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多样性不仅可以反映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也能反映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复杂关系[1-2]。而植物区系作为生物多样性的表征之一,也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和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的前提[3-5]。自吴征镒[6-7]提出中国植物科属的区系分区理论以来,四川省很多地区相继开展了植物多样性与区系研究[8-12],其成果也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演化、地理环境变迁和植被恢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作为成都的“城市绿心”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13],植物多样性的高低是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于该区域植物资源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仅有马陆分布[13]、立地条件类型[14]、典型植物群落特征[15]、植被恢复物种[16]等方面的报道,尚未见到野生维管植物和植物区系方面的研究。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名录,并对其野生维管植物物种组成、生活型、科属数量特点及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区植物的引种、驯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依据。
-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共有628种(包含变种、亚种以及变型),隶属于138科442属(见表1)。各植物类群中,蕨类植物共计15科25属32种,裸子植物共计3科3属3种,被子植物共计120科414属593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03科335属489种,单子叶植物17科79属104种),科、属、种所占的比例均以被子植物最高。分布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即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野大豆(Glycine soja)、红豆树(Ormosia hosiei)、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楠木(Phoebe zhennan)、豆瓣兰(Cymbidium serratum)和大根兰(Cymbidium macrorhizon)。
表 1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类群 科数 Fam. 占总科数/% 属数 Gen. 占总属数/% 种数 Spe. 占总种数/% 蕨类植物 15 10.87 25 5.66 32 5.09 裸子植物 3 2.17 3 0.68 3 0.48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103 74.64 335 75.79 489 77.87 单子叶植物 17 12.32 79 17.87 104 16.56 合计 138 100.00 442 100.00 628 100.00 -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的生活型可以划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和竹类5种类型(见表2)。以草本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计392种,占全部种类的62.42%;灌木植物共计103种,占全部种类的16.40%;乔木植物共计70种,占全部种类的11.15%;藤本植物共计61种,占全部种类的9.71%;竹类植物共计2种,占全部种类的0.32%。
表 2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生活型统计
Table 2. Life-form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生活型 科 Fam. 属 Gen. 种 Spe.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乔木 33 23.91 55 12.44 70 11.15 灌木 40 28.99 75 16.97 103 16.40 草本 82 59.42 282 63.80 392 62.42 藤本 24 17.39 43 9.73 61 9.71 竹类 1 0.72 2 0.45 2 0.32 -
根据各科所含属、种多少,在数量上,将该区的科划分为5类(见表3)。分布31种以上的科为大科,有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和蝶形花科(Fabaceae)共3个;分布11~30种的科为较大科,有蔷薇科(Rosaceae)、唇形科(Labiatae)、蓼科(Polygon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共计8个;分布6~10种的科为中型科,有莎草科(Cyperaceae)、樟科(Lauraceae)、葡萄科(Vitaceae)、桑科(Moraceae)、茜草科(Rubiaceae)等共计19个;分布2~5种的科为寡种科,有报春花科(Primulaceae)、龙胆科(Gentian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共计55个;仅分布1种的科为区域单种科,有百部科(Stemonaceae)、柏科(Cupressaceae)、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等共计53个。结果表明,龙泉山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科组成以寡种科和单种科占优势,共占总科数的78.26%;种数组成大科、中型科、寡种科占优势,共占物种总数的71.02%。
表 3 龙泉山森林公园维管植物科的大小统计
