品质产生影响的土壤因子是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两个产区均缺乏有机肥和磷肥,氮肥施入偏高,经营管理为增加有机肥的施入,平衡氮磷钾肥的施入。土壤养分与白夹竹笋营养物质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达到竹笋优质高产的目的。
2023, 44(2): 80-85.
doi: 10.12172/202210230002
摘要:
机场重点防范鸟种是最主要的鸟击肇事鸟种,科学评判不同鸟类的鸟击风险对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全年采用样线法和网捕法对南充高坪机场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0种,隶属15目33科。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的25种重点防范鸟类与2007年的21种相比,新增丘鹬、麻雀等10种,减少短耳鸮、金眶鸻等6种,其余家鸽、家燕等15种鸟类两次评价结果一致。重点防范鸟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机场鸟击防范工作有效开展和鸟类保护意识增强。结合鸟类生物学特征和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对机场提出减少飞行区植物开花结实、控制草高、灭虫和清理积水环境治理建议,同时针对重点鸟种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机场重点防范鸟种是最主要的鸟击肇事鸟种,科学评判不同鸟类的鸟击风险对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全年采用样线法和网捕法对南充高坪机场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0种,隶属15目33科。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的25种重点防范鸟类与2007年的21种相比,新增丘鹬、麻雀等10种,减少短耳鸮、金眶鸻等6种,其余家鸽、家燕等15种鸟类两次评价结果一致。重点防范鸟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机场鸟击防范工作有效开展和鸟类保护意识增强。结合鸟类生物学特征和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对机场提出减少飞行区植物开花结实、控制草高、灭虫和清理积水环境治理建议,同时针对重点鸟种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2023, 44(2): 86-93.
doi: 10.12172/202203140001
摘要:
在多次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的数量特点、区系成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38科442属628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其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392种,占全部种类的62.42%。(2)在科属组成上,科组成以寡种科和单种科占优势,两者共占总科数的78.26%;属组成以寡种属和单种属占优势,两者共占总属数的98.87%。(3)分布区类型多样,科级水平上有10个类型和5个变型,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属级水平上有14个类型和18个变型,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性。
在多次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的数量特点、区系成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38科442属628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其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392种,占全部种类的62.42%。(2)在科属组成上,科组成以寡种科和单种科占优势,两者共占总科数的78.26%;属组成以寡种属和单种属占优势,两者共占总属数的98.87%。(3)分布区类型多样,科级水平上有10个类型和5个变型,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属级水平上有14个类型和18个变型,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性。
2023, 44(2): 94-102.
doi: 10.12172/202209080003
摘要:
国家公园代表着我国生态系统的保护特色,具有全民公益性,近年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对其网络关注度的研究,可以为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网络营销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武夷山国家公园从2011年至2021年共11年的百度指数日指数,采用多指数和空间集散程度分析法探究其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日均年际网络关注度整体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月均网络关注度具有“双峰”的季节性特征,其中4月和7月为峰值期,1月为低谷期;五一假期前网络关注度逐渐增加,假期期间则趋势下降,这与游客假期出游的“前兆”效应相吻合;十一假期期间,网络关注度逐渐上升后又下降,有明显的“单峰”趋势,游客可能存在“错峰”出行的现象。(2)2011年至2021年总体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集聚较分散,三大片区网络关注度与空间集聚水平整体上相一致,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3)武夷山国家公园网络关注度与GDP、人口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与空间距离呈负相关。由此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代表着我国生态系统的保护特色,具有全民公益性,近年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对其网络关注度的研究,可以为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网络营销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武夷山国家公园从2011年至2021年共11年的百度指数日指数,采用多指数和空间集散程度分析法探究其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日均年际网络关注度整体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月均网络关注度具有“双峰”的季节性特征,其中4月和7月为峰值期,1月为低谷期;五一假期前网络关注度逐渐增加,假期期间则趋势下降,这与游客假期出游的“前兆”效应相吻合;十一假期期间,网络关注度逐渐上升后又下降,有明显的“单峰”趋势,游客可能存在“错峰”出行的现象。(2)2011年至2021年总体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集聚较分散,三大片区网络关注度与空间集聚水平整体上相一致,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3)武夷山国家公园网络关注度与GDP、人口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与空间距离呈负相关。由此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023, 44(2): 103-110.
