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肖梅 何芳 杨旭 蔡丽君 谌利民 杨彪 李生强

肖梅, 何芳, 杨旭, 等.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J].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3): 36−43 doi: 10.12172/202109070002
引用本文: 肖梅, 何芳, 杨旭, 等.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J].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3): 36−43 doi: 10.12172/202109070002
XIAO M, HE F, YANG X, et al. Activity rhythm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Sichuan Takin (Budorcas tibetanus) in Tangjia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43(3): 36−43 doi: 10.12172/202109070002
Citation: XIAO M, HE F, YANG X, et al. Activity rhythm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Sichuan Takin (Budorcas tibetanus) in Tangjia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43(3): 36−43 doi: 10.12172/202109070002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doi: 10.12172/2021090700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肖梅(1989—),女,助理工程师,学士,599207971@qq.com

    何芳(1987—),女,助理工程师,硕士,1067658243@qq.com.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yangb315@163.com(杨彪); shengqiang322@qq.com(李生强)

Activity Rhythm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Sichuan Takin (Budorcas tibetanus) in Tangjia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b315@163.comshengqiang322@qq.com
  • 摘要: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 06:50—09:10, 14:50—19:50; 夏季: 06:50—08:00, 14:50—20:10; 秋季: 07:10—10:00, 15:30—19:00; 冬季: 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无显著差异,重叠指数上春季和夏季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最低(Δ=0.829)。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 图  1  研究区位置及红外相机布设位点

    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infrared camera trap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图  2  四川羚牛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分析图

    Fig.  2  Analysis chart of daily activity rhythm of Budorcas tibetanus throughout the year

    图  3  四川羚牛不同季节下的日活动节律

    Fig.  3  Comparison of daily activity rhythm of Budorcas tibetanus in different seasons

    图  4  四川羚牛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的重叠分析

    Fig.  4  Overlapping analysis of daily activity rhythm of Budorcas tibetanus in different seasons

