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1卷 第5期
2020, 第41卷, 第5期
导出
引用
2020, 41(5): 1-6.
doi: 10.12172/202004270005
摘要:
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公园城市建设初期2012年和2019年两时段景观分布图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天府新区景观组成现状以农业用地为主,林草地和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密切联系,是景观中的重要功能斑块,林草地和湿地斑块邻近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度较高;(2)2012−2019年间,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草地和湿地面积均增加,仅有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城镇和交通用地功能性连接增强,交通用地聚集度明显升高,农业用地的邻近度降低、分离度和破碎度升高;(3)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近7年呈现出景观组分分离度和混合程度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的变化特征。针对研究区公园城市建设初期景观格局的上述变化特点提出构建两条平行植被景观带、强化湿地网络、平衡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面积、提升交通用地生态功能等保护措施。
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公园城市建设初期2012年和2019年两时段景观分布图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天府新区景观组成现状以农业用地为主,林草地和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密切联系,是景观中的重要功能斑块,林草地和湿地斑块邻近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度较高;(2)2012−2019年间,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草地和湿地面积均增加,仅有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城镇和交通用地功能性连接增强,交通用地聚集度明显升高,农业用地的邻近度降低、分离度和破碎度升高;(3)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近7年呈现出景观组分分离度和混合程度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的变化特征。针对研究区公园城市建设初期景观格局的上述变化特点提出构建两条平行植被景观带、强化湿地网络、平衡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面积、提升交通用地生态功能等保护措施。
2020, 41(5): 7-12.
doi: 10.12172/202005080002
摘要:
采用样地法,调查了川西鹧鸪山区域的1 hm2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的物种多样性。共记录植物24科31属32种,其中,乔木2科3属3种;灌木7科8属8种;草本18科21属21种。乔木优势种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理县杜鹃(Rhododendron trichogynum),灌木优势种为陕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和冰川茶藨子(Ribes glaciale),草本优势种为山酢浆草(Oxalis griffithii)和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乔木层物种出现频度在81%~100%的物种最多,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出现频度在1%~20%的物种最多。物种多样性呈现较低水平,生长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草本层(H′ = 1.9932, S = 21, D = 0.8109)>灌木层(S = 8, H′ = 1.3488, D = 0.621)>乔木层 (S = 3, H′ = 0.8157, D = 0.5312);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J = 0.7425),草本层(J = 0.6547)与灌木层(J = 0.6486)相似。
采用样地法,调查了川西鹧鸪山区域的1 hm2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的物种多样性。共记录植物24科31属32种,其中,乔木2科3属3种;灌木7科8属8种;草本18科21属21种。乔木优势种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理县杜鹃(Rhododendron trichogynum),灌木优势种为陕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和冰川茶藨子(Ribes glaciale),草本优势种为山酢浆草(Oxalis griffithii)和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乔木层物种出现频度在81%~100%的物种最多,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出现频度在1%~20%的物种最多。物种多样性呈现较低水平,生长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草本层(H′ = 1.9932, S = 21, D = 0.8109)>灌木层(S = 8, H′ = 1.3488, D = 0.621)>乔木层 (S = 3, H′ = 0.8157, D = 0.5312);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J = 0.7425),草本层(J = 0.6547)与灌木层(J = 0.6486)相似。
2020, 41(5): 13-18.
doi: 10.12172/202007090001
摘要:
为研究经济树种对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性,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1种经济树种盆栽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树种13个生理生化指标,并结合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试验树种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1)各树种的综合生态适应性指数(WCAI)排序为,巴旦木>西康扁桃>黄连木>四川黄栌>榛子>红翅槭>黑果枸杞>乌梅>沙棘>核桃>枸杞;(2)Gs、Ci、Tr、Pnmax 4个叶片光合气孔指标以及SOD、CAT 2个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等与树种适应性关系紧密,可以作为该地区经济树种筛选的关键评价指标。
为研究经济树种对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性,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1种经济树种盆栽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树种13个生理生化指标,并结合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试验树种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1)各树种的综合生态适应性指数(WCAI)排序为,巴旦木>西康扁桃>黄连木>四川黄栌>榛子>红翅槭>黑果枸杞>乌梅>沙棘>核桃>枸杞;(2)Gs、Ci、Tr、Pnmax 4个叶片光合气孔指标以及SOD、CAT 2个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等与树种适应性关系紧密,可以作为该地区经济树种筛选的关键评价指标。
2020, 41(5): 19-25.
