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1卷 第6期

2020, 第41卷, 第6期 目录

导出 引用
研究报告
雌雄构树幼苗光合能力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性别差异
苟蓉, 游明鸿, 白史且, 刘金平, 曾晓琳
2020, 41(6): 1-7. doi: 10.12172/202005280002
摘要:
针对构树幼苗抗逆性的性别差异影响种群密度、种群性比等特征,而实生苗难以区分性别的问题。以盆栽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雌雄扦插幼苗为材料,设轻、中、重度干旱处理60d后,测定叶片性状、光合色素组成、光合参数等等指标,分析干旱强度对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干旱对构树幼苗光合叶面积影响有显著性别差异(P<0.05),雌株通过减少叶片数,雄株通过缩小单叶面积、增加叶片厚度应对干旱,雌株光合总叶面积显著低于雄株(P<0.05);(2)干旱显著影响幼苗光合色素组成与含量(P<0.05),干旱对色素含量影响顺序为Caro>Chla+b>Chla>Chlb>Chla/b,雌株Chla与Chla+b显著大于雄株(P<0.05),Chlb、Caro含量和Chla/b无性别差异(P>0.05);(3)干旱显著影响光合参数(P<0.05),轻度干旱利于PnGs,中度干旱利于TrCi,重度干旱抑制了光合作用,性别对光合参数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顺序为Tr>Pn>Ci>Gs,雄株现实Pn大于雌株,而潜在Pn小于雌株。综上,雌雄幼苗采取不同的光合叶面积、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调整策略应对干旱,雄株光合能力强于雌株。
研究报告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
陈俊华, 牟皓, 谢天资, 别鹏飞, 慕长龙
2020, 41(6): 8-14. doi: 10.12172/202009240002
摘要:
适宜的林分结构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试验,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探讨水土保持的最适间伐强度,为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I: 10%~15%,II: 16~25%、III:26~35%和对照CK(不间伐)。2019年实地取样分析,计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吸持贮水量、饱和贮水量和枯落物蓄积量、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等水文效应指标以及枯落物持水、吸水动态过程模拟。(1)间伐后,枯落物蓄积量明显增加。间伐强度I、II和III总枯落物蓄积量分别是CK的1.24倍、1.78倍和2.38倍。枯落物持水性能也明显增加,间伐强度III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是CK的3.73倍和2.59倍。除间伐强度II与CK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枯落物层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遵循对数函数W=a–b×ln(t+c),R2>0.95,吸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遵循幂函数V=mtnR2>0.80,拟合效果较好。(3)不同间伐强度下的土壤容重均明显低于CK。间伐强度III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35.30±2.60%),最小的是对照(28.19±1.29%)。0~30 cm土壤最大吸持水量在间伐强度III为最大(105.90±2.60 mm),其次是II(103.07±3.01 mm),最小的是CK(84.58±1.29 mm)。不同间伐强度的饱和贮水量均高于CK。间伐强度I、II和III土壤0~30 cm饱和贮水量分别是CK的1.09倍、1.21倍和1.27倍。综合土壤层和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间伐强度III,即保留株数1700株·hm−2~2100株·hm−2为最适宜强度,3种间伐强度下的林分水文性能均优于CK,说明间伐对林地水文性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报告
秦岭次生辽东栎林新生个体对种群空间格局的响应
吴润琴, 邹书珍, 康迪
2020, 41(6): 15-22. doi: 10.12172/202007010002
摘要:
以秦岭次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种群为对象,利用空间格局分析的有关方法,研究辽东栎种群结构以及幼苗更新对胸径格局、密度格局和竞争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种群小径级个体(DBH<16 cm)明显多于大径级个体(DBH≥16 cm);幼苗更新位置周围个体平均胸径(10.376 cm)小于样地平均水平(12.385 cm);幼苗更新位置种群密度(0.126株·m−2)高于样地平均水平(0.084株·m−2);幼苗更新位置的竞争指数处于样地的中等水平,规律不明显。为更加深入的了解次生森林更新机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研究报告
三峡库区梅溪河小流域防护林体系林分类型优化配置研究
王蕾, 孟祥江, 李骄, 夏鹰, 马正锐
2020, 41(6): 23-28. doi: 10.12172/201911270001
摘要: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三峡库区梅溪河小流域防护林体系林分类型进行优化配置,配置后的各类植被类型为阔叶混交林(32.19%)、松栎混交林(28.67%)、松柏混交林(17.57%)、马尾松纯林(8.36%)、柏木纯林(7.31%)、经济林(5.91%)。为本类型区林分类型调整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生态建设
岷江干旱河谷区白刺花种群种子雨及天然更新研究
唐敏, 陈国涛, 郑绍伟, 慕长龙, 谢天资, 钟毅, 黎燕琼
2020, 41(6): 29-34. doi: 10.12172/202006160001
摘要:
针对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开展白刺花种子雨和繁育对策的研究,为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以干旱河谷主要建群种白刺花为对象,根据其分布状况,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开展现场调查开展研究。(1)从种子结果数量看,白刺花种群结果量在低海拔和高海拔相对较高,在海拔1 700 m~1 800 m结果量最低;(2)果核内种子数量,随着海拔梯度升高增加,在海拔1 800 m~2 200 m荚果内的种粒含量则以3粒以上/果为主;(3)种子雨的下落时间主要从6月开始,种子雨降落密度逐渐升高,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中下旬为末期;种子雨中,虫蛀种子率随着种子量增加而减少;(4)白刺花种群的种子萌发幼苗主要分布于种子量较大的高海拔区域。在干旱河谷区增加土壤种子库内的种子数量和质量,可以提高其种群萌发更新机会。
生态建设
卧龙保护区日本落叶松密度调整与林下植被恢复试验研究
何廷美, 刘明冲, 谭迎春, 叶平, 程跃红
2020, 41(6): 35-40. doi: 10.12172/202005310001
摘要:
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了探索改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适宜方式,在9个不同区域,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了不同强度和不同方式的改造试验。4年后,通过样方调查,对比分析了改造区域与未改造区域、改造前与改造后以及人工恢复模式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林下植被状况,结果表明,改造前后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密度与乔木层郁闭度、林下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当改造后日本落叶松密度>1 000株·hm−2时,自然恢复状态下,林下灌、草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极少、变化不明显;当日本落叶松的密度<1 000株·hm−2时,林下灌、草的种类和数量会明显增加,其增长的趋势是随着日本落叶松的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当日本落叶松密度降到600株·hm−2以下时,更有利于其他伴生乔木的生长。对人工恢复试验样地的调查发现,栽植的本地一般树种和竹子:青榨槭(Acer davidii)和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的成活率较低,且生长不良,而耐贫瘠的本地先锋树种: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和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成活率高、长势良好。
生态建设
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中物种选择研究
赵洪松, 谢天资, 谢川, 陈俊华, 林静, 龚固堂, 骆宗诗, 慕长龙
2020, 41(6): 41-47. doi: 10.12172/202006120001
摘要:
选择适宜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物种,提出含困难立地上物种的栽培技术,可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中物种选择和景观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拟定50个植物物种(涵盖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从生态功能、康养功能、景观功能、经济价值4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建立起物种选择评价的层次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物种进行评价筛选;在困难立地上选择了5年生以上的13个乡土物种进行栽培试验,调查成活率和保存率。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较适宜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种植的物种有19种。其中乔木11种,灌木(小乔木、藤本)6种,草本植物2种。适宜在困难立地种植的乔木或灌木树种有刺槐、女贞、香樟、桢楠、银杏、栾树、火棘、石楠8种;栽培试验表明,13个乡土物种2年后的保存率均大于91%,其中,火棘、女贞、刺槐、黄栌、石楠、栾树、桂花、朴树的保存率达到了95%以上。基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立地条件普遍较差,进行植被恢复时,为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应选用大苗进行种植,栽植前3年,应进行适度灌溉,抚育和施肥。
生态建设
雅安市野生动物救护状况及对策研究
张翼, 黄瑾, 杨倩倩, 李凤汀, 朱玉东, 李玉霞, 杨志松
2020, 41(6): 48-51. doi: 10.12172/202006180001
摘要:
野生动物救护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区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对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雅安市2016—2019年野生动物救护数量、种类和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关注重点区域野生动物研究、强化物种专业救护能力、野生动物救护人财物重点倾斜第二和第四季度等加强区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提高野生动物救护成效的对策建议。
林业产业
峨眉山地区活树附生栽培铁皮石斛技术研究
谷海燕, 谢孔平, 戚大军, 张万君
2020, 41(6): 52-55. doi: 10.12172/202006150001
摘要:
铁皮石斛是我国濒危的名贵中药材。本文选择峨眉山经济果树李树为附生树种,以3个苗龄的铁皮石斛为研究对象,研究李树是否适合栽培铁皮石斛,栽培种苗的成活率,采收时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李树是铁皮石斛附生栽培的合适树种;附生栽培时选用1年生苗龄的铁皮石斛更经济合理,且成活率高,可正常开花,采收时植株长势良好。
林业产业
不同郁闭度华山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和草本多样性
欧江, 地地木古, 张时林, 简毅, 王益志
2020, 41(6): 56-63. doi: 10.12172/202006240002
摘要:
