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综述

孙艳芝 张同升

孙艳芝, 张同升.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综述[J].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3): 143−152 doi: 10.12172/202002170001
引用本文: 孙艳芝, 张同升.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综述[J].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3): 143−152 doi: 10.12172/202002170001
Sun Y Z, Zhang T S. Research review on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41(3): 143−152 doi: 10.12172/202002170001
Citation: Sun Y Z, Zhang T S. Research review on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41(3): 143−152 doi: 10.12172/202002170001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综述


doi: 10.12172/202002170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艳芝(1989-),女,助理研究员,博士,sunyz.15b@igsnrr.ac.cn

    通讯作者: 孙艳芝(1989-),女,助理研究员,博士,sunyz.15b@igsnrr.ac.cn
  • 基金项目: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年基金项目“生态安全与城镇发展胁迫关系研究”(YQ71G19412)

Research Review on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yz.15b@igsnrr.ac.cn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衡量了人地关系,反映人的态度与偏好,体现人类精神需求与时代发展特征,可为生态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基于文献统计,结合Vosviewer软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可分为七类,关注点由审美、娱乐过渡到教育、文化遗产、宗教精神、地方认同,再演变为康养体验;(2)评估方法日益多元化,参与式制图、大数据等研究技术不断深入,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视性;(3)社会价值评估为土地、环境、生态等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社会数据资料来源,充分反映社会大众需求,保障规划与管理高效运行。未来研究应拓展社会价值类型、加强驱动力分析、探索提高社会价值认知与居民参与性的方法路径等。
  • 图  1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文献数量变化

    Fig.  1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researches on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图  2  高频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

    Fig.  2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图  3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方法

    Fig.  3  Assessment methods of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表  1  关键词词频统计

    Tab.  1  Keywords frequency statistics

    关键词出现频次年份关键词出现频次年份
    文化3252001公园792012
    土地3181992GIS742006
    管理2821992利益712003
    文化服务2102010政策661997
    保护2091992空间612003
    景观1962007经济612010
    生物多样性1872007决策552010
    评估1802008规划542006
    社会1662001旅游332012
    环境1412001参与式制图(PPGIS)302012
    森林1161992景观价值272011
    城市1092006审议262011
    社会价值1012001土地利用202011
    公众832006农业192006
    偏好822006福祉182010
    感知822012文化价值162014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高频关键词共现词频矩阵

    Tab.  2  Co-occurrence frequency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关键词社会价值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社会价值/27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27/
    管理7288
    土地/土地利用67119
    文化489
    景观4785
    评估4456
    生物多样性438
    保护4065
    GIS3431
    公众3132
    经济3020
    森林2227
    环境2058
    决策2013
    公园1940
    偏好1834
    政策1817
    规划1725
    参与式1716
    空间1423
    审议145
    城市1353
    利益1330
    感知1236
    评价720
    农业37
    旅游113
    福祉11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价内容

    Tab.  3  Evaluation contents of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社会价值词频年份社会价值词频年份
    审美442003灵感142010
    精神372010游憩102001
    文化302007信仰102010
    遗产262010认同92010
    教育232007体验92013
    休闲182010疗养82013
    文化遗产172010景观82007
    旅游152007健康72015
    美学142003知识72007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内容异同

    Tab.  4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t different scales

    尺度社会价值类型与主要评估内容不同尺度研究比重/%
    相同不相同
    国家尺度美学娱乐教育文化遗产、宗教与精神(历史、反思、福祉、象征等)16.77
    区域尺度地方认同(生存、传统、凝聚等)45.16
    城市尺度地方认同、康养(依恋、凝聚力、身心健康、可达性、安全感等)38.06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内容差异性

    Tab.  5  Differences in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cosystems services

    生态系统类型社会价值类型与主要评估内容
    相同不同
    城市系统美学教育娱乐地方认同、康养、文化遗产(传统、信仰、身心健康、归属、依恋、凝聚力、社交、可达性等)
    海洋系统精神(享受、生存等)
    森林系统康养(健康、游憩、疗养、愉悦等)
    景观系统精神(激励、满足、享受等)
    流域系统地方认同(生存、志向、回忆等)
    农业系统宗教与精神、体验(体验、信仰、灵感等)
    山地系统文化遗产、宗教与精神(生命支持、本真、启迪等)
    下载: 导出CSV

