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建波,明庆忠,王娟. 中国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1):1391−1395+1409.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1.019
[2] Nepal S K, Chipeniuk R. Mountain tourism: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5, 7(3): 313−333. doi: 10.1080/14616680500164849
[3] 田瑾,明庆忠. 国外山地旅游研究热点、进展与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5):1071−108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5.2019103
[4] 琚胜利,陆林. 国内山岳旅游地研究综述与展望[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4):107−111.
[5] 程进,陆林,晋秀龙,等. 山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62−176.
[6] 张铁明,谭延敏. 休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并以恩施州山地户外运动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2):114−120.
[7] 文连阳,吕勇,曾毅,等. 湘西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旅游经济贡献[J]. 经济地理,2019,39(12):230−240.
[8] 罗锐,鲍明晓,蔡林. 山地户外运动特色小镇产业开发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4):311−315.
[9] 刘安乐, 杨承玥, 明庆忠. 山地旅游省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力演化——以贵州省为例[J/OL].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3.
[10] 翟辅东. 论我国山区旅游开发问题[J]. 经济地理,1992(1):87−91+81.
[11] 王娟,明庆忠. 山地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建议[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37(4):724−731. doi: 10.3969/j.issn.1674-9057.2017.04.028
[12] Chen, C. , Song, M. Visualizing a field of research: A methodology of systematic scientometric reviews. PLoS ONE, 2019, 14(10): e0223994.
[13] 胡志毅,管陈雷,杨天昊,等. 中国旅游生态足迹研究可视化分析[J]. 生态学报,2020,40(2):738−747.
[14] 林碧虾,郑才亮,陈贵松,等. 中国森林旅游研究可视化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18,38(6):71−77+108.
[15] 罗萍嘉,郑祎.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36(1):129−135.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20.01.019
[16] 徐飞雄. 论山地旅游资源分区与开发布局原则──以湖南省为例[J]. 热带地理,1994(1):83−89.
[17] 李江风,刘吉平,汪华斌.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与研究——以清江流域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1999(2):102−105.
[18] 李和平. 山地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J]. 城市规划,2003(12):85−88. doi: 10.3321/j.issn:1002-1329.2003.12.021
[19] 鄢和琳,包维楷.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1(6):557−561. doi: 10.3321/j.issn:1000-3037.2001.06.013
[20] 吴忠军,张瑾.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08(5):891−896.
[21] 张小林,张天成,朱福军. 我国西部地区户外运动资源开发与营销——以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为例[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3):40−43. doi: 10.3969/j.issn.1001-747X.2007.03.010
[22] 冯德显.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 人文地理,2006(6):67−70.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6.06.015
[23] 罗锐,许军. 西南贫困地区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92−96. doi: 10.3969/j.issn.1671-1572.2018.01.020
[24] 王飞,朱志强. 推进滑雪产业发展的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4):11−19+28.
[25] 陈兴. 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153−155.
[26] 王彦君,肖沁霖,肖黎明. 生态文明视域下旅游创新研究进展——基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 林业经济,2020,42(5):62−75.
[27] 石长波,王玉. 基于AHM改进模型的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设计[J]. 旅游学刊,2009,24(2):64−69.
[28] 周劲松. 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J]. 自然资源学报,1997(1):11−17.
[29] 黄静波. 基于AHP法的南岭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 经济地理,2009,29(5):866−870.
[30] 刘晶,刘学录,侯莉敏. 祁连山东段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12,35(5):795−805.
[31] 黎筱筱,马秋芳. 西部贫困山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川西高山高原区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89−492.
[32] 简王华,滕健. 桂西南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文化开发[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90−93.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01.02.023
[33] 熊鹰,杨雪白. 城市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分析——以岳麓山风景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301−304.
[34] 郝利,王苗苗,钟春艳.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549−552. doi: 10.3969/j.issn.1000-0275.2010.05.008
[35] 王孔敬. 武陵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6):164−167.
[36] 陈国阶. 川西盆周山地生态建设与发展战略——天全、宝兴、茂县为例[J]. 资源科学,1998(4):36−42.
[37] 冯佺光. 山区的山地经济协同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23−28+37.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0.01.005
[38] 熊鹰,孙维筠,魏晓,等. 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乐昌市8个乡村为例[J]. 生态学报,2020,40(18):6505−6521.
[39] 李志,袁颖丹,胡耀文,等. 海拔及旅游干扰对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渗透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8,38(2):635−645.
[40] 明庆忠. 山地人地关系协调优化的系统性基础研究——山地高梯度效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10.
[41] 韩国圣,吴佩林,黄跃雯,等. 山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去权与形成机制——以安徽天堂寨旅游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13,32(10):∶1948−1963.
[42] 张欢欢.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地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南省鸡公山风景区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5):120−124+129.
[43] 岳瑞,李立华,黄茄莉. 乡村旅游对山区积极老龄化的影响——以都江堰市为例[J]. 山地学报,2018,36(5):774−783.
[44] 覃建雄,张培,陈兴. 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13,34(7):∶134−138.
[45] 黎洁,党佩英,任林静. 乡村旅游对贫困山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J]. 人文地理,2020,35(6):122−131.
[46] 熊正贤. 富民、减贫与挤出: 武陵地区18个乡村旅游样本的调查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5):77−88.
[47] 邓悦,吴忠邦,蒋琬仪,等. 从内生式脱贫走向乡村振兴: 山区脱贫质量分析[J]. 宏观质量研究,2021,9(2):1−15.
[48] 李植斌. 一种山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J]. 山地学报,1999(1):68−71.
[49] 张百平,罗格平. 干旱区山地生态格局与可持续发展[J]. 干旱区研究,2005(4):3−7.
[50] 陈明丽,黄成敏,张勇. 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构建旅游品牌的优势分析与价值评估: 以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19,37(6):891−898.
[51] 明庆忠. 走出中国资源环境困局的新思维: 山—海战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3):44−51.
[52] 田瑾,明庆忠. 山地旅游目的地“山—镇”双核结构空间联系及耦合机理——来自云南丽江的案例剖析[J]. 经济地理,2021,41(1):212−220.
[53] 温晓金,杨新军,王子侨. 多适应目标下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J]. 地理研究,2016,35(2):2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