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是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的植物,是中国特有植物,为落叶灌木,是我国Ⅱ级濒危物种[1],主要分布于岷江上游、大渡河两岸的理县、马尔康、金川、丹巴、小金和康定等地[2],是大渡河干旱河谷的乡土物种之一。目前,关于四川牡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生理特性[3]、种子萌发[4]、花特征[5]、四川牡丹种群特征、果实性状及种群、果实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6, 7],关于四川牡丹资源的分布特征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当地人员及结合现场调查,了解四川牡丹的具体分布情况、资源情况,以期为四川牡丹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研究区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理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丹巴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00 mm左右,干湿季节分明,干旱时间长。土壤主要是山地棕褐壤、山地黄壤,伴有花岗岩。
-
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四川牡丹的分布情况,设20 m×20 m的样方,记录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坡位等环境因子。统计每样方内四川牡丹的簇数及伴生种[8]。
-
四川牡丹分布在金川县、小金县、马尔康、理县及丹巴、康定。具体分布地点详见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四川牡丹在水平方向主要沿大渡河流域分布,少量分布在岷江上游,分布经纬度为:101°10′—103°11′E,30°23′—31°59′N。资源主要分布在金川县、马尔康市。
-
四川牡丹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表明(见表1),四川牡丹主要分布在邛崃山脉的中段及大雪山山脉的北段,分布海拔1 946 m~2 998 m,土壤为山地黄壤、山地棕褐壤,主要生长在东北坡和西南坡,少量生长在北坡、西北坡。
表 1 四川牡丹垂直分布情况表
Table 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in Sichuan
编号 所属地域 海拔/m 坡向 土壤类型 山脉 水系 QZXDJ 邛崃山脉中段偏西部 大金川 2 096~2 800 东北、北、东、西南 山地黄壤、山地棕褐壤 QZXDK 邛崃山脉中段偏西部 杜柯河 2 545~2 602 东北 山地棕褐壤 QSX 邛崃山脉南段 小金川 2 810 东北 山地黄壤 QZXJ 邛崃山脉中北段偏西 脚木足河 2 450~2 680 东北 山地黄壤土 QZXS 邛崃山脉中北段偏西 梭磨河 2 625~2 988 东北、西南、西北 山地棕褐壤 ZZZ 邛崃山脉中段 杂谷脑河 1 946~2 380 西南 山地黄壤 DBG 大雪山山脉北段 革什扎河 2 620~2 700 东北 山地棕褐壤 DBDJ 大雪山山脉北段 大金川 2 519~2 885 西南、北 山地黄壤 DBX 大雪山山脉北段 小金川 2 014 东北、西南 山地黄壤 DBDD 大雪山山脉北段 大渡河 2 271 东北 山地棕褐壤 DZJ 大雪山山脉中段 金汤河 2 391 东北 山地棕褐壤 -
四川牡丹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分布数量,详见表2、表3所示:
表 2 不同海拔段四川牡丹数量分布
Table 2.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海拔/m 四川牡丹数量/簇 1 900~2 200 50~100 2 200~2 400 150~300 2 400~2 600 100~200 2 600~2 800 50~100 2 800~3 000 30~50 由表2可知,四川牡丹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2 200 m~2 600 m,数量400簇左右,在海拔2 800 m~3 000 m内数量最少,仅有30~50簇。由表3可知四川牡丹在坡度15°~45°之间分布最多,在15°以下的缓坡上或45°以上60°以下的急陡坡上分布较少。
表 3 不同坡度四川牡丹数量分布
Table 3.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Sichuan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at different gradients
