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2卷 第4期

2021, 第42卷, 第4期 目录

导出 引用
研究报告
杉木小孢子发育特征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黄振, 李强, 李玉华, 李佳蔓, 陈炙, 杨勇智, 慕长龙
2021, 42(4): 1-4. doi: 10.12172/202012290003
摘要:
以四川杉木种子园母株为试验材料,观察春季雄球花和小孢子叶球外部形态发育与小孢子发育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同一个小孢子叶球上的小孢子叶发育基本同步;小孢子叶的颜色和长度与小孢子发育极其相关,小孢子叶球整体呈青色、长5 mm时,其内部小孢子基本处于四分体时期;当小孢子叶之间的鳞片失水变黄、小孢子囊壁变为淡黄色时,其内部小孢子基本处于单核靠边期,采集小孢子叶球为此状态的雄球花,在干燥温室中放置12~24 h后,能收获大量成熟的、活力旺盛的花粉。
研究报告
四川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唐明坤, 许戈, 冯涌, 刘亮, 周大松, 陈治兴, 杨静, 王恋, 王新
2021, 42(4): 5-11. doi: 10.12172/202012060003
摘要:
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特征,表明目前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良好、自然度高;(2)人工经济林、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面积占5%,这些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大,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持续干扰;(3)随着平均海拔降低、干扰强度升高,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北向南表现出破碎度、混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景观质量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改造人工经济林、控制大熊猫栖息地内建设用地规模和转变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保护管理措施,以逐步恢复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研究报告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适宜栖息地与活动节律研究
冯茜, 胡强, 施小刚, 王茂麟, 瞿春茂, 金森龙
2021, 42(4): 12-19. doi: 10.12172/202012080001
摘要:
收集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2019年红外相机调查中采集到的红腹角雉相关信息,使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预测红腹角雉在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其在春夏秋冬四季活动节律差异。结果表明,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红腹角雉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30.38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5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皮条河两侧中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中;在活动节律方面,红腹角雉在春季活动强度最高,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低,红腹角雉在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与春季、夏季、冬季差异显著,而春季、夏季、冬季之间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红腹角雉在卧龙保护区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活动节律差异,为保护区红腹角雉乃至同域分布的其他雉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建设
四川省天然乔木林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王洪荣, 张文, 刘波, 王纪杰
2021, 42(4): 20-25. doi: 10.12172/202012270001
摘要:
为了解四川省天然林资源状况,摸清近40年来我省天然林资源的演变规律及变化原因,为全省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深入分析了全省1979—2017年间天然乔木林资源数据,结果表明:天然乔木林面积、蓄积及单位蓄积总体升高,其中面积和单位蓄积呈“降-升-降,总体升高”的趋势,蓄积量随时间演变而增加。天然林龄组结构不均衡,近熟林及成过熟林占比失调。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积、蓄积比分别从3∶7演替到8: 2、1∶9演替到9∶1;针阔林面积比从10∶0演替到6∶4。因此,我省天然林保护重点在于提高天然林质量,优化龄组结构、提高中幼林和近熟林的抚育力度。
生态建设
区域尺度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唐婕, 林自芳, 王晓琴, 程一伦, 彭建, 王芳, 杨汉波, 辜云杰
2021, 42(4): 26-34. doi: 10.12172/202103030001
摘要:
分析区域、龄组对桢楠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从土壤养分探讨区域尺度上桢楠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特征,为桢楠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立地质量精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四川省不同区域、林龄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形取样法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进行养分试验研究,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探究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因子在不同区域、不同龄组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显示,四川不同地区桢楠人工林土壤在全氮、全磷、全钾、钙和镁5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差异不显著。所有养分因子在不同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养分含量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具有表聚性。仅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余各养分指标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综合得分前三位分别为雅安市荥经县、乐山市峨眉山以及雅安市雨城区。因此,要根据不同区域土壤养分特征适地进行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生态建设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赖世会, 江全富, 贾晨, 严贤春