  • [1] Schreier B M, Harcourt A H, Somi C.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Niche Separation in Primates: A Global Analysis[J]. Biotropica, 2010, 41(3): 283−291.
    [2] 刘少英, 吴毅. 中国兽类图鉴[M]. 福州: 海峡书局. 2019.
    [3] 宋惠东. 羚牛攻击行为及危害预防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4] O’Connell A F, Nichols J D, Karanth K U. Camera trapsin animal ecology: methods and analyses [M]. Japa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0.
    [5] Steenweg R, Hebblewhite M, Kays R, et al. Scaling-up camera traps: Monitoring the planet's biodiversity with networks of remote sensor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7, 15: 26−34. doi: 10.1002/fee.1448
    [6] 陈立军,束祖飞,肖治术. 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以广东车八岭保护区鸡形目鸟类为例[J]. 生物多样性,2019,27(3):266−272.
    [7] 肖治术. 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清查与评估中的应用[J]. 生物多样性,2019,27(3):235−236.
    [8] 李晟. 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建设进展与展望[J]. 生物多样性,2020,v.28(9):4−7.
    [9] 李明富,李晟,王大军,等.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春季日活动模式研究[J]. 四川动物,2011,30(6):850−855. doi: 10.3969/j.issn.1000-7083.2011.06.031
    [10] 孙佳欣,李佳琦,万雅琼,等. 四川9种有蹄类动物夏秋季活动节律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11):1003−1009. doi: 10.11934/j.issn.1673-4831.2018.11.007
    [11] 李平,张泽钧,杨洪,等.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大相岭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21,42(3):18−23.
    [12] 彭科,陈旭,温平,等. 基于红外相机的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偶蹄类活动节律调查[J]. 四川林业科技,2021,42(1):76−82.
    [13] 官天培,谌利民,符建荣,宋延龄.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扭角羚环境容纳量[J]. 四川林业科技,2015,36(3):69−74. doi: 10.3969/j.issn.1003-5508.2015.03.014
    [14] 谌利民,官天培. 四川羚牛[J]. 生物学通报,2021,56(1):5.
    [15] 张泽钧.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16] 杨彪,李生强,杨旭,等. 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J]. 四川林业科技,2021,42(1):141−148.
    [17] O'Brien T G, Kinnaird M F, Wibisono H T. Crouching tigers, hidden prey: Sumatran tiger and prey populations in a tropical forest landscape[J]. Animal Conservation, 2010, 6(2): 131−139.
    [18] 汪国海,施泽攀,李生强,等.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麂活动模式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117−122.
    [19] Ridout M S, Linkie M. Estimating overlap of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from camera trap dat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2009, 14(3): 322−337.
    [20] Meredith M, Ridout M. Overlap: Estimates of coefficientof overlapping for animal activity patterns[EB/OL]. 2014.https://CRAN.R-project.org/package=overlap. (accessed on 2019-01-07).
    [21] Rowcliffe M. Activity: Animal Activity Statistics[EB/OL]. 2016.https://CRAN.R-project.org/package =activity. (accessed on 2019-01-07).
    [22] 刘鹏,刘振生,高惠,等.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贺兰山同域分布阿拉善马鹿和岩羊活动规律研究[J]. 生态学报,2019,39(24):9365−9372.
    [23] 姚维,汪国海,林建忠,等. 同域分布鼬獾和食蟹獴活动节律的比较[J]. 兽类学报,2021,41(2):128−135.
    [24] 辛桂瑜,张廷瑞,陈金莲,等. 同域分布的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冬季期觅食节律与时间分化比较研究[J]. 野生动物学报,2021,42(2):445−451. doi: 10.3969/j.issn.1000-0127.2021.02.017
    [25] Oliveira-Santos L, Zucco C A, Agostinelli C. Using conditional circular kernel density functions to test hypotheses on animal circadian activity[J]. Animal Behaviour, 2013, 85(1): 269−280. doi: 10.1016/j.anbehav.2012.09.033
    [26] Azevedo F C, Lemos F G, Freitas-Junior M C, et al. Puma activity patterns and temporal overlap with prey in a human‐modified landscape at Southeastern Brazil[J]. Journal of Zoology, 2018, 305(4): 246−255. doi: 10.1111/jzo.12558
    [27] Carter N H, Shrestha B K, Karki J B, et al. Coesxistence betwen wildlife and humans at fine spatial scales[J]. Proceedi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 109(38): 15360−15365. doi: 10.1073/pnas.1210490109
    [28] R Core team. R: a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for Statistical Comupting[EB/OL]. R Foundation for Statistical com puting, Vienna, Austria. 2019. [2020 -01-02]. https: //www. r-project. org.
    [29] 曾治高,宋延龄.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J]. 兽类学报,2001(1):7−13. doi: 10.3969/j.issn.1000-1050.2001.01.002
    [30] 戴正先,杨光美,胡灿实,等.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来豪猪活动节律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初探[J]. 四川动物,2021,40(4):415−423.
    [31] Chen W, Shen Q, Qing-Yi M A, et al.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and time budget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Shaanxi, Chin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7, 18(2): 149−152. doi: 10.1007/s11676-007-0031-y
  • [1] 孙海林, 房以好, 李军杰, 王荣兴, 黄志旁, 牛鑫, 谭坤.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洱海流域地栖鸟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格局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24, 45(): 1-13. doi: 10.12172/202308220001
    [2] 曾智, 孙海林, 房以好, 王荣兴, 李娜, 谭坤.  校园水源地鸟兽多样性及活动节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3): 102-109. doi: 10.12172/202208220003
    [3] 白冉君, 康齐梅, 雷开明, 孙鸿鸥, 旷培刚, 赵联军, 余鳞, 李晟.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调查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4): 58-67. doi: 10.12172/202210140001
    [4] 徐凉燕, 田关胜, 艾永斌, 陈云梅, 罗剑, 杨旭, 陈鑫, 李生强, 杨志松.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3): 78-87. doi: 10.12172/202209020001
    [5] 彭波, 李生强, 伏勇, 雷小军, 赵军, 孟庆玉, 贺飞, 廖光炯, 杨旭, 陈鑫, 杨志松.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种类与分布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3): 25-35. doi: 10.12172/202112260001
    [6] 李静, 王腊梅, 王浩森, 余海清, 周华明, 姜欣华, 杨平, 苟天雄.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初步监测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6): 41-47. doi: 10.12172/202201020001
    [7] 杨旭, 陈鑫, 王大勇, 胡康, 卢文龙, 李生强, 杨志松.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6): 24-33. doi: 10.12172/202202280001
    [8] 贾国清, 杨旭, 李永东, 王宇, 郑笑傲, 蒋勇, 杨彪, 李生强.  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基于红外相机数据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2): 38-46. doi: 10.12172/202108030001
    [9] 杨彪, 李生强, 杨旭, 杨旭煜, 古晓东, 杨志松, 戴强.  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 .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1): 141-148. doi: 10.12172/202007100002
    [10] 刘明星, 朱必清, 王语洁, 泽仁卓玛, 房超, 金贵祥, 冷志成, 官天培, 孙治宇.  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2): 27-32. doi: 10.12172/202009180003
    [11] 李平, 张泽钧, 杨洪, 韦伟, 周宏, 洪明生, 付明霞, 宋心强, 余吉.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大相岭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3): 18-23. doi: 10.12172/202012170001
    [12] 彭科, 陈旭, 温平, 韦怡, 杨志松, 戴强.  基于红外相机的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偶蹄类活动节律调查 .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1): 76-82. doi: 10.12172/202007010001
    [13] 冯茜, 胡强, 施小刚, 王茂麟, 瞿春茂, 金森龙.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适宜栖息地与活动节律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4): 12-19. doi: 10.12172/202012080001
    [14] 张鑫, 郑雄, 吉帅帅, 高飞, 冯彬, 杨彪, 李生强.  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4): 129-136. doi: 10.12172/202004030001
    [15] 吴沛桦, 侯金, 黄耀华, 张栋耀, 白文科, 付励强, 周材权, 张晋东.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1): 27-35. doi: 10.12172/201909060002
    [16] 李健威, 李玉霞, 张勘, 骆伟, 兰琦, 何流洋, 唐博, 杨志松.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3): 7-13. doi: 10.12172/202004090001
    [17] 的么罗英, 王晓, 张晋东.  卧龙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特征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5): 60-65.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5.012
    [18] 薛芮, 杨建东, 冯菲菲, 陈超, 李有绪, 侯蓉, 张志和, 周材权, 蒲春林, 牟永强.  小熊猫育幼期间时间分配、活动节律以及育幼行为的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2): 59-6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2.011
    [19] 陈绪玲, 李裕冬, 杨海琼, 朱英.  峨眉山圈养大熊猫夏季昼夜活动节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1): 90-91,102.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1.023
    [20] 雷开明, 孙鸿鸥, 麦浪, 旷培刚, 刘源, 赵上娟, 肖长林, 刘洋.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 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1): 88-91,50.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6.01.020
  • 加载中
  • 图(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2
    • HTML全文浏览量:  107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9-0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3-14
    • 刊出日期:  2022-06-09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doi: 10.12172/202109070002
      作者简介:

