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WE ARE COMMITTED TO REPORTING THE LATEST FOREST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3卷 第3期

2022, 第43卷, 第3期 目录

导出 引用
研究报告
人为干扰对中国次生林的影响:I. 林木生长、更新与群落结构
刘兴良, 李旭华, 刘杉, 李伟, 蔡蕾, 张利, 潘红丽, 冯秋红, 徐峥静茹, 李慧超, 刘千里, 胡宗达
2022, 43(3): 1-12. doi: 10.12172/202202240002
摘要:
天然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物种组成与结构、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研究人为干扰对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林木生长、更新以及群落结构等的影响,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屏障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探讨人为干扰对天然次生林群落林木生长、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的影响,阐明人为干扰在改善和提升天然次生林质量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人为干扰对天然次生林演替进程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天然次生林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管理与多目标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报告
横断山东部栎类天然林地位指数表编制
张志才, 陈亚文
2022, 43(3): 13-19. doi: 10.12172/202203020001
摘要:
运用横断山东部的211块栎类天然林调查数据,以8个常用方程拟合优势木平均高与年龄关系的生长曲线,最优结果为H = 13.89417/ (1 + 4.06553e−0.07257A) ,将其作为导向曲线,并以40年为基准年龄,2 m为地位指数级距导出8~18 m共6条地位指数曲线,以标准差调整法展开形成地位指数表。\begin{document}$ {\chi ^2} $\end{document}检验结果显示树高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不显著(\begin{document}$ {\chi ^2}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chi _{0.05}^2 $\end{document}),说明所编的地位指数表精度较高,落点检验精度高达97.18%,表明所编地位指数表适用性强,且能准确反映研究区栎类天然林的地位质量,参与编表的数据在5个龄组中均有分布,其研究结果能够客观反映研究地不同生长阶段栎类天然林的地位质量。
研究报告
贡嘎山黄崩溜沟泥石流迹地的植被恢复
王晓琴, 王莉, 秦世豪
2022, 43(3): 20-24. doi: 10.12172/202204070004
摘要:
通过对7个地黄崩沟泥石流迹地的植被恢复全过程测定,将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光合作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方面量化,作为植被恢复过程的主要指标,并分析了各个指标的内在关系,总结分析出峨眉冷杉(Abies fabri)天然林自然恢复的全貌,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全序列参考。
研究报告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种类与分布
彭波, 李生强, 伏勇, 雷小军, 赵军, 孟庆玉, 贺飞, 廖光炯, 杨旭, 陈鑫, 杨志松
2022, 43(3): 25-35. doi: 10.12172/202112260001
摘要: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录总计6071次,共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3科22种。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易危(VU)”等级的有6种,“近危(NT)”等级的有2种。调查记录的黄鼬(Mustela sibirica)为保护区新记录。研究发现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野猪(Sus scrofa)、黑熊(Ursus thibet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18种兽类的分布网格数均不低于10,而对应的网格占有率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排在前列,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下均拍摄到较多种类的兽类物种(18~20种),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内均有多种兽类物种存在集群现象(7~13种)且绝大部分兽类物种存在跨海拔活动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珍稀濒危兽类资源较为丰富、种群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一定程度上表明保护区多年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研究报告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肖梅, 何芳, 杨旭, 蔡丽君, 谌利民, 杨彪, 李生强
2022, 43(3): 36-43. doi: 10.12172/202109070002
摘要: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 06:50—09:10, 14:50—19:50; 夏季: 06:50—08:00, 14:50—20:10; 秋季: 07:10—10:00, 15:30—19:00; 冬季: 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无显著差异,重叠指数上春季和夏季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最低(Δ=0.829)。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研究报告
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研究
龙成, 余志祥, 杨永琼, 税梅梅
2022, 43(3): 44-52. doi: 10.12172/202109020002
摘要:
为揭示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种群现状、分布状况及发展动态规律,以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 hm2永久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样地内所有种群植株个体进行每木调查,以重要值分析群落优势种群组成,并运用O-ring统计对样地内攀枝花苏铁种群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群落除攀枝花苏铁为灌木生长型外,其余优势物种皆为乔木或小乔木型。6个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以随机分布为主,聚集分布次之,均匀分布尺度占比最小。种群优势度随聚集规模增大而增大,二者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 = (127.49 ± 9.04)x + (4.78 ± 1.88) (AdjR2 = 0.98,P = 1.46993E-4 < 0.01)。种间关联尺度占比以无关联最大,负相关次之,正相关最小。群落中种群聚集规模决定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也是改变当前群落种群优势地位的主要驱动力。滇榄仁种群主要生存压力源于攀枝花苏铁和蒙桑种群,也极易受群落环境影响。铁橡栎和滇榄仁种群与蒙桑种群的种间竞争是其两次种内密度调节的主要原因。
研究报告
基于DEM的成都市数字河网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任德智, 刘益, 廖兴勇, 肖前刚, 王勇军, 朱文东
2022, 43(3): 53-59. doi: 10.12172/202108270001
摘要:
为全面厘清河网水系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助力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研究基于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成都市数字化河网,探讨其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成都市河网提取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为7.02 km2,河网共5级,总河长4949.75 km,其中,有利于健康的弯曲河道占71.30%。全市平均河网密度0.35 km/km2,平均河道弯曲系数为1.39,不同流域、地貌类型的河网数量特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全市河网空间分布随河网级别增加聚集度也随之增加,弯曲河道相对平直河道则呈分布更广,且均匀性更高。西南部岷江流域河网分布的均匀程度明显高于东北部的沱江流域。不同地貌的河网以平原河网疏密程度最密,丘陵次之,山地最疏。
研究报告
基于红外相机的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现状分析
郭桢杉, 黄金燕, 张群艳, 吴沛桦, 张晋东
2022, 43(3): 60-66. doi: 10.12172/202111240003
摘要:
为在全国整体宏观尺度下,总结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空白或较少区域,从而为制定相对的保护监测与管理计划提供依据。采用文献检索法,系统收集各国学者在中国境内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分类整理。结果显示:全国红外相机共记录到至少208个野生兽类物种,隶属于11目37科,占全国兽类物种总数的30.06%。目前我国兽类红外相机监测研究基本已经覆盖全国,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基于红外相机的兽类物种调查记录,但多集中于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综合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点数量、文献数量和红外相机已记录兽类物种占该省总物种数的比例等方面来看,重庆、辽宁、江苏、福建、内蒙古、台湾、上海含有潜在的调查价值。我国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兽类多样性监测还有一定的完善空间,需要开展更系统、更深入的监测研究。
生态建设
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抗旱树种造林适应性
刘虹涛
2022, 43(3): 67-70. doi: 10.12172/202111190002
摘要: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和敏感区,为该区域生态重建和恢复科学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本研究选择2年生以上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4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通过荒地栽植1年后,统计不同树种成活率,测定抗氧化酶(SOD、POD、 CAT)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溶性蛋白)。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不仅成活率较高,而且植株叶片SOD、POD、 CAT、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较高,说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抗旱性较强,更能适应较为干旱的区域。
生态建设
基于分形维数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
江磊, 秦富仓, 李龙, 赵金洋, 王露
2022, 43(3): 71-79. doi: 10.12172/202108160001
摘要:
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关系,以土壤体积分形维数来比较清水河县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以期了解不同人工林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状况,为人工林的林种选取和合理化经营提供参考。以研究区9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无林地地作为对照,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分布并计算分形维数,用单项指标评价养分状况,将土壤分形维数与养分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区人工林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值介于2.1785~2.3192之间,土壤体积分形维数表现为油松×落叶松>落叶松、油松×山杏(P>0.5)>沙棘×柠条、山杏×柠条、沙棘(P>0.5)>油松、柠条、山杏(P>0.5)>裸地。土壤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5),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P<0.5),与粉粒、有机质无明显相关性。不同人工林养分评价结果与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研究区人工林对土壤结构和养分改良效果显著,油松×落叶松、油松×山杏混交林及落叶松纯林对于土壤结构和养分影响较大,改良效果最佳。