2021, 42(4): 35-40. doi: 10.12172/202101050001
摘要:
为了探索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柳杉×楠木混交林等四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及有机质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pH值、速效钾、全磷、全钾、全氮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无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的土壤pH值在4.02~5.33之间,呈酸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四种不同林分土壤全磷含量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的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存在上下波动,而柳杉×楠木混交林含量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纯林和柳杉纯林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则是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在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平均供磷强度依次为2.64%、2.71%、2.57%和2.61%;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土壤供钾强度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柳杉纯林则为先增加后减小。
生态建设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梧桐种群分布特点与繁育特性研究
雷彻虹, 余志祥, 谢大军, 杨永琼, 潘晶, 李欢, 范曙义, 龚丽莉, 孙桦
2021, 42(4): 41-46. doi: 10.12172/202103020001
摘要:
在对发现于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云南梧桐进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开花特性、种子性状和萌蘖性等研究,探讨了其与濒危的关系。调查共记录到云南梧桐417株,为多茎萌生植株,每株有萌生干2~5根,树高1~3 m;调查范围没有发现实生幼苗;云南梧桐盛花期6月初至7月中,果熟期9月中、下旬;种子千粒重227.18 g,种子饱满度48.44%,新鲜种子场圃发芽率31.9%、保存至翌年雨季后无发芽力;低强度火烧后,云南梧桐地上部分逐渐枯死,当年雨季从根径周围萌出多根萌条。研究发现,遗传多样性下降、授粉成功率不足导致的生殖力下降,种子质量差、种子损失导致的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适应性不足、竞争能力弱化导致的种群生存力下降等,造成了云南梧桐的天然更新困难,是其走向濒危的重要原因;干热河谷恶劣生境条件下,萌蘖更新是云南梧桐野生种群保存和延续的重要方式。
生态建设
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土壤肥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谢川, 陈俊华, 谢天资, 林静, 赵昊天, 蒋雨轩, 骆宗诗, 慕长龙
2021, 42(4): 47-54. doi: 10.12172/202012140003
摘要:
探索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土壤肥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能够更好地指导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并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和景观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进行网格布点采样,结合修改后的内梅罗公式作为土壤肥力定量计算模型,调查分析了该区域土壤肥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达到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一级水平,速效钾平均含量达到了四级水平,有机质和碱解氮平均含量均处于五级水平。从空间格局上看,土壤综合肥力优良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土壤肥力较差和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公园中部和南部。不同的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顺序分别是平原>丘陵>低山,平坡>缓坡>斜坡>陡坡,坡向为西北>西>东>南>北>西南>东北>无坡向>东南,坡位是下部>中部=上部>谷部>平地>背部,土地利用方式为耕地>果园>竹林地>混交林地>纯林地>撂荒地>废弃宅基地。基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土壤综合肥力状况,应对土壤肥力指数为“优”和“良”区域以保护为主,对评价为“中等”的区域以监测为主、提升自然修复能力,针对等级为“较差”和“差”的地区则需要较大的改善措施。
生态建设
白龙江辽东栎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黄昆, 曹秀文, 刘锦乾, 张涛, 王飞, 黄旭东
2021, 42(4): 55-60. doi: 10.12172/202011270001
摘要:
为了解白龙江地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 Mary)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采用典型样方法布设16个辽东栎样地,采集根、枝和叶样品,分析C、N、P含量。结果表明:(1)辽东栎C、N、P在各器官中的表现分别为叶(517.36g·kg−1)>根(411.39g·kg−1)>枝(392.87g·kg−1);叶(19.51g·kg−1)>枝(6.09g·kg−1)>根(5.82g·kg−1);叶(1.75g·kg−1)>枝(1.03g·kg−1)>根(0.61g·kg−1),3种营养元素分配到叶片中的最多。(2)各器官种C相对N、P稳定为弱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值是根部的P含量。(3)各器官C∶N范围在28.15~69.93,最大的在根部,叶片最小;C∶P范围在311.33~814.25,叶片最小,根最大;N∶P范围在6.41~12.07,枝最小,根最大。(4)C与N和N∶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C与C∶N呈显著性负相关。N与C、P、C∶N、C∶P以及N∶P都呈极显著性相关,与P和N∶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含量与N、C∶N、C∶P都呈极显著性相关,与C∶N和C∶P呈极显著性负相关。C∶N与C∶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N∶P呈极显著性负相关,C∶P与N∶P呈显著性正相关。由此可见,该地区辽东栎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与相应器官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