以金沙江流域22年生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间伐、抚育修枝等方式形成郁闭度约为0.5、0.7、0.9 3个梯度,研究了不同郁闭度林分林下灌木和草本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随郁闭度增大,植物种数减少;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小叶杜鹃(Rhododendron parvifolium)、凤尾蕨(Pteris cretica),凉山悬钩子(Rubus fockeanus)、双盖蕨(Diplazium donianum)分别在0.5、0.7、0.9郁闭度林分中为优势植物,但重要值均不超过0.21;总体上高位芽植物比例最高,随郁闭度增大,占比最大的生活型分别为地下芽、高位芽、地面芽植物。(2)不同郁闭度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著,均随郁闭度增大而降低,0.5、0.7郁闭度显著高于0.9郁闭度。各郁闭度林下植物均匀度指数均不显著,灌木植物分布相对均匀。(3)0.5、0.7郁闭度共有种最多,0.7郁闭度与其他郁闭度林下物种相似系数均高于65%,林下植被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林业产业
倬牡竹特性及制浆性能分析
王勇, 蒋河, 郑仁红, 陈鹏, 李本祥
2020, 41(6): 64-68. doi: 10.12172/202006090002
摘要:
以倬牡竹(Dendrocalamus mutatus Yi et B.X.Li)为研究对象,了解该竹种特性及其制浆性能,开拓倬牡竹在制浆造纸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为四川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竹类品种选择。实验表明:倬牡竹单位面积上生物量高,是一个高产的用材竹种,且倬牡竹在制浆实验中除了卡伯值和黏度偏高外未出现其他质量问题,可以用于生产竹溶解浆和竹化学浆;倬牡竹纤维长度比生产用竹纤维长度长,蒸煮难度略高于生产用竹,如果用于生产需要适当强化蒸煮条件。
研究简报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斑羚生境偏好初探
姜楠, 李君, 周厚熊
2020, 41(6): 69-74. doi: 10.12172/202007050001
摘要:
斑羚为我国广泛分布的林栖有蹄类,其生境选择与偏好是物种保护及管理的重要依据。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皮条河南岸,随机选择高海拔、中海拔及低海拔3个区域布设红外相机64台,调查斑羚在该区域的分布状况。同时,记录相机布设位点海拔、坡向、坡度、植被演替、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盖度、人为干扰12类生境因子,通过双样本卡方检验与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分析卧龙保护区斑羚的生境偏好。结果表明:卧龙保护区斑羚分布区域较广,分布海拔为1 500~4 500 m,但对海拔4 000 m以上区域回避,偏好于阳光充足的阳坡;偏好于植被覆盖度高的原始林,隐蔽性好的高乔木及食物充足的1~3 m高灌木区域;其次,斑羚对人为干扰敏感,明显逃避人为干扰区域。
研究简报
外源植物激素对杉木种子萌发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袁莲珍, 杨斌, 刘际梅, 史富强
2020, 41(6): 75-79. doi: 10.12172/202006220001
摘要:
以杉木种子为供试材料,分别用吲哚丁酸(IBA)、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的50、100、150、200、300 mg/L的5个浓度水平进行浸种0.5 h、1 h、2 h处理,测定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生长。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外源植物激素、不同浸泡时间对杉木种子萌发呈极显著差异。GA3在浓度100 mg/L、浸种1 h的处理中,杉木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4.7%,发芽势为55.3%。(2)外源植物激素不同浸泡时间的处理对杉木苗生长没有差异,不同浓度处理呈显著差异。吲哚丁酸(IBA)、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的不同浓度促进杉木苗高、地径生长;脱落酸(ABA)的不同浓度处理则促进杉木苗根的生长。
研究简报
四川省菊科合耳菊属(菊科-千里光族)两新记录种
付志玺, 刘小凤, 徐波, 胡君, 魏雪苹, 周毅, 于树华, 唐明
2020, 41(6): 80-83. doi: 10.12172/202005230001
摘要:
通过标本查阅,报道了丽江合耳菊和滇东合耳菊在中国四川省的新分布记录,两种植物均分布在四川省南部。本文提供了它们详细形态描述、新纪录标本及其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植物多样性和中药材资源种类。
研究简报
东方百合‘Vivian’高效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任君芳, 张利, 刘建霞, 单凤娇, 刘千里, 李昌玉
2020, 41(6): 84-88. doi: 10.12172/202009010001
摘要:
以东方百合‘Vivian’的鳞片为外植体,对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小鳞茎膨大及生根等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高效离体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东方百合‘Vivian’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1 mg·L−1 NAA+30 g·L−1蔗糖+6.0 g·L−1琼脂,pH值为6.0;最佳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15 mg·L−1 NAA+60 g·L−1蔗糖+6.0 g·L−1琼脂,pH值为6.0;最佳小鳞茎膨大培养基为MS+90 g·L−1蔗糖+6.0 g·L−1琼脂,pH=6.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3 mg·L−1NAA+60 g·L−1蔗糖+6.0 g·L−1 琼脂,pH值为6.0;在草炭与蛭石比例为1∶1的基质中的组培苗移栽苗长势健壮且成活率最高达95.31%。该高效离体快繁体系可为东方百合‘Vivian’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九寨沟地震灾后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专栏