生态建设
茂兰喀斯特森林四药门花的生境特征和群落组成
覃池萍, 兰洪波, 姚雾清, 杨婷婷, 费仕鹏, 柳华富
2022, 43(3): 80-84. doi: 10.12172/202107050002
摘要:
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的分布特点及群落内植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和区系分析;结果为:四药门花分布于石灰岩次生灌丛和常绿落叶阔叶林内阴坡中部至山顶处,海拔较高,分布区域坡度大;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62种,隶属73科124属;群落优势科为蔷薇科、大戟科、樟科、山茶科、桑科、芸香科、茜草科、五加科、苏木科和紫金牛科;四药门花群落科属复杂,其区系中热带成分占总属数的67.57%,主要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而温带成分占总属数的32.43%。
林业产业
基于MaxEnt和GIS预测四川省杉木良种在湖北省同一适宜引种生态区
胡超, 于静
2022, 43(3): 85-93. doi: 10.12172/202108130002
摘要:
通过运用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进行建模,对四川省盆周山区杉木良种在湖北省同一适宜引种生态区进行预测,同时分析确定影响该杉木良种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对该杉木良种同一适宜引种生态区的预测精度高,模型预测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AUC均值大于0.8。四川省盆周山区杉木产区的杉木良种在湖北省的低适生区面积为5204295 hm2,主要分布在:鄂中的随县、东宝区、掇刀区、沙洋县、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和石首市;鄂西的宜昌市、恩施市、襄阳市、十堰市和神农架。太阳辐射日均值和≥10℃积温是影响四川省盆周山区杉木良种适生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
林业产业
川南地区香樟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史亮, 陈国涛, 何芝然, 王树山, 李金武, 刘闵豪, 彭建, 杨滨豪, 辜云杰, 肖兴翠
2022, 43(3): 94-99. doi: 10.12172/202202140002
摘要:
为建立适合四川南部地区进行香樟容器育苗的技术体系,本研究通过析因试验设计分析基质配比、缓释肥量、容器规格对香樟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质配比、缓释肥量与容器规格的交互作用对1年生香樟容器苗的苗高、地径、高径比均有极显著影响,试验筛选出的最适合四川南部地区香樟容器育苗的因素组合是:基质配比为椰糠1:泥炭2:土1、缓释肥量为1 kg·m-3、无纺布容器规格为12.5 cm ×16.0 cm。
林业产业
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番石榴叶精油
赵艳芬, 徐明, 杨磊, 宋进云, 莫开林
2022, 43(3): 100-103. doi: 10.12172/202201210001
摘要:
本文开发了一种高效的微波辅助蒸馏法来分离番石榴叶精油的工艺。采用单因素法对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精油的得率为31.76±1.45 mL·kg−1,获得的番石榴叶精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Caryophyllene)、菖蒲烯A(Calamenene A)、乙酸橙花酯(Nerolidyl acetate)和胡麻烯环氧化物(Humulene epoxide)等。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相比,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产量高、耗时短并且耗电少。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有效的、可持续的从植物基质中分离精油的替代技术。
林业产业
桃花心木扦插快繁试验
郑静
2022, 43(3): 104-107. doi: 10.12172/202108270002
摘要:
为提高桃花心木扦插育苗的成活率,开展了不同生根促进剂及浓度、扦插基质对桃花心木扦插育苗生根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0.55 g·L−1的IBA处理桃花心木插穗后,以红壤与珍珠岩1∶1混合为扦插基质,桃花心木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最高可达83.64%。
综述与专论
林下地被层水文过程、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张萌, 高郯, 卢杰
2022, 43(3): 108-114. doi: 10.12172/202108180001
摘要:
森林水文过程的第二个作用层是林下地被物,它在森林水文循环过程中以及流域防洪减灾方面都发挥着极显著的作用。本研究在查找、阅读、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森林地被层水文过程,分析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在森林地被层中作用机制,概括其蓄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林下地被物的储量与其持水量是成正比,地被物的持水能力随着植被的恢复而增强。短期性的地被物持水能力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地被层的持水特征,并且森林地被层的水文过程机制还不清楚,因此今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1)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运用遥感、同位素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大尺度无破坏动态监测。(2)在此基础上,考虑将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风速、温度、湿度等多因子一起纳入影响因素的行列中,分析其对地被层的截留阻延功能的影响。(3)在研究地被层水文效益时,要将土壤层持水能力、孔隙结构和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种类、数量、活性等纳入研究体系中,系统性研究地被物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4)加强对不同层次水质分析,明确地被层对元素的吸持特性,从而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综述与专论
