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余正勇 陈兴

余正勇, 陈兴.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3): 123−129 doi: 10.12172/202108110003
引用本文: 余正勇, 陈兴.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3): 123−129 doi: 10.12172/202108110003
YU Z Y, CHEN X. 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domestic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43(3): 123−129 doi: 10.12172/202108110003
Citation: YU Z Y, CHEN X. 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domestic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43(3): 123−129 doi: 10.12172/202108110003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doi: 10.12172/202108110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余正勇(1995—),男,硕士研究生,1987588570@qq.com

  •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C20KP014);2019年成都理工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专项(80303-BZX052);2022年度成都理工大学科技立项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CX2022-084)

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Domestic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随着山地旅游研究的发展与丰富,对该领域文献进行综合梳理、理性反思和审视具有重要意义。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构建了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客观呈现了研究的演变、发展与趋势走向。研究发现:①近30年的发展中,山地旅游研究实现了极大的丰富,整体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目前保持较高发文量波动增长期;②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包括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山地旅游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三大板块;③各研究主题中,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互为补充,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具有明显的由“物”向“人”的转向,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地人地关系系统为核心逐步深入。
  • 图  1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文献数量

    Fig.  1  Number of published documents o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图  2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可视化知识图谱

    Fig.  2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map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图  3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

    Fig.  3  Clustering co-occurrence map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表  1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频数分析

    Tab.  1  Analysis of co-occurrence frequency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序号
    Number
    频次
    Frequency
    关键词
    Keywords
    最早年份
    Year
    134旅游资源1992
    229山地旅游2006
    329旅游业1992
    429山区2000
    527武陵山区2005
    626生态旅游2001
    726乡村旅游2006
    819沟域经济2010
    917旅游干扰1992
    1016体育旅游2007
    1116发展模式2005
    1216旅游经济1992
    1314旅游开发1992
    1413可持续发展2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典型文献梳理分析

    Tab.  2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typical literatures on mountain tourism impact research

    研究方向
    Research direction
    刊发时间
    Issue time
    作者
    Author
    关键词
    Keywords
    研究内容
    Research content
    研究区域
    Research area

    自然环境影响
    2018李志[39]草甸、土壤渗透性旅游干扰对草甸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武功山
    1998陈国阶[36]生态建设山地生态建设与发展川西
    2016熊鹰[33]空间承载力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分析岳麓山

