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3卷 第4期

2022, 第43卷, 第4期 目录

导出 引用
研究报告
内蒙古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性状对极端干旱的响应
邱璧迎, 宋琳, 特尼乌, 陈家齐, 史瑗, 雒文涛
2022, 43(4): 1-7. doi: 10.12172/202111170002
摘要:
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着全球大气循环格局,导致极端干旱事件发生幅度、频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这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调控生长季降雨的干旱模拟实验,探究植物群落性状组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干旱事件对植物群落性状组成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植物群落性状具有一定保守性,植物采用忍耐型对策来适应干旱环境。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群落性状多样性之间关系不显著,该结果不支持多样性假说。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植物群落权重性状均值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与高度显著正相关,与叶碳含量显著负相关,强调了群落中优势物种性状在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方面的重要地位,该结果支持质量比假说。本研究结果对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草地植被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报告
基于RSEI指数的雄安新区生态质量评价
马永康, 姜怡, 凌成星, 刘华, 赵峰, 张雨桐
2022, 43(4): 8-16. doi: 10.12172/202110120003
摘要: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雄安新区生态质量监测将会是关系到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2013与2019的Landsat8/OLI影像,综合湿度、干度、热度、绿度等指标,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从而达到将四个指标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少量主成分上,从而构建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综合指数指标,借助遥感技术手段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雄安新区设立前后生态质量变化与变化原因,并定量讨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RSEI指数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绿度与湿度对生态质量起积极影响而干度与热度相反,其中干度影响力最大;(2)2013—2019年间雄安新区整体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3)统计变化区域相关情况可知,雄安新区生态质量变化程度较大区域占总面积约10%,整体生态质量变化程度不高;(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RSEI指数取值呈现聚集分布。裸土地、建设用地分布在低值区,水域和植被分布在高值区。雄安新区设立后两年间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在今后规划建设中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空间布局,以支持雄安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智慧新城。
研究报告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
侯晓云, 许戈, 王疆评, 黎燕琼, 毛颖娟
2022, 43(4): 17-23. doi: 10.12172/202204080003
摘要: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MSPA分析得出,核心区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大,达58.74%;(2)识别出的14块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东部龙泉山区和中部的水体保护区,需重要保护的源地斑块为10号、12-14号;(3)共构建9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76.19 km2,面积为116.22 km2,定量分析了多斑块间物种迁徙所消耗的最小成本;(4)引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源地间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得出6号和7号源地间相互作用值最高,两地间的生态廊道应重点保护,林地在生态廊道中占比最高,表明生态廊道总体稳定性较好。
研究报告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类资源与大熊猫活动区域间关系研究
古玉, 陈明华, 曾进科, 马晓平
2022, 43(4): 24-30. doi: 10.12172/202109060001
摘要: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山系大熊猫交流的核心通道,现区内有大熊猫23只,探明区内竹子资源与大熊猫活动范围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采用样线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结合大熊猫活动轨迹与竹类分布情况分析两者间关系,并对熊竹生长情况和生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大熊猫喜食熊竹、短锥玉山竹、冷箭竹、大风顶玉山竹和马边玉山竹,八月竹林区未见活动痕迹,喜食竹面积达43 823 hm2,而目前大熊猫仅利用了其中的14 557 hm2,仍有大面积竹林可供更多大熊猫生活。2018年后大熊猫在该保护区活动西移,对竹子利用面积减小5 120 hm2。大熊猫生活的2 246~3 616 m海拔内分布着全部喜食竹种。大熊猫可能因熊竹发笋率低、竹林盖度高而迁出保护区扩建前区域,同时坡度、地貌和坡向也可能是大熊猫迁出该区域的因素之一。
研究报告
成都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效应驱动研究
黄琴, 何江林, 郭海铭, 余水, 孟常来, 王鑫
2022, 43(4): 31-37. doi: 10.12172/202204110003
摘要:
景观变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域环境间相互干扰、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分析和评价成都市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历史遥感数据,运用遥感、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定量研究成都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农业用地占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逐渐转变为耕地、林地和人造地表占优势的局面,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4.71%,成为成都市的主导土地利用/地表覆被类型。20年间增速最快的是人造地表,单一动态度达44.58%,其次为水体和林地;增速最慢的为草地和湿地。(2)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面积达237303.17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56%,表现出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大量转出和人造地表、林地大量转入的特征。(3)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是2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形成了较大的集聚斑块且逐年扩大。整体景观格局受人为干扰程度逐年加剧,景观多样性、异质性提升,优势景观减弱,景观组分更趋于均衡发展。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园城市的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人为因素对成都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生态建设
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特征与国家公园适宜性研究
李悦, 姚杨鑫, 王纪杰
2022, 43(4): 38-44. doi: 10.12172/202107280003
摘要: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域所在的岷山中高山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区域资源特点等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并借助景观格局和景观类型2个尺度的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域资源的国家代表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内人为干扰活动区域和国有土地比例等的研究,对区域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国家公园管理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国家代表性强,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较高,国有土地和保护地面积均接近80%,具有建设国家公园的管理可行性,但研究区域景观斑块数量多,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类型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平均斑块面积不高,农耕活动是区域内最主要的人为干扰活动。
生态建设
四川雄龙西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白玛德西, 陈竺, 向阳, 周丽, 杨小农, 黄科, 杨彪, 李生强
2022, 43(4): 45-59. doi: 10.12172/202109280001
摘要:
2020年10月—2021年6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雄龙西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多样性开展调查。结合历史科考,共记录保护区鸟类15 目46 科187种。其中,留鸟116种(62.03%),夏候鸟42种(22.46%),冬候鸟19种(10.16%),旅鸟10种(5.35%);古北界鸟类87种(46.52%),东洋界鸟类80种(42.78%),广布种20 种(10.70%);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30种,四川省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鸟类8种(濒危2种,易危1种,近危5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Ⅰ 有3种、附录 Ⅱ 有12种,中国特有鸟类13种。研究发现,不同生境比较时,高山灌丛草甸的物种丰富度最高,阔叶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而流石滩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最低。除了流石滩生境外,其余5种生境间的相似性均较高(IsJ=0.234~0.352),其中水域和针叶林之间的相似性最高(IsJ=0.352)。不同季节下,繁殖季鸟类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非繁殖季。不同季节下鸟类物种数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垂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中峰模式,最高峰集中在3 650~3 850 m。整体上看,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鸟类多样性,尤其珍稀濒危和特有种鸟类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与科研管理地位。特建议加强对珍稀鸟类物种的监测力度、加强对水域等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加大鸟类保护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
生态建设
南充市近50年主要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何清玉, 徐健雄, 杜忠, 徐瑶
2022, 43(4): 60-66. doi: 10.12172/202204070002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南充市气候资源,预测南充市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促进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利用1970—2019年南充市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选取气温,降水,日照3个气候要素,通过使用线性回归和R/S分析法,分析南充市近50年来年际和四季的气候变化特征,预测南充市未来年际和四季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70—2019年间,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和夏、秋季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春季与冬季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降水量除秋季呈下降趋势,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南充市未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和春、秋、冬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春、秋、冬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生态建设
建筑群间人工林蚂蚁多样性的年周期监测
李雅, 张传晶, 谭坤, 黄志旁, 肖文
2022, 43(4): 67-75. doi: 10.12172/202111180001
摘要:
蚂蚁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其多样性水平可指示环境的变化。为探究人工林的蚂蚁多样性及采样月份选择对多样性调查结果的影响,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采用地陷阱法 (Pitfall-trap method) 收集大理大学校园古城校区人工林的蚂蚁,分析蚂蚁年周期动态变化及不同月份多样性的变化。共收集到蚂蚁7692头,隶属于4亚科17属31种 (包含5个待定种),多样性指数 H = 2.153 ± 0.413。各月份的人工林蚂蚁物种数、个体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季节动态格局,6月和7月的蚂蚁丰富度和多样性较其他月份高,未来蚂蚁多样性监测建议在此时段进行。本研究发现校园人工林能够较好地保护区域的蚂蚁多样性,未来蚂蚁多样性监测可选择在多样性高的月份开展以提高采样的代表性和不同区域的可比性。
林业产业
峨眉金线莲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谢孔平, 杨适, 毛冀, 鲁松
2022, 43(4): 76-82. doi: 10.12172/202110110001
摘要:
利用5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探讨了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峨眉金线莲ISSR-PCR反应结果的影响,建立了稳定且重复性好的峨眉金线莲ISSR-PCR反应体系,即在25 μL体系中含:40 ng DNA模板、0.4 μmol·L−1引物、0.4 mmol·L−1 dNTPs、2.0 mmol·L−1 Mg2+、0.8 U Taq DNA 聚合酶和2.0 μL 10× Buffer。同时为了确定最适Tm(退火温度),进行了梯度PCR试验筛选,最终优化和确立了适合峨眉金线莲的ISSR-PCR实验反应体系。
林业产业
春兰组培苗镁原卟啉IX甲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蒋彧, 涂勋良, 何俊蓉
2022, 43(4): 83-89. doi: 10.12172/202110090002
摘要:
镁原卟啉IX甲基转移酶(ChlM)是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之一,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春兰中ChlM的功能,从春兰‘宋梅’组培苗中克隆了ClChlM1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945 bp,编码314个氨基酸序列。序列比对显示ClChlM1含有Mg-por_mtran_C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定位在叶绿体上。在烟草中过量表达ClChlM1,叶片叶绿素含量及ALA比野生型增加。另外,过量表达烟草叶片面积也大于野生型。在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中,编码谷氨酸酯-1-半醛2,1-氨基变位酶(Gsa),叶绿素a/b结合蛋白(LHCB),镁离子螯合酶CHLI和镁离子螯合酶CHLH的基因表达上调。
林业产业
基质施氮磷钾肥对云南松幼苗保存及其生长的影响
刘娴, 李莲芳, 张合瑶, 顾梦, 周冬梅, 李小军
2022, 43(4): 90-97. doi: 10.12172/202110170001
摘要:
为了解基质施氮、磷和钾肥对云南松种子发芽、幼苗保存及其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影响,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试验实施。结果,处理组合的平均发芽率、幼苗保存率和种子成苗率分别为56.3%~84.7%、62.6%~87.4%、37.0%~74.0%,处理组合间此3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苗龄108d时,处理组合的地径、苗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分别为0.75~0.97 mm、4.5~5.9、4.9~6.0 cm、4.5~7.2条,同时,苗木根、干、叶及全株的生物量分别为0.006~0.010、0.010~0.014、0.052~0.079、0.069~0.103 g·株−1。除主根长外,以上指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尿素是影响种子发芽、幼苗保存和生长、生物量积累的主导因子,其除有益于苗木生物量积累外,对其余指标均具有抑制作用。云南松苗木培育的种子发芽期间基质慎施尿素等含氮的肥料。基质施过磷酸钙与氯化钾0.50和0.25 kg·m−3的种子发芽率、幼苗保存率、种子成苗率和苗高最优,可应用于云南松苗木培育的生产实践。
林业产业
白木香与谷木木材解剖结构
贾慧文, 李智, 朱培琦, 郑平, 邱坚
2022, 43(4): 98-102. doi: 10.12172/202109260003
摘要: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谷木制品冒充白木香制品,有必要对二种木材的解剖构造进行比较分析,为木材鉴别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木材解剖学方法对两种木材宏观和微观构造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结构上,白木香的重量,密度,硬度明显小于谷木,白木香纹理直而谷木纹理斜。微观结构上,白木香主为径列复管孔及管孔团,谷木主为单管孔;白木香多数单列射线,而谷木有明显的宽木射线。结合非解剖特征,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差异有效分辨白木香和谷木木材。
林业产业
密度调控对刺竹子叶片氮、磷养分特征和竹笋产量的影响
刘雄, 蒋璐, 朱维宇, 周艺琳, 牛界, 裴俊, 周世兴, 陈刚, 黄从德
2022, 43(4): 103-108. doi: 10.12172/202110030001
摘要:
密度调控对于维持林木养分平衡和提高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6月到2019年10月,以四川盆地南缘古蔺县刺竹子(Chimonobambusa pachystachys)纯林为对象,研究了5种密度调控(CK:10万株·hm−2;D1:4万株·hm−2;D2:5万株·hm−2;D3:6万株·hm−2;D4:7万株·hm−2)下刺竹子叶片氮、磷养分特征和竹笋产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下刺竹子叶片氮磷比均大于16,表明刺竹子生长易受到磷限制。D1和D2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氮含量;D3和D4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磷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氮磷比,缓解了磷限制。D3处理显著提高了刺竹子笋产量,增幅为21.60%,笋产量为3690.05 kg·hm−2·a−1。刺竹子笋产量与叶片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研究区刺竹子生长易受到磷素限制,可对竹林适当施磷肥;密度调控显著改变了刺竹子叶片氮、磷养分特征,将研究区立竹密度保留在6万株·hm−2时,能获得较高的笋产量。
林业产业
网络语境下游客感知表征和投射形象比较研究——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区为例
程建灿, 袁莹, 黄莉, 王巧云, 李霄鹤
2022, 43(4): 109-116. doi: 10.12172/202111090002
摘要:
为了探究风景名胜区游客感知与官方投射形象的差异化程度及原因,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 CM软件对其官方网站与游客评论内容中的高频词汇分别进行筛选,进行维度、情感分析对比并绘制词云图和语义网络图,进而对研究地旅游形象投射和感知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风景区官方投射与游客感知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差异且风景区和游客最重视的旅游目的地要素是旅游资源,千佛山风景区具有积极正面的旅游形象且吸引游客的两大要素是“三大名胜”称号和地理位置优势。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四点建议:发挥风景区独特优势,打造多样活动场所,加强多方位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媒体监督机制。