doi: 10.12172/202206010001
摘要:
川西地区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高风险地区之一。研究川西地区常见灌木物种的燃烧性状,有利于评估不同灌木发生火灾的风险及强度,帮助筛选抗火物种用于生物防火。本研究选取川西地区常见的12个灌木物种,分别测定了灌木枝条的含水率、灰分、燃点、热值;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不同物种的燃烧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灰分、燃点、热值的差异显著,含水率的差异也较大。通过综合分析性状之间的差异,将灌木抗火性分为三类:较强抗火性、可抗火性、弱抗火性。其中西南木蓝、小叶栒子为较强抗火性灌木;鲜黄小檗、槲树(幼苗)、铁仔、忍冬、小叶蔷薇、散生栒子、滇榛为可抗火性灌木;大白杜鹃、微柔毛花椒、金露梅为弱抗火性灌木。本研究对川西地区常见灌木物种的燃烧性进行测定分析,为当地的火灾预防提供了基础数据。
川西地区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高风险地区之一。研究川西地区常见灌木物种的燃烧性状,有利于评估不同灌木发生火灾的风险及强度,帮助筛选抗火物种用于生物防火。本研究选取川西地区常见的12个灌木物种,分别测定了灌木枝条的含水率、灰分、燃点、热值;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不同物种的燃烧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灰分、燃点、热值的差异显著,含水率的差异也较大。通过综合分析性状之间的差异,将灌木抗火性分为三类:较强抗火性、可抗火性、弱抗火性。其中西南木蓝、小叶栒子为较强抗火性灌木;鲜黄小檗、槲树(幼苗)、铁仔、忍冬、小叶蔷薇、散生栒子、滇榛为可抗火性灌木;大白杜鹃、微柔毛花椒、金露梅为弱抗火性灌木。本研究对川西地区常见灌木物种的燃烧性进行测定分析,为当地的火灾预防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3, 44(2): 111-115.
doi: 10.12172/202204080002
摘要:
以不同林龄(8、20、32和5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土层及月份林地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3)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不同月份不同龄组间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
以不同林龄(8、20、32和5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土层及月份林地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3)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不同月份不同龄组间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
2023, 44(2): 116-121.
doi: 10.12172/202205060001
摘要:
大众更加喜爱颜色明度高、饱和度高的萱草花朵,在所调查的八组颜色中,粉红色、橙色、奶油色是最受欢迎的前三组颜色。所测量的萱草花色中,色彩明度最高的为橙组和黄橙组,色彩明度最低的为紫色组。色彩饱和度最高的为橙组、色彩饱和度最低的是灰紫组。萱草花色苷代谢通路较为通畅,不易形成色素含量少的浅色花。萱草花朵中测出的类胡萝卜素均位于番茄红素的代谢下游,类胡萝卜素难以主导形成萱草花朵的红色、粉色。优选明度高、颜色浅的萱草品种作亲本能拓宽后代群体中花色的选择范围,加快培育出符合大众审美偏好的萱草品种。
大众更加喜爱颜色明度高、饱和度高的萱草花朵,在所调查的八组颜色中,粉红色、橙色、奶油色是最受欢迎的前三组颜色。所测量的萱草花色中,色彩明度最高的为橙组和黄橙组,色彩明度最低的为紫色组。色彩饱和度最高的为橙组、色彩饱和度最低的是灰紫组。萱草花色苷代谢通路较为通畅,不易形成色素含量少的浅色花。萱草花朵中测出的类胡萝卜素均位于番茄红素的代谢下游,类胡萝卜素难以主导形成萱草花朵的红色、粉色。优选明度高、颜色浅的萱草品种作亲本能拓宽后代群体中花色的选择范围,加快培育出符合大众审美偏好的萱草品种。
2023, 44(2): 122-129.
doi: 10.12172/202204260001
摘要:
在“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探讨长江首城——宜宾市自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宜宾市域为研究范围,从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呈波动变化,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和水体动态度最大且呈正向变化。(2)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33.21亿元增至347.82亿元,增长了14.61亿元。(3)2000年、2010年、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065、0.4077、0.4078,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在区域内部改善与恶化并存。宜宾市长江生态第一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应继续扎实推进岷江、向家坝库区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着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切实走好宜宾的生态、低碳发展之路。
在“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探讨长江首城——宜宾市自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宜宾市域为研究范围,从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呈波动变化,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和水体动态度最大且呈正向变化。(2)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33.21亿元增至347.82亿元,增长了14.61亿元。(3)2000年、2010年、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065、0.4077、0.4078,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在区域内部改善与恶化并存。宜宾市长江生态第一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应继续扎实推进岷江、向家坝库区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着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切实走好宜宾的生态、低碳发展之路。
2023, 44(2): 130-136.
doi: 10.12172/202204260002
摘要:
峨眉槽舌兰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掌握其资源现状,探明其及附生宿主在群落中的地位,连续5年在峨眉山及邻近地区开展野外考察,并于2021年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其附生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野生种群仅有一个分布区,种群数量不足300株,自然结实率极低,幼苗比例低。(2)附生于该分布区11个分布点8个树种15棵宿主上,附生点常在10 m以上。楠木是其主要宿主,峨眉槽舌兰对其具附生偏好性。(3)所附生群落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40种,仅峨眉槽舌兰一种兰科植物。宿主楠木是乔木层优势种;峨眉槽舌兰在该群落草本层中占据重要生态位。该群落为热带分布性质,属的分析表明该群落具向暖温带过渡的趋势。建议加强野生种群就地保护工作,建立近地保护种群实施保育研究。
峨眉槽舌兰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掌握其资源现状,探明其及附生宿主在群落中的地位,连续5年在峨眉山及邻近地区开展野外考察,并于2021年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其附生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野生种群仅有一个分布区,种群数量不足300株,自然结实率极低,幼苗比例低。(2)附生于该分布区11个分布点8个树种15棵宿主上,附生点常在10 m以上。楠木是其主要宿主,峨眉槽舌兰对其具附生偏好性。(3)所附生群落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40种,仅峨眉槽舌兰一种兰科植物。宿主楠木是乔木层优势种;峨眉槽舌兰在该群落草本层中占据重要生态位。该群落为热带分布性质,属的分析表明该群落具向暖温带过渡的趋势。建议加强野生种群就地保护工作,建立近地保护种群实施保育研究。
2023, 44(2): 137-142.