      肖梅(1989—),女,助理工程师,学士,599207971@qq.com

      何芳(1987—),女,助理工程师,硕士,1067658243@qq.com.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yangb315@163.com(杨彪); shengqiang322@qq.com(李生强)

    摘要: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 06:50—09:10, 14:50—19:50; 夏季: 06:50—08:00, 14:50—20:10; 秋季: 07:10—10:00, 15:30—19:00; 冬季: 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无显著差异,重叠指数上春季和夏季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最低(Δ=0.829)。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English Abstract

    •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日活动节律是动物应对昼夜更替(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长期适应而逐渐形成的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下的活动强度和变化规律[1]。科学开展野生动物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为物种的精细化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是一种大型山地有蹄类动物,历史上该物种被认为是羚牛(B. taxicolor)的四川亚种(B. t. tibetana),后被基于分子系统发生、形态和地理分布的分类学研究提升为独立种。在羚牛属(Budorcas)现有的4个物种中,四川羚牛的野外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面积均为最大,现主要分布青藏高原东源的山地,包括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至中部。该物种为我国特有种且属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与保护价值[2]。由于野外地形的复杂性、野外茂密植被的遮挡性、野生动物的警惕性以及部分个体的攻击性等[3],在野外开展四川羚牛直接观察的研究具有一定挑战。红外相机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克服以上客观局限,进而科学直观、准确地收集调查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应用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到野生动物生态学与保护学研究中[4-8]。近年来,利用该技术来探究野生动物活动节律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相关应用也证实了该技术可以作为分析野生动物活动节律的有效技术途径[6,9-12]。目前,已有的关于四川羚牛野生种群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模式的研究均来自红外相机技术[9-12],但已有的研究存在监测时间较短、获取样本量不足等局限,未能对四川羚牛全年四季的活动节律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估。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较高的四川羚牛种群数量,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强,四川羚牛在该保护区内已十分常见[13-14]。因此,选择唐家河保护区开展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此,利用红外相机对区内四川羚牛的主要活动分布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持续监测,获得较为充足的研究数据,以期更加深入地分析四川羚牛的日活动节律及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为该物种更加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境内(E104°36′~104°56′,N32°30′~32°41′),属岷山东北麓,龙门山北段的高山峡谷区。保护区以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四川羚牛等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总面积约400 km2。区内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最高峰海拔3837 m,最低海拔1150 m,相对高差近2700 m,地形条件相当复杂。保护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特征,沿海拔梯度变化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1100~1500 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1500~2000 m)、落叶阔叶林(1100~2400 m)、针阔叶混交林(2000~2500 m)、针叶林(2500~3400 m)、高寒草甸(3400~3600 m)和高山灌丛(>3600 m)[15]

