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1卷 第1期

2020, 第41卷, 第1期 目录

导出 引用
研究报告
藤椒少刺优良无性系皮刺及结实特性对比分析
陈善波, 王丽华, 王莎, 金银春, 杨柳璐, 余红伟, 罗德智, 吴斌
2020, 41(1): 1-4. doi: 10.12172/201911180001
摘要:
本研究以选育的藤椒少刺优良无性系‘丹林1号’和‘丹林2号’为试材,系统对比了枝刺、叶刺及结实特性。结果表明:(1)‘丹林1号’和‘丹林2号’皮刺数、皮刺宽、皮刺长宽比均与对照CK差异显著,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枝条皮刺数分别比CK减少72.72%、70.91%;‘丹林1号’、‘丹林2号’和CK皮刺长、皮刺间距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刺间距分别比CK增加81.14%、37.96%。(2)‘丹林1号’和‘丹林2号’复叶小叶数以3片居多,叶片及叶轴均无刺,CK复叶小叶以5片为主,具细小叶刺。(3)‘丹林1号’、‘丹林2号’和CK之间果穗长和果穗宽差异显著,其中‘丹林2号’果穗长和果穗宽最大,分别为12.54 cm、7.87 cm;‘丹林1号’和‘丹林2号’果穗均无刺,平均果粒数为98~101粒之间,与CK差异显著。
研究报告
川西亚高山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比较研究
冯秋红, 王毅, 刘兴良, 蔡蕾, 刘世荣, 祝玮, 孙治宇
2020, 41(1): 5-10. doi: 10.12172/201910290001
摘要:
以广泛分布在川西亚高山地区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林龄(20年,30年和40年)林地地被物和土壤的水文特征开展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云杉人工林乔木生物量随之增加;灌木盖度显著升高,而草本则降低;灌、草的生物多样性均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即先降低再升高;同时,林地地被物中,苔藓仍占据了主导的水文作用,其蓄积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无显著变化;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均随之显著增加。这与随着林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的林下光照和大气、土壤湿度有关。最后,在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加、灌木盖度增加以及苔藓蓄积量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林地土壤密度也随之降低。可见,随着林龄的增长,密度2 300/hm2左右的云杉人工林,不但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土壤质地逐步改善,进而林地水文效应也随之增强,林龄在更长时间尺度对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情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研究报告
白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初步分析
李瑜, 胡翔, 董鑫
2020, 41(1): 11-18. doi: 10.12172/201909190001
摘要: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研究报告
不同恢复方式下二郎山公路创面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郝云庆, 易津鑫, 郑文丽, 李文俊, 吴军佑, 李伟
2020, 41(1): 19-26. doi: 10.12172/201908270001
摘要:
为探究西南山区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对公路边坡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实验分析,针对不同恢复方式下研究区的8个点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方式下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变化较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较小;土壤肥力的各个指标与土壤5种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在人工恢复方式下,8种土壤肥力因子与土壤酶活性存在负相关性较正相关性明显,在自然恢复方式下,除全钾、硝态氮因子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较小外,其余影响因子相关关系较大,全钾与土壤酶活性存在负相关性,其余环境因子与土壤酶活性存在正相关性。
生态建设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吴沛桦, 侯金, 黄耀华, 张栋耀, 白文科, 付励强, 周材权, 张晋东
2020, 41(1): 27-35. doi: 10.12172/201909060002
摘要:
为调查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布设了78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鸟类有效照片530张,鉴定鸟类34种,分属4目9科,包括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和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RAI)排名前五的鸟类分别是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鹇、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在季节上,秋季的鸟类相对丰富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空间上,大多数鸟类偏好活动于常绿落阔混交林以及海拔2 200—2 700 m的生境。部分珍稀保护鸟类(如四川山鹧鸪、血雉等)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建议保护区针对这些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开展更全面的保护工作(如栖息地适宜性调查和种群动态监测等)。