Table 3.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family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含31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菊科 (53∶37) 禾本科 (44∶37) 蝶形花科 (36∶25) 含11~30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蔷薇科 (28∶13) 唇形科 (26∶20) 伞形科 (16∶12) 蓼科 (14∶6) 百合科 (12∶11) 大戟科 (11∶10) 荨麻科 (11∶9) 毛茛科 (11∶4) 含6~10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樟科 (10∶6) 莎草科 (10∶4) 茜草科 (9∶7) 葡萄科 (9∶5) 玄参科 (9∶5) 旋花科 (9∶5) 桑科 (9∶3) 紫草科 (8∶7) 茄科 (8∶4) 兰科 (7∶5) 石竹科 (7∶4) 鼠李科 (7∶5) 忍冬科 (7∶4) 凤尾蕨科 (7∶3) 堇菜科 (7∶1) 萝藦科 (6∶5) 桔梗科 (6∶4) 苋科 (6∶4) 壳斗科 (6∶3) 含2~5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马鞭草科 (5∶5) 十字花科 (5∶4) 木犀科 (5∶4) 石蒜科 (5∶3) 紫金牛科 (5∶3) 芸香科 (5∶3) 龙胆科 (5∶3) 报春花科 (5∶2) 金星蕨科 (4∶4) 锦葵科 (4∶4) 五加科 (4∶4) 漆树科 (4∶3) 苏木科 (4∶3) 卫矛科 (4∶3) 爵床科 (4∶3) 榆科 (4∶2) 菝葜科 (4∶2) 葫芦科 (3∶3) 楝科 (3∶3) 鳞毛蕨科 (3∶3) 防己科 (3∶3) 水龙骨科 (3∶3) 绣球花科 (3∶3) 鸢尾科 (3∶3) 天南星科 (3∶3) 鸭跖草科 (3∶2) 八角枫科 (3∶1) 藜科 (3∶1) 山茱萸科 (3∶1) 薯蓣科 (3∶1) 柿科 (3∶1) 柳叶菜科 (2∶2) 马齿苋科 (2∶2) 马钱科 (2∶2) 瑞香科 (2∶2) 姜科 (2∶2) 乌毛蕨科 (2∶2) 梧桐科 (2∶2) 小檗科 (2∶2) 小二仙草科 (2∶2) 胡桃科 (2∶2) 虎耳草科 (2∶2) 罂粟科 (2∶1) 眼子菜科 (2∶1) 败酱科 (2∶1) 灯心草科 (2∶1) 冬青科 (2∶1) 浮萍科 (2∶1) 胡颓子科 (2∶1) 景天科 (2∶1) 卷柏科 (2∶1) 木通科 (2∶1) 木贼科 (2∶1) 藤黄科 (2∶1) 铁角蕨科 (2∶1) 仅含1种的科 芭蕉科 (1∶1) 百部科 (1∶1) 柏科 (1∶1) 车前科 (1∶1) 川续断科 (1∶1) 大风子科 (1∶1) 椴树科 (1∶1) 海金沙科 (1∶1) 桦木科 (1∶1) 海桐花科 (1∶1) 蕨科 (1∶1) 马桑科 (1∶1) 黄杨科 (1∶1) 含羞草科 (1∶1) 苦木科 (1∶1) 牻牛儿苗科 (1∶1) 夹竹桃科 (1∶1) 青荚叶科 (1∶1) 蓝果树科 (1∶1) 猕猴桃科 (1∶1) 金粟兰科 (1∶1) 秋海棠科 (1∶1) 里白科 (1∶1) 苹科 (1∶1) 旌节花科 (1∶1) 三白草科 (1∶1) 列当科 (1∶1) 瓶尔小草科 (1∶1) 省沽油科 (1∶1) 三尖杉科 (1∶1) 陵齿蕨科 (1∶1) 千屈菜科 (1∶1) 水鳖科 (1∶1) 桑寄生科 (1∶1) 落葵科 (1∶1) 铁青树科 (1∶1) 松科 (1∶1) 山茶科 (1∶1) 马兜铃科 (1∶1) 透骨草科 (1∶1) 檀香科 (1∶1) 商陆科 (1∶1) 香蒲科 (1∶1) 碗蕨科 (1∶1) 桃叶珊瑚科 (1∶1) 肿足蕨科 (1∶1) 亚麻科 (1∶1) 无患子科 (1∶1) 棕榈科 (1∶1) 紫茉莉科 (1∶1) 远志科 (1∶1) 五味子科 (1∶1) 酢浆草科 (1∶1) -
依据各属所含种数的多少将其分为3类(见表4)。分布6~10种的中等属有悬钩子属(Rubus)、蓼属(Polygonum)、堇菜属(Viola)共5个;分布2~5种的寡种属有茄属(Solanum)、榕属(Ficus)、铁线莲属(Clematis)等共102个;仅分布1种的单种属有芭蕉属(Musa)、白茅属(Imperata)、斑种草属(Bothriospermum)等共335个。其中寡种属和单种属共占总属数的98.87%,所含物种共占总种数的94.11%,构成了龙泉山森林公园植物区系的基础和主体。
表 4 龙泉山森林公园维管植物属的大小统计
Table 4.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genus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n Park
属等级 属 Gen. 种Spe.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含6~10种的属 5 1.13 37 5.89 含2~5种的属 102 23.08 256 40.76 仅含1种的属 335 75.79 335 53.35 -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世界分布科共有47科(见表5),多为草本植物类群,如菊科、禾本科、蝶形花科、蔷薇科、唇形科、蓼科、伞形科等,常见于灌丛、路旁、荒地和耕地中,这些科中包含有29种入侵植物和归化植物[22],反应了人类活动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物区系的影响。
表 5 龙泉山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科的区系分布类型
Table 5. Areal-type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family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分布区类型 Areal typesss 科数 Fam. 占非世界分布科
的百分比/%物种数 spe. 占物种总种数
的百分比/%1世界分布 47 - 393 62.57 2泛热带分布 42 46.15 131 20.86 2-2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 3 3.30 8 1.27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6 6.59 15 2.39 4旧世界热带分布 3 3.30 5 0.80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3 3.30 5 0.80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1 1.10 1 0.16 8北温带分布 6 6.59 27 4.30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全温带” 11 12.09 22 3.50 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分布 1 1.10 2 0.32 8-6地中海、东亚、新西兰和墨西哥-智利间断分布 1 1.10 1 0.16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5 5.49 5 0.80 10-3欧亚和南部非洲(有时也在大洋洲)间断分布 1 1.10 1 0.16 14东亚分布 5 5.49 5 0.80 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 3 3.30 7 1.11 合计 138 - 628 100.00 热带分布的科(2~7型)有5个类型和1个变型,共计58科,占非世界分布科的63.74%;温带分布的科(8~14型)有3个类型和4个变型,共计30科,占非世界分布科的32.96%;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科共计3科,占非世界分布科的3.30%;表明在科级水平上,龙泉山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居明显优势。不过在热带性科中,以泛热带分布类型的科占绝对优势,占热带分布科的72.41%,其中樟科为龙泉山天然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柿科和漆树科为杂木林乔木层的主要物种。其他热带分布类型的科多为草本、灌木和小型藤本,生长在林下。