      • 2017年7月—2018年6月,结合以往各项调查结果,在保护区内四川羚牛的主要活动分布区布设红外相机150台,最终获得有野生动物影像数据的有效监测位点148个,相机覆盖海拔跨度为1285~2894 m(见图1)。相机野外安装位点选择上尽量兼顾不同生境和海拔,同时保证相邻红外相机位点水平或垂直距离至少300 m,安装高度控制在0.5~1.3 m,未使用引诱剂。相机统一设置为混合模式(3张照片+1段视频),视频长度设置为10 s,拍摄时间间隔为1 s。详细记录每个相机位点的编号、生境、坐标等信息。每3~5个月收取一次数据,同时检查相机性能并更换储存卡。

        图  1  研究区位置及红外相机布设位点

        Figure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infrared camera trap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将研究期间回收的所有红外相机数据与点位信息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统一利用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http://www.datawild.cn:9090/Bioplatform/, CDMS)[16]完成监测数据的录入、影像数据的物种识别与相关信息挖掘,最后从平台上导出所有数据Excel汇总表用于后期分析。

      • 关于活动节律的所有数据以独立有效记录为基础,独立有效记录定义为同一相机位点下同一物种连续30 min(±1min)的拍摄记录(包括照片或视频),且与拍摄动物个体数量无关[17]。在参照当地气候的情况下,季节按照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翌年2月)划分。利用天天查询网站(www.ttcha.net)获得研究期间不同季节下的日出时间(春季: 05:52—07:26; 夏季: 05:51—06:33; 秋季: 06:33—07:42; 冬季: 07:27—08:01)与日落时间(春季:18:56—20:00; 夏季:19:25—20:10; 秋季: 17:53—19:24; 冬季: 17:53—18:55),分别取不同季节日出与日落的平均时间作为夜行性分析时间段的参考,即19:30—06:30(春季)、20:00—06:00(夏季)、18:30—07:00(秋季)、18:00—08:00(冬季),通过计算不同季节下的夜间相对多度指数(Night-ting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NRAI)来分析四川羚牛的夜行性,计算公式为:βNRAI = P/N。其中,P为四川羚牛夜间时间段的独立有效记录数,N为四川羚牛的独立有效记录总数。若β值接近13/24(约0.54),表示其活动没有明显的昼夜区分;若β > 13/24,表示其具有夜行性;反之,则具有昼行性[18]

        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19]来分析四川羚牛的日活动节律,该方法假设目标物种的行为活动呈24 h周期性连续分布,其行为事件的有效记录为连续分布中获得的随机样本,该方法从数据样本本身出发分析数据分布特征,而在数据分析中不对数据分布外加任何假定。采用R软件中的overlap包[20]和activity包[21]来绘制核密度曲线图。其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密度)代表该时间点上目标物种被探测到的概率[6,22-24]。采用条件密度等值线法来确定物种的活动高峰,通常以50%的内核阈值来计算活动比例集中的周期并以此来表征活动高峰期,条件密度等值线图利用R中的circular包“modal. region”函数来实现[25]。采用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26-27]来分析比较不同季节下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利用activity包“overlapEst”函数来绘制日活动节律的重叠图,并利用该函数的分布曲线重叠面积比Δ(当Δ=0时,表示完全分离;当Δ=1时,表示完全重叠)来表示具体的重叠程度。利用activity包中的“compareCkern”函数的Wald test对四川羚牛日活动节律进行概率检验,循环检测设定为1000次[21],以此来分析日活动节律的差异性。重叠指数根据不同季节较小的样本数选取,当样本量小于50时采用Dhat 1值,当样本量大于75时采用Dhat 4值[6,26]。所有检验的差异显著水平设定为P<0.05,统计分析和作图在R 4.1.0中完成[28]

      • 获得有效相机工作日16840个,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21130条监测记录,包括17798张照片和3332段视频,共计独立有效记录1455次。

      • 四川羚牛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出现了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7:30—09:30与15:00—19:30,主要在晨昏活动。2个活动高峰的峰值大小相近,但傍晚活动高峰的持续时间更长(见图2)。

        图  2  四川羚牛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分析图

        Figure 2.  Analysis chart of daily activity rhythm of Budorcas tibetanus throughout the year

      • 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下获得四川羚牛的独立有效记录数分别为267、158、823和207。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 06:50—09:10, 14:50—19:50; 夏季: 06:50—08:00, 14:50—20:10; 秋季: 07:10—10:00, 15:30—19:00; 冬季: 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见图3)。