不同修复模式边坡土壤水文效应及团聚体特征
苏宇, 刘邵谋, 张炜, 吴世磊, 贺维
2020, 41(6): 89-96. doi: 10.12172/202009070001
摘要:
震后边坡作为震后常见的工程修复类型,对坡面土壤结构和植被扰动极大。本文以九寨沟工程修复震后边坡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石袋阶梯、秸秆覆盖、补植乔木、草本模式的4个样地,结合网格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地统计学对其水文效应和土壤团聚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4个样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均以0.001~0.050 mm粒径为主,不同修复模式不同土层颗粒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0.05~0.25 mm及0.01~0.05 mm。(2) 土壤容重、毛管空隙度、总孔隙度平均值样地1最高,土壤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合理灌溉定额平均值样地1最高。(3) 4个样地中2—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达38.95%~54.68%;>5 mm团聚体含量最低,2.07%~5.52%。(4)干筛处理下,4样地的 MWD值、GMD 值皆为样地1 表现最优。4个样地干筛法测得的MWD值均比湿筛法 MWD 值高。综上,工程修复震后边坡土壤差异对水文效应的作用显著,主要集中孔隙特征方面,并且震后边坡表层黏粒土壤大量流失后,表层土壤沙砾化,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结果可为震后边坡修复不同工程措施背景下恢复土壤结构和减少土壤侵蚀提供理论依据。
九寨沟地震灾后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专栏
九寨沟地震不同受损程度云杉林土壤微生物丰度差异
张炜, 赵福培, 贺维, 吴世磊, 苏宇, 陈涤非, 鄢武先, 邓东周, 黄春萍, 陈永林
2020, 41(6): 97-103. doi: 10.12172/202009100002
摘要:
为了探索地震灾害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四川九寨沟县地震灾区受损粗枝云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比研究了不同受损云杉林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季节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受地震影响,各林地土壤于对照相比,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受损林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拷贝数范围为4.39×108~9.58×108 copies/g−1干土,真菌18S rDNA丰度为1.58×106~2.09×106 copies/g−1干土;各损毁林地土壤微生物丰度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各林地细菌16S rDAN基因丰度春季最低,从春季到夏季显著增长,达到全年最高值,从夏季到冬季又显著降低。土壤真菌18S rDNA丰度则表现从春季到夏季略有降低,从夏季到秋冬季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损毁林地的微生物丰度受土壤pH值、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总氮和土壤容重的影响深刻。实验结果为震后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协调提供科学依据。
九寨沟地震灾后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专栏
不同海拔粗枝云杉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贺维, 代金莉, 张炜, 鄢武先, 吴世磊, 苏宇
2020, 41(6): 104-110. doi: 10.12172/202003120001
摘要: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九寨沟县不同海拔粗枝云杉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粗枝云杉人工林乔木层物种组成较单一,林下以菊科、毛茛科、蔷薇科、唇形科、伞形科植物为主,物种丰富情况总体表现为草本层 > 灌木层 > 乔木层;四川忍冬和毛叶插田泡在灌木层中有较大更新潜力;草本层唐松草是很好的伴生草种,且海拔越高优势越明显。(2)随着海拔的升高,粗枝云杉的生长速度显著降低,低海拔(2500 m)粗枝云杉平均树高是高海拔(3300 m)的3倍左右。(3)低海拔下粗枝云杉林分郁闭度高达0.9,林下灌草植被盖度极低;高海拔下林分郁闭度较低,但林下灌草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
九寨沟地震灾后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专栏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地震损毁地植被快速恢复模式筛选
吴世磊, 陈英, 张泽, 苏宇, 张炜, 贺维
2020, 41(6): 111-116. doi: 10.12172/202008190001
摘要:
根据地震损毁地受损程度,针对重度损毁地植被恢复模式共选择11种,中度损毁地植被恢复模式共选择6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比较各模式恢复成效,根据结果筛选出成活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量、覆盖度高的快速植被恢复模式。试验的筛选过程和结果,对当前地震损毁地植被快速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
九寨沟地震灾后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专栏
九寨沟地震灾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树种筛选
张炜, 代金莉, 贺维, 吴世磊, 苏宇, 陈涤非, 鄢武先, 邓东周, 黄春萍, 陈永林
