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1卷 第3期
2020, 第41卷, 第3期
导出
引用
2020, 41(3): 1-6.
doi: 10.12172/201908090001
摘要:
以川西北高寒沙区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窄叶鲜卑花、康定柳、沙棘等5种主要灌木植物叶性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种灌木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相关性以及与其他地区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探讨该地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种灌木的叶片厚度(LT)和比叶面积(SLA)平均值差异大都显著,金露梅和康定柳的SLA显著低于其余3种灌木,金露梅叶组织密度(LTD)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余4种灌木,除沙棘外,其余4种灌木间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差异均不显著。叶片各功能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SLA与LDMC、LTD、LT在显著负相关,LDMC与LTD、LT呈显著负相关。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灌木植物的SLA总体上明显低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SLA,LT明显高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LT。由此可得出: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主要灌木中金露梅和康定柳对干旱贫瘠的沙化土地的适应能力更强。
以川西北高寒沙区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窄叶鲜卑花、康定柳、沙棘等5种主要灌木植物叶性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种灌木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相关性以及与其他地区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探讨该地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种灌木的叶片厚度(LT)和比叶面积(SLA)平均值差异大都显著,金露梅和康定柳的SLA显著低于其余3种灌木,金露梅叶组织密度(LTD)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余4种灌木,除沙棘外,其余4种灌木间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差异均不显著。叶片各功能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SLA与LDMC、LTD、LT在显著负相关,LDMC与LTD、LT呈显著负相关。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灌木植物的SLA总体上明显低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SLA,LT明显高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LT。由此可得出: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主要灌木中金露梅和康定柳对干旱贫瘠的沙化土地的适应能力更强。
2020, 41(3): 7-13.
doi: 10.12172/202004090001
摘要: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2018年—2019年,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56个相机位点,布设密度为1台· hm−2,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野生鸟兽进行了初步调查。相机累计工作17 074个有效工作日,共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5 746张,鉴定出隶属 4目13科的18种兽类和2目6科的 16种鸟类。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前3 种兽类和3种鸟类分别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及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记录到2种国家I级和9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5种、近危(NT)的2种。此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了家畜活动(牛、狗和马)和人为活动,因此,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仍需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2018年—2019年,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56个相机位点,布设密度为1台· hm−2,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野生鸟兽进行了初步调查。相机累计工作17 074个有效工作日,共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5 746张,鉴定出隶属 4目13科的18种兽类和2目6科的 16种鸟类。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前3 种兽类和3种鸟类分别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及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记录到2种国家I级和9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5种、近危(NT)的2种。此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了家畜活动(牛、狗和马)和人为活动,因此,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仍需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2020, 41(3): 14-22.
doi: 10.12172/202003200001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整理、社区访问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32属74种,其中密花兜被兰(Neottianthe calcicola)、囊唇山兰(Oreorchis foliosa)、少花山兰(Oreorchis oligantha)、弧距虾脊兰(Calanthe arcuata)、斑叶杓兰(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小花杓兰(Cypripedium micranthum)等6种为新记录种;辖区兰科植物生活型以地生兰(90.5%)为主,腐生兰(6.7%)和附生兰(2.8%)较少;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类型和2变型,以温带分布型为主(60%),其中以北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23%),占温带成分总属的44%;辖区兰科植物的主要威胁因素有放牧、采集、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西南手参、手参、天麻等药用植物种类及建兰、春兰、蕙兰等观赏植物种类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外,针对辖区兰科植物保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整理、社区访问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32属74种,其中密花兜被兰(Neottianthe calcicola)、囊唇山兰(Oreorchis foliosa)、少花山兰(Oreorchis oligantha)、弧距虾脊兰(Calanthe arcuata)、斑叶杓兰(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小花杓兰(Cypripedium micranthum)等6种为新记录种;辖区兰科植物生活型以地生兰(90.5%)为主,腐生兰(6.7%)和附生兰(2.8%)较少;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类型和2变型,以温带分布型为主(60%),其中以北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23%),占温带成分总属的44%;辖区兰科植物的主要威胁因素有放牧、采集、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西南手参、手参、天麻等药用植物种类及建兰、春兰、蕙兰等观赏植物种类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外,针对辖区兰科植物保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20, 41(3): 23-30.