生态建设
岷江干旱河谷不同造林模式辐射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贺维, 李田, 张炜, 吴世磊, 苏宇, 鄢武先, 尤继勇
2021, 42(4): 61-67. doi: 10.12172/202012010001
摘要:
该实验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茂县,对辐射松纯林、辐射松+岷江柏针叶混交林、辐射松+刺槐+岷江柏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松人工林乔木层常见有伴生树种臭椿;灌木层有优势种胡枝子;草本层蒿属植物有较大更新潜力;物种丰富情况总体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林下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主。(2)5~20年间,随着时间延长,辐射松纯林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速度加快,但林下灌草物种数量逐渐减少,植被盖度降低;辐射松+岷江柏针叶混交林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偏低,林下灌草物种数量变化不大;辐射松+刺槐+岷江柏针阔混交林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增加缓慢,但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呈上升趋势。(3)在岷江干旱河谷造林实践中,可以将密度适宜的辐射松+刺槐+岷江柏针阔混交林作为主要造林模式,对于待抚育的辐射松纯林,可以间伐后补植刺槐、臭椿、胡枝子等乡土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林业产业
梓叶槭半同胞家系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李佳蔓, 鲁佳霖, 何春菊, 曹昆彬, 陈炙, 黄振
2021, 42(4): 68-72. doi: 10.12172/202012050002
摘要:
研究梓叶槭苗期的生长表现,筛选苗期生长性状表现好的家系,为梓叶槭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以梓叶槭平武种群的15个半同胞家系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苗高和地径性状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梓叶槭半同胞家系苗高和地径性状均达到了显著差异;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较大,均在0.9以上;苗高和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和地径遗传系数分别达到30.59%和29.06%,遗传改良潜力较大;筛选了2个优良半同胞家系。
林业产业
生草对花椒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李佩洪, 曾攀, 龚霞, 唐伟, 陈政
2021, 42(4): 73-77. doi: 10.12172/202012100002
摘要:
在花椒林下种植白三叶、培育自然杂草,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了花椒林下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草对花椒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生草提高了花椒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部分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改变了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生草初期可能对土壤水分和氮肥的消耗较大,应根据花椒树的生长特性结合农艺措施进行科学的管理。
林业产业
基于SSR的四川榛子资源亲缘关系研究
王泽亮, 吴斌, 邢文曦, 郑崇文, 李丕军
2021, 42(4): 78-82. doi: 10.12172/202012070002
摘要:
四川是榛子资源的一个重要分布区,国内野生榛子资源至少有7种在本区有分布。本研究使用9个SSR标记分析了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 var. sutchuenensis)、滇榛(C. yunnanensis)、刺榛(C. ferox)、毛榛(C. mandshurica)与欧榛(C. avellana)资源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检测的11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Shannon’s信息指数均值分别为2.772、0.644、0.546、1.016,说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茂县川榛与泸定滇榛群体多样性水平较高。同时主坐标分析与UPGMA聚类分析显示毛榛与欧榛的亲缘关系较近,川榛与滇榛的亲缘关系也较近。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四川榛属资源的良种选育与保护利用。
林业产业
红掌分蘖芽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研究
刘良梦, 刘欣, 赵桃娟, 陈炙, 李佳蔓, 黄振
2021, 42(4): 83-89. doi: 10.12172/202012150001
摘要:
以红掌分蘖芽为外植体,研究了芽基部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菌分蘖苗在MS+0.5 mg·L–1 6-BA + 0.05 mg·L–1 NAA + 30 g·L–1蔗糖的培养基,能诱导出直径0.5~1.0 cm、质地坚硬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1/2MS+0.2 mg·L–1 6-BA+0.05 mg·L–1 NAA+ 30 g·L–1蔗糖的培养基中分化出芽,平均每个愈伤组织上长6个有效芽,芽苗转入1/2MS+0.2~0.5 mg·L–1 IBA+20 g·L–1蔗糖的培养基后,可发育为苗高3 cm以上、带有不定根和气生根的生根苗。
林业产业
木芙蓉种质资源在成都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石小庆, 李方文, 刘晓莉, 朱章顺, 曾心美, 李梦霞, 蔡露, 刘晓丹, 马娇, 杨苑钊
2021, 42(4): 90-93. doi: 10.12172/202012210001
摘要:
对来自全国14个省份171份木芙蓉资源在成都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部分资源(80.70%,分布于北纬32°06'53"以南),在成都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保存的资源中单瓣型资源(包括单瓣红色、单瓣白色及单瓣白变红)占比为57.25%,略高于重瓣型(42.75%)。(3)保存的木芙蓉资源有63.04%结实,其中单瓣型的木芙蓉占比62.07%,来自福建的资源占比40.23%。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木芙蓉种质资源保存及推广应用将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产业
盐源县花椒气候适应性评价与种植区划
金银春, 陈伟, 毛国慧, 陈善波, 罗慧, 王丽华
2021, 42(4): 94-98. doi: 10.12172/202012120001