-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世界分布属共计60属(见表6),主要有悬钩子属(10种)、蓼属(8种)、铁线莲属(5种)等,这些类型常是草本、灌木或藤本,是山地草坡、灌丛、荒地的主要成分。
表 6 龙泉山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属的区系分布类型
Table 6. Areal-type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genus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分布区类型 Areal typesss 属数 Gen. 占非世界分布
属的百分比/%物种数 spe. 占物种总种数
的百分比/%1世界分布 60 - 131 20.85 2泛热带分布 86 22.52 125 19.90 2-2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 5 1.31 6 0.96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10 2.62 11 1.75 4旧世界热带分布 20 5.24 24 3.82 4-1热带亚洲、非洲(或东非、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间断分布 4 1.05 4 0.64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13 3.40 15 2.39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22 5.76 26 4.14 6-1华南、西南到印度和热带非洲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6-2热带亚洲和东非或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 2 0.52 3 0.48 7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分布 24 6.28 28 4.46 7-1爪哇(或苏门答腊)、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 1 0.26 1 0.16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 1 0.26 1 0.16 7-4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 2 0.52 2 0.32 8北温带分布 61 15.97 92 14.65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全温带” 15 3.93 25 3.98 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8-6地中海、东亚、新西兰和墨西哥-智利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23 6.02 29 4.62 9-1东亚和墨西哥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17 4.45 20 3.18 10-1地中海区、西亚(或中亚)和东亚间断分布 7 1.83 9 1.43 10-2地中海区和喜马拉雅间断分布 2 0.52 2 0.32 10-3欧亚和南部非洲(有时也在大洋洲)间断分布 3 0.79 3 0.48 11温带亚洲分布 3 0.79 3 0.48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 1 0.26 1 0.16 12-1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南非州、大洋洲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12-3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 2 0.52 2 0.32 14东亚分布 27 7.07 30 4.78 14-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10 2.62 10 1.59 14-2中国-日本分布 9 2.36 11 1.75 15中国特有分布 7 1.83 9 1.43 共计 442 - 628 100.00 热带分布的属(2~7型)有6个类型和7个变型,共计191属,占非世界分布属的50.00%。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的属最多,共有91属,占热带分布属的47.64%。木姜子属(Litsea)、樟属(Cinnamomum)、山胡椒属(Lindera)、朴属(Celtis)、柿属(Diospyros)、冬青属、构属(Broussonetia)、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桂樱属(Laurocerasus)、野桐属(Mallotus)、海桐属(Pittosporum)等为区域内乔木层和灌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常见种,是本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强热带分布的属中除光叶粗糠树(Ehretia macrophylla var. glabrescens)、山槐(Albizia kalkora)、楝(Melia azedarach)和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为乔木外,其他均为灌木、草本和藤本。
温带分布的属(8~14型)有6个类型和11个变型,共计184属,占非世界分布属的48.17%。以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的属最多,共计78属,占温带分布属的42.39%,多是落叶的乔木和灌木种类,菊科、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唇形科、禾本科等草本类型也很常见,壳斗科的Quercus(4种)、山茱萸科的Cornus(3种)、Cupressus等,是本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中的主要成分。东亚分布及其变型共计46属,占温带分布属的25.00%;其中中国-喜马拉雅变型10属,中国-日本变型9属,说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中国-日本亚区分界线附近,也印证了105°E与中国-日本变型和中国-喜马拉雅变型的分界线大致吻合[23]。
中国特有分布共计7属,占非世界分布属的1.83%。分别为茜草科的Emmenopterys(1种)和Sinoadina(1种),紫草科的Thyrocarpus(2种),萝藦科的Biondia(2种),大戟科的Speranskia(1种),蓝果树科的Camptotheca(1种)。
在属级水平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略占优势,但温带成分占比也较大,表明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
