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德邻. 广东植物志(第3卷)[M]. 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65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80−81.
[3]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下册)[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846−851.
[4] 发财致富种黄金柚木[J]. 农村新技术, 2017(9): 70.
[5] 宋学之,刘文明,邱坚锋. 柚木种实预处理及催芽技术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1(6):616−622.
[6] 宋学之,刘文明,邱坚锋. 柚木种实萌发生理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1(5):471−478+589.
[7] 蒋挺大. 壳聚糖[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8] 赵西平,郭平平. 壳聚糖在林业及造纸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福建林业科技,2009,36(2):140−144. doi: 10.3969/j.issn.1002-7351.2009.02.030
[9] 张俊风,李庆梅,段新芳,等. 壳聚糖对不同种源柠条种子发芽及其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1026−1030.
[10] 郭平平. 低聚壳聚糖对栾树种子萌发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2009,36(4):146−148. doi: 10.3969/j.issn.1002-7351.2009.04.035
[11] 云南省气象局. 云南气候图册[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 3−13.
[12] 孔祥生, 易现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13] 张俊风,李庆梅,段新芳,等. 壳聚糖对酸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6):146−150.
[14] 李平平, 苗秀琴, 武军杨, 等. 壳聚糖在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上的生理效应.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6): 44-47.
[15] 冀宪领,盖英萍,牟志美,等. 低聚壳聚糖对桑树种子萌发和桑树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J]. 蚕业科学,2003(3):299−302. doi: 10.3969/j.issn.0257-4799.2003.03.019
[16] 战俊东. 催芽温度和天数对紫椴种子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J]. 防护林科技,2017(2):49−50+60.
[17] 朱敏嘉, 黄俊华, 杨文英, 等. 裕民贝母种子形态休眠解除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18] 梁艳,高美玲,刘敏,等. 红松种胚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J]. 种子,2018,37(10):22−26.
[19] 赵光武,阮关海,陈合云,等. 氧传感技术及其在水稻种子活力检测中的应用与展望[J]. 中国稻米,2011,17(6):44−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