doi: 10.12172/201909160001
摘要: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 200~2 600 m范围内分布最多。其天然林分以成熟林为主,占调查总量的64.04%,很少发现天然更新的幼苗,表明麦吊云杉群落处于衰退期,且缺乏天然更新能力。生境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N、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在1.78~4.45 g·kg−1、0.46~1.16 g·kg−1、4.56~12.35 mg·kg−1和84.40~105.60 mg·kg−1之间。麦吊云杉多生于阴坡面,调查共发现林下植物17种,分属10科13属,其中蹄盖蕨等构成了草本植物本底,荚蒾类、冷箭竹等耐阴性很强的矮小灌木为灌木群代表种,高山杜鹃等较高的灌木也是林下常见的灌木种。混交乔木层较为复杂,主要有冷杉、云杉、桦木、槭树和其他阔叶树等5大类,且麦吊云杉的组成均在70%以上,蓄积在90%以上。综合分析,应对九寨沟地区的麦吊云杉进行人为的遗传保育和人工促进更新,以实现麦吊云杉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 200~2 600 m范围内分布最多。其天然林分以成熟林为主,占调查总量的64.04%,很少发现天然更新的幼苗,表明麦吊云杉群落处于衰退期,且缺乏天然更新能力。生境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N、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在1.78~4.45 g·kg−1、0.46~1.16 g·kg−1、4.56~12.35 mg·kg−1和84.40~105.60 mg·kg−1之间。麦吊云杉多生于阴坡面,调查共发现林下植物17种,分属10科13属,其中蹄盖蕨等构成了草本植物本底,荚蒾类、冷箭竹等耐阴性很强的矮小灌木为灌木群代表种,高山杜鹃等较高的灌木也是林下常见的灌木种。混交乔木层较为复杂,主要有冷杉、云杉、桦木、槭树和其他阔叶树等5大类,且麦吊云杉的组成均在70%以上,蓄积在90%以上。综合分析,应对九寨沟地区的麦吊云杉进行人为的遗传保育和人工促进更新,以实现麦吊云杉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2020, 41(3): 31-38.
doi: 10.12172/202002240001
摘要:
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阴坡的岷江冷杉天然林内设置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带,分析岷江冷杉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天然林乔木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均优丰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灌木种随着海拔梯度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均优丰多样性指数则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生态优势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群落所有植物的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与乔木层一致。从β多样性变化来看:随着海拔上升,岷江冷杉林内乔木、草本和所有群落所有植物的相异系数CD和Cody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灌木层因为物种数和优势种的改变形成β多样性的双峰变化,这与灌木植物的实际分布是相符的。群落整体的物种差异和更替速率受物种数较多的植被类型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减小趋势。
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阴坡的岷江冷杉天然林内设置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带,分析岷江冷杉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天然林乔木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均优丰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灌木种随着海拔梯度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均优丰多样性指数则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生态优势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群落所有植物的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与乔木层一致。从β多样性变化来看:随着海拔上升,岷江冷杉林内乔木、草本和所有群落所有植物的相异系数CD和Cody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灌木层因为物种数和优势种的改变形成β多样性的双峰变化,这与灌木植物的实际分布是相符的。群落整体的物种差异和更替速率受物种数较多的植被类型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减小趋势。
2020, 41(3): 39-44.