林业产业
不同生境赤皮青冈种子萌发及幼苗高的生长规律研究
陈国兴
2022, 43(4): 117-123. doi: 10.12172/202108220001
摘要:
为研究不同生境赤皮青冈的种子萌发及苗期的生长规律。对不同生境的赤皮青冈的年生长节律进行连续观察,采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的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进而获得Logistic模型,划分生长时期。苗圃地的萌发时间为5月27日,比野外的提早一个多月,且幼苗出土率也高于野外,在野外山地,母树林内的赤皮青冈幼苗出土率和保存率最高;苗圃地的赤皮青冈幼苗全年苗高平均值为29.1 cm,远高于野外山地的幼苗苗高平均值。不同生境的赤皮青冈幼苗高的实测数据曲线与拟合曲线基本吻合,生长曲线为典型的“S”型,6个生境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以上,回归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并将幼苗苗高的生长进程准确地划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在今后的赤皮青冈幼苗管理中,建议在播种后40 d~60 d增加水肥管理,在正午时分盖上遮阳网,创造适宜的条件,以提高后期移栽的成活率。
林业产业
木姜子挥发油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研究
陈彦宏, 张鑫瑶, 陈旺, 肖汉永, 周莉君
2022, 43(4): 124-128. doi: 10.12172/202109090001
摘要:
木姜子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香料植物。为更好的开发木姜子资源,使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木姜子果实的挥发油(LPO),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成分分析,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果生刺盘孢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SD法提取木姜子挥发油的得率为1.6%,共鉴定出19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8%。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柠檬醛(30.10%)、柠檬烯(29.20%)、芳樟醇(6.45)和桉叶素(5.65%)等单萜烯类和单萜类物质。LPO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优于果生刺盘孢菌,20 mg·mL−1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均为100%。可见木姜子挥发油富含萜类物质,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具有作为生物农药开发的潜力。
林业产业
山桐子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李婷, 余水, 冯德宾, 黄锐, 陈斌, 苏万楷, 何超, 张玉林, 柯兰姿
2022, 43(4): 129-133. doi: 10.12172/202203310003
摘要:
以盆周边缘山地和四川盆地2个育苗自然类型区内苗龄0.3-0.7的山桐子播种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苗高、地径、主根长、Ⅰ级侧根数4个指标。采用“正态分布法”和“K-均值聚类法”进行分级研究,指出山桐子苗木质量分级采用正态分布法更符合生产实际。结合国家和省级标准相关要求,对分级结果进行拟合修正,最终分区域将山桐子苗木质量划分为2个等级。盆周边缘山地:Ⅰ级苗苗高>59 cm、地径>0.75 cm、主根长>15 cm、Ⅰ级侧根数>6根,Ⅱ级苗苗高36 cm~59 cm、地径0.45 cm~0.75 cm、主根长≥12 cm、Ⅰ级侧根数≥4根;四川盆地:Ⅰ级苗苗高>52 cm、地径>0.65 cm、主根长>15 cm、Ⅰ级侧根数>5根,Ⅱ级苗苗高30 cm~52 cm、地径0.35 cm~0.65 cm、主根长≥11 cm、Ⅰ级侧根数≥3根。
林业产业
川南地区红豆树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刘闵豪, 史亮, 何芝然, 肖兴翠, 李金武, 彭建
2022, 43(4): 134-140. doi: 10.12172/202111150001
摘要:
为建立适合四川南部地区进行红豆树容器育苗的技术体系,本研究通过析因试验设计分析基质配比、容器规格、缓释肥量对红豆树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红豆树容器苗生长受基质配比、容器规格、缓释肥量三种因素及其两两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A2(椰糠2∶泥炭2∶土1)基质及A3(椰糠1∶泥炭1∶土2)基质,可以在中等规格容器,较低缓释肥施入量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苗木,节约育苗成本。筛选的最适合四川南部地区进行红豆树容器育苗的因素组合是:基质配比为椰糠2∶泥炭2∶土1、缓释肥量为1 kg·m−3、无纺布容器规格为10.0 cm ×13.5 cm。
综述与专论
正交胶合木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陈艳华, 丛郁锬, 杜官本, 董春雷, 雷洪, 万辉
2022, 43(4): 141-148. doi: 10.12172/202110120005
摘要:
正交胶合木(CLT)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木,主要应用于木结构建筑方面,可作为楼板、墙体、地板等建筑构件。全球范围内,CLT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林产品。本文简述了CLT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CLT的生产工艺;阐明CLT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系统的支持;并且根据CLT在建筑中的发展,指出国内CLT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注重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CLT原料多元化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的建立。
综述与专论
从微观角度浅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张萌, 卢杰, 张新军
2022, 43(4): 149-154. doi: 10.12172/202109140001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分部分,大量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土壤肥力会受到土壤微生物的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总结了其研究进展,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遗传、结构、功能等四个方面。还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涉及水分,土壤pH值、土壤温度以及植被等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涉及种植制度和施肥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