    表  6  研究文献中的方法应用

    Tab.  6  Methods in research literatures

    类型研究方法比重/%
    经济价值评估旅行成本法4.39
    成本效益分析1.75
    享乐价格法1.75
    非经济价值评估制图/公众参与制图20.18
    访谈20.18
    问卷调研19.30
    文献综述9.65
    社会调查6.14
    协商/审议5.26
    媒体网络数据分析5.26
    层次分析法2.63
    其他3.50
    下载: 导出CSV
  • [1]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WORLD ENVIRONMENT, 1997, 387(6630): 253−260.
    [3] Mónica HernándezMorcillo, Plieninger T, Bieling C. An empirical review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dicator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3, 29(29): 434−444.
    [4] Auer A, Nahuelhual L, Maceira N.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trade-offs arising from agriculturization in Argentina: A case study in Mar Chiquita Basin[J]. Applied Geography, 2018, 91: 45−54. doi: 10.1016/j.apgeog.2017.12.025
    [5] Ulrich, R. Visual landscap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Landscape Research, 1979, 4(1): 17−23. doi: 10.1080/01426397908705892
    [6] Ulrich, R. 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 Science, 1984, 224(4647): 420−421. doi: 10.1126/science.6143402
    [7] Bjorklund J., Limburg, K. and Rydberg T. Impact of production intensity on the 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generate ecosystem services: an example from Sweden[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269−291. doi: 10.1016/S0921-8009(99)00014-2
    [8] Bolund P., Hunhammar S.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293−301. doi: 10.1016/S0921-8009(99)00013-0
    [9] Holmund C. and HammerM. Ecosystem services generated by fish popula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253−268. doi: 10.1016/S0921-8009(99)00015-4
    [10] Clement J M, Cheng A S. Using analyses of public value orientations,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to inform national forest planning in Colorado and Wyoming[J].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2): 393−400.
    [11] Radford K G, James P.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long a rural–urban gradient: A case study of Greater Manchester, UK[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 109(1): 117−127.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2.10.007
    [12] Brown G, Hausner V 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ultural ecosystem values in coastal landscape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7, 142: 49−60.
    [13] Barrena, José, Nahuelhual L, Báez, Andrea, et al. Valuing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Chiloé island, southern Chile[J]. Ecosystem Services, 2014, 7: 66−75. doi: 10.1016/j.ecoser.2013.12.005
    [14] Ninan K N, Kontoleon A. Valuing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 – Case study of a protected area in India[J]. Ecosystem Services, 2016, 20: 1−14. doi: 10.1016/j.ecoser.2016.05.001
    [15] Uddin M S, Steveninck E D R V, Stuip M, et al. Economic valuation of provisioning and cultural services of a protected mangrove ecosystem: A case study on Sundarbans Reserve Forest, Bangladesh[J]. Ecosystem Services, 2013, 5(19): 88−93.
    [16] Bryan B A, Raymond C M, Crossman N D, et al. Targeting the manage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social values: Where, what, and ho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7(2): 111−122.
    [17] Al-Assaf A A, Al-Asmar Y Y, Johnsen-Harris B D, et al. Spatial mapping of the social value of forest services: 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Jorda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6: 1−17.
    [18] Czajkowski M, Barczak A, W. Budziński, et al. Preference and WTP stability for public forest management[J]. Forest Policy & Economics, 2016, 71: 11−22.
    [19] Gould R K, Klain S C, Ardoin N M, et al. A protocol for eliciting nonmaterial values through a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frame[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5, 29(2): 575−586. doi: 10.1111/cobi.12407
    [20] Zoderer B M, Tasser E, Erb K H, et al. Identifying and mapping the tourists’ perception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 case study from an Alpine region[J]. Land Use Policy, 2016, 56: 251−261. doi: 10.1016/j.landusepol.2016.05.004
    [21] Sherrouse B C, Clement J M, Semmens D J. A GIS application for assessing, mapping, and quantifying the social values of ecosystem services[J].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2): 748−760.