-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共有野生维管植物628种,隶属于138科442属,以寡种科、单种科和寡种属、单种属所占比高,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科的地理成分共有10个类型和5个变型,属的地理成分共有14个类型和18个变型,从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上看,分布区类型较为复杂,科的分布区类型有明显热带性质,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略占优势,温带成分占比也较大。这一结果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亚热带气候对应的植物区系特征相符合,但与杜蓉[24]结论不一致,可能与城市草本植物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与同处于中亚热带的青城山[11]和缙云山[25]比,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热带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市周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种入侵[22]及农业发展等使得植物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以人工植被为主,仅局部还残存少量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次生落叶阔叶林。此次共调查到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且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在简阳与龙泉驿交界处发现香果树群落[18],这些对未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被恢复、生态建设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残存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次生落叶阔叶林是龙泉山森林保护修复的“样板间”,必须对这些植物资源加强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保证其永续使用。
-
目前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无论是在物种多样性还是生态系统功能服务性,还不足以支撑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作为分类学上最自然的类群,在区系特点中更准确和重要[7]。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虽然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略占优势,但众多的热带成分中,无严格热带分布种,以亚热带性质为主,热带性质较强的物种在生活型上多灌木、草本和藤本,生长于林下。维管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和食物链的基础,其多样性不仅可以影响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同时也是生产力等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保障[26-28]。因此,在物种丰富度上,乔木层树种可选择具有亚热带性质或者温带性质的树种,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除辐射四川省乡土植物外,也可选择其他地区具有热带性质或热带亲缘的物种。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in Chengdu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在多次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的数量特点、区系成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38科442属628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其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392种,占全部种类的62.42%。(2)在科属组成上,科组成以寡种科和单种科占优势,两者共占总科数的78.26%;属组成以寡种属和单种属占优势,两者共占总属数的98.87%。(3)分布区类型多样,科级水平上有10个类型和5个变型,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属级水平上有14个类型和18个变型,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性。Abstract: Based on several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in Chengdu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628 specie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belonging to 442 genera and 138 families and 7 species of national second-level key protected wild plants in this area. The herbaceous plant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with a total of 392 species, accounting for 62.42% of all species. (2) In terms of family and genus composition, few species families and single species families were dominant, accounting for 78.26% of total number of families; In the genus composition, few species and single species were dominant, accounting for 98.87% of total number of genera. (3) The types of distribution were various, including 10 types and 5 variants at the family level, and the tropical component were dominant. There were 14 distribution types and 18 variants at the genus level, and the tropical component were slightly more than the temperate component, which had obvious subtropical characteristics.