摘要: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四川盐源县花椒生长发育的主导气象因子。结合产区气候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初步确定了种植区划。结果表明:(1)盐源县花椒基本适宜气候条件为:年均温12~13.5 ℃,最热月均温17.5~21 ℃,最冷月均温3~6.5 ℃,降雨量850~1 100 mm, 年日照时数2 250~2 600 h;(2)盐源花椒(正路椒)适宜海拔范围为2 100~2700 m之间,最适海拔为2 200~2 550 m;(3)进行种植区划,将全县划分为花椒种植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
林业产业
不同基质对浙江樟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盛卫星, 许在恩, 徐裕良, 周冠, 杨建详, 吴小盈
2021, 42(4): 99-106. doi: 10.12172/202012070001
摘要:
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是重要的珍贵树种,在大力推广珍贵树种造林中,优质容器苗的培育是造林成功的关键,而育苗基质直接决定着苗木质量。本文以浙江樟1年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5种不同配比基质(黄泥、锯末、泥炭)对苗木株高、地径、生物量的生长和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浙江樟容器苗培育的基质配比,为优质容器苗的培育提供基础。结果表明A3(黄心土︰泥炭︰锯末=40︰30︰30)基质最有利于浙江樟的生长,株高和地径均显著高于A5(P<0.05);A3基质培育的浙江樟叶片、枝干、根系和总生物量均为最大,分别为33.63,39.57,48.43,121.64 g·株−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浙江樟全株氮、磷、钾积累量以A3基质为佳,分别为3168.8,137.3,673.1 mg·株−1;灰色关联度法评价表明,A3基质是浙江樟容器苗生长的最优基质。
林业产业
花椒耐涝种质资源的筛选研究
龚霞, 陈政, 李佩洪, 唐伟, 曾攀, 吴银明
2021, 42(4): 107-113. doi: 10.12172/202101060001
摘要:
为筛选出耐涝性强的花椒种质资源材料,通过人工淹水试验,对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前期优选出的6种花椒种质材料的生长量和涝害情况等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植-3在涝渍胁迫下,仍维持较大的株高、基径生长量胁迫指数,并且在涝渍胁迫至66 h时才出现涝害症状,涝害指数仅为5.56%,涝渍胁迫至96 h时其涝害指数为55.56%,各处理平均涝害指数仅为9.63%,受害症状远轻于参试的花椒(种)和竹叶花椒(种)材料,耐涝性最强。
综述与专论
固体酸催化生物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唐宏伟, 黄伊嘉, 吴斌
2021, 42(4): 114-121. doi: 10.12172/202011170002
摘要:
受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绿色环保的固体酸催化剂在催化生物质转化为各类化学品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近期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固体酸在生物质催化转化上的研究进展,首先列举可用于生物质转化的固体酸种类,接着介绍了固体酸催化剂在催化生物质转化生成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和生物基材料的研究状况,然后总结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思路。
综述与专论
竹林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蒲梦馨, 倪忠云, 赵银兵, 周国李, 梁家凤
2021, 42(4): 122-131. doi: 10.12172/202103090002
摘要:
开展竹林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研究有利于竹林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本文梳理了竹林信息遥感提取方法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传统的统计识别模型、机器学习分类、多源信息复合分类。指出受竹林生长特征、遥感数据源及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的诸多影响,竹林信息提取面临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难获取、光学遥感信息提取具有不完备性、林冠下竹林信息提取难度大以及大空间尺度信息提取精度欠缺等不足。基于竹林信息提取发展历史和现状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亟待开展竹林基础研究、跟踪传感器改进、实现多源长时序数据动态监测、加深多种提取方法交叉融合。
综述与专论
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张萌, 卢杰, 任毅华
2021, 42(4): 132-138. doi: 10.12172/202103200001
摘要:
土壤呼吸的研究早在20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外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目前,有许多研究发现土壤呼吸具有很大的时空变化,为了更加准确了解与探讨土壤呼吸时空变化的规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总结了其变化特征。时间变化主要有日变化、季变化和年际变化。空间变异主要包括群落水平、景观水平、区域尺度和生物区系尺度四个方面,海拔梯度也会影响土壤呼吸。
综述与专论
基于TPB拓展模型的森林防火意识驱动机理研究
林伟军, 李春萍, 李哲敏
2021, 42(4): 139-144. doi: 10.12172/202101110001
摘要:
森林火灾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灾害之一,培养居民森林防火行为意识能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本研究以TPB理论为基础框架,将地方依恋与道德规范纳入TPB理论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进行探究。结果显示:道德规范对森林防火意识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地方依恋对森林防火意识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对森林防火意识具有正向驱动作用;收入、居住年限、学历水平均正向驱动森林防火意识;知觉行为控制对森林防火意识不具有驱动作用;行为态度是驱动森林防火意识最核心的因子。
综述与专论
四川省合耳菊属(菊科:千里光族)一新记录种
于树华, 刘小凤, 张逊, 魏雪苹, 胡君, 黄春萍, 周毅, 徐波, 付志玺
2021, 42(4): 145-148. doi: 10.12172/202012060002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及标本鉴定研究,报道了菊科千里光族合耳菊属的翅柄合耳菊在中国四川省的新分布记录。本文提供了它们详细形态描述、新记录标本及其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植物多样性和中药材资源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