        图  3  四川羚牛不同季节下的日活动节律

        Figure 3.  Comparison of daily activity rhythm of Budorcas tibetanus in different seasons

        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下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均较高,其中春季和夏季重叠指数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重叠指数最低(Δ=0.829)。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的Wald test分析发现,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春季和夏季、夏季和冬季、秋季和冬季之间无差异显著性(见图4)。四川羚牛在秋季早上的活动高峰值大于傍晚,而其余季节均表现为傍晚的活动峰值较早晨大。秋季早上的活动高峰值高于其他季节,而冬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期要比其他季节晚1.67~2 h(见图3图4)。

        图  4  四川羚牛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的重叠分析

        Figure 4.  Overlapping analysis of daily activity rhythm of Budorcas tibetanus in different seasons

      • 四川羚牛在春、夏、秋和冬季夜间的独立有效记录数分别为70、24、188、61,夜间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0.26、0.15、0.23、0.29,均低于13/24。因此,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 基于持续一年的监测工作,获得了大量野生四川羚牛的监测数据,不同季节下的独立有效记录均超过150条,充足的监测数据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利用红外相机数据首次全面研究报道野生四川羚牛的四季活动模式,可为四川羚牛更加深入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一定思路和借鉴。

        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出现了2个活动高峰且整体偏向于晨昏活动(见图2图3),晨昏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的部分研究类似[11-12],然而与李明富等[9]利用红外相机分析唐家河保护区中四川羚牛冬春季均具有3个活动高峰期的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研究年份、研究区域空间尺度、数据分析方法等差异有关:1)不同年份下气温、光照等环境条件可能存在差异,而以上环境因素会对四川羚牛日活动节律产生重大影响[29];2)不同研究区域空间尺度下样本来源不同,较大空间尺度会增加拍摄不同种群个体的概率,而不同种群个体的活动节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影响整体结果;3)之前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强度指数来评估其活动节律,而本研究采用的是核密度估计方法,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可能更加准确可靠[6,22-24]。另外,不同地区研究结果中四川羚牛的活动高峰期有差异,如彭科等[12]研究发现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四川羚牛在秋季的活动高峰期在10:00—14:00,而冬季的活动高峰期在08:00—10:00;李平等[11]研究发现四川大相岭保护区中四川羚牛夏季的活动高峰期在06:00—08:00和18:00—20:00,而秋季的活动高峰期在08:00—10:00和16:00—18:00。表明同一物种的活动节律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除了可能受不同地区气候条件、食物资源、种间竞争等多方因素影响外[30],还可能与不同研究的样本量、活动高峰的判断方式等有关。首先,以往大部分研究均未能获得较为充足的样本量,以至于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活动节律研究结果[10]或无法分析其他季节的活动节律[11-12];其次,和以往利用活动峰值左右的一定时间段作为活动高峰的研究不同[9-12],本研究以50%的内核阈值来计算活动比例集中的周期并以此来表征活动高峰,该方法即便在较少数据样本下也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在评估物种活动节律上具有一定优势[6,22-24]

        已有研究指出,四川羚牛的日活动节律会受日出/日落时间、气温、天气、光照、个体健康状况、年龄和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温和光照的影响尤为显著[29]。由于唐家河保护区内植被较好,植物多样性较高,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为四川羚牛提供较为充足的食物来源[15],因此,气温和光照同样可能是影响本研究中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春季和秋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期要明显大于夏季和冬季,而秋季傍晚的活动高峰期明显小于其他季节,这可能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在春季和秋季整体气温较为温和,尤其是早上的气温较为凉爽,而在夏季早上一旦阳光照射气温会快速升高,冬季早上气温相对寒冷,因此四川羚牛选择避开高温和低温活动,这与以往发现四川羚牛会主动避开高温和低温时段活动的研究结果类似[9,31]。秋季气温整体较为温和,因此四川羚牛早晚的活动高峰期较为均衡。冬季里,早上的气温过于寒冷,为了减少在低温环境中活动造成的能量消耗,四川羚牛采取了主要回避行为,将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缩短并相对延迟。唐家河保护区不同季节下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差异较大,冬季日出时间明显晚于其他季节,而日落时间要明显早于其他季节,加之不同季节下气温的较大差异,使得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下的活动高峰期也随之调整。

        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下均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10-12]。在以往的夜行性评估研究中,往往采用统一的时间段作为夜行性分析时间段的参考[10-12],然而不同季节下日出/日落时间往往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采用统一的时间段来分析不同季节的夜行性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评估误差。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目标物种不同季节下的夜行性,本研究中综合分析了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间,然后取不同季节日出与日落的平均时间作为夜行性分析时间段的参考,该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