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

范玮 张丽 李惠芳 杨鹏

范玮, 张丽, 李惠芳, 杨鹏.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1): 87-9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1.019
引用本文: 范玮, 张丽, 李惠芳, 杨鹏.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1): 87-9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1.019
FAN Wei, ZHANG Li, LI Hui-fang, YANG Pe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0(1): 87-9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1.019
Citation: FAN Wei, ZHANG Li, LI Hui-fang, YANG Pe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0(1): 87-9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1.019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1.01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范玮(196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态保护相关工作,e-mail:328132100@qq.com。

  • 中图分类号: X826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生态足迹理论是测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完善,其应用案例大量出现。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概括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并对生态足迹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 [1]
    [2] 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
    [3] 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75~390.
    [4] 张芳,徐伟锋,李光明,等.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80~84.
    [5]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2004,(06):971~981.
    [6] 章锦河,张捷.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2):90~96.
    [7]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06):776~782.
    [8] 孟繁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武夷山为例[D].上海,华侨大学,2009.
    [9]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10]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02):164~169.
    [11] 潘洪义,朱晚秋,崔绿叶,等.成都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J].生态学报,2017,37(19):6335~6345.
    [12] 王冠,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的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中国矿业,2018,27(4):91~95.
    [13] 岳明,杨国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化工企业生态足迹的计算[J].农产品加工,2013,6:66~68,72.
    [14] 朱万春.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旅游扶贫与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7):104~109.
    [15] 刘长秀,李翠兰.蜀南竹海旅游生态足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5433-543.
    [16] 周国忠,沈刚.旅游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02):92~95.
    [17] 李昭华,傅伟,沈艳.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5):170~176.
    [18] 王志杰,高洁.能值生态足迹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38(2):54~60.
    [19] 薛若晗.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人口容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82~85.
    [20] 郑军南.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杭州,浙江大学,2006.
    [21] 杨丹荔,罗怀良,蒋景龙.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西南地区典型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科学,2017,36(6):64~70.
    [22] 翟胜,梁银丽,王巨媛.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5,(01):200~204.
    [23] 尹璇,倪晋仁,毛小苓.生态足迹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8.
    [24] 周陶,范轶玲,王成.基于资源产出法的生态足迹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09,(01):33,327~328.
    [25] 蒋依依,王仰麟,卜心国,等.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02):13~23.
    [26] 周国忠.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浙江学刊,2010,(06):167~171.
    [27]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06):630~636.
    [28] 韦达.旅游者生态足迹比较分析——以桂林市2005年不同客源地团队旅游者为例[D].广西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29] 王丽萍,夏文静.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8(1):56~68.
    [30] 陈薇,孙静.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4):236~238

    ,250.
    [31] 吴隆杰.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94~99.
    [32] 马晓钰.人口赤字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生态足迹理论在新疆的应用[J].南方人口,2005,20(4):57~63.
    [33] 张颖,王万茂.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4):19~24.
    [34]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9120~9123,9133.
    [35]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36]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2000,55(5

    ):607~616.
    [37]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38] 陈成忠,林振山.中国196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J].生态学报,2008,28(1):338~344.
    [39] 徐猛,沈艺,潘旭东.基于生态足迹的1990-2010年石河子绿洲动态变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3,30(3):301~305.
    [40] 普连仙,吴学灿.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及改进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0,(01):15~19.
    [41] 魏静,冯忠江,郑小刚,等.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175~180.
    [42] 谌伟,李小平,孙从军,等.1999-2005年上海市纵向时间序列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环境,2008,17(1):422~427.
    [43] 卢明富,况明生,杨本俊.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学,2008,7(12):44~47.
    [44] 罗汉红,李碧方,陈飞鹏,等.澳门1977-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487~11490.
    [45] 张绪良,付炳中,王军.近20年青岛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J].江西科学,2008,26(3):493~499