doi: 10.12172/202003050001
摘要:
研究林分密度对伴生植物及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自然更新能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群落稳定性的基础,也是遗传保育、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基础。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记录麦吊云杉不同林分密度标准地的每个小样方内出现的所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多样性指数并进行分析;同时,调查记录不同密度林分下自然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较为贫乏,有伴生乔木9种,林下灌木和草本17种。从不同角度分析乔木、灌木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对林分密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从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上看,乔木、灌木和草本对林分密度的变化均较为敏感。林下植被多样性对林分密度持续增大的响应变现为非单一变化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植被多样性指数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呈双峰响应模式。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在400~499株·hm−2密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能力较差,仅4个密度林分中发现有自然更新幼苗。因此,在麦吊云杉保育过程中,应合理调整林分密度以促进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
研究林分密度对伴生植物及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自然更新能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群落稳定性的基础,也是遗传保育、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基础。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记录麦吊云杉不同林分密度标准地的每个小样方内出现的所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多样性指数并进行分析;同时,调查记录不同密度林分下自然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较为贫乏,有伴生乔木9种,林下灌木和草本17种。从不同角度分析乔木、灌木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对林分密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从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上看,乔木、灌木和草本对林分密度的变化均较为敏感。林下植被多样性对林分密度持续增大的响应变现为非单一变化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植被多样性指数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呈双峰响应模式。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在400~499株·hm−2密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能力较差,仅4个密度林分中发现有自然更新幼苗。因此,在麦吊云杉保育过程中,应合理调整林分密度以促进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
2020, 41(5): 26-33.
doi: 10.12172/202004270003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树龄2年生的桢楠幼树为材料,将其移植在阔叶林腐殖土(HS)、紫色土(PS)、冲积土(AS)中培育,并于5月、7月、10月测定各幼树的形态指标和光合指标,探讨在3种土壤上桢楠幼树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培育在HS中的桢楠幼树长势最好,株高和地径的增长量较多,明显高于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的幼树生长量,而后两种幼树形态生长差异不明显;(2)就幼树叶片中的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看,栽培在HS中的幼树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最高,叶片色素总体含量表现为:HS>PS>AS;(3)幼树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总体表现为:HS>PS>AS;(4)HS中幼树的光饱和点(LSP)、CO2饱和点(CSP)均高于PS和AS,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均低于PS和AS,说明生长在HS中的幼树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研究表明,桢楠幼树生长在阔叶林腐殖土(HS)上效果最好,紫色土(PS)次之,冲击土(AS)较差,实践中,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避免在黏重,孔隙度低、通气透水性差的冲积土上栽植。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树龄2年生的桢楠幼树为材料,将其移植在阔叶林腐殖土(HS)、紫色土(PS)、冲积土(AS)中培育,并于5月、7月、10月测定各幼树的形态指标和光合指标,探讨在3种土壤上桢楠幼树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培育在HS中的桢楠幼树长势最好,株高和地径的增长量较多,明显高于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的幼树生长量,而后两种幼树形态生长差异不明显;(2)就幼树叶片中的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看,栽培在HS中的幼树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最高,叶片色素总体含量表现为:HS>PS>AS;(3)幼树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总体表现为:HS>PS>AS;(4)HS中幼树的光饱和点(LSP)、CO2饱和点(CSP)均高于PS和AS,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均低于PS和AS,说明生长在HS中的幼树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研究表明,桢楠幼树生长在阔叶林腐殖土(HS)上效果最好,紫色土(PS)次之,冲击土(AS)较差,实践中,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避免在黏重,孔隙度低、通气透水性差的冲积土上栽植。
2020, 41(5): 34-38.