    [22] Sherrouse, Benson C, Semmens, Darius J, Clement, Jessica M. An application of Social Value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SolVES) to three national forests in Colorado and Wyoming[J]. Ecological Indicators, 36: 68−79.
    [23] Brown G, Weber D, Bie K D. Assessing the value of public lands u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PPGIS) and social landscape metrics[J]. Applied Geography, 2014, 53: 77−89. doi: 10.1016/j.apgeog.2014.06.006
    [24] Bagstad K J, Semmens D J, Ancona Z H, et al. Evaluating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biophysical and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hotspot mapping in natural resource planning[J]. Landscape Ecology, 2016, 32(1): 77−97.
    [25] Figueroa-Alfaro R W, Tang Z. Evaluating the aesthetic value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by mapping geo-tagged photographs from social media data on Panoramio and Flick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6: 1−16.
    [26] Sinclair M, Ghermandi A, Sheela A M. A crowdsourced valuation of recreational ecosystem services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An application to a tropical wetland in Indi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2: 356−365.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6.056
    [27] Donahue M L, Keeler B L, Wood S A, et al. Using social media to understand drivers of urban park visitation in the Twin Cities, M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5: 1−10.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8.02.006
    [28] Egoh B, Rouget M, Reyers B, et al.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to conservation assessments: A review[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4): 714−721. doi: 10.1016/j.ecolecon.2007.04.007
    [29] Svendsen E S, Campbell L K, Mcmillen H L. Stories, Shrines, and Symbols: Recognizing Psycho-Social-Spiritual Benefits of Urban Parks and Natural Areas[J].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2016, 36(4): 881−907. doi: 10.2993/0278-0771-36.4.881
    [30] Millward A A, Paudel K, Briggs S E. Naturalization as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oi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 forested urban park[J]. Urban Ecosystems, 2011, 14(2): 261−278. doi: 10.1007/s11252-010-0153-4
    [31] Darvill R, Zoë Lindo. The inclusion of stakeholders and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land management trade-off decisions using an ecosystem services approach[J]. Landscape Ecology, 2016, 31(3): 533−545. doi: 10.1007/s10980-015-0260-y
    [32] Polat A T, Akay A.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isual preferences of urban recreation area users and various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5, 14(3): 573−582.
    [33] Klain S C, Chan K M A. Navigating coastal values: Participatory mapping of ecosystem services for spatial planning[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 82(10): 104−113.
    [34] Eja P, Weisner S E B, Maria J. Wetland areas' direct contributions to residents' well-being entitle them to high cultural ecosystem value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46: 1315−1326.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7.236
    [35] Ruizfrau A, Edwardsjones G, Kaiser M J. Mapping stakeholder value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J].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2011, 434(4): 239−249.
    [36] Ainscough J, Wilson M, Kenter J O. Ecosystem services as a post-normal field of science[J]. Ecosystem Services, 2018, 31: 93−101. doi: 10.1016/j.ecoser.2018.03.021
    [37] Opaluch J J, Anthony A, Atwood J, et al. Coastal Lagoons and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and Social Ramifications in U. S. Atlantic and Gulf Coast Ecosystems[J]. Ecology & Society, 2009, 14(1): 124−124.
    [38] Garcia-Martin M, Fagerholm N, Bieling C, et al. Participatory mapping of landscape values in a Pan-European perspective[J]. Landscape Ecology, 2017, 32: 2133−2150. doi: 10.1007/s10980-017-0531-x
    [39] Kessler W B. New perspectives for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J]. Ecological Applicaitons, 1992, 2(3): 221−225. doi: 10.2307/1941856
    [40] Fagerholm N, K?Yhk? N, Ndumbaro F, et al. Community stakeholders’ knowledge in landscape assessments – Mapping indicators for landscape servic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2, 18: 0−433.