    人文社区影响
    2018岳瑞[43]积极老龄化旅游对山区积极老龄化的影响都江堰市
    2016张欢欢[42]游客满意度山地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河南省鸡公山
    2008明庆忠[40]山地人地关系山地人地关系协调优化——
    2013韩国圣[41]社区居民、发展机制社区居民的去权与形成机制安徽天堂寨
    经济发展影响2020熊鹰[38]协同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南方丘陵山地
    2018熊正贤[1]挤出效应富民、减贫与挤出效应武陵地区
    2021邓悦[47]乡村振兴山区脱贫质量分析湖北山区
    下载: 导出CSV
  • [1] 陈建波,明庆忠,王娟. 中国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1):1391−1395+1409.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1.019
    [2] Nepal S K, Chipeniuk R. Mountain tourism: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5, 7(3): 313−333. doi: 10.1080/14616680500164849
    [3] 田瑾,明庆忠. 国外山地旅游研究热点、进展与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5):1071−108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5.2019103
    [4] 琚胜利,陆林. 国内山岳旅游地研究综述与展望[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4):107−111.
    [5] 程进,陆林,晋秀龙,等. 山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62−176.
    [6] 张铁明,谭延敏. 休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并以恩施州山地户外运动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2):114−120.
    [7] 文连阳,吕勇,曾毅,等. 湘西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旅游经济贡献[J]. 经济地理,2019,39(12):230−240.
    [8] 罗锐,鲍明晓,蔡林. 山地户外运动特色小镇产业开发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4):311−315.
    [9] 刘安乐, 杨承玥, 明庆忠. 山地旅游省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力演化——以贵州省为例[J/OL].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3.
    [10] 翟辅东. 论我国山区旅游开发问题[J]. 经济地理,1992(1):87−91+81.
    [11] 王娟,明庆忠. 山地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建议[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37(4):724−731. doi: 10.3969/j.issn.1674-9057.2017.04.028
    [12] Chen, C. , Song, M. Visualizing a field of research: A methodology of systematic scientometric reviews. PLoS ONE, 2019, 14(10): e0223994.
    [13] 胡志毅,管陈雷,杨天昊,等. 中国旅游生态足迹研究可视化分析[J]. 生态学报,2020,40(2):738−747.
    [14] 林碧虾,郑才亮,陈贵松,等. 中国森林旅游研究可视化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18,38(6):71−77+108.
    [15] 罗萍嘉,郑祎.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36(1):129−135.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20.01.019
    [16] 徐飞雄. 论山地旅游资源分区与开发布局原则──以湖南省为例[J]. 热带地理,1994(1):83−89.
    [17] 李江风,刘吉平,汪华斌.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与研究——以清江流域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1999(2):102−105.
    [18] 李和平. 山地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J]. 城市规划,2003(12):85−88. doi: 10.3321/j.issn:1002-1329.2003.12.021
    [19] 鄢和琳,包维楷.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1(6):557−561. doi: 10.3321/j.issn:1000-3037.2001.06.013
    [20] 吴忠军,张瑾.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08(5):891−896.
    [21] 张小林,张天成,朱福军. 我国西部地区户外运动资源开发与营销——以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为例[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3):40−43. doi: 10.3969/j.issn.1001-747X.2007.03.010
    [22] 冯德显.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 人文地理,2006(6):67−70.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6.06.015
    [23] 罗锐,许军. 西南贫困地区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92−96. doi: 10.3969/j.issn.1671-1572.2018.01.020
    [24] 王飞,朱志强. 推进滑雪产业发展的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4):11−19+28.
    [25] 陈兴. 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153−155.
    [26] 王彦君,肖沁霖,肖黎明. 生态文明视域下旅游创新研究进展——基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 林业经济,2020,42(5):62−75.
    [27] 石长波,王玉. 基于AHM改进模型的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设计[J]. 旅游学刊,2009,24(2):64−69.
    [28] 周劲松. 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J]. 自然资源学报,1997(1):11−17.
    [29] 黄静波. 基于AHP法的南岭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 经济地理,2009,29(5):866−870.
    [30] 刘晶,刘学录,侯莉敏. 祁连山东段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12,35(5):795−805.
    [31] 黎筱筱,马秋芳. 西部贫困山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川西高山高原区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89−492.
    [32] 简王华,滕健. 桂西南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文化开发[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90−93.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01.02.023
    [33] 熊鹰,杨雪白. 城市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分析——以岳麓山风景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301−304.
    [34] 郝利,王苗苗,钟春艳.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549−552. doi: 10.3969/j.issn.1000-0275.2010.05.008
    [35] 王孔敬. 武陵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6):164−167.
    [36] 陈国阶. 川西盆周山地生态建设与发展战略——天全、宝兴、茂县为例[J]. 资源科学,1998(4):36−42.
    [37] 冯佺光. 山区的山地经济协同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23−28+37.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0.01.005
    [38] 熊鹰,孙维筠,魏晓,等. 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乐昌市8个乡村为例[J]. 生态学报,2020,40(18):6505−6521.