doi: 10.12172/202004010001
摘要:
为查清玉蟾山彩叶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现状,采用样线法、文献法等方法对玉蟾山木本彩叶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玉蟾山共有木本植物65科118属187种,其中木本彩叶植物31科42属52种,彩叶植物占总种数的27.81%;彩叶植物优势科以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和无患子科(Sapindaceae)为主,乔灌类树种构成了玉蟾山彩叶植物的主体;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毛桐(Mallotus barbatus)相对频度最大;观赏类型以秋色叶植物为主,占彩叶植物总种数的53.85%。
为查清玉蟾山彩叶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现状,采用样线法、文献法等方法对玉蟾山木本彩叶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玉蟾山共有木本植物65科118属187种,其中木本彩叶植物31科42属52种,彩叶植物占总种数的27.81%;彩叶植物优势科以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和无患子科(Sapindaceae)为主,乔灌类树种构成了玉蟾山彩叶植物的主体;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毛桐(Mallotus barbatus)相对频度最大;观赏类型以秋色叶植物为主,占彩叶植物总种数的53.85%。
2020, 41(5): 39-46.
doi: 10.12172/202008130001
摘要:
SWOT分析法在旅游资源分析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旅游资源的分析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阆中市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其旅游资源还存在着巨大的开发空间,为了使阆中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本文综合利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SWOT分析法,对阆中市的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阆中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区位、政府扶持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在经营理念和基础设施上存在较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阆中市旅游资源申遗、开设相关旅游路线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阆中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根据。
SWOT分析法在旅游资源分析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旅游资源的分析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阆中市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其旅游资源还存在着巨大的开发空间,为了使阆中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本文综合利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SWOT分析法,对阆中市的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阆中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区位、政府扶持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在经营理念和基础设施上存在较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阆中市旅游资源申遗、开设相关旅游路线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阆中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根据。
2020, 41(5): 47-49.
doi: 10.12172/202004010003
摘要:
报道四川杜鹃花科植物1新记录种,即弯柱杜鹃(Rhododendron campylogynum),其新的分布点为探讨杜鹃属植物地理分布型、川西与藏东南的异同及由东向西的趋化过程提供新数据。
报道四川杜鹃花科植物1新记录种,即弯柱杜鹃(Rhododendron campylogynum),其新的分布点为探讨杜鹃属植物地理分布型、川西与藏东南的异同及由东向西的趋化过程提供新数据。
2020, 41(5): 50-53.
doi: 10.12172/202004270004
摘要:
竹下套种食用菌是在江浙一带的毛竹林下开展的竹林高效经营模式,为探明川南竹产业发展集群区竹下套种食用菌的可行性及其效益,在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产业园内调查研究了不同竹林类型(散生、丛生和混生竹)和不同林分郁闭度对大球盖菇和竹荪产量的影响,并以毛竹林为例分析了竹-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竹林下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竹林郁闭度对其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大球盖菇在郁闭度0.7~0.75产量最高,竹荪在郁闭度0.8~0.85产量最高;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和竹荪的纯收益高达105779元·hm−2和16395元·hm−2,分别是单种毛竹的19.6倍和30.4倍,效益十分显著。竹-菌套种模式是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行性强的循环经济模式。
竹下套种食用菌是在江浙一带的毛竹林下开展的竹林高效经营模式,为探明川南竹产业发展集群区竹下套种食用菌的可行性及其效益,在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产业园内调查研究了不同竹林类型(散生、丛生和混生竹)和不同林分郁闭度对大球盖菇和竹荪产量的影响,并以毛竹林为例分析了竹-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竹林下大球盖菇和竹荪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竹林郁闭度对其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大球盖菇在郁闭度0.7~0.75产量最高,竹荪在郁闭度0.8~0.85产量最高;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和竹荪的纯收益高达105779元·hm−2和16395元·hm−2,分别是单种毛竹的19.6倍和30.4倍,效益十分显著。竹-菌套种模式是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行性强的循环经济模式。
2020, 41(5): 54-59.
