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玉坡. 长江上游(川江) 防护林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143−262.
[2] 龚固堂, 牛牧, 慕长龙, 等. 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物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5, 51(4): 8−15.
[3] 邓东周, 张小平, 鄢武先, 等. 低效林改造研究综述[J]. 世界林业研究, 23(4): 2010, 65−69.
[4] 朱玉杰, 董希斌. 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用材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经营效果评价. 林业科学, 2016, 52(12): 29−38.
[5] 管惠文, 董希斌. 间伐强度对落叶松次生林冠层结构和林内光环境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0(10): 13−23.
[6] 高云昌,张文辉,何景峰,等. 黄龙山油松人工林间伐效果的综合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313−1319.
[7] 谌红辉, 方升佐, 丁贵杰, 等.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林业科学, 2010, 46(5): 84−91.
[8] 管惠文, 董希斌, 张甜, 等. 间伐强度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水文性能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2(6) : 68−76.
[9] 孙志虎, 王秀琴, 陈祥伟.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 38( 12) : 1−13.
[10] 尤健健,张文辉,邓磊,等. 间伐对黄龙山油松中龄林细根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7,37(9):3065−3073.
[11] 李瑞霞, 闵建刚, 彭婷婷, 等.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3): 61−68.
[12] 牛牧, 陈俊华, 龚固堂, 等. 川中丘陵区低效防护林分“开窗补阔”改造试验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1): 39−45.
[13] 陈俊华, 牛牧, 龚固堂, 等.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纯林“带状采伐 + 补阔”改造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3): 636−646.
[14] 杨育林, 李贤伟, 王海明, 等. 抚育间伐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生长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山地学报, 2015,33(2): 199−207.
[15] 季荣飞, 周世兴, 黄从德, 等. 间伐强度对柏木低效人工林灌草多样性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 43(5): 68−74.
[16] 张璐, 文石林, 蔡泽江, 等.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肥力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14): 3996−4005.
[17] 张卫强, 李召青, 周平, 等. 东江中上游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的持水特性[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5): 130−134.
[18] 吕海龙, 董希斌.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小兴安岭低质林不同皆伐改造模式评价[J]. 林业科学, 2011, 47(12): 172−178.
[19] 孙时轩, 沈国舫, 王九龄, 等. 造林学[M]. 2 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33−134.
[20] 张梦雅, 王新杰, 徐雪蕾, 等. 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多功能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 45(3):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