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嗣荣,吴帅,蔡金峰,等. 内蒙古不同种群沙棘种子性状变异及其稳定性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2015,29(6):55−58.
[2] 魏贵红,王宝林. 中国沙棘的开发和利用[J]. 内蒙古林业,2005(12):32−33. doi: 10.3969/j.issn.1033-8221.2005.12.023
[3] 徐玉霞,李红,高海娟,等. 沙棘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 现代园艺,2014(13):14−25. doi: 10.3969/j.issn.1006-4958.2014.13.009
[4] 潘志辉. 不同品种沙棘种子特性的比较[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29−31. doi: 10.3969/j.issn.1007-7731.2013.14.017
[5] 张振师,薛智德,崔宏安. 延安地区3种灌木叶旱性结构的解剖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1):32−35.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04.01.008
[6] 杨建伟,韩蕊莲.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杨树、沙棘水分关系及生长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3):579−586. doi: 10.3321/j.issn:1000-4025.2002.03.019
[7] 李代琼. 半干旱黄土区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与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J]. 沙棘,1999,12(3):11−16.
[8] 李多伟,王义潮,晋坤贞. 中国沙棘营养器官结构特征及其与生境关系的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3):247−249.
[9]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4-170.
[10] 郝再彬, 苍晶, 徐仲. 植物生理实验[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4.
[11] 赵世杰, 史国安, 董新纯. 植物生理实验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2]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物实验理论与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 刘萍,韩德果,齐付国,等. 氨苄青霉素对小麦苗期生理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6(6):175−177. doi: 10.3969/j.issn.1009-1041.2006.06.039
[14] 黎燕琼,郑绍伟,陈泓,等. 林木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07(1):10−15. doi: 10.3969/j.issn.1001-4241.2007.01.003
[15] 桃联安,杨李和,经艳芬,等. 云南割手密血缘F-2代抗旱性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676−1680. doi: 10.3969/j.issn.1001-4829.2011.05.012
[16] 张明慧. 桉树林地微生物区系分析及复合生物肥配方的初筛[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9.
[17] 乌丽雅斯,刘勇,李瑞生,等. 育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评述[J]. 世界林业研究,2004(2):9−13. doi: 10.3969/j.issn.1001-4241.2004.02.003
[18] 姚雨仙. 新疆三种锦鸡儿育苗基质筛选的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19] 杜佩剑. 不同基质配方及叶面肥浓度对四种观赏树种苗生长的影响[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20] 奥小平,富裕华,郝向春,等. 育苗基质组成的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1996,6(2):1−4.
[21] 陈连庆,韩宁林. 马尾松、杉木苗培育基质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5,9(2):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