doi: 10.12172/202003170003
摘要:
为了揭示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龙头箭竹(Fargesia dracocephala)开花后的更新及其更新苗生长特征,2019年9月对龙头箭竹开花区域的1年生更新苗的密度、基径和高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1年生幼苗的平均密度为21.7(±1.96)株﹒m−2、平均高度为7.94(±0.75)cm、平均地径为1.24(±0.07)mm;(2)中等程度的郁闭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均有利于龙头箭竹1年生更新幼苗的密度、基径和高度。在将来的管理中,可适当通过冠层遮阴的调控来加以管理,以加速龙头箭竹的恢复。
为了揭示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龙头箭竹(Fargesia dracocephala)开花后的更新及其更新苗生长特征,2019年9月对龙头箭竹开花区域的1年生更新苗的密度、基径和高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1年生幼苗的平均密度为21.7(±1.96)株﹒m−2、平均高度为7.94(±0.75)cm、平均地径为1.24(±0.07)mm;(2)中等程度的郁闭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均有利于龙头箭竹1年生更新幼苗的密度、基径和高度。在将来的管理中,可适当通过冠层遮阴的调控来加以管理,以加速龙头箭竹的恢复。
2020, 41(3): 45-50.
doi: 10.12172/202003170002
摘要: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 500~2 500 m(尤其2 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 500~2 500 m(尤其2 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2020, 41(3): 51-56.
doi: 10.12172/202002250001
摘要:
森林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调查青神县城市森林结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空间规律,为森林城市的规划和城市森林的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将青城县城区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三大类。对这三大类绿地内的木本植物进行全部或抽样调查。分析物种组成特征,计算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冠幅结构等。结果:(1)青神县城市森林的木本植物一共有96种(不含竹林湿地公园),隶属于45科76属。(2)城市森林绿化木本植物中常绿植物明显占优势,常绿植物物种数是落叶物种数的1.88倍。(3)物种多样性水平以附属绿地最高,其次是公园绿地,街道防护绿地最低。(4)从观赏部位来看,以植株造型和观花物种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36.73%、29.59%,色叶类物种数占13.27%。(5)乔木物种以胸径10~20 cm、冠幅2~4 m的最多,均占50%以上。青神县城市森林物种多样性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城市森林建设中,应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合理搭配灌、草物种,并增加色叶、观花、观果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森林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调查青神县城市森林结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空间规律,为森林城市的规划和城市森林的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将青城县城区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三大类。对这三大类绿地内的木本植物进行全部或抽样调查。分析物种组成特征,计算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冠幅结构等。结果:(1)青神县城市森林的木本植物一共有96种(不含竹林湿地公园),隶属于45科76属。(2)城市森林绿化木本植物中常绿植物明显占优势,常绿植物物种数是落叶物种数的1.88倍。(3)物种多样性水平以附属绿地最高,其次是公园绿地,街道防护绿地最低。(4)从观赏部位来看,以植株造型和观花物种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36.73%、29.59%,色叶类物种数占13.27%。(5)乔木物种以胸径10~20 cm、冠幅2~4 m的最多,均占50%以上。青神县城市森林物种多样性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城市森林建设中,应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合理搭配灌、草物种,并增加色叶、观花、观果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020, 41(3): 57-63.
doi: 10.12172/202002200002
摘要:
为了从苗期开始研究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的遗传变异,以来自四川香椿3大主要分布区域的18个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1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苗期生长比较与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苗高与产地纬度、年均气温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地径与各环境因子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苗高和地径变幅分别在38.1~101.6 cm之间和4.42~9.14 mm之间,不同家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绝大部分家系苗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苗木生长均匀一致。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39和0.762,苗高受到的遗传调控大于地径。以苗高为主进行苗期选择,选择出蓬溪1、5号、合江7号3个优等家系,入选率16.67%,入选家系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35.33%和20.19%。入选家系的选择差大,入选率低,遗传增益大,经过造林对比试验后有成为良种的潜力。
为了从苗期开始研究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的遗传变异,以来自四川香椿3大主要分布区域的18个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1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苗期生长比较与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苗高与产地纬度、年均气温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地径与各环境因子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苗高和地径变幅分别在38.1~101.6 cm之间和4.42~9.14 mm之间,不同家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绝大部分家系苗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苗木生长均匀一致。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39和0.762,苗高受到的遗传调控大于地径。以苗高为主进行苗期选择,选择出蓬溪1、5号、合江7号3个优等家系,入选率16.67%,入选家系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35.33%和20.19%。入选家系的选择差大,入选率低,遗传增益大,经过造林对比试验后有成为良种的潜力。
2020, 41(3): 64-70.