    [39] 李志,袁颖丹,胡耀文,等. 海拔及旅游干扰对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渗透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8,38(2):635−645.
    [40] 明庆忠. 山地人地关系协调优化的系统性基础研究——山地高梯度效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10.
    [41] 韩国圣,吴佩林,黄跃雯,等. 山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去权与形成机制——以安徽天堂寨旅游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13,32(10):∶1948−1963.
    [42] 张欢欢.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地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南省鸡公山风景区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5):120−124+129.
    [43] 岳瑞,李立华,黄茄莉. 乡村旅游对山区积极老龄化的影响——以都江堰市为例[J]. 山地学报,2018,36(5):774−783.
    [44] 覃建雄,张培,陈兴. 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13,34(7):∶134−138.
    [45] 黎洁,党佩英,任林静. 乡村旅游对贫困山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J]. 人文地理,2020,35(6):122−131.
    [46] 熊正贤. 富民、减贫与挤出: 武陵地区18个乡村旅游样本的调查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5):77−88.
    [47] 邓悦,吴忠邦,蒋琬仪,等. 从内生式脱贫走向乡村振兴: 山区脱贫质量分析[J]. 宏观质量研究,2021,9(2):1−15.
    [48] 李植斌. 一种山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J]. 山地学报,1999(1):68−71.
    [49] 张百平,罗格平. 干旱区山地生态格局与可持续发展[J]. 干旱区研究,2005(4):3−7.
    [50] 陈明丽,黄成敏,张勇. 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构建旅游品牌的优势分析与价值评估: 以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19,37(6):891−898.
    [51] 明庆忠. 走出中国资源环境困局的新思维: 山—海战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3):44−51.
    [52] 田瑾,明庆忠. 山地旅游目的地“山—镇”双核结构空间联系及耦合机理——来自云南丽江的案例剖析[J]. 经济地理,2021,41(1):212−220.
    [53] 温晓金,杨新军,王子侨. 多适应目标下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J]. 地理研究,2016,35(2):299−312.
  • [1] 吕蔚, 闫淑君, 顾灵桢, 胡文静, 程敏.  厦门城市山地公园鸟类多样性 . 四川林业科技, 2024, 45(): 1-6. doi: 10.12172/202311120001
    [2] 何周建, 叶萌, 浣杰, 罗小梅, 雷雨婷.  基于CiteSpace分析青花椒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 . 四川林业科技, 2024, 45(2): 1-6. doi: 10.12172/202308160001
    [3] 毕文苑, 王洪成.  国内城市绿地碳汇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3): 10-17. doi: 10.12172/202208010001
    [4] 浣杰, 李文俊, 何周建, 罗小梅, 姜丽琼, 肖前刚.  基于文献计量的白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1): 17-23. doi: 10.12172/202204110001
    [5] 廖汇, 时卉, 周皖榕, 任春阳.  基于CiteSpace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1): 1-9. doi: 10.12172/202204230001
    [6] 曾婕, 林慧娟, 薛学佳, 黄莉, 周银茁, 李霄鹤, 兰思仁.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生态智慧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3): 18-25. doi: 10.12172/202211150001
    [7] 何周建, 叶萌, 浣杰, 雷雨婷, 李开泰, 许秋雨.  基于CiteSpace的黄柏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6): 1-6. doi: 10.12172/202303060002
    [8] 陈琪, 刘俊雁, 吴彦, 何恒果, 廖雨辰, 谢雨, 李诗琦.  基于CiteSpace的景观美学文献计量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3): 115-122. doi: 10.12172/202109050001
    [9] 代富强, 李青, 张霞, 刘浩.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1): 102-108. doi: 10.12172/202104040001
    [10] 舒柳, 李岩林, 黄柳菁.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乔木与微气候相互关系知识图谱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6): 109-115. doi: 10.12172/202203050001
    [11] 肖庆辉, 覃发超, 胡进耀, 黄怡.  基于CiteSpace的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3): 111-119. doi: 10.12172/202012060001
    [12] 王泽亮, 刘青, 邢文曦, 郑崇文.  基于SSR的8个平欧杂交榛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2): 5-8.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2.002
    [13] 王华.  沐川县森林经营所生态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思考 . 四川林业科技, 2018, 39(2): 120-123.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8.02.027
    [14] 蒲元忠, 徐嘉.  川北山地核桃不同嫁接方法比较 . 四川林业科技, 2018, 39(4): 54-56,63.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8.04.013
    [15] 马捷, 甘俊伟.  基于SWOT分析的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2): 132-135,146.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2.027
    [16] 覃丽, 覃清元.  射洪县丘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 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1): 128-130.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6.01.030
    [17] 陈敏, 高雪芬.  北斗导航技术在山地休闲旅游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1): 111-114,55.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6.01.025
    [18] 王蓉, 王晓优, 张宏敏.  四川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2): 67-70.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5.02.015
    [19] 蒋玲, 徐玉梅, 胥佳, 王金仙, 陈绍安.  火焰树山地造林密度试验初报 .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1): 55-57.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5.01.013
    [20] 胡景容.  鹅掌楸山地育苗及造林技术 .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5): 129-130,29.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5.05.030
  • 加载中
  • 图(3)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9
    • HTML全文浏览量:  173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8-1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3-10
    • 刊出日期:  2022-06-09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doi: 10.12172/202108110003
      作者简介:

      余正勇(1995—),男,硕士研究生,1987588570@qq.com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C20KP014);2019年成都理工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专项(80303-BZX052);2022年度成都理工大学科技立项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CX2022-084)

    摘要: 随着山地旅游研究的发展与丰富,对该领域文献进行综合梳理、理性反思和审视具有重要意义。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构建了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客观呈现了研究的演变、发展与趋势走向。研究发现:①近30年的发展中,山地旅游研究实现了极大的丰富,整体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目前保持较高发文量波动增长期;②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包括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山地旅游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三大板块;③各研究主题中,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互为补充,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具有明显的由“物”向“人”的转向,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地人地关系系统为核心逐步深入。

    English Abstract

    • 山地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旅游方式逐渐成为旅游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1]。18世纪中后期,西方关于山地的美学观赏价值被挖掘,人们开始寻找景观独特的山地进行户外探险活动。山地旅游最早在欧洲出现,以阿尔卑斯山为主体进行徒步和滑雪旅游,随后在北美扩展,多以度假和探险为主,并逐渐在全世界兴起[2,3]。国内关于山地旅游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虽然正式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历史典故中有关山岳游历的实践早已有之[4,5]。当前,山地旅游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探索和积累,对其进行回顾梳理、理性审视和反思展望具有重要意义。

      山地旅游依托其资源优势常与观光、户外、生态等[6,7]功能旅游类型相关联,研究多围绕某一方面的旅游功能构建、运营管理与影响效应等[8,9]方面进行探讨。自1992年第一篇关于山地旅游的文章《论我国山区旅游开发问题》刊出以来[10],国内山地旅游研究已经有了质和量积累。为清晰把握山地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该主题进行综述回顾,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团队。以陆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最早对山岳旅游进行了研究综述,随即又按时间进展将山地旅游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4,5],而以明庆忠为核心的团队归纳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的领域、热点、进展和启示,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建议[1,3,11]。上述文献虽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在技术路径上多采用传统质性归纳方法进行,不可避免的受制于研究者的内在经验和主观判断影响。

      有鉴于此,研究利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梳理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绘制国内山地旅游知识图谱,不仅有助于系统直观的揭示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和热点趋势,也有助于为认识山地旅游研究脉络提供可资参考的对比性成果。

      • 文章以CNKI为数据源,广泛检索山地旅游研究文献。参考以往山地旅游研究的检索词设置[1,3,5],文章以“山地+旅游”“山岳+旅游”“山区+旅游”作为主题词在CNKI的“期刊”高级检索条件下进行检索,为保证文章质量和确保分析图谱表达的精准性,将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文献检索日期为2021年5月1日。共检索到1023条面板数据,对其反复检查、逐条手动筛选剔除会议、书评、公告信息等不符合主题和重复的文章,得到有效样本文献963篇,将符合条件的文献全部以Refworks格式导出进行分析。文献面板数据研究时段为1992年3月1日—2021年5月1日。