-
表 1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统计
Tab. 1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类群 科数 Fam. 占总科数/% 属数 Gen. 占总属数/% 种数 Spe. 占总种数/% 蕨类植物 15 10.87 25 5.66 32 5.09 裸子植物 3 2.17 3 0.68 3 0.48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103 74.64 335 75.79 489 77.87 单子叶植物 17 12.32 79 17.87 104 16.56 合计 138 100.00 442 100.00 628 100.00 表 2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生活型统计
Tab. 2 Life-form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生活型 科 Fam. 属 Gen. 种 Spe.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乔木 33 23.91 55 12.44 70 11.15 灌木 40 28.99 75 16.97 103 16.40 草本 82 59.42 282 63.80 392 62.42 藤本 24 17.39 43 9.73 61 9.71 竹类 1 0.72 2 0.45 2 0.32 表 3 龙泉山森林公园维管植物科的大小统计
Tab. 3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family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含31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菊科 (53∶37) 禾本科 (44∶37) 蝶形花科 (36∶25) 含11~30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蔷薇科 (28∶13) 唇形科 (26∶20) 伞形科 (16∶12) 蓼科 (14∶6) 百合科 (12∶11) 大戟科 (11∶10) 荨麻科 (11∶9) 毛茛科 (11∶4) 含6~10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樟科 (10∶6) 莎草科 (10∶4) 茜草科 (9∶7) 葡萄科 (9∶5) 玄参科 (9∶5) 旋花科 (9∶5) 桑科 (9∶3) 紫草科 (8∶7) 茄科 (8∶4) 兰科 (7∶5) 石竹科 (7∶4) 鼠李科 (7∶5) 忍冬科 (7∶4) 凤尾蕨科 (7∶3) 堇菜科 (7∶1) 萝藦科 (6∶5) 桔梗科 (6∶4) 苋科 (6∶4) 壳斗科 (6∶3) 含2~5种以上的科(种数:属数) 马鞭草科 (5∶5) 十字花科 (5∶4) 木犀科 (5∶4) 石蒜科 (5∶3) 紫金牛科 (5∶3) 芸香科 (5∶3) 龙胆科 (5∶3) 报春花科 (5∶2) 金星蕨科 (4∶4) 锦葵科 (4∶4) 五加科 (4∶4) 漆树科 (4∶3) 苏木科 (4∶3) 卫矛科 (4∶3) 爵床科 (4∶3) 榆科 (4∶2) 菝葜科 (4∶2) 葫芦科 (3∶3) 楝科 (3∶3) 鳞毛蕨科 (3∶3) 防己科 (3∶3) 水龙骨科 (3∶3) 绣球花科 (3∶3) 鸢尾科 (3∶3) 天南星科 (3∶3) 鸭跖草科 (3∶2) 八角枫科 (3∶1) 藜科 (3∶1) 山茱萸科 (3∶1) 薯蓣科 (3∶1) 柿科 (3∶1) 柳叶菜科 (2∶2) 马齿苋科 (2∶2) 马钱科 (2∶2) 瑞香科 (2∶2) 姜科 (2∶2) 乌毛蕨科 (2∶2) 梧桐科 (2∶2) 小檗科 (2∶2) 小二仙草科 (2∶2) 胡桃科 (2∶2) 虎耳草科 (2∶2) 罂粟科 (2∶1) 眼子菜科 (2∶1) 败酱科 (2∶1) 灯心草科 (2∶1) 冬青科 (2∶1) 浮萍科 (2∶1) 胡颓子科 (2∶1) 景天科 (2∶1) 卷柏科 (2∶1) 木通科 (2∶1) 木贼科 (2∶1) 藤黄科 (2∶1) 铁角蕨科 (2∶1) 仅含1种的科 芭蕉科 (1∶1) 百部科 (1∶1) 柏科 (1∶1) 车前科 (1∶1) 川续断科 (1∶1) 大风子科 (1∶1) 椴树科 (1∶1) 海金沙科 (1∶1) 桦木科 (1∶1) 海桐花科 (1∶1) 蕨科 (1∶1) 马桑科 (1∶1) 黄杨科 (1∶1) 含羞草科 (1∶1) 苦木科 (1∶1) 牻牛儿苗科 (1∶1) 夹竹桃科 (1∶1) 青荚叶科 (1∶1) 蓝果树科 (1∶1) 猕猴桃科 (1∶1) 金粟兰科 (1∶1) 秋海棠科 (1∶1) 里白科 (1∶1) 苹科 (1∶1) 旌节花科 (1∶1) 三白草科 (1∶1) 列当科 (1∶1) 瓶尔小草科 (1∶1) 省沽油科 (1∶1) 三尖杉科 (1∶1) 陵齿蕨科 (1∶1) 千屈菜科 (1∶1) 水鳖科 (1∶1) 桑寄生科 (1∶1) 落葵科 (1∶1) 铁青树科 (1∶1) 松科 (1∶1) 山茶科 (1∶1) 马兜铃科 (1∶1) 透骨草科 (1∶1) 檀香科 (1∶1) 商陆科 (1∶1) 香蒲科 (1∶1) 碗蕨科 (1∶1) 桃叶珊瑚科 (1∶1) 肿足蕨科 (1∶1) 亚麻科 (1∶1) 无患子科 (1∶1) 棕榈科 (1∶1) 紫茉莉科 (1∶1) 远志科 (1∶1) 五味子科 (1∶1) 酢浆草科 (1∶1) 表 4 龙泉山森林公园维管植物属的大小统计
Tab. 4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genus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n Park
属等级 属 Gen. 种Spe.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含6~10种的属 5 1.13 37 5.89 含2~5种的属 102 23.08 256 40.76 仅含1种的属 335 75.79 335 53.35 表 5 龙泉山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科的区系分布类型
Tab. 5 Areal-type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family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分布区类型 Areal typesss 科数 Fam. 占非世界分布科