doi: 10.12172/202001140002
摘要:
银杏作为孑遗植物,在四川栽培历史较长,分析其叶片表型特征差异,可为银杏优良种质资源选择提供材料和参考。通过对四川优良单株银杏进行调查,分析大邑县、名山区、成都市区、万源市、大竹县等14个种源的银杏叶片的表型性状差异性。结果表明:银杏不同种源间单叶重量、叶片厚度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青川县表现较好,单叶重量和叶片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源,成都市区种源表现较差;单位枝条上的叶片数量和叶片重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五通桥区种源表现较好,名山区表现较差;在叶柄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以及叶面积的测定结果表明,万源市种源的表现最好,成都市区种源表现最差。
银杏作为孑遗植物,在四川栽培历史较长,分析其叶片表型特征差异,可为银杏优良种质资源选择提供材料和参考。通过对四川优良单株银杏进行调查,分析大邑县、名山区、成都市区、万源市、大竹县等14个种源的银杏叶片的表型性状差异性。结果表明:银杏不同种源间单叶重量、叶片厚度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青川县表现较好,单叶重量和叶片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源,成都市区种源表现较差;单位枝条上的叶片数量和叶片重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五通桥区种源表现较好,名山区表现较差;在叶柄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以及叶面积的测定结果表明,万源市种源的表现最好,成都市区种源表现最差。
2020, 41(3): 71-76.
doi: 10.12172/202002290002
摘要:
为摸清西藏地区核桃病虫害发生情况,寻找有效防控措施,2016—2018年,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分析鉴定的方法,对西藏地区核桃病虫害种类、为害程度及分布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核桃主要病害有4种,病原物属于3个门类,8个科属,8种;主要虫害9种,分属于2目,9科;以核桃枝枯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核桃褐斑病和金龟子、核桃长足象、春尺蠖等病虫害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高;根据病虫为害特点和防治试验结果,制定了西藏地区核桃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历。
为摸清西藏地区核桃病虫害发生情况,寻找有效防控措施,2016—2018年,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分析鉴定的方法,对西藏地区核桃病虫害种类、为害程度及分布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核桃主要病害有4种,病原物属于3个门类,8个科属,8种;主要虫害9种,分属于2目,9科;以核桃枝枯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核桃褐斑病和金龟子、核桃长足象、春尺蠖等病虫害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高;根据病虫为害特点和防治试验结果,制定了西藏地区核桃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历。
2020, 41(3): 77-80.
doi: 10.12172/202005080003
摘要:
立地条件的不同(海拔、气温、土壤),决定了种植花椒的品种,规模、经营管理技术的不同。喜德县红花椒(大红袍和正路椒)为主,海拔、土层厚度的变化,对花椒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会逐渐降低。海拔2 600 m以上,虽然花椒生长极端气候的影响较大,但土层厚度越大,更有利于花椒的生长。
立地条件的不同(海拔、气温、土壤),决定了种植花椒的品种,规模、经营管理技术的不同。喜德县红花椒(大红袍和正路椒)为主,海拔、土层厚度的变化,对花椒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会逐渐降低。海拔2 600 m以上,虽然花椒生长极端气候的影响较大,但土层厚度越大,更有利于花椒的生长。
2020, 41(3): 81-85.