    [41] Munro J, Kobryn H, Palmer D, et al. Charting the coast: spatial planning for tourism u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7: 1−19.
    [42] Ruiz-Frau A, Hinz H, Edwards-Jones G, et al. Spatially explicit economic assessment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Non-extractive recreational uses of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related to marine biodiversity[J]. Marine policy, 2013, 38: 90−98. doi: 10.1016/j.marpol.2012.05.023
    [43] Iverson L, Echeverria C, Nahuelhual L,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anging landscapes: An introduction[J]. Landscape Ecology, 2014, 29(2): 181−186. doi: 10.1007/s10980-014-9993-2
    [44] Gopal D, Moritz V D L, Kowarik I. Sacred sites as habitats of culturally important plant species in an Indian megacity[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8, 32: 113−122.
  • [1] 王金芳, 胡明形.  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研究进展—基于Web of Science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4, 45(1): 1-12. doi: 10.12172/202305230002
    [2] 秦世豪, 付顺, 罗辑.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 四川林业科技, 2024, 45(1): 50-57. doi: 10.12172/202306260001
    [3] 李小永, 田小琴.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与土壤有机碳贮量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4): 82-87. doi: 10.12172/202210120001
    [4] 廖汇, 时卉, 周皖榕, 任春阳.  基于CiteSpace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1): 1-9. doi: 10.12172/202204230001
    [5] 王旭辉.  基于InVEST模型的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 .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44(2): 137-142. doi: 10.12172/202204250003
    [6] 杜燕, 包维楷.  高山松林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5): 1-10. doi: 10.12172/202208220004
    [7] 代富强, 李青, 张霞, 刘浩.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43(1): 102-108. doi: 10.12172/202104040001
    [8] 郭毅, 杨志松, 范馨月.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进展 .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3): 137-142. doi: 10.12172/202003240001
    [9] 杨蕾, 邹玉和, 杨靖宇, 余凌帆, 陈德朝, 鄢武先.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综述 .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2): 99-10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2.022
    [10] 薛沛沛, 齐代华, 陈道静, 孟祥江.  马尾松林改造成香樟林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1): 30-3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1.006
    [11] 曾婷婷, 梁刚.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优化策略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2): 23-27.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9.02.006
    [12] 邓欣昊, 潘欣.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18, 39(3): 77-82.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8.03.016
    [13] 魏淑芳, 魏俊华, 罗勇, 刘明.  参与式方法在社区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应用 . 四川林业科技, 2017, 38(5): 89-93,12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5.021
    [14] 何方永.  光雾山彩叶林旅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4): 47-5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6.04.010
    [15] 樊建霞.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北川县自然保护区为例 .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1): 79-81,72.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5.01.019
    [16] 马军.  山西省天保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6): 81-8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5.06.015
    [17] 薛兰兰, 袁兴中, 王轶浩, 何邦亮, 刘访兵.  重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值评价与分析 .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5): 7-10,15.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5.05.002
    [18] 靳伟, 倪天珍, 杨婷婷.  四川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 . 四川林业科技, 2014, 35(5): 8-12.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4.05.003
    [19] 任君芳, 赵晓燕, 侯全芬.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鼢鼠防治研究概况 . 四川林业科技, 2013, 34(4): 59-61.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3.04.016
    [20] 吕铭志, 周泽江, 盛连喜, 张立.  青藏高原东缘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差异 . 四川林业科技, 2013, 34(6): 22-26.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2013.06.006
  • 加载中
  • 图(3)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19
    • HTML全文浏览量:  261
    • PDF下载量:  6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1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5-25
    • 刊出日期:  2020-06-23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综述