的百分比/%物种数 spe. 占物种总种数
的百分比/%1世界分布 47 - 393 62.57 2泛热带分布 42 46.15 131 20.86 2-2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 3 3.30 8 1.27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6 6.59 15 2.39 4旧世界热带分布 3 3.30 5 0.80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3 3.30 5 0.80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1 1.10 1 0.16 8北温带分布 6 6.59 27 4.30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全温带” 11 12.09 22 3.50 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分布 1 1.10 2 0.32 8-6地中海、东亚、新西兰和墨西哥-智利间断分布 1 1.10 1 0.16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5 5.49 5 0.80 10-3欧亚和南部非洲(有时也在大洋洲)间断分布 1 1.10 1 0.16 14东亚分布 5 5.49 5 0.80 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 3 3.30 7 1.11 合计 138 - 628 100.00 表 6 龙泉山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属的区系分布类型
Tab. 6 Areal-types of wild vascular plants at the genus level in Longquan Mountain Urban Forest Park
分布区类型 Areal typesss 属数 Gen. 占非世界分布
属的百分比/%物种数 spe. 占物种总种数
的百分比/%1世界分布 60 - 131 20.85 2泛热带分布 86 22.52 125 19.90 2-2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 5 1.31 6 0.96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10 2.62 11 1.75 4旧世界热带分布 20 5.24 24 3.82 4-1热带亚洲、非洲(或东非、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间断分布 4 1.05 4 0.64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13 3.40 15 2.39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22 5.76 26 4.14 6-1华南、西南到印度和热带非洲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6-2热带亚洲和东非或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 2 0.52 3 0.48 7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分布 24 6.28 28 4.46 7-1爪哇(或苏门答腊)、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 1 0.26 1 0.16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 1 0.26 1 0.16 7-4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 2 0.52 2 0.32 8北温带分布 61 15.97 92 14.65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全温带” 15 3.93 25 3.98 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8-6地中海、东亚、新西兰和墨西哥-智利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23 6.02 29 4.62 9-1东亚和墨西哥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17 4.45 20 3.18 10-1地中海区、西亚(或中亚)和东亚间断分布 7 1.83 9 1.43 10-2地中海区和喜马拉雅间断分布 2 0.52 2 0.32 10-3欧亚和南部非洲(有时也在大洋洲)间断分布 3 0.79 3 0.48 11温带亚洲分布 3 0.79 3 0.48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 1 0.26 1 0.16 12-1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南非州、大洋洲间断分布。 1 0.26 1 0.16 12-3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 2 0.52 2 0.32 14东亚分布 27 7.07 30 4.78 14-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10 2.62 10 1.59 14-2中国-日本分布 9 2.36 11 1.75 15中国特有分布 7 1.83 9 1.43 共计 442 - 628 100.00 -