生态建设
不同栽培模式下岷江百合生长差异性研究
杨马进, 刘玉珊, 李臻, 尚迪, 卓明, 许震寰
2020, 41(1): 36-43. doi: 10.12172/201911190001
摘要:
为探讨成都平原气候条件下岷江百合人工栽培不同模式下植株生长差异,以岷江百合6年生实生植株为试验材料,观测其在日光温室大棚地面苗床(PD)、日光温室大棚营养钵(PB)、室外田间(LD)、室外营养钵(LB)4种栽培模式条件下物候及11个生长指标的差异,借助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各生长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栽培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PD和PB模式果熟期前的物候时间均早于LD和LB模式,果熟期及枯萎期则相反,其中PB模式萌芽、果荚成熟时间最早,PD模式开花时间最早、LD模式植株枯萎时间最早;②不同栽培模式下岷江百合实生植株地径、株高、单株花数量等11个生长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单株花数量变幅最大,达427.00%,花径变幅最小,为9.67%;③ 4种栽培模式11个生长指标互呈正相关性,且多个指标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④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为PD>LD>LB>PB,PD模式最利于岷江百合植株生长。
生态建设
5个林分内芬多精成分和相对含量的时间动态特征
简毅, 林静, 刘偲, 李谨宵, 何家敏, 骆宗诗
2020, 41(1): 44-50. doi: 10.12172/201912020001
摘要:
为了解林分内芬多精成分及相对含量时间动态特征,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香樟(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林分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的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5个林分内的VOCs进行了4次采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法分析、鉴定林分VOCs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内源萜烯类和外源烷类是林分VOCs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有样本均检出了芬多精主要成分桉油精和(+)-柠檬烯,其他萜烯类偶有检出;林分芬多精相对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5月和8月最高;柏木林分芬多精含量在5月和8月明显低于其他林分;柳杉林分芬多精相对含量在11月份明显高于其他林分。
生态建设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吴世磊, 陈德朝, 鄢武先, 邓东周, 文智猷, 余凌帆
2020, 41(1): 51-55. doi: 10.12172/201910120001
摘要:
采用时空替代法,即在立地条件一致或相近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选择不同地点上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地来代替同一生长地点上的不同恢复年限的流动沙地。以若尔盖县高寒沙地示范区内未治理流动沙地、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的高寒沙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高寒流动沙地与草地土壤颗粒含量差异明显,随着治理时间的递增,流动沙地土壤黏粒、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逐渐演变为表层较下层细,可能是受植被恢复地表植被影响所致,通过10年的沙化治理,流动沙地的土壤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本试验看出土过程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防大于治。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荒漠化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
林业产业
互叶白千层扦插苗质量评价及分级标准
文伟业, 刘芙蓉, 罗建勋, 王海峰, 魏新强
2020, 41(1): 56-60. doi: 10.12172/201910050001
摘要:
对四川犍为地区引种栽培的互叶白千层扦插苗进行抽样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begin{document}$\bar x$\end{document}±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苗木质量进行评价和苗木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评定互叶白千层苗木质量可以苗高(H)、地径(D)和全株生物量作为表型指标,结合主根数量,并辅以根系长度作为辅助参考综合评价指标。提出了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该树种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并得出互叶白千层扦插苗的3级分级标准,Ⅰ级苗木:苗高> 17.66 cm,地径>1.98 mm;Ⅱ级苗木:苗高为11.48~17.66 cm,地径为1.36~1.98 mm;Ⅲ级苗木:苗高<11.48 cm,地径<1.36 mm。可为互叶白千层苗木分级和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林业产业