doi: 10.12172/202003170004
摘要:
以药用植物刺五加根茎为原料,采用食品表面活性剂吐温80-超声协同提取刺五加苷B和E。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液料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刺五加苷B和E得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分别为:表面活性剂浓度0.3%,液料比20 mL·g−1,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30 min。与传统的乙醇水溶剂提取法相比,表面活性剂-超声协同提取具有刺五加苷得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
以药用植物刺五加根茎为原料,采用食品表面活性剂吐温80-超声协同提取刺五加苷B和E。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液料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刺五加苷B和E得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分别为:表面活性剂浓度0.3%,液料比20 mL·g−1,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30 min。与传统的乙醇水溶剂提取法相比,表面活性剂-超声协同提取具有刺五加苷得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
2020, 41(3): 86-89.
doi: 10.12172/202003170005
摘要:
研究以夏枯草果穗为原料,采用超声细胞破碎辅助提取夏枯草中的迷迭香酸-3-O-葡萄糖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50%乙醇为提取剂,液料比25 mL·g−1,空化时间1.5 s,缓冲时间2.0 s,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7 min,迷迭香酸-3-O-葡萄糖苷的得率为0.71 mg·g−1。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超声法具有稳定、高效、节能的优点。
研究以夏枯草果穗为原料,采用超声细胞破碎辅助提取夏枯草中的迷迭香酸-3-O-葡萄糖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50%乙醇为提取剂,液料比25 mL·g−1,空化时间1.5 s,缓冲时间2.0 s,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7 min,迷迭香酸-3-O-葡萄糖苷的得率为0.71 mg·g−1。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超声法具有稳定、高效、节能的优点。
2020, 41(3): 90-94.
doi: 10.12172/202003260001
摘要:
分析青神县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和存在问题,为青神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2018年遥感影像和青神县主城区绿地系统图为基础,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图像增强等处理,采用面向对象法提绿地信息。并结合现场调查,对绿地类型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基于Fragstats景观处理软件定量分析了青神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及景观格局。结果:(1)青神县绿地系统中面积最大的是区域绿地(其他绿地),占全部绿地的35.08%。公园绿地面积较小,所占比例不大(19.10%)。(2)青神县总体景观形状较为规则和简单,有利于青神县城市景观的规划利用和管理。(3)区域内景观整体连通性较好,人为干扰或自然破坏较小,但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连通性和空间上的聚集度均不强。绿地景观之间的连通性和聚集度不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自然生态过程。青神县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应控制人工景观占比,增加城市绿地,尤其要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并合理均匀布局,并增加通道绿化,将城市中逐渐岛屿状化的大型生物栖息地有机联系起来,构筑连续的生态绿地网络,保护动物在城市内部的迁徙通道,增加景观的连续性。
分析青神县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和存在问题,为青神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2018年遥感影像和青神县主城区绿地系统图为基础,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图像增强等处理,采用面向对象法提绿地信息。并结合现场调查,对绿地类型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基于Fragstats景观处理软件定量分析了青神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及景观格局。结果:(1)青神县绿地系统中面积最大的是区域绿地(其他绿地),占全部绿地的35.08%。公园绿地面积较小,所占比例不大(19.10%)。(2)青神县总体景观形状较为规则和简单,有利于青神县城市景观的规划利用和管理。(3)区域内景观整体连通性较好,人为干扰或自然破坏较小,但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连通性和空间上的聚集度均不强。绿地景观之间的连通性和聚集度不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自然生态过程。青神县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应控制人工景观占比,增加城市绿地,尤其要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并合理均匀布局,并增加通道绿化,将城市中逐渐岛屿状化的大型生物栖息地有机联系起来,构筑连续的生态绿地网络,保护动物在城市内部的迁徙通道,增加景观的连续性。
2020, 41(3): 95-98.