    doi: 10.12172/202002170001
      作者简介:

      孙艳芝(1989-),女,助理研究员,博士,sunyz.15b@igsnrr.ac.cn

      通讯作者: 孙艳芝(1989-),女,助理研究员,博士,sunyz.15b@igsnrr.ac.cn
    基金项目: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年基金项目“生态安全与城镇发展胁迫关系研究”(YQ71G19412)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衡量了人地关系,反映人的态度与偏好,体现人类精神需求与时代发展特征,可为生态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基于文献统计,结合Vosviewer软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可分为七类,关注点由审美、娱乐过渡到教育、文化遗产、宗教精神、地方认同,再演变为康养体验;(2)评估方法日益多元化,参与式制图、大数据等研究技术不断深入,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视性;(3)社会价值评估为土地、环境、生态等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社会数据资料来源,充分反映社会大众需求,保障规划与管理高效运行。未来研究应拓展社会价值类型、加强驱动力分析、探索提高社会价值认知与居民参与性的方法路径等。

    English Abstract

    •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收益,包含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1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以经济效益的形式,量化生态系统创造的产品和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对其价值进行定量评估是高效、合理配置环境资源的基础,也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前提。其中,供给、调节和支持服务为有形服务,可产生直接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其价值评估研究相对成熟,应用较为普遍。但有形服务未能完全识别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一些非物质或无形的文化服务是通过游憩方式获得,需要人的参与,多来自人们的感知,使人们从中得到精神充实与满足,例如认知提升、情感依恋、认同感等[34]。无形、非物质服务当被赋予人文效益时可被认为是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价值,其评价体系至今依然没有被清晰构建出来,缺乏可比较、普适性的计算方法。

      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将人的价值观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态度与偏好,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文明基础,有助于生态系统管护决策,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学者较多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研究学科涉及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社会价值的内涵、评价方法以及对决策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评价内容体现了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国内相对国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内容出现晚,国内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专门研究很少,多集中在休闲游憩、娱乐价值的评估上;研究方法单一,案例研究大多基于单位价值转移法,亟须借鉴国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拓展深化。借鉴国际经验,有利于制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更高阶段发展目标与内容,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

      鉴于此,文章运用系统综述法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法,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规划与管理4个方面回顾了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主要研究进展,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方向支撑。

      • 以 Web of Science(WOS)引文数据库为基础,以“主题=(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OR cultural value OR social value)”,时间跨度从 “1990—2019年”进行文献检索,并对文献进行主题排序,去除重复、删除与主题不相关等文献,得到740篇文章。在文献年度分布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系统社会效益相关研究缓慢增长,尤其2009年之后的文献大量涌现,数量呈指数增长,年均65篇(见图1)。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国籍的研究学者数量较多,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有Ecosystem services、Ecology and Society、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Indicator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

        图  1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文献数量变化

        Figure 1.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researches on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 (1)关键词词频分析

        文献关键词是研究思想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直接反映出研究的结构和趋势。通过对生态系统社会效益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可以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2)关键词共现分析

        采用共现分析进一步挖掘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共现分析是根据关键词在同一篇论文中共同出现的次数来表示其之间的联系。一般地,如果两个关键词频繁在同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往往表明这两个关键词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统计代表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共现次数后,可以形成一个关键词的共现矩阵,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研究集中的领域。

      • 根据文献关键词词频分析,高频词汇有文化、土地、管理、文化服务、保护等(见表1)。社会价值相关研究,早期集中在土地利用、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内容与尺度比较宏观;2005年后,研究领域向公众感知偏好、生物多样性、参与式制图、旅游等方面拓展,研究尺度变小,内容更加具体,从自然保护逐渐向生态系统与决策、公众参与和规划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延伸,反映出该领域从较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综合研究发展的整体趋势。

        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社会价值跟土地利用、管理、公众参与、保护、环境、城市、规划、决策等联系比较紧密(见图2表2)。结合主要文献内容,本研究将从社会价值评估内容、评价方法、社会价值与规划和社会价值与管理四个方面来综述生态系统社会价值的主要研究进展。

        表 1  关键词词频统计

        Table 1.  Keywords frequency statistics

        关键词出现频次年份关键词出现频次年份
        文化3252001公园792012
        土地3181992GIS742006
        管理2821992利益712003
        文化服务2102010政策661997
        保护2091992空间612003
        景观1962007经济612010
        生物多样性1872007决策552010
        评估1802008规划542006
        社会1662001旅游332012
        环境1412001参与式制图(PPGIS)302012
        森林1161992景观价值272011
        城市1092006审议262011
        社会价值1012001土地利用202011
        公众832006农业192006
        偏好822006福祉182010
        感知822012文化价值162014