doi: 10.12172/202004210001
摘要:
为提高藤椒产量和品质,对藤椒修剪方式进行探索。以藤椒为对象,研究不同修剪方式对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与不修剪对照相比,“以采代剪”和传统修剪处理的树高分别降低36.8%和12.0%,冠幅分别降低22%和16.7%,枝条数量分别增加32.7%和16.4%;坐果率分别增加10.3%和7.6%,鲜椒产量分别增加52.3%和40.7%,椒皮产量分别增加64.2%和44.7%,出皮率分别增加7.9%和2.6%;千粒重分别增加18.0%和17.1%,麻味物质分别增加10.0%和7.9%,挥发油含量分别增加8.6%和5.5%,醇抽提物含量分别增加12.9%和8.5%,不挥发性乙醚抽提物含量分别增加16.8%和13.4%。藤椒产量和品质综合值“以采代剪”>传统修剪>不修剪。说明“以采代剪”能有效控制藤椒树高和冠幅,促进枝梢生长,有利于产量和品质提高,是藤椒生产管理中理想的修剪方式。
为提高藤椒产量和品质,对藤椒修剪方式进行探索。以藤椒为对象,研究不同修剪方式对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与不修剪对照相比,“以采代剪”和传统修剪处理的树高分别降低36.8%和12.0%,冠幅分别降低22%和16.7%,枝条数量分别增加32.7%和16.4%;坐果率分别增加10.3%和7.6%,鲜椒产量分别增加52.3%和40.7%,椒皮产量分别增加64.2%和44.7%,出皮率分别增加7.9%和2.6%;千粒重分别增加18.0%和17.1%,麻味物质分别增加10.0%和7.9%,挥发油含量分别增加8.6%和5.5%,醇抽提物含量分别增加12.9%和8.5%,不挥发性乙醚抽提物含量分别增加16.8%和13.4%。藤椒产量和品质综合值“以采代剪”>传统修剪>不修剪。说明“以采代剪”能有效控制藤椒树高和冠幅,促进枝梢生长,有利于产量和品质提高,是藤椒生产管理中理想的修剪方式。
2020, 41(5): 60-65.
doi: 10.12172/202003190002
摘要:
以6种花椒砧木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干旱胁迫下花椒砧木的生长量、质膜透性、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植株受害情况,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砧木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植-3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表现出较小的生长量变化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质膜透性变化不大,旱害症状轻等特征,抗旱能力显著优于其他备选材料。
以6种花椒砧木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干旱胁迫下花椒砧木的生长量、质膜透性、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植株受害情况,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砧木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植-3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表现出较小的生长量变化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质膜透性变化不大,旱害症状轻等特征,抗旱能力显著优于其他备选材料。
2020, 41(5): 66-71.
doi: 10.12172/202005120001
摘要:
核桃(Juglans regi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为了对杂交子代作出早期选择与生产效果预测,为丰富木本杂交育种理论和降低生产推广应用风险提供参考。本实验以‘川早1号’为母本进行控制授粉实验,对7个F1代的生长指标以及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比较研究。F1代之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广泛(3.25%~23.67%),尤其是单果重变异系数最大,达到了23.67%。叶绿素方差分析表明:21株子一代间有极显著差异(8.373**),且变异系数为29.66%。光合生理参数比较后:C1GC有极大的光合潜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涵盖所有性状87.066%的信息的前3个主成分,选出分数在前3名优良F1代的C1GC(1.5650)、C1SL(0.9884)、C1ZF(0.4559),但是考虑到孤雌生殖带会来较低的出苗率,所以优选良种核桃苗为C1SL、C1ZF。
核桃(Juglans regi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为了对杂交子代作出早期选择与生产效果预测,为丰富木本杂交育种理论和降低生产推广应用风险提供参考。本实验以‘川早1号’为母本进行控制授粉实验,对7个F1代的生长指标以及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比较研究。F1代之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广泛(3.25%~23.67%),尤其是单果重变异系数最大,达到了23.67%。叶绿素方差分析表明:21株子一代间有极显著差异(8.373**),且变异系数为29.66%。光合生理参数比较后:C1GC有极大的光合潜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涵盖所有性状87.066%的信息的前3个主成分,选出分数在前3名优良F1代的C1GC(1.5650)、C1SL(0.9884)、C1ZF(0.4559),但是考虑到孤雌生殖带会来较低的出苗率,所以优选良种核桃苗为C1SL、C1ZF。
2020, 41(5): 72-75.
doi: 10.12172/202004070003
摘要:
为有效解决华山松人工林“重造轻管”的问题,通过对会理县太平镇尖山村5组实施高密度华山松低产低效林改造,并针对改造6年后的林木生长、林分结实变化、生物多样性影响、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抚育强度50%的指标,即抚育后林分密度和蓄积均降低到抚育前的50%,对高密度华山松低产低效林进行间伐抚育,不仅能有效促进华山松林分的生长质量,短期内可提高华山松籽产量至少在3.5倍以上,且有利于促进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加,提升土壤水土保持能力。
为有效解决华山松人工林“重造轻管”的问题,通过对会理县太平镇尖山村5组实施高密度华山松低产低效林改造,并针对改造6年后的林木生长、林分结实变化、生物多样性影响、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抚育强度50%的指标,即抚育后林分密度和蓄积均降低到抚育前的50%,对高密度华山松低产低效林进行间伐抚育,不仅能有效促进华山松林分的生长质量,短期内可提高华山松籽产量至少在3.5倍以上,且有利于促进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加,提升土壤水土保持能力。
2020, 41(5): 76-80.