doi: 10.12172/201912030002
摘要:
研究不同复合铁肥对三角梅黄化病的复绿效果影响,开展了4种不同复合铁肥的处理实验,采用硫酸亚铁、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螯合铁、氨基酸、尿素的不同组合,测定三角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相关的净光合速率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结果发现四种复合铁肥的处理方式均能提高三角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净光合速率Pn,其中C4(Fe-AA:0.3%硫酸亚铁+0.15%氨基酸)的复绿效果最佳。
研究不同复合铁肥对三角梅黄化病的复绿效果影响,开展了4种不同复合铁肥的处理实验,采用硫酸亚铁、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螯合铁、氨基酸、尿素的不同组合,测定三角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相关的净光合速率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结果发现四种复合铁肥的处理方式均能提高三角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净光合速率Pn,其中C4(Fe-AA:0.3%硫酸亚铁+0.15%氨基酸)的复绿效果最佳。
2020, 41(3): 99-103.
doi: 10.12172/202003090001
摘要:
在我国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对于智慧公园的研究已初步展开。目前的智慧公园建设是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公园的建设、管理、运营中以提升公园的服务水平。本文在研究智慧公园时先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游客所需要的智慧化服务,再根据游客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将各项智慧化服务构想整合为一个智慧公园系统。智慧公园系统包括智慧化基础设施、智慧化服务、智慧化管理3部分,将在交通、游玩、休息、锻炼等方面为游人提供人性化、智慧化的服务。
在我国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对于智慧公园的研究已初步展开。目前的智慧公园建设是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公园的建设、管理、运营中以提升公园的服务水平。本文在研究智慧公园时先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游客所需要的智慧化服务,再根据游客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将各项智慧化服务构想整合为一个智慧公园系统。智慧公园系统包括智慧化基础设施、智慧化服务、智慧化管理3部分,将在交通、游玩、休息、锻炼等方面为游人提供人性化、智慧化的服务。
2020, 41(3): 104-107.
doi: 10.12172/201911180002
摘要:
松褐天牛分布十分广泛,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和查迹法,开展了广元市松褐天牛危害情况、海拔高度、林分组成等全域指标调查和危害程度评价。结果表明:(1)该区域松褐天牛的危害与树种关系密切,其危害以马尾松、油松和华山松为主;(2)松材线虫分布与林分结构、海拔及林分因子密切相关,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3)松褐天牛危害程度在该区域为中度及以下,个别区域达到严重危害程度,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控。
松褐天牛分布十分广泛,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和查迹法,开展了广元市松褐天牛危害情况、海拔高度、林分组成等全域指标调查和危害程度评价。结果表明:(1)该区域松褐天牛的危害与树种关系密切,其危害以马尾松、油松和华山松为主;(2)松材线虫分布与林分结构、海拔及林分因子密切相关,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3)松褐天牛危害程度在该区域为中度及以下,个别区域达到严重危害程度,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控。
2020, 41(3): 108-115.
doi: 10.12172/202003050002
摘要:
以佯黄竹(学名待定)、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4个竹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研究了丛生竹发笋成竹期内不同组织(部位)的5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体上,激素含量的高低顺序均为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油菜素内酯(BR),但活性高低可能正好相反;2)从组织(部位)上的分配看,IAA、CTK、BR三种激素在笋体或幼竹上、中、下部含量基本相当(除佯黄竹外,1a生竹叶片中的CTK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而ABA中部≥下部>上部,GA中部>上部>下部;3)五种激素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且与组织生长分化的活跃度相关,其中,IAA、ABA和GA在笋-竹发育过程中大体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CTK和BR则呈“先高后低”或“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4)丛生竹内源激素随其发育阶段的变化可能是细胞分裂、节间生长和抽枝展叶的迫切程度决定的,其中,ABA可能与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及立地水分条件有关,而GA控制笋-幼竹高生长的专一性较其他激素强。研究可为丛生竹林生长与产出的激素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以佯黄竹(学名待定)、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4个竹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研究了丛生竹发笋成竹期内不同组织(部位)的5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体上,激素含量的高低顺序均为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油菜素内酯(BR),但活性高低可能正好相反;2)从组织(部位)上的分配看,IAA、CTK、BR三种激素在笋体或幼竹上、中、下部含量基本相当(除佯黄竹外,1a生竹叶片中的CTK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而ABA中部≥下部>上部,GA中部>上部>下部;3)五种激素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且与组织生长分化的活跃度相关,其中,IAA、ABA和GA在笋-竹发育过程中大体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CTK和BR则呈“先高后低”或“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4)丛生竹内源激素随其发育阶段的变化可能是细胞分裂、节间生长和抽枝展叶的迫切程度决定的,其中,ABA可能与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及立地水分条件有关,而GA控制笋-幼竹高生长的专一性较其他激素强。研究可为丛生竹林生长与产出的激素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2020, 41(3): 116-121.