        图  2  高频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

        Figure 2.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表 2  高频关键词共现词频矩阵

        Table 2.  Co-occurrence frequency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关键词社会价值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社会价值/27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27/
        管理7288
        土地/土地利用67119
        文化489
        景观4785
        评估4456
        生物多样性438
        保护4065
        GIS3431
        公众3132
        经济3020
        森林2227
        环境2058
        决策2013
        公园1940
        偏好1834
        政策1817
        规划1725
        参与式1716
        空间1423
        审议145
        城市1353
        利益1330
        感知1236
        评价720
        农业37
        旅游113
        福祉110
      • 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审美、放松的机会,通过缓解疲劳和压力提升心理健康;也可提供安全、舒适的空间场所,通过体力活动、人际交往,促进心理生理健康。在740篇文献中,选取200篇主题相关性较高的文章进一步对社会价值内容分析,审美、精神、文化、遗产和教育出现频次较高,是评估研究的热点,主要内容可概括为7类:美学、教育、文化遗产、消遣娱乐、地方认同、康养体验和宗教与精神价值(见表3)。

        表 3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价内容

        Table 3.  Evaluation contents of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社会价值词频年份社会价值词频年份
        审美442003灵感142010
        精神372010游憩102001
        文化302007信仰102010
        遗产262010认同92010
        教育232007体验92013
        休闲182010疗养82013
        文化遗产172010景观82007
        旅游152007健康72015
        美学142003知识72007

        从时间尺度看,早期社会价值关注较多的是人的主观感受,包括情绪状态、感知压力和环境偏好等;近年来,体验、疗养和健康等价值逐渐被重视,研究内容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大众需求的变化。较早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压力、疼痛感有显著改善作用,使其产生积极情绪[5-6]。1981年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首次被提出,1997年以Costanza和Daily为代表明确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分类,其中属于社会价值包括娱乐、美学和教育,具体包括生态旅游、钓鱼运动、美学、艺术教育、精神启示和科学价值等方面。基于两人研究基础,较多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美学、教育价值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淡水、城市和鱼类生态系统等[7-9],该时期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认识有限,集中在审美、游憩和教育等方面。此后,社会价值逐渐向灵感、信仰、认同等宗教与精神层面方面扩展[10]。如今,世界范围内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静态化且充满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很多人患上抑郁、肥胖等疾病,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绿色生活、回归自然,生态系统潜在的体验、疗养、健康效益日益备受关注。

        在不同研究尺度上,其服务社会价值研究重点存在差异性(见表4)。跨省区、多省区等区域尺度的研究占比高,为45.16%,体现了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概念;各类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的共同点有美学、教育、休闲娱乐等,不同之处在于尺度越小反映的内涵更加具体。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自身特性不同,社会价值评价内容存在差异(见表5)。“城市”是生态系统研究最为热点的区域,社会价值的发挥得益于人类的参与,城市是人口最集聚区域,故研究在城市系统中的表现最为明显,评价内容较多涉及地方认同感,如信仰、传统、归属及依恋等[1112]

        表 4  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内容异同

        Table 4.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t different scales

        尺度社会价值类型与主要评估内容不同尺度研究比重/%
        相同不相同
        国家尺度美学娱乐教育文化遗产、宗教与精神(历史、反思、福祉、象征等)16.77
        区域尺度地方认同(生存、传统、凝聚等)45.16
        城市尺度地方认同、康养(依恋、凝聚力、身心健康、可达性、安全感等)38.06

        表 5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内容差异性

        Table 5.  Differences in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cosystems services