      • CiteSpace软件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作为信息可视化统计工具[12],通过该软件能够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关键词频率、聚类、共/突现等分析、挖掘,并绘制出相关图谱,有助于分析学科前沿趋势和研究热点[13]。该科学工具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学科领域研究[14,15],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以Citespace5.7.R5W为分析工具,对山地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和呈现,通过共现图谱依次对文献高频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等加以分析和呈现,为科学梳理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现状、演化趋势、热点内容等提供借鉴参考。

      • 通过面板数据筛选和整理得到有效发文数量(见图1)。基于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图表的分析,发现国内山地旅游研究文献大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根据波动情况分析,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1992—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1年)、波动发展阶段(2012—2021年)三个阶段。

        图  1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文献数量

        Figure 1.  Number of published documents o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各阶段研究主题和内容有所差异。具体来看,在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文献零散,相关学者主要探讨了山地旅游环境分析[16]、资源评价[17]、旅游开发与保护[18,19]等初始性话题,并借助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方法以质性分析为主;在快速发展阶段,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学者们在不断深化山地旅游开发、资源评价及保护议题的同时,逐渐向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社区和体育休闲等[20-22]议题拓展,量化研究方法逐渐增多,产生了较多优质的研究成果;在波动发展阶段,文献以较高数量小幅波动增长,研究视角与方法更加多样,研究内容除了集中在户外体育外,逐渐关注山地旅游影响效应研究,如:社区文化、游客体验、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效应分析[23-25]

      •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对关键词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在某一时期的研究热点[26]。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频次进行分析找出高频词汇,经突现图谱和时区可视化图谱提取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变历程,然后综合相关图谱的分析对未来研究进行趋势预测。研究利用关键词共现功能,设定显示节点频次为7次,借助图谱功能分析山地旅游关键词,发现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强(Density=0.0034),并整理了共现频次在前14位的关键词(见表1)。旅游资源(N=30次)出现频次最高、出现年份最早,山地旅游、旅游业、山区的频次相同皆为29次,但出现时间跨度达到14年。从整体上来看,关键词出现频率不高,说明山地旅游研究内容有待丰富,未来研究具有较大空间。同时,结合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图谱(见图2)分析可以发现,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情况与其三个阶段的研究历程较为吻合。第一阶段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并围绕旅游业、旅游开发、旅游经济和旅游干扰等主题开展;第二阶段在前期基础上逐渐拓展,逐渐出现山地、生态、乡村和体育等旅游业态的关注,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对策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第三阶段突现的关键词较少,研究主题主要是围绕前面基础进行深化,比如:基于乡村旅游研究基础上逐渐围绕产业融合、产业发展、经济带动和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研究路径来看,根据关键词关系网络及时区演进图谱分析,国内山地旅游研究呈现出三条研究路径态势,大致包括旅游资源—山地旅游—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山地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三条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各研究路径内容之间并非界界限分明,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织,共同建构和丰富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知识图谱。

        表 1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频数分析

        Table 1.  Analysis of co-occurrence frequency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序号
        Number
        频次
        Frequency
        关键词
        Keywords
        最早年份
        Year
        134旅游资源1992
        229山地旅游2006
        329旅游业1992
        429山区2000
        527武陵山区2005
        626生态旅游2001
        726乡村旅游2006
        819沟域经济2010
        917旅游干扰1992
        1016体育旅游2007
        1116发展模式2005
        1216旅游经济1992
        1314旅游开发1992
        1413可持续发展2001

        图  2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可视化知识图谱

        Figure 2.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map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此外,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主题和内容提炼发现: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三个主题,研究将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