doi: 10.12172/201912240001
摘要:
竹天然纤维是安全无毒的绿色资源,但其利用途径有一定制约。本实验采用60Co-γ射线辐照竹纤维,定向改变其结构和理化性质,以期提高其利用价值,拓宽它的应用范围。通过红外光谱技术详细分析了慈竹纤维经不同辐照剂量处理下官能团的改变,研究了其水合性(平均吸水率、结合水力、持水力)、膨胀力以及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辐照处理没有改变慈竹纤维的特征峰型、位置及峰的数量,只使其部分特征吸收峰强度发生改变,但辐照改性后,慈竹纤维的水合性、膨胀力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均有增加,均在辐照剂量为5 kGy时达到最大值:平均吸水率达到689%,持水性达7.49(g·g−1),结合水力达到6.84(g·g−1);膨胀力为4.03(ml·g−1);水中Ni2+去除率最高值为41.0%,而Cu2+去除率高达81.8%。这说明60Co-γ射线辐照改性可提高天然慈竹纤维的一些理化性能,而当辐照剂量持续增加达到10 kGy,其水合性、膨润力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都会有所下降。
竹天然纤维是安全无毒的绿色资源,但其利用途径有一定制约。本实验采用60Co-γ射线辐照竹纤维,定向改变其结构和理化性质,以期提高其利用价值,拓宽它的应用范围。通过红外光谱技术详细分析了慈竹纤维经不同辐照剂量处理下官能团的改变,研究了其水合性(平均吸水率、结合水力、持水力)、膨胀力以及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辐照处理没有改变慈竹纤维的特征峰型、位置及峰的数量,只使其部分特征吸收峰强度发生改变,但辐照改性后,慈竹纤维的水合性、膨胀力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均有增加,均在辐照剂量为5 kGy时达到最大值:平均吸水率达到689%,持水性达7.49(g·g−1),结合水力达到6.84(g·g−1);膨胀力为4.03(ml·g−1);水中Ni2+去除率最高值为41.0%,而Cu2+去除率高达81.8%。这说明60Co-γ射线辐照改性可提高天然慈竹纤维的一些理化性能,而当辐照剂量持续增加达到10 kGy,其水合性、膨润力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都会有所下降。
2020, 41(3): 122-131.
doi: 10.12172/201912260005
摘要:
调查竹林间动物群落的组成与动态分布是分析竹林间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贵州赤水和乐山沐川两地竹林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差异很大[1 ],为研究土壤中的重金属是否会对竹林昆虫的种群密度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乐山市大楠镇,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2种常见竹种(慈竹,麻竹)进行了系统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沐川大楠镇慈竹动物群落隶属于4纲、16目、68科、103种;麻竹动物群落隶属于6纲、18目、70科、100种;赤水大同镇慈竹动物群落隶属于5纲、19目、70科、121种;麻竹动物群落隶属于5纲、18目、71科、106种。沐川慈竹、沐川麻竹、赤水慈竹、赤水麻竹分别有77.67%,77.00%,80.99%和78.30%的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沐川慈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主,沐川麻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为主,赤水慈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为主,赤水麻竹类群以直翅目、蜘蛛目、鞘翅目和半翅目为主。4种类群植物性集团的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最高,赤水慈竹和赤水麻竹在群落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上都比沐川慈竹和沐川麻竹高,赤水两类竹子的优势集中度比沐川两类竹子低。
调查竹林间动物群落的组成与动态分布是分析竹林间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贵州赤水和乐山沐川两地竹林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差异很大[
2020, 41(3): 132-136.