    ,503.
    [46] 赵锐,刘丹,李启彬,等.校园生活垃圾的生态足迹估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4618~4620.
    [47] 李广军,顾晓薇,王青,等.沈阳市高校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2005(6):140~145.
    [48] 窦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9] 田至美,南丁.北京市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04):144~149.
    [50] 张海鸥.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5):74~75.
    [51] 贺成龙,吴建华,刘文莉.水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9,(07):3549~3558.
    [52] 崔维军,周飞雪,徐常萍.中国重化工业生态足迹估算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8):137~141.
    [53] 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07):3559~3568.
    [54] 李朝婵,全文选.贵州省林业生态足迹的年际变化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2017,45(4):1~4

    ,12.
    [55]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3559~3568.
    [56] 黎瑞波,蒋菊生.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及其研究现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报,2004,(10):12~15.
    [57] 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S1):449~454.
    [58] 刘钦普,曹建军.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回顾和展望[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6):75~81.
  • [1] 彭林林.  美国城市森林建设和管理策略、行动与启示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2): 145-150. doi: 10.12172/202107210001
    [2] 费世民.  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测定框架 .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6): 1-10. doi: 10.12172/202108180003
    [3] 张健航, 周荣琪, 赵雨馨.  一种生态足迹的地理可视化方法——以湖北省为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2): 29-34. doi: 10.12172/201912100002
    [4] 冯秋红, 王毅, 李登峰, 刘兴良, 谢大军, 林小洪, 金丹, 张利, 张鑫.  不同措施对川西亚高山桦木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 .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5): 5-10.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5.002
    [5] 程丽, 方江平.  能值生态足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4): 112-116.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4.023
    [6] 李波, 柯雯静.  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 . 四川林业科技, 2018, 39(1): 118-12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8.01.025
    [7] 曹虹, 宋进春, 吴协保.  重庆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发展潜力评价 . 四川林业科技, 2018, 39(6): 86-9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8.06.020
    [8] 曹文亚.  基于生态足迹的德阳市耕地脆弱性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18, 39(4): 69-72.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8.04.017
    [9] 刘朔, 费东, 蔡凡隆.  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植被特征研究——以理塘县为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2): 31-35.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2.005
    [10] 阳肖舒睿.  三岔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4): 110-11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4.023
    [11] 李健楠, 廖和平.  浅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启示——以重庆地区为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3): 139-141,149.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3.033
    [12] 刘小云, 冯杰.  平武县关坝村森林可持续经营助力生态扶贫的实践与启示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2): 120-123.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2.024
    [13] 潘元琪陈文德郭悦.  根据“市公顷”模型分析2014年绵竹市的生态足迹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2): 100-102,6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2.018
    [14] 郭悦, 陈文德, 潘元琪.  什邡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4): 58-61,78.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4.012
    [15] 覃丽, 覃清元.  射洪县丘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 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1): 128-130.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6.01.030
    [16] 苏子友.  川西南山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4): 39-42.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6.04.008
    [17] 张中山, 王雪飞, 郭志耀, 任淑.  广元市森林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6): 117-120.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5.06.023
    [18] 王撼, 旷培刚, 李悦, 桂林华.  大熊猫黄土梁廊道景观破碎化进程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14, 35(2): 47-51,8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4.02.012
    [19] 刘朔, 陈天文, 蔡凡隆, 杨建勇, 邹峡, 朱子政.  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以理塘县为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13, 34(2): 43-47.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3.02.009
    [20] 程德荣, 孟长来, 李德贤, 吴雪仙, 任幼平.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13, 34(2): 27-35.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3.02.006
  • 加载中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3
    • HTML全文浏览量:  34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2-12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1.019
      作者简介:

      范玮(196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态保护相关工作,e-mail:328132100@qq.com。

    • 中图分类号: X826

    摘要: 生态足迹理论是测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完善,其应用案例大量出现。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概括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并对生态足迹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5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