        图  3  1992—2021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

        Figure 3.  Clustering co-occurrence map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 山地旅游资源分析评估与旅游开发研究具有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关系,即山地旅游开发研究的提前和基础是对资源的认知和分析,继而进行挖掘、利用和保护。而对山地旅游资源的整体梳理和充分把握有助于更好的进行旅游开发,该过程也贯穿整个山地旅游研究历程。

        在山地旅游资源分析评估方面。相关学者通过对山地旅游的概念定义、探讨了国家公园、高山高原、喀斯特山地、山地草甸等类型的山地资源种类及其特质、并梳理呈现了山地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特点,文献多集中在对武陵山、横断山、川西巴蜀、秦巴山、中西部贫困山区等山地资源的分析和发展研究。随着对山地资源认知的深入,文献开始探讨了山地资源旅游开发的适应性评价和空间承载力等评价,研究方法也由简单的swot分析、层次分析法等质性分析向AHM等定量模型方法转变[27],最终形成定性描述评价与多因子定量评价并存的状态,有助于科学的对山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28]、承载力、适宜性[29,30]等进行量化评估,为后期山地旅游的开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山地旅游开发方面。伴随山地资源认识的深入,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日益兴起,此外,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一方面,国内山地旅游研究也呈现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比如: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等三农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产业推动等政策的出台与鼓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山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户外体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的兴起。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渴望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逆城市化旅游需求愈发突显,山地旅游市场日益壮大。同时,山地旅游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研究立足不同地理空间山地资源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不同类型的旅游形式。诸如基于不同的生态环境资本[31]、地域文化资本[32]等针对性探讨了相关的发展路径,和优化策略[33]。其中,以北京山区为主探索提出的“沟域经济”[34]具有明显的地方发展特色,该概念也获得了学界的认同和接受[35]。学者也尝试归纳提出山地旅游发展的规律模式[36],为地方山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然而,山地旅游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要素系统,协同整合多种资源要素的发展也成为学界迫切关注的现实课题[37,38]

      • 旅游向来被视为一把双刃剑,山地旅游的发展促进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给地方资源环境、人文习俗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多重影响。加之山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针对山地旅游结构性影响的探讨伴随整个旅游研究过程(见表2)。在早期,相关影响研究多围绕山地荒漠化、脆弱性[28]、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等旅游干扰[31,32]展开,如:学者李志等发现游客踩踏等旅游干扰是导致土壤渗透能力下降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39]。在后期,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发生了由“物”到“人”的转变,不再局限于对山地、生态、资源的关注,开始重视在地方社区、乡村、人文方面的旅游干扰。学者明庆忠提出对山地人地关系的协调优化研究奠定了该领域较为系统的研究基础[40]。随后,游客满意度、地方社区参与、社区居民获得感等议题[41-43]相继在文献中出现。在经济影响方面,学界普遍认同旅游开发作为地方发展的途径,带来了积极的经济效应,成为我国山区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山区和乡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44,45]。学者聚焦经济效应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46],验证了山地旅游的减贫、脱贫效益,肯定了山地旅游作为内生扶贫[47]方式的优势作用,并提炼山地旅游与地方生计资本的协同发展模式[38],为资源丰富却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的乡村脱贫、富民和振兴[44-47]提供了发展战略、政策和实践路径参考。

        表 2  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典型文献梳理分析

        Table 2.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typical literatures on mountain tourism impact research

        研究方向
        Research direction
        刊发时间
        Issue time
        作者
        Author
        关键词
        Keywords
        研究内容
        Research content
        研究区域
        Research area

        自然环境影响
        2018李志[39]草甸、土壤渗透性旅游干扰对草甸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武功山
        1998陈国阶[36]生态建设山地生态建设与发展川西
        2016熊鹰[33]空间承载力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分析岳麓山