坡度 四川牡丹数量/簇 ≤15° <50 >15°,≤30° 200~300 >30°,≤45° 100~200 >45°,≤60° <50 -
四川牡丹在大渡河及岷江上游流域主要呈几簇零星分布或集中成片分布,在同一个地域四川牡丹的数量必大于1簇,数量为3簇及以上。主要分布在山坡上,分布方式详见表4。
表 4 四川牡丹分布方式
Table 4.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ichuan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at different investigation sites
分布地点 分布方式 样方内簇数 主要伴生种 生境/山体位置 坡度 QZXDJ 集中成片、散生 ≥20簇、3~10簇 野花椒、金花小檗、水栒子、匍匐荀子、川西锦鸡儿、宽卵叶山蚂蟥大火草、白莲蒿 路边、灌丛中/山中部、中下部 20°~30° 散生 5簇 青冈、高山栎 林下/山中上部 30° QZXDK 集中成片 ≥20簇 野花椒、小鞍叶羊蹄甲、川西锦鸡儿、插田泡、白莲蒿 灌丛中/山中部、中下部 20° QSX 散生 5~10簇 青冈、小果蔷薇、青篙 林缘/山中下部 40° QZXJ 集中成片 ≥20簇 野花椒、油松、金花小檗、、宽卵叶山蚂蟥、大火草、白莲蒿 灌丛中、路边/山中下部、中部、中山部 35° QZXS 散生 3~10簇 岷江柏、金花小檗、油松、野花椒、大火草 林缘、路边、灌丛中/山中下部、山中上部 20°、40° ZZZ 散生 3~5簇 野花椒、野蔷薇 灌丛、溪流边、峭壁上/山下部、山中部 60° DBG 集中、散生 ≥20簇、5~8簇 侧柏、青冈、野花椒、金花小檗野蔷薇、大火草、白莲蒿 路边、灌丛中、林缘/山中部、山下部 30° DBDJ 散生 3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一把伞南星、川西锦鸡儿、水栒子 灌丛中/山中部 40° DBX 散生 3~5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川西锦鸡儿、匍匐荀子、一把伞南星 灌丛中/山中部 35° DBDD 散生 3~5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一把伞南星 灌丛中、路边/山中部 40° DZJ 散生 5~8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匍匐荀子、川西锦鸡儿大火草、白莲蒿 灌丛/山中下部 20° 由表4可知,四川牡丹在大金川流域内的邛崃山脉中段偏西部、杜柯河流域内的邛崃山脉中段偏西部、脚木足河流域内的邛崃山脉中段偏西部、革什扎河流域内的大雪山山脉北段区域集中成片分布,其他地区零星散生,四川牡丹零星分布时样方内有3~10簇,集中分布时样方内有20簇左右。四川牡丹一般生长在杂灌丛中,少部分生长在林下,林缘或溪流边。现场调查发现:在同一时间段,生长在青冈林下的四川牡丹长势较生长在杂灌丛中的四川牡丹差,物候期推迟,详见图2。四川牡丹伴生的灌木优势树种主要有金花小檗、野花椒、宽卵叶山蚂蟥、小果蔷薇、匍匐荀子、水栒子、金缕梅、川西锦鸡儿等,乔木优势树种有油松、青冈、岷江柏等。伴生的草本主要为白莲蒿、大火草(山棉花),一般在坡度较缓的地段伴生树种种类较多,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伴生树种组成相对简单[4]。
-
四川牡丹在杂灌丛,土壤湿度大的地段天然更新能力强,在林下,郁闭度大的地段更新能力差,几乎无天然更新能力。在干旱地段天然更新能力也差,天然更新情况详见表5。
表 5 天然更新情况表
Table 5. Natural regeneration at different investigation sites
地点 苔藓覆盖率/% 天然更新(幼苗) 数量 高度/cm QZXD 8~10 10·m−2 8~15 QZXDK 5 5·m−2 5~8 QZXJ 8 5·m−2 5~10 QZXS 8 5·m−2 5~10 DBG 10 10·m−2 5~10 其他分布区域 − − − 综合表2、4、5可知,在坡度较缓地点,土壤湿度大,水分保持较好,生长有苔藓的地段物种组成相对丰富,四川牡丹小苗数量多,天然更新能力强[6];在坡度较大的区域,土壤含水量少,物种组成相对简单,天然更新的小苗几乎看不到。生长在林下的四川牡丹也无天然更新的能力。
-
四川牡丹分布范围较狭窄,大部分分布在大渡河流河的邛崃山脉中段、北段偏西及大雪山山脉的北段,少量分布在邛崃山脉南段及大雪山山脉中段。四川牡丹常生长在“二荒地”内即杂灌丛中,主要分布在阴山阳坡、阳山阴坡,分布方式是几簇零星分布,或成片集中分布。在海拔1 946 m~2 998 m内均有分布,主要分布海拔为2 200 m~2 600 m。
四川牡丹伴生的树种主要有金花小檗、野花椒、金缕梅,宽卵叶山蚂蟥。在湿度大生长有苔藓的灌丛中小苗数量多,天然更新能力强,在湿度小的地段四川牡丹天然更新能力较差。这与种子萌发特性有关[9],种子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很容易失水而失活,另外,在林下生长的四川牡丹的天然更新能力也较差,这和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有关。