doi: 10.12172/202003240002
摘要:
藤椒扦插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1)400 mg·L−1GGR1号生根粉水溶液浸泡的插穗生根率最高,达66.97%,清水处理的穗条效果最差,生根率为21.1%;(2)一年中插穗在2月、11月中下旬扦插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4.1%~88.7%;5月、8月中下旬扦插效果较差,成活率为22.5%~36.2%(3)插穗夏季保留1/2叶片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达43.7%。
藤椒扦插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1)400 mg·L−1GGR1号生根粉水溶液浸泡的插穗生根率最高,达66.97%,清水处理的穗条效果最差,生根率为21.1%;(2)一年中插穗在2月、11月中下旬扦插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4.1%~88.7%;5月、8月中下旬扦插效果较差,成活率为22.5%~36.2%(3)插穗夏季保留1/2叶片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达43.7%。
2020, 41(5): 81-85.
doi: 10.12172/202004270002
摘要:
针对重楼种子育苗周期长,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的技术问题,探索不同的催芽方式、育苗基质、以及种子大小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为重楼快速育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催芽方法和育苗基质对发芽率和发芽时间影响显著,而种子大小对萌发时间差异不明显。其中双低双高交替温度催芽法处理种子后,以腐殖土+椰砖+沙混合基质为育苗基质进行播种,育苗效果最佳,缩短了出苗周期,提高了出苗率,萌发时间仅为120 d左右,萌芽率高达82%,出苗时间短,出苗率高,出苗整齐。
针对重楼种子育苗周期长,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的技术问题,探索不同的催芽方式、育苗基质、以及种子大小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为重楼快速育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催芽方法和育苗基质对发芽率和发芽时间影响显著,而种子大小对萌发时间差异不明显。其中双低双高交替温度催芽法处理种子后,以腐殖土+椰砖+沙混合基质为育苗基质进行播种,育苗效果最佳,缩短了出苗周期,提高了出苗率,萌发时间仅为120 d左右,萌芽率高达82%,出苗时间短,出苗率高,出苗整齐。
2020, 41(5): 86-89.
doi: 10.12172/202003170001
摘要:
以攀枝花市林地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近5年的森林资源变化数据,选取增长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和减少量(林地使用、林木采伐)两方面作林地管理成效对比分析,并结合森林资源结构、可利用空间等方面,探索性提出未来林地管理的对策,以期对森林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以攀枝花市林地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近5年的森林资源变化数据,选取增长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和减少量(林地使用、林木采伐)两方面作林地管理成效对比分析,并结合森林资源结构、可利用空间等方面,探索性提出未来林地管理的对策,以期对森林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2020, 41(5): 90-93.
doi: 10.12172/202004270001
摘要:
本文针对野鸦椿种子育苗周期长,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的技术问题,探索不同的催芽方式、储藏介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为野鸦椿高效育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种子最适合催芽处理浸种水温为50 ℃,浸种时间为72 h,GA3浓度500 mg/L;最适合储藏的条件自然环境风干贮藏。
本文针对野鸦椿种子育苗周期长,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的技术问题,探索不同的催芽方式、储藏介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为野鸦椿高效育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种子最适合催芽处理浸种水温为50 ℃,浸种时间为72 h,GA3浓度500 mg/L;最适合储藏的条件自然环境风干贮藏。
2020, 41(5): 94-104.