        生态系统类型社会价值类型与主要评估内容
        相同不同
        城市系统美学教育娱乐地方认同、康养、文化遗产(传统、信仰、身心健康、归属、依恋、凝聚力、社交、可达性等)
        海洋系统精神(享受、生存等)
        森林系统康养(健康、游憩、疗养、愉悦等)
        景观系统精神(激励、满足、享受等)
        流域系统地方认同(生存、志向、回忆等)
        农业系统宗教与精神、体验(体验、信仰、灵感等)
        山地系统文化遗产、宗教与精神(生命支持、本真、启迪等)
      •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经济和非经济价值评估方法(见表6)。

        表 6  研究文献中的方法应用

        Table 6.  Methods in research literatures

        类型研究方法比重/%
        经济价值评估旅行成本法4.39
        成本效益分析1.75
        享乐价格法1.75
        非经济价值评估制图/公众参与制图20.18
        访谈20.18
        问卷调研19.30
        文献综述9.65
        社会调查6.14
        协商/审议5.26
        媒体网络数据分析5.26
        层次分析法2.63
        其他3.50

        经济价值评估中,旅行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运用较为广泛[13-15];非经济价值分析方法日趋多元化,制图/公共参与制图、访谈、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等使用较多,其中,公众参与制图法(PPGIS)等逐渐成为学者的主要研究手段[1617]。结合七类社会价值内容,将每类价值研究常用方法进行整合如图3

        图  3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方法

        Figure 3.  Assessment methods of soci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系统服务非物质价值及其产生的社会福利均是经济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可通过经济评估来衡量其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评估常用方法有旅行费用法、成本替代法等,可充分反映游客等使用者偏好,同时也可为区域资源环境利、生态系统建设等提供政策建议,是近年来国外环境经济学中应用较广泛的关于公共商品价值评估的方法。消遣娱乐最容易通过市场价值体现,是社会价值中最容易货币化的一类。美学价值可通过显示性偏好法中的条件价值法(也称意愿调查法)来评估,根据支付意愿来间接货币化评估受访者感知到服务产品的美学存在价值;评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支付意愿可能会受时间、消费者偏好、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收入水平等影响[18]。教育科研价值较多采用引用文献标准来评估,即Costanza当量因子法等;文化遗产价值方面也进行了相关货币核算的探索。

        经济价值评估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看成经济价值的一部分,现实情况下,政治、社会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该方法考虑因素相对片面。其次,在经济评估中,环境资源是私有产品,跟其自身的公共性相互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很难有明确的界定,产权属性受到破坏,影响评估结果。经济评估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例如生态系统休闲娱乐价值可通过旅行费用法来计算,利用公园门票和消费者剩余、游玩频次求得;但是更多的生态系统社会服务没有进入市场,缺少可靠的市场定价,无法准确衡量其价值,很难货币化,比如地方认同、宗教精神等。

      • 非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体系根据社会大众的感知和偏好来评定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高低,以体现其空间上的差异性,主要有调查、制图和协商三种方法。

        美学价值除货币化的评估外,可通过问卷调查以受访者对生态系统的美学感受强烈程度高低来作为评价依据;地方认同感、宗教和精神、康养等价值也常以访谈等方式获得,可通过人们感知的表述对其价值进行高低排序[1920]。制图方法的出现,使得美学、地方认同等功能价值表达更加直观与可视化,常用的有SolVES模型(Social Values for Ecosystem Services)、公众参与式制图(Public Participation GIS)和参与式制图(Participation GIS)等,评价结果以非货币化价值指数在空间上表示,识别景观冷、热点区域分布,体现空间异质性和社会属性,可为区域保护决策与管理政策制定提供辅助支撑作用[21-23]

        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使得不能将个人孤立于社会之外对其进行估价,故越来越多学者主张将公众参与协商、审议等手段作为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一种方法体系。协商、审议性评估认为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价值不是来自个体的偏好,而是来自社会大众公开自由辩论、协商的结果,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24]。论证性评估的局限性在于,对参与人的知识认知和道德水平有一定要求,要求每个参与人对待评价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专业了解;参与人的出发点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应代表群体乃至更广泛的社会福利来陈述个人对社会价值的评价。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美学、游憩娱乐、体验等价值评估提供了创新性数据来源。例如,社交媒体提供了人们丰富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用户分享的照片可分析用户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偏好,从而识别具有高社会偏好的关键区域[2526] 。大数据的应用,比传统调查成本更低、评估周期更短,而且有可能为自然环境管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用户行为和城市居民信息,使得评价研究与管理更有效[27]