四川牡丹大多生长在半阳坡、半阴坡、阴坡上,一般位于中上坡,山顶上一般没有。有些植株甚至生长在陡峭的石壁或岩峰中,具有较强的耐贫瘠能力。
A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in Sichuan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对四川牡丹资源分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资源分布特点及资源存量,结果表明:四川牡丹分布在邛崃山脉及大雪山山脉的大渡河流域、岷江上游,主要生长在东北坡,西南坡,偶见于北坡和东坡,常集中成片分布或零星散生,海拔1 946 m~2 988 m,最适海拔为2 200 m~2 600 m。喜生于野海椒、金花小檗、金缕梅等多刺灌丛中,少见于林下。土壤多为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弱酸性,疏松透气、排水良好,母岩为花岗岩,在郁闭度小,土壤湿度大的地段天然更新能力强。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ock of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in Sichuan,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ichuan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chuan Paeonia decomposita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Dadu River basin and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in the Qionglai Mountain range and the Daxueshan Mountain range and they mainly grew on the northeast slope, southwest slope, occasionally on the north slope and east slope. They were often distributed in patches or scattered, and at an altitude of 1 946~2 988 m, the optimum altitudes were 2 200~2 600 m. They were often found in prickly shrubs such as wild pepper, Berberis chrysantha, witch hazel and so on, but rarely in forests. The soil was mainly mountainous yellow soil and mountainous brown soil, weakly acidic, loose and permeable, with good drainage. The parent rock was granite. In areas with small canopy density and high soil humidity,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ability was strong.
-
Key words:
- Paeonia decomposita;
- Resource;
- Distribution;
- Feature
-
表 1 四川牡丹垂直分布情况表
Tab. 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in Sichuan
编号 所属地域 海拔/m 坡向 土壤类型 山脉 水系 QZXDJ 邛崃山脉中段偏西部 大金川 2 096~2 800 东北、北、东、西南 山地黄壤、山地棕褐壤 QZXDK 邛崃山脉中段偏西部 杜柯河 2 545~2 602 东北 山地棕褐壤 QSX 邛崃山脉南段 小金川 2 810 东北 山地黄壤 QZXJ 邛崃山脉中北段偏西 脚木足河 2 450~2 680 东北 山地黄壤土 QZXS 邛崃山脉中北段偏西 梭磨河 2 625~2 988 东北、西南、西北 山地棕褐壤 ZZZ 邛崃山脉中段 杂谷脑河 1 946~2 380 西南 山地黄壤 DBG 大雪山山脉北段 革什扎河 2 620~2 700 东北 山地棕褐壤 DBDJ 大雪山山脉北段 大金川 2 519~2 885 西南、北 山地黄壤 DBX 大雪山山脉北段 小金川 2 014 东北、西南 山地黄壤 DBDD 大雪山山脉北段 大渡河 2 271 东北 山地棕褐壤 DZJ 大雪山山脉中段 金汤河 2 391 东北 山地棕褐壤 表 2 不同海拔段四川牡丹数量分布