doi: 10.12172/202005090001
摘要:
小径竹类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是大熊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开展大熊猫主食竹的调查研究对于大熊猫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主食竹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的大熊猫主食竹种类、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四川白水河保护区大猫熊的主食竹有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刺黑竹(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细枝箭竹(F. stenoclada),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 m以下,其克隆生长良好;(2)在7种竹种中,出现1年生克隆分株的样方比区间是47.1%~100%,单位面积内的1年生克隆分株数量占比区间是7.5%~25.9%,出现成竹死亡的样方比区间是23.5%~100%;(3)7种竹种的克隆分株密度区间是14.5~48.8株·m−2,其中1年生克隆分株密度区间是2~6株·m−2;(4)7种竹种的平均克隆分株基径在5.2~8.4 mm之间,而平均高度在110.9~189.0 cm之间;(5)海拔仅对冷箭竹的密度有显著影响(P< 0.05),而对其余6种竹的密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6)郁闭度仅对细枝箭竹的密度、基径和高度有显著影响(P< 0.01),而对其余6种竹种的密度、基径和高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7)大熊猫主要取食分布广,且受坡度和坡向影响较小的短锥玉山竹和细枝箭竹。建议在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内适当补植短锥玉山竹和细枝箭竹,以形成异龄竹丛和多竹种的混交竹林。
小径竹类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是大熊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开展大熊猫主食竹的调查研究对于大熊猫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主食竹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的大熊猫主食竹种类、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四川白水河保护区大猫熊的主食竹有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刺黑竹(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细枝箭竹(F. stenoclada),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 m以下,其克隆生长良好;(2)在7种竹种中,出现1年生克隆分株的样方比区间是47.1%~100%,单位面积内的1年生克隆分株数量占比区间是7.5%~25.9%,出现成竹死亡的样方比区间是23.5%~100%;(3)7种竹种的克隆分株密度区间是14.5~48.8株·m−2,其中1年生克隆分株密度区间是2~6株·m−2;(4)7种竹种的平均克隆分株基径在5.2~8.4 mm之间,而平均高度在110.9~189.0 cm之间;(5)海拔仅对冷箭竹的密度有显著影响(P< 0.05),而对其余6种竹的密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6)郁闭度仅对细枝箭竹的密度、基径和高度有显著影响(P< 0.01),而对其余6种竹种的密度、基径和高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7)大熊猫主要取食分布广,且受坡度和坡向影响较小的短锥玉山竹和细枝箭竹。建议在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内适当补植短锥玉山竹和细枝箭竹,以形成异龄竹丛和多竹种的混交竹林。
2020, 41(5): 105-110.
doi: 10.12172/202007030002
摘要: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取食率最高的竹种,其可食性研究是评估大熊猫食物营养状况和适口性的关键。为了揭示不同光照强度对缺苞箭竹营养成分和适口性的影响,本文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长于林下、林缘和林窗光环境下的缺苞箭竹为研究对象,对其笋、茎、叶中的可食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低光照强度环境有利于缺苞箭竹笋中总酚的积累,而不利于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量的积累;有利于茎中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总量的积累,而不利于纤维素的积累;有利于叶中氨基酸总量、纤维素的积累,而不利于粗蛋白、单宁的积累。(2)林窗中光照强度环境有利于缺苞箭竹笋中粗脂肪、氨基酸总量的积累,不利于茎和叶中粗蛋白的积累,也不利于叶中纤维素、总酚的积累。(3)林窗高光照强度环境有利于缺苞箭竹笋中粗蛋白的积累,而不利于氨基酸总量、总酚的积累;有利于茎中纤维素的积累,而不利于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量的积累,有利于叶中粗蛋白、单宁、总酚的积累,而不利于氨基酸总量、纤维素的积累。不同光照强度对缺苞箭竹笋、茎、叶的可食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有差异,为丰富大熊猫取食竹种的可食性研究内容,建议在大熊猫可食竹的可食性研究中应注重不同竹种、不同器官、不同微环境的对比研究。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取食率最高的竹种,其可食性研究是评估大熊猫食物营养状况和适口性的关键。为了揭示不同光照强度对缺苞箭竹营养成分和适口性的影响,本文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长于林下、林缘和林窗光环境下的缺苞箭竹为研究对象,对其笋、茎、叶中的可食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低光照强度环境有利于缺苞箭竹笋中总酚的积累,而不利于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量的积累;有利于茎中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总量的积累,而不利于纤维素的积累;有利于叶中氨基酸总量、纤维素的积累,而不利于粗蛋白、单宁的积累。(2)林窗中光照强度环境有利于缺苞箭竹笋中粗脂肪、氨基酸总量的积累,不利于茎和叶中粗蛋白的积累,也不利于叶中纤维素、总酚的积累。(3)林窗高光照强度环境有利于缺苞箭竹笋中粗蛋白的积累,而不利于氨基酸总量、总酚的积累;有利于茎中纤维素的积累,而不利于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量的积累,有利于叶中粗蛋白、单宁、总酚的积累,而不利于氨基酸总量、纤维素的积累。不同光照强度对缺苞箭竹笋、茎、叶的可食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有差异,为丰富大熊猫取食竹种的可食性研究内容,建议在大熊猫可食竹的可食性研究中应注重不同竹种、不同器官、不同微环境的对比研究。
2020, 41(5): 111-115.