[1] Shannon C E, 1949.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 孙儒泳, 1993. 普通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李干荣, 王义平, 詹俊明, 等, 2016. 五指峰木本植物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J]. 南方林业科学, 44(2): 42−47. [4] 项小燕, 吴甘霖, 王志高, 等, 2017. 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J]. 植物科学学报, 35(2): 243−251. [5] 陈思艺, 艾训儒, 姚兰, 等, 2019. 鄂西南地区种子植物多样性与区系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 39(2): 330−342. [6] 吴征镒, 1991.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3(S4): 1−139. [7]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等, 2003.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5(3): 245−257. [8] 李仁伟, 张宏达, 杨清培, 2001. 四川被子植物区系特征的初步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4): 403−414. [9] 李仁伟, 张宏达, 2001. 四川裸子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 (3): 215−222. [10] 吴晓娜, 何飞, 刘兴良, 等, 2009. 川西地区种子植物种级水平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 四川林业技, 30(5): 35−43. [11] 马丹炜, 王跃华, 于树华, 2001. 青城山森林植被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388−391. [12] 张潇月, 周润惠, 余飞燕, 等, 2020.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植物区系、结构及动态[J]. 生态学杂志, 39(5): 1509−1517. [13] 张萌, 冯毅, 伍小刚, 等, 2020.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典型森林群落马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6(5): 1200−1206. [14] 陈俊华, 谢川, 龚固堂, 等, 2021. 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36(3): 273−280. [15] 侯晓云, 黎燕琼, 郑绍伟, 2021.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典型植物群落特征与气候效应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36(6): 274−280. [16] 赵洪松, 谢天资, 谢川, 等, 2020. 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中物种选择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41(6): 41−47. [17] 四川植被协作组, 1980. 四川植被[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8] 王琳黎, 2021.951种高等植物本底初步摸清[N]. 成都日报, 08−23. [19] 徐远杰, 陈亚宁, 李卫红, 等, 2010. 中国伊犁河谷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7(3): 331−337. [20] 臧得奎, 1998.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3): 148−154. [21] 陆树刚, 2004.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概论[C] // 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第6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邓亨宁, 廖敏, 鞠文彬, 等, 2020. 成都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特征及区系分析[J]. 生物安全学报, 29(2): 135−141. [23] 叶俊伟, 张阳, 王晓娟, 2017. 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中的谱系地理间断及其形成机制[J]. 植物生态学报, 41(9): 1003−1019. [24] 杜蓉, 宗浩, 张杰, 等, 2019. 成都市城市野生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区系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6): 562−567. [25] 周先容, 刘玉成, 尚进, 等, 2007.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647−651. [26] Tilman D, Reich P B, Knops J, et al.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in a long-term grassland experiment[J]. Sci, 2001, 294(5543): 843−845. doi: 10.1126/science.1060391 [27] 董世魁, 汤琳, 张相锋, 等, 2017. 高寒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J]. 生态学报, 37(5): 1472−1483. [28] 叶鹏程, 赵晓, 陈慧, 等, 2021. 江苏省灌南县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分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40(6): 7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