      • 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生态价值常被用于土地利用、空间规划中,其社会价值却很少被考虑到,会导致环境研究和决策过程存在局限性[16];而社会价值关注的是社会大众感知、态度、偏好和价值观,重点在于保障人类福祉,有助于提高规划的社会关联性,使得规划成为参与性更强、合作性更强的公众参与策略,直接利益攸关方参与其中,更容易转化为有效的行动[2829]

        基于社会价值评价结果,可识别哪些区域是高价值、高偏好区域,从而确定保护区域的优先等级,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提供有用信息[30-32]。同时,社会大众的普遍偏好有效避免了规划设计中的主观性,有助于减少项目带来的矛盾冲突或者不良影响[33-35]

      • 与规划相似,因地方认同感、宗教信仰、精神价值很难量化,环境治理管理战略中常忽略对社会价值的考虑[36]。然而,社会价值源自经验并塑造了个人信念,对人类行为产生强大影响,因此,全面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可认识到人们的感知与生态环境、景观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有助于灵活地对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3738]

        国外很早就探索将社会价值纳入土地和森林资源管理中,如今,公共土地与资源的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关注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包括人类价值观、人类行为活动和人类对资源的使用模式等。通过考虑生态系统的社会价值,建立社会与管理之间的联系,拥有有效的社会价值评价结果可以使决策者相信公共土地管理决策是基于经验数据的,并避免做出对武断和反复无常决策的指责[39-41]。根据社会价值评估结果、保护优先排序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有助于管理者因地制宜地制定和运用管理政策,识别特定管理策略的潜在后果,避免可能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35-44]

      • 基于Vosviewer软件,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国际上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相关研究进展;借鉴国际研究经验,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特征,重点在以下五方面进行突破创新:

        (1)探索社会价值新领域。对于社会价值评估内容,国际研究比较集中于某些领域,例如审美、文化服务、精神启迪等,虽然现在出现了较多对疗养、体验价值等的研究,仍缺乏一定创新性。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需扩展新兴领域,探索新的社会价值类型,充分获取生态系统服务政策中的非物质利益,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

        (2)增加社会价值影响因素和动态时空特征研究。现有研究中,更多研究是探索社会价值量化的技术方法,思考如何更加客观的将社会价值定量化并加以应用,评估理论方法层出不穷、不断创新,逐渐从定性向定量、数值刻画向空间识别转变。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应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其驱动力研究可以深刻揭示生态系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反映出不同地区社会大众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突出地方赋予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定属性、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等。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驱动力研究,有利于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优化以及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现在研究多以瞬时静态价值为主,使得价值评估的结论只具有即时效力或短暂效力,对区域未来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减弱,故可探讨动态价值评估方法,实现社会价值的时空流转。

        (3)打造城市品牌。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价值关注度最高,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突出区域城市特色与文化,杜绝“千城一面”现象,因此,城市发展应充分挖掘并发挥社会价值,将社会价值延伸至品牌创建,对城市生态系统社会属性进行主题化和品牌化,形成城市的特有品牌。

        (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宣传教育。在社会价值评价研究中,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涉及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由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有限,对调研中出现的“社会价值”“归属感”“地方感”等术语可能会出现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的现象,降低了调研评估的有效性。因此,未来在相关研究、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均需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价值的社会认知度,切实保障突出社会价值在规划与管理的作用功能。

        (5)提高居民参与度。国家价值观与当地居民偏好、价值观可能存在矛盾冲突,使得区域相关政策、行动实施得不到居民支持信任,公民参与程度低,以致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做出改变以加强生态保护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生态自然环境的规划与管理方面,充分考虑并发挥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价值,提高社会居民参与度,加强合作交流,共谋规划管理战略,共商保护生态、提高人类福祉的对策,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区域治理能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4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