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豁然.桉树生物学概论[M].北京东黄城根北街:科学出版社,2010.
[2] 陈添基.几种优稀桉树引种试验初报[J].中国园艺文摘,2009(06):39~40.
[3] 李晓清,胡天宇.四川桉树基因收集及培育技术[J].四川林业科技,2004(01):26~30.
[4] 李晓清,胡天宇.四川桉树基因收集及利用[J].桉树科技,2003(01):52~56.
[5] 项东云,陈健波,陈崇征,等.广西耐寒桉树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2(04):178~180.
[6] 薛华正,吴之扬,陈霞,等.桉属树种与种源、家系比较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1997(06):32~39.
[7] 刘涛,龙永宁,张维耀,等.几种桉树在冷寒地区的早期适应性研究[J].桉树科技,2005(02):23~31.
[8] 韦国洁.大花序桉在桂中地区的发展前景[J].桉树科技,2002(1):32~34.
[9] 王建忠,熊涛,张磊,等.25年生大花序桉种源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2016(05):705~713.
[10] 周维,卢翠香,杨中宁,等.6年生大花序桉不同种源木材纤维特性的差异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6(02):29~34.
[11] 陈云峰,林武,蒋雪刚,等.桂北桉树生长与材性的比较研究[J].桉树科技,2014(03):17~21.
[12] 陈健波,项东云,张照远,等.大花序桉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变异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9(04):63~66.
[13] 项东云,陈健波,申文辉,等.大花序桉种源间木材物理性质变异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8(02):57~65.
[14] 刘媛,卢翠香,苏勇,等.大花序桉木材干燥特性研究[J].桉树科技,2016(02):39~43.
[15] 李昌荣,项东云,陈健波,等.大花序桉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06):158~162.
[16] 刘仁坤.大花序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武夷科学,2010,26:105~108.
[17] 唐庆兰.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
[18] 阚荣飞.大花序桉种源材性遗传变异研究[D].广西大学,2008.
[19] 叶露,陈健波,项东云,等.大花序桉种源/家系试验的早期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7(04):187~191.
[20] 陈添基.几种优良桉树引种试验初报[J].粤东林业科技,2006(02):11~13.
[21] 赵汝玉,陆钊华,徐建民,等.韦塔桉与大花序桉在粤中地区的生长表现[J].热带林业,2006(03):31~33.
[22] 黄世能,郑海水,赖汉兴.热带薪材树种萌芽更新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0(12):3~7.
[23] 黄舜仪,杨民胜.桉树耐寒品种选育的重要性可行性[J].桉树科技.1997(02):1~3.
[24] 罗建中.我国耐寒桉树的种质资源及其遗传改良[J].桉树科技,2006,23(01):24~31.
[25] 黄德先,邓元德.巨尾桉在龙岩市引种状况的调查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2,29(02):50~53.
[26] 郭建闽,邓元德.龙岩市桉树冻害调查与分析[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02):78~79.
[27] 钱国财,杨仁标,黄日奎,等.亮果桉等10种26个种批抗寒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S1):19~20.
[28] 林平.永安桉树造林及其冻害情况调查[J].桉树科技,2001(01):15~20.
[29] 姚庆端,洪长福,何水东,等.闽南桉树无性系抗逆性选择[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02):139~141.
[30] 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福建省耐寒桉树遗传改良项目进展[J].桉树科技.1999(02):12~15.
[31] 陈健波,项东云,张建明,等.广西耐寒桉树育种研究现状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1):7~11.
[32] 吕成群,黄宝灵.高硼处理增强巨尾桉苗木对零上低温的适应[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06):693~699.
[33] 徐建民,李光友,陆钊华,等.南方桉树人工林雨雪冰冻灾害调查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07):103~110.
[34] 刘奕清,陈泽雄,刘长春,等.重庆桉树无性系引种评价与选择效果[J].桉树科技,2008,25(2):16~19.
[35] 巨桉引种试验课题组.巨桉引种试验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3,13(03):146~154.
[36] 杨俊陶,陈炳林.桉树抗冻性种质的筛选[J].桉树科技.1990(Z1):37~56.
[37] 陈茜文,杨模华,李志辉,等.耐寒桉树的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04):61~65.
[38] 林睦就,李榕.中亚热带赤桉耐寒性选择[J].桉树科技.1999(01):13~19.
[39] 李志辉,沈中瀚,何立新.中亚热带赤桉种源试验调查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1994(01):36~44.
[40] 饶红欣,彭信海,夏晓敏,等.湖南耐寒赤桉优良无性系性状分析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02):39~40.
[41] 彭信海.耐寒赤桉组培无性系研究简报[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01):24~25.
[42] 王琳,曾玲玲,杨喜田,等.桉树幼苗耐寒性评价中生理生化指标的选择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2):11~16.
[43] 李晓储,黄利斌,施士争.北移引种耐寒桉树苗期试初报[J].桉树科技.1999(02):7~11.
[44] 张露,张俊红,温忠辉,等.引种桉树苗期的抗寒性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33(01):47~51.
[45] 阚文靖,朱宁华,邱运亮.桉树对低温反应的生理生态学基础[J].经济林研究.1994,12(S1):1~6.
[46] 何体生.耐寒桉树丰产栽培试验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03):108~110.
[47] 张学明.桉树细胞膜脂肪酸含量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4,12(S1):7~9.
[48] 李志辉,汤珧华,孙汉洲,等.耐寒性桉树早期选择Ⅲ.巨桉种源和家系膜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性关系[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0,20(03):80~85.
[49] 汤珧华,李志辉.耐寒性桉树早期选择I.耐寒性桉树早期选择研究综述[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0,20(03):70~74.
[50] 黄月华.五种桉树苗期耐寒性能的初步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3.
[51] 刘奕清.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表达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52] 赵娟娟,洪伟.我国桉树抗寒性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25(03):284~288.
[53] Bootle K.Wood in Australia:Types,properties and uses[M].Sydney,Australia Mo 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433.
[54] 杨中宁.大花序桉幼龄材纤维与力学特性种源变异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1.
[55] 翟新翠.大花序桉的遗传变异与适应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7.
[56] 吕建雄,殷亚方,赵有科,等.我国南方地区不同桉树人工林树种生长应变水平的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