Tab. 2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海拔/m 四川牡丹数量/簇 1 900~2 200 50~100 2 200~2 400 150~300 2 400~2 600 100~200 2 600~2 800 50~100 2 800~3 000 30~50 表 3 不同坡度四川牡丹数量分布
Tab. 3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Sichuan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at different gradients
坡度 四川牡丹数量/簇 ≤15° <50 >15°,≤30° 200~300 >30°,≤45° 100~200 >45°,≤60° <50 表 4 四川牡丹分布方式
Tab. 4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ichuan Paeonia decomposita resources at different investigation sites
分布地点 分布方式 样方内簇数 主要伴生种 生境/山体位置 坡度 QZXDJ 集中成片、散生 ≥20簇、3~10簇 野花椒、金花小檗、水栒子、匍匐荀子、川西锦鸡儿、宽卵叶山蚂蟥大火草、白莲蒿 路边、灌丛中/山中部、中下部 20°~30° 散生 5簇 青冈、高山栎 林下/山中上部 30° QZXDK 集中成片 ≥20簇 野花椒、小鞍叶羊蹄甲、川西锦鸡儿、插田泡、白莲蒿 灌丛中/山中部、中下部 20° QSX 散生 5~10簇 青冈、小果蔷薇、青篙 林缘/山中下部 40° QZXJ 集中成片 ≥20簇 野花椒、油松、金花小檗、、宽卵叶山蚂蟥、大火草、白莲蒿 灌丛中、路边/山中下部、中部、中山部 35° QZXS 散生 3~10簇 岷江柏、金花小檗、油松、野花椒、大火草 林缘、路边、灌丛中/山中下部、山中上部 20°、40° ZZZ 散生 3~5簇 野花椒、野蔷薇 灌丛、溪流边、峭壁上/山下部、山中部 60° DBG 集中、散生 ≥20簇、5~8簇 侧柏、青冈、野花椒、金花小檗野蔷薇、大火草、白莲蒿 路边、灌丛中、林缘/山中部、山下部 30° DBDJ 散生 3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一把伞南星、川西锦鸡儿、水栒子 灌丛中/山中部 40° DBX 散生 3~5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川西锦鸡儿、匍匐荀子、一把伞南星 灌丛中/山中部 35° DBDD 散生 3~5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一把伞南星 灌丛中、路边/山中部 40° DZJ 散生 5~8簇 金花小檗、野花椒、匍匐荀子、川西锦鸡儿大火草、白莲蒿 灌丛/山中下部 20° 表 5 天然更新情况表
Tab. 5 Natural regeneration at different investigation sites
地点 苔藓覆盖率/% 天然更新(幼苗) 数量 高度/cm QZXD 8~10 10·m−2 8~15 QZXDK 5 5·m−2 5~8 QZXJ 8 5·m−2 5~10 QZXS 8 5·m−2 5~10 DBG 10 10·m−2 5~10 其他分布区域 − − − -
[1] 傅立国, 金鉴明. 中国植物红皮书: 珍稀濒危植物(第1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530−537. [2] 洪德元,潘开玉. 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J]. 植物分类学报,1999,37(4):351−368. [3] 汪源,刘光立,张倩,等. 层积处理对四川牡丹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3,24:59−62. [4] 周晓慧,陈圣宾,夏小梅,等. 基质和赤霉素对珍稀濒危植物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8,2:106−113. [5] 杨勇,骆劲涛,张必芳,等. 四川牡丹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13:97−104. [6] 夏小梅,王娟,等. 大渡河干旱河谷四川四川牡丹种群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浙江林业科技,2017,37(2):30−35. [7] 周晓慧,王娟刘贤安,等. 四川牡丹种实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8,46:41−45. [8] 夏小梅,王娟,等. 四川牡丹生境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45(1):37−40. [9] 成仿云,李嘉钰,陈德忠. 中国野生牡丹自然繁殖特性研究[J]. 园艺学报,1997,24(2):180−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