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冬萍,蒋利玲,曾从盛,等.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3,33(18):5484−5492.
[2] 霍怀成,曹秀文,刘锦乾,等. 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不同器官C、N、P、K计量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64−72.
[3] 汪宗飞,郑粉莉. 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油松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2018,38(19):6870−6880.
[4] 王轶浩,周建岗,符裕红. 林龄对重庆武陵山区马尾松天然次生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2,42(23):9537−9547.
[5]

Niklas K J, Owens'f, lieich 1' B, Cobb L, D. Nitrogen/phosphorus leaf stoichiometry and the scaling of plant growth. L, cology Letters, 2005, 8(6): 636-642.
[6] 姜沛沛, 曹扬, 陈云明, 等. 不同林龄油松(Pinus tahulaeformis)人工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C, N, P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报, 2016, 36 (19): 6188-6197.
[7] 何瑞. 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后植物一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 四川农业大学, 2017.
[8] 宋思梦. 四川盆地主要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D].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9] 吴丽君,李卫忠,薛巍,等. 桤-柏带状改造对川中丘陵区柏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0,26(2):425−432.
[10] 宋思梦,周 扬,张 健. 立地和龄组对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植物研究,2021,41(5):760−774.
[11] 陈俊华,牟皓,谢天资,等.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J]. 四川林业科技,2020,41(6):8−14.
[12] 陈俊华,杨梅,刘一丁,等.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结构调整模式对比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22,43(6):11−17.
[13] 赵耀,王白田,李萌,等. 晋西吕梁山区3种森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24(3):518−524.
[14] 李婷婷,陆元昌,张显强,等. 经营的马尾松森林类型发育演替阶段量化指标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36(3):9−17.
[15] 崔宁洁,刘小兵,张丹桔,等. 不同林龄马尾松(<italic>Pinus massoniana</italic>)人工林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2014,23(2):188−195.
[16] 俞月凤,彭晚霞,宋同清,等.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4):947−954.
[17] 刘立斌, 钟巧连, 倪健. 贵州高原型喀斯特次生林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储量. 生态学报, 2019, 39(22): 8606−8614.
[18] 李丽,胡君,于倩楠,等. 横断山区高山栎组灌木型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山地学报,2018,36(6):878−888.
[19] 李鑫,曾全超,安韶山,等. 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不同植物叶片及枯落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2015,36(3):1084−1091.
[20] 邱岭军,胡欢甜,林宝平,等. 不同林龄杉木养分重吸收率及其 C: N: P化学计量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4):22−27.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17.04.04
[21] 张雨鉴, 宋娅朋, 王克勤. 滇中亚高山森林乔木层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6): 1669−1678.
[22] 汪宗飞, 郑粉莉. 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油松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报, 2018, 38(19): 6870−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