氮肥对元宝枫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牛雪峰
2020, 41(1): 61-65. doi: 10.12172/201911040003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4年生元宝枫苗木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其育苗中科学合理的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 g/株(CK,Y1)、8 g·株−1(Y2)、16 g·株−1(Y3)、24 g·株−1(Y4)4个处理,所有处理钾肥施用量均为10 g·株−1,小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5—9月,Y3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1.19%、96.20%、116.89%、135.20%、31.92%,Y4与Y3之间无显著差异,Y3显著高于Y2;6、8、9月Y3黄酮含量分别比Y4提高了2.98%、9.36%、5.01%,无显著差异,Y3显著高于Y2和对照;5—8月,Y3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0.59%、35.53%、37.76%、46.21%,Y4与Y3之间无显著差异;5—7月,可溶性蛋白含量Y1、Y2、Y3均显著高于对照,8—9月Y3分别高于对照26.53%、14.41%。综合分析认为,Y3处理为元宝枫育苗中的建议施肥处理。
林业产业
不同蓝莓品种在浙江遂昌引种试验
刘建慧, 柳丽霞, 毛培坚, 唐昌贻
2020, 41(1): 66-71. doi: 10.12172/201909090001
摘要: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遂昌县种植的蓝莓品种,以夏普蓝、奥尼尔、灿烂、顶峰4个蓝莓品种为试材,对种植5年后的树高、冠幅和产量等指标进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灿烂和夏普蓝品种明显优于其他2个品种,其树体高大茂盛,树高149.00 cm、142.14 cm、冠幅162.00 cm、159.11 cm,200 m2产量为518.70 kg、505.40 kg;平均单果直径和质量奥尼尔最大,为1.52 cm和 1.59 g,但单位面积产量最低,为228.90 kg;适宜在800 m~1 050 m海拔高度生长,海拔320 m时需做好夏季7—8月的遮阴降温工作。为此,灿烂和夏普蓝品种可以作为主栽的优良品种在遂昌县800 m~1 050 m海拔段中进行种植推广。
林业产业
汉源人工核桃林主要病虫害调查
杨晓峰, 梁洪萍, 刘英, 纪云鹏, 朱天辉
2020, 41(1): 72-78. doi: 10.12172/201909220001
摘要:
本文以四川汉源县核桃为对象,开展核桃病虫害调查,获得以下主要结果:汉源县核桃有害生物共计30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虫害为云斑天牛、木橑尺蠖、黄刺蛾、桃蛀螟、核桃举肢蛾等,病害普遍发生的是核桃炭疽病、核桃黑斑病、核桃缩叶病,具有潜在危害性的较大的是核桃木腐病、核桃枝枯病、核桃溃疡病和星天牛、茶丽天牛等对核桃枝干危害的有害生物。调查发现核桃有害生物种类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汉源县4月气温10~30 °C时虫害开始危害植株,病害也开始侵染植株,并随温度升高,种类增多,危害加重。11月气温10~20 °C时有害生物危害降低,开始越冬。核桃有害生物种类以及危害程度与其种植环境有关。四旁树核桃、核桃和玉米混合种植有害生物危害较核桃纯林严重,核桃柑橘混合种植时有害生物种类较核桃纯林种类多,这可能与混栽植物间有共同有害生物有关,有关机理将进一步研究。
林业产业
不同处理对野皂荚与皂荚种子发芽的影响
李刚, 韩凤英, 罗岸, 赵福永
2020, 41(1): 79-83. doi: 10.12172/201910100002
摘要:
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和皂荚(Gleditsia sinensis)的种子坚硬,种皮透水性差,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发芽率和成苗率低。为此,本文探讨了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机械破皮位置(子叶顶端、中部、胚根端)、不同浸种温度(25 °C、37 °C、42 °C)和不同土质类型(黏土、沙土、营养土)对两种皂荚属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胚根端进行机械破皮、37 °C水浴浸种8 h或16 h和黏土中萌发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最高,野皂荚种子平均发芽率达88.33%,皂荚种子的发芽率达94.33%,且出苗整齐一致。
研究简报
四川朱鹮人工繁育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杨海琼, 陈绪玲, 李裕冬
2020, 41(1): 84-89. doi: 10.12172/201909300001
摘要:
目前,我国已有30多年的朱鹮人工繁育历史,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主要对四川朱鹮繁育基地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基于实践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方案。2017—2019年四川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107只,发现弃卵雄鸟6例、死亡胚胎78例、育雏期疾病8种共94例。经分析,弃卵行为可能是由外界干扰造成,胚胎死亡则可能与亲鸟营养缺乏相关,而育雏期疾病大都由饲喂不当、育雏环境管控不严、雏鸟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加强朱鹮繁殖期和育雏期的管理、改善朱鹮亲鸟和雏鸟的营养水平有助于减少朱鹮人工繁育中问题的发生。
研究简报
四川省广元市鸳鸯繁殖种群与栖息地观察初报
李云, 王彬, 李建国, 韦毅, 周材权