        人文社区影响
        2018岳瑞[43]积极老龄化旅游对山区积极老龄化的影响都江堰市
        2016张欢欢[42]游客满意度山地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河南省鸡公山
        2008明庆忠[40]山地人地关系山地人地关系协调优化——
        2013韩国圣[41]社区居民、发展机制社区居民的去权与形成机制安徽天堂寨
        经济发展影响2020熊鹰[38]协同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南方丘陵山地
        2018熊正贤[1]挤出效应富民、减贫与挤出效应武陵地区
        2021邓悦[47]乡村振兴山区脱贫质量分析湖北山区
      • 可持续发展是山地旅游的最好归宿,也是国内外山地研究持续关注的议题[11]。山地旅游可持续研究大体包括山地生态环境系统和山地人地关系系统两方面研究。

        在山地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方面。相关学者围绕山地资源识别与评价、脆弱性与开发适宜性、旅游外在环境干扰等议题的探讨,尝试构建科学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模式和路径。学者李植斌通过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协调度模型的建立,提出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48],为后续研究做了重要的铺垫。基于山地发展与保护的现状,张百平和罗格平首次提出中山带发展战略[49],建立了“干旱区绿洲-中山立体双带”的发展模式。基于绿色发展导向,不少学者则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遗产保护等视角进行研究。同时,由于山地大多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研究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对景区旅游品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50]

        在山地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研究方面,涌现出“协同发展”“协调度”“耦合机制”等热点关键词,相关议题涉及山地旅游与经济、文化、社区和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明庆忠等认为山地人地关系的重视和优化涉及山地自然条件、系统承载力、生产建设活动、资源管理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山地高梯度效应[40]对其进行研究。面对我国资源环境困局,该团队提出山(区)—(平)原—海(洋)统筹协调发展战略布局[51],并倡导将其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长期战略。随后,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地从结构空间视角提出山地旅游“山—镇”双核结构与交通连接度的协调发展,并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良好的耦合性[52]。陈兴则关注山地自身特殊性,认为西部山地旅游应树立“国家公园”理念,并从旅游体验、生态保护和社区参与三方面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5]。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更多地关注自然与人文、社会与生态等整体性议题,尝试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53]

      • 近30年来,山地旅游研究在不断发展、演变与积累中,构建了一个主题丰富、多学科交叉和多视野关切的旅游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综合回顾、理性反思与建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知识图谱具有重要意义。

      • (1)国内山地旅游研究文献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由最初的零散出现到后期的保持较高数量的持续增长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关注的研究内容和热点议题。但相关主题突现时间较短,研究有待持续深入,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2)山地旅游研究主题多元、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研究热点集中在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山地旅游影响、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三方面。各热点主题下已积累大量优质的研究成果,彼此之间共性与差异并存。

        (3)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旅游发展类型逐渐向乡村、山地、生态、体育、休闲、滑雪等业态拓展;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围绕自然、经济与人文三大板块展开,研究具有明显的由“物”向“人”的转向;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内外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贯穿研究始终,研究以山地人地关系为核心相继涌现“协调度”“协同发展”“耦合”等热点词汇。

      • (1)山地旅游研究应积极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确山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困境,把握个性化旅游市场需求,挖掘山区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利用好广袤的山地区域,发挥好山地旅游扶贫振兴功能。

        (2)依托山地旅游领域多学科交叉优势,借鉴多学科理论视野及学科方法介入山地旅游研究,从而揭示山地旅游影响的内在逻辑和具体途径,加深对山地人地关系的认知和理解,有效协调山地旅游系统中自然与生态、自然与人文、生态与经济等多对关系,从而推动山地旅游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将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媒介作为工具手段,赋能山地旅游学理研究与实践发展。资源复杂性、环境脆弱性和灾害频发性等客观原因掣肘了以往山地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未来的研究可尝试与先进的技术媒介同频共振,将智能化、虚拟化、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在山地旅游影响监测、山地遗产资源保护、山地生态承载力测算和预测等方面,不断丰富当前热点研究内容和拓展新的研究议题。

    参考文献 (5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