doi: 10.12172/202004300002
摘要:
采用粪便显微图像分析法,对卧龙保护区水鹿的食性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分析。结果显示:水鹿有采食竹叶的习性,采食竹叶的量随季节变化。食物较丰富时多取食木本树叶和双子叶草本植物,取食利用竹叶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冬季来临,食物资源减少,水鹿会逐步增加对竹叶的依赖,特别是积雪较厚的二月,水鹿大量依赖竹叶为食,粪便中竹叶残渣的相对密度高达91.82%。水鹿的采食活动在冬季构成了与大熊猫的食物竞争关系,有效管理和控制水鹿密度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需要考虑的方面。
采用粪便显微图像分析法,对卧龙保护区水鹿的食性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分析。结果显示:水鹿有采食竹叶的习性,采食竹叶的量随季节变化。食物较丰富时多取食木本树叶和双子叶草本植物,取食利用竹叶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冬季来临,食物资源减少,水鹿会逐步增加对竹叶的依赖,特别是积雪较厚的二月,水鹿大量依赖竹叶为食,粪便中竹叶残渣的相对密度高达91.82%。水鹿的采食活动在冬季构成了与大熊猫的食物竞争关系,有效管理和控制水鹿密度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需要考虑的方面。
2020, 41(5): 116-120.
doi: 10.12172/201912120003
摘要:
对四川省平武县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分类、鉴定,为菌类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调查发现保护区大型真菌隶属2个亚门,5个纲,10个目,37科,92个属,218种。从生态分布上来看,大型真菌主要分布在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从经济价值上来看,大型真菌中有食用菌111种,药用菌31种,有抗癌活性物质的菌类58种,毒菌41种。
对四川省平武县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分类、鉴定,为菌类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调查发现保护区大型真菌隶属2个亚门,5个纲,10个目,37科,92个属,218种。从生态分布上来看,大型真菌主要分布在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从经济价值上来看,大型真菌中有食用菌111种,药用菌31种,有抗癌活性物质的菌类58种,毒菌41种。
2020, 41(5): 121-126.
doi: 10.12172/202002200001
摘要:
香椿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其分布也较广泛。香椿害虫的发生和为害,影响了香椿的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了香椿的经济价值。本文总结了目前已记录和报道的香椿害虫,对其为害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一些防治建议,以供参考。
香椿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其分布也较广泛。香椿害虫的发生和为害,影响了香椿的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了香椿的经济价值。本文总结了目前已记录和报道的香椿害虫,对其为害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一些防治建议,以供参考。
2020, 41(5): 127-132.
doi: 10.12172/202005120002
摘要:
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三峡库区坡地果园治理和植被恢复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坡地果园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及其生态经济效益,为库区坡地果园生态建设提供参考。现有库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坡改梯工程、植物绿篱、农林间作和覆盖措施,其生态经济效益体现在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养分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经济价值等方面。坡改梯水土保持功能显著,而结合植物绿蓠、覆盖技术、农林间作等措施进行治理,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库区坡地果园的治理和植被恢复,应综合考虑地形、坡度、气候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状况等因素,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植物绿篱、生草和农作物等灌草植物的生态经济效益。
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三峡库区坡地果园治理和植被恢复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坡地果园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及其生态经济效益,为库区坡地果园生态建设提供参考。现有库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坡改梯工程、植物绿篱、农林间作和覆盖措施,其生态经济效益体现在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养分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经济价值等方面。坡改梯水土保持功能显著,而结合植物绿蓠、覆盖技术、农林间作等措施进行治理,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库区坡地果园的治理和植被恢复,应综合考虑地形、坡度、气候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状况等因素,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植物绿篱、生草和农作物等灌草植物的生态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