doi: 10.12172/202204250003
摘要:
分析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分布驱动因素,查找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受到抑制的主要因素,提高森林、耕地和水体等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基于InVEST模型,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评估2010年、2015年、202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3项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及3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化以草地和耕地,耕地、林地、水体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2)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生境质量指数逐年降低。(3)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呈现带状分布,大致呈现东北-西南走向,重要性等级也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显示出山东省整体的城镇化速度在明显加快,土地利用转化频率较快,人地矛盾突出正在加剧。
分析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分布驱动因素,查找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受到抑制的主要因素,提高森林、耕地和水体等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基于InVEST模型,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评估2010年、2015年、202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3项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及3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化以草地和耕地,耕地、林地、水体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2)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生境质量指数逐年降低。(3)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呈现带状分布,大致呈现东北-西南走向,重要性等级也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显示出山东省整体的城镇化速度在明显加快,土地利用转化频率较快,人地矛盾突出正在加剧。
2023, 44(2): 143-148.
doi: 10.12172/202206070003
摘要:
为进一步探究气候变化对野核桃在四川潜在分布的影响,利用野核桃在中国的实际分布点位数据、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SSP1-2.6和SSP5-8.5)下生物气候变量,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50 s和2090 s野核桃在四川的潜在适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野核桃在四川的高适生面积为4.86×104 km2,中适生面积为13.35×104 km2;(2)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50 s和2090 s野核桃在四川的高适生面积分别为5.09×104 km2和8.58×104 km2,中适生面积分别为7.37×104 km2和7.02×104 km2;(3)SSP1-2.6和SSP5-8.5情景下,到21世纪90年野核桃在四川的高质生区质心分别从当前位置向东南方向移动34.49 km和21.94 km。气候变暖会使野核桃在四川的适生范围扩大,但不是无限扩大。
为进一步探究气候变化对野核桃在四川潜在分布的影响,利用野核桃在中国的实际分布点位数据、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SSP1-2.6和SSP5-8.5)下生物气候变量,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50 s和2090 s野核桃在四川的潜在适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野核桃在四川的高适生面积为4.86×104 km2,中适生面积为13.35×104 km2;(2)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50 s和2090 s野核桃在四川的高适生面积分别为5.09×104 km2和8.58×104 km2,中适生面积分别为7.37×104 km2和7.02×104 km2;(3)SSP1-2.6和SSP5-8.5情景下,到21世纪90年野核桃在四川的高质生区质心分别从当前位置向东南方向移动34.49 km和21.94 km。气候变暖会使野核桃在四川的适生范围扩大,但不是无限扩大。
2023, 44(2): 149-152.
doi: 10.12172/202205120003
摘要:
报道了重庆市兰科1个分布新记录属——叉柱兰属(Cheirostylis Blume),及属下新记录种——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 Rolfe),并描述了其形态、生境分布,附有彩色照片。凭证标本藏于重庆自然博物馆(CQNM)。
报道了重庆市兰科1个分布新记录属——叉柱兰属(Cheirostylis Blume),及属下新记录种——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 Rolfe),并描述了其形态、生境分布,附有彩色照片。凭证标本藏于重庆自然博物馆(CQNM)。
2023, 44(2): 153-155.
doi: 10.12172/202204270001
摘要:
2020年的野外考察中,于山东省采集到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的甲虫,该科未曾在山东有记录,因此对其进行鉴定与描述。对其成虫进行解剖后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在野外观察其生活状态。经鉴定该种为台湾小丸甲(Nosodendron taiwanense Yoshitomi, Kishimoto & Lee, 2015),这是本种首次记录于中国大陆地区,同时也是小丸甲科在山东省的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且对其生态与行为学信息进行了补充。
2020年的野外考察中,于山东省采集到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的甲虫,该科未曾在山东有记录,因此对其进行鉴定与描述。对其成虫进行解剖后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在野外观察其生活状态。经鉴定该种为台湾小丸甲(Nosodendron taiwanense Yoshitomi, Kishimoto & Lee, 2015),这是本种首次记录于中国大陆地区,同时也是小丸甲科在山东省的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且对其生态与行为学信息进行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