基于CiteSpace的景观美学文献计量分析
陈琪, 刘俊雁, 吴彦, 何恒果, 廖雨辰, 谢雨, 李诗琦
2022, 43(3): 115-122. doi: 10.12172/202109050001
摘要: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生态旅游与森林游憩、自然景观资源开发等逐渐成为各地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景观美学已融入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等传统学科,景观美学价值定量评估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和景观设计的关键指标,成了相关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CiteSpace软件,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分别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1048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1455篇景观美学研究文献,从年发文量、主要关键词、景观类型、研究方法等多个视角,分析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内的景观美学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科研产出量显著增加,但与国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对象类型以森林景观和城市景观,国外以湿地、荒野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国内偏向于小型景观,研究视野较为局限;国内研究重点关注景观美景度、景观规划配置等社会价值方面的研究,国际上更重视景观美学资源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国内景观美学方面存在研究方向分散、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成果创新性弱等问题。建议今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合作,完善景观美学研究体系,更新研究技术手段,重视景观美学价值转化等方面研究。
综述与专论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余正勇, 陈兴
2022, 43(3): 123-129. doi: 10.12172/202108110003
摘要:
随着山地旅游研究的发展与丰富,对该领域文献进行综合梳理、理性反思和审视具有重要意义。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构建了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客观呈现了研究的演变、发展与趋势走向。研究发现:①近30年的发展中,山地旅游研究实现了极大的丰富,整体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目前保持较高发文量波动增长期;②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包括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山地旅游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三大板块;③各研究主题中,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互为补充,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具有明显的由“物”向“人”的转向,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地人地关系系统为核心逐步深入。
综述与专论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山地型森林康养小镇资源评价与实证分析
唐晓红, 冯雪, 魏璐璐, 杨曼晗, 刘欣仪, 任丫鸦
2022, 43(3): 130-137. doi: 10.12172/202107140003
摘要:
山地型森林康养小镇是以山地地形为基础,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开展一系列康养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的特色小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与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4个维度构建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结合FAHP法划定评价等级,对泰安古镇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针对山地型森林康养小镇资源特点,该评价指标体系比传统资源评价体系更具适应性,指标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完善。(2)泰安古镇森林康养资源属于三级康养资源,经综合评分后划定优、劣势指标,提出该镇康养旅游规划发展无序、康养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 康养基础服务设施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述与专论
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检测方法筛选
李艳, 安兴祥, 黄海燕
2022, 43(3): 138-142. doi: 10.12172/202109100001
摘要:
采用生产企业常用的干燥器法(9-11L),对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甲醛释放量进行检测,并与使用1m3气候箱法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其结果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浸渍胶膜纸饰面纤维板和刨花板,使用两种方法测试甲醛有显著的一元线性关系,企业内控质量时可以使用干燥器法代替气候箱法。
综述与专论
网檐南星在四川的新分布记录及分布区特点
顾健, 王乾
2022, 43(3): 143-146. doi: 10.12172/202107120001
摘要:
网檐南星(Arisaema utile Hook. f. ex Schott)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以及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雪山山脉的天南星科植物,以小叶边缘红色而区别于其他种。在四川省九龙县东部大雪山南段大渡河流域的湾坝乡和洪坝乡发现有网檐南星的分布,描述了其生境的植被类型和伴生物种,并对其间断分布的原因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