2020, 41(6): 117-123. doi: 10.12172/202009100003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对九寨沟地震灾区植物进行分析研究,结合选择的8种乔木和8种灌木实生苗原位盆栽试验,通过对实生苗存活率、高度、土壤含水率、冠幅(乔木)、盖度(灌木)、郁闭度(乔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统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中优选出具有明显优势的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疏花槭(Acer laxiflorum)等5种乔木和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及红花蔷薇(Rosa moyesii)等4种灌木,作为植被修复推广的树种。本研究为推进九寨沟灾后人工植被恢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九寨沟地震灾后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专栏
九寨沟地震灾区珍稀保护动物受损栖息地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分析
唐小明, 王晓琴, 贺维, 吴世磊, 苏宇, 陈涤非, 鄢武先, 邓东周
2020, 41(6): 124-130. doi: 10.12172/202009100004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对九寨沟地震灾区珍稀保护动物受损栖息地内野生维管植物的区系的组成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区系中有维管植物89科、291属和580种,以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所含物种数量较多;②寡种科、单种属和寡种属是植物区系的主体,区系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大科、寡种属在植物种类组成上表现出优势,占物种总数的35.17%、52.93%;③分布区类型多样,属的区系成分中有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分布成分比例较小,热带成分占19.01%、温带成分占78.93%;北温带分布(91属)是主要的分布区类型,体现出了植物区系显著的温带性质。④在属的水平上,植物区系组成中均含有一定量的中国特有成分。
九寨沟地震灾后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专栏
九寨沟地震受损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建议
吴世磊, 张越, 张炜, 陈涤非, 苏宇, 贺维
2020, 41(6): 131-136. doi: 10.12172/202006040002
摘要:
近年来四川强烈地震频发,本文以立地类型、植被恢复模式、植物配置等为切入点,对汶川、芦山地震灾区受损地植被恢复成效开展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九寨沟地震灾区震损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植被系统破坏程度,根据九寨沟地震灾区受损地植被恢复的7种立地类型,建议采用3种恢复模式, 4种工程技术,并推荐适应该区域26种植物配置树种,以期为以后地震灾区受损地快速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综述
亚洲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 Vigors and Horsfield)的研究进展及威胁分析
刘健瑜, 黄建, 肖凌云, 冯杰
2020, 41(6): 137-146. doi: 10.12172/202006170001
摘要:
亚洲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近危物种,CITES附录I,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最为了解甚少的物种,目前已对亚洲金猫开展的研究有分布情况、种群状况、生境类型、食性、活动节律、色型和威胁等。金猫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南麓和东南亚各国,呈现出分布范围广,生境类型多样,有季节性迁徙特征的状态。亚洲金猫的野外种群数量一直没有一个可靠的评估。但根据已有研究数据可知,亚洲金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人工繁育种群因繁殖成功率低也在萎缩。亚洲金猫还面临的威胁包括寄生虫与犬瘟热病毒,人类活动,以及保护力度小。通过对亚洲金猫研究资料的检索和分析,发现对于亚洲金猫的研究程度偏低,掌握资料不够全面,未来研究的空缺包括金猫的种群状况和变化趋势,空间和时间活动节律,不同色型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犬瘟热病毒对金猫野外种群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亚洲金猫野外种群的研究力度,并及时建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亚洲金猫进行保护工作。
综述
我国优先保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浅析
张振祥, 陈艳霞, 张姗姗
2020, 41(6): 147-154. doi: 10.12172/202005140001
摘要:
由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等原因,许多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甚至濒临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快速下降。目前,我国野生物种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面临的压力巨大,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此外,建立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繁育中心以及制定相应的贸易法律法规严格规范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贸易活动等,也是我国常用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手段。分等级区别保护野生物种的前提是科学地评价和划分野生物种的濒危等级,目前我国的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优先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已确定了15个(类)优先保护物种,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