2020, 41(1): 90-93. doi: 10.12172/201909200002
摘要:
鸳鸯(Aix galericulata)为雁形目、鸭科的中型鸭类,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国内主要繁殖地在东北地区。2018年12月—2019年6月,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观察到一鸳鸯种群留居及繁殖情况。此鸳鸯种群共23只(12♂,11♀)。分别对两个洞穴巢和1号巢中的4枚卵行了测量。卵为椭圆形,色白,平均重量37.92 g,平均长、短径为52×38 mm。由于鸮类的入侵,导致1号巢鸳鸯卵失孵而繁殖失败。此前在四川省还未有对野外环境下鸳鸯繁殖的研究报道,这为鸳鸯种群在南方省份的留居与繁殖地增加了新的纪录
研究简报
太原市公园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
白慧强
2020, 41(1): 94-99. doi: 10.12172/201911040001
摘要:
为考察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稳定性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筛选太原市15个有代表性的公园,设定筛选46个典型样方后,采用 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对所选样方进行稳定性研究。所得稳定性结果与太原市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所选择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可行。可以看出稳定性与群落物种丰富度关系较为密切,稳定性高的样方,其物种丰富度也较高,反之也成立。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稳定性较高的样方内,灌木与乔木的比值接近6:1;稳定性差的样方内,灌木与乔木的比值则远离6:1。较稳定的19号(学府公园)与27号(太原森林公园),这两个样方内植物群落都具有乔、灌、草结构,物种丰富,各层植物种类多样,平面布局密度合理。较不稳定25号(西海子公园)和38号(玉泉山森林公园)样方,群落空间结构只有乔木和草本两层,缺乏灌木层,群落丰富度较差,乔灌比例严重失调,同时游人干扰多,养护频率低,群整体稳定性较低。总之,为确保城市公园绿地群落的稳定性,除了植物群落自身发展演变之外,还需要适度的、合理的人工管理养护。
研究简报
草珊瑚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姜丽琼, 李文俊, 肖前刚, 廖珂靖, 徐志萍, 廖兴勇, 刘琼, 浣杰
2020, 41(1): 100-104. doi: 10.12172/201910080002
摘要:
4—10月分别剪取草珊瑚当年生带腋芽的半木质化枝条作为外植体,开展组织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珊瑚最理想的外植体为4—5月半木质化枝条的基部茎段;外植体最佳诱导培养基为B5+0.8 mg·L−1 6-BA+0.3 mg·L−1 NA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B5+3.0 mg·L−1 6-BA+ 0.5 mg·L−1 NAA,平均增殖系数为6.8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B5+0.8 mg·L−1 IBA+0.1 mg·L−1 NAA,生根率为100%,根数可达6.51;以腐殖土∶椰糠∶珍珠岩∶泥土=5∶2∶1∶2为移栽基质,移栽成活率可达94%,组培苗长势好,叶色浓绿,植株健壮。
研究简报
栗实象的出土节律与趋光性研究
管国良, 杨涛, 童敬翔, 邵艳琴, 宋鹏
2020, 41(1): 105-109. doi: 10.12172/201909020002
摘要:
为研究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羽化出土成虫进程的生物学特征和对光源趋性反应,通过定点定量测定栗实象出土量和进度,及其对直射和反射光源的趋光性比例。结果表明,栗实象成虫出土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期30 d,集中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土进度先快后慢。栗实象成虫对直射性紫光黑光趋性反应最明显,分别为56.11%、55.00%,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林间灯诱捕杀效果不显著,日均诱虫量分别为1.9只和2.3只,试验初步佐证了成虫弱趋光性的特征。成虫集中出土期是防治栗实象危害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在防治上应予重视。
综述
竹类植物SSR引物开发策略及应用
蒲永庆, 周建梅
2020, 41(1): 110-114. doi: 10.12172/201909240001
摘要:
微卫星(SSR)指的是以核苷酸为单位,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分布于真核生物的整个基因组中。SSR标记是基于DNA长度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构建遗传图谱、基因定位、亲缘关系等领域。本文综述了竹类植物中的SSR引物开发方法及应用,旨在为SSR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综述
绿绒蒿属植物的园林应用及研究进展
喻舞阳, 杨紫玲, 李佶芸, 李小熊, 王国严, 邢震
2020, 41(1): 115-121. doi: 10.12172/201910310003
摘要:
绿绒蒿是著名珍稀高山花卉,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在传统藏医药中亦有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对绿绒蒿的研究和利用多集中于医药领域,对其园林应用价值缺乏认识,故从观赏价值、应用策略等方面论述了绿绒蒿的园林应用价值,同时整理了目前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绿绒蒿属后续研究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