doi: 10.12172/201912260007
摘要:
福寿螺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营养成分高,若能将其高效转化植物纤维的能力运用在慈竹上,对增加竹子利用途径、促进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一次回归正交设计的试验研究方法,测定饵料中添加慈竹纤维含量对福寿螺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福寿螺饵料中慈竹纤维含量达到50%时,其生长速度显著增加,体重增长率最高可达85.5%。福寿螺体重增长率主要由慈竹纤维、豆粕、玉米粉共3种处理效应构成,慈竹纤维添加在饵料中对福寿螺体重增重率的贡献最大,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增重率Y与慈竹纤维X1、豆粕X2、玉米粉X3的回归方程式为Y=13.862X1+8.988X2+5.237X3+55.358。此研究结果为竹纤维向动物蛋白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竹纤维的饲料化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福寿螺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营养成分高,若能将其高效转化植物纤维的能力运用在慈竹上,对增加竹子利用途径、促进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一次回归正交设计的试验研究方法,测定饵料中添加慈竹纤维含量对福寿螺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福寿螺饵料中慈竹纤维含量达到50%时,其生长速度显著增加,体重增长率最高可达85.5%。福寿螺体重增长率主要由慈竹纤维、豆粕、玉米粉共3种处理效应构成,慈竹纤维添加在饵料中对福寿螺体重增重率的贡献最大,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增重率Y与慈竹纤维X1、豆粕X2、玉米粉X3的回归方程式为Y=13.862X1+8.988X2+5.237X3+55.358。此研究结果为竹纤维向动物蛋白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竹纤维的饲料化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0, 41(3): 137-142.
doi: 10.12172/202003240001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特性,生态系统产物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空前丧失促使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研究开展以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论形成与发展及其各阶段的研究方法。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特性,生态系统产物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空前丧失促使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研究开展以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论形成与发展及其各阶段的研究方法。
2020, 41(3): 143-152.
doi: 10.12172/202002170001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衡量了人地关系,反映人的态度与偏好,体现人类精神需求与时代发展特征,可为生态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基于文献统计,结合Vosviewer软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可分为七类,关注点由审美、娱乐过渡到教育、文化遗产、宗教精神、地方认同,再演变为康养体验;(2)评估方法日益多元化,参与式制图、大数据等研究技术不断深入,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视性;(3)社会价值评估为土地、环境、生态等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社会数据资料来源,充分反映社会大众需求,保障规划与管理高效运行。未来研究应拓展社会价值类型、加强驱动力分析、探索提高社会价值认知与居民参与性的方法路径等。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衡量了人地关系,反映人的态度与偏好,体现人类精神需求与时代发展特征,可为生态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基于文献统计,结合Vosviewer软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可分为七类,关注点由审美、娱乐过渡到教育、文化遗产、宗教精神、地方认同,再演变为康养体验;(2)评估方法日益多元化,参与式制图、大数据等研究技术不断深入,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视性;(3)社会价值评估为土地、环境、生态等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社会数据资料来源,充分反映社会大众需求,保障规划与管理高效运行。未来研究应拓展社会价值类型、加强驱动力分析、探索提高社会价值认知与居民参与性的方法路径等。
2020, 41(3): 153-160.
doi: 10.12172/201912050002
摘要:
森林的景观色彩能够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审美和游憩需求。色彩要素是影响人体感官的第一要素,能够充分展示森林景观的视觉美,因而在现代森林景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森林景观色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森林景观色彩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森林景观色彩规划、经营管理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森林的景观色彩能够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审美和游憩需求。色彩要素是影响人体感官的第一要素,能够充分展示森林景观的视觉美,因而在现代森林景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森林景观色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森林景观色彩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森林景观色彩规划、经营管理研究提供基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