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文华,周沛村. 暗针叶林在欧亚大陆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J]. 资源科学,1979,1(1):21−34.
[2] 蒋有绪. 川西高山暗针叶群落特点及分类原则[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12(2):40−50.
[3] 管中天. 四川松杉植物地理[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4] 李承彪. 四川森林生态研究研究[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5] 刘兴良,汪明,邹伯才,等. 四川亚高山暗针叶林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2,23(2):8−14. doi: 10.3969/j.issn.1003-5508.2002.02.002
[6] 朱靖,龙志. 大熊猫的兴衰[J]. 动物学报,1983,23(1):93−104.
[7] 王将克. 关于大熊猫种的划分、地史分布及其演化历史的探讨[J]. 动物学报,1974(2):191−201.
[8]

Zhang Z J, Wei F W, Li M, et al. Microhabitat separation during winter among sympatric giant pandas, red pandas, and tufted deer: the effects of diet, body size, and energy metabolism[J].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2004, 82(9): 1451−1457. doi: 10.1139/z04-129
[9] 张志和, 魏辅文. 大熊猫迁地保护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10]

Garwood N C, Janos D, Brokaw N. Earthquake-caused landslides: a major disturbance to tropical forests[J]. Science, 1979, 205: 997−999. doi: 10.1126/science.205.4410.997
[11] 李承彪. 大熊猫主食竹研究[M]. 贵阳: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2] 申国珍,谢宗强,冯朝阳,等.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与恢复对策[J].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6):1417−1425.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08.06.023
[13] 吴宁,卢涛,罗鹏,等. 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J]. 生态学报,2008,28(12):5810−5819.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8.12.004
[14] 张明,袁施彬,张泽钧. 大熊猫地史分布变迁初步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4):323−330.
[15] 胡锦矗. 大熊猫的生态地理分布[J]. 南充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6(2):10−18.
[16] 胡锦矗. 大熊猫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17]

O’Brien S J, Pan W S, Lü Z. Pandas, people and policy[J]. Nature, 1994, 369: 179−180. doi: 10.1038/369179a0
[18]

Loucks C J, Lu Z, Dinerstein E, et al. Giant pandas in a changing landscape[J]. Science, 2001, 294(5546): 1465. doi: 10.1126/science.1064710
[1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2015-03-02].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04/content-758246.html.).2015.
[20] 国家林业局.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1]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中国森林(第2卷)•针叶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2] 蒋有绪, 郭泉水, 马娟等著.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23] 《陕西森林》编辑委员会. 陕西森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6.
[24] 雷明德等编著. 陕西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5] 黄大桑主编. 甘肃植被[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6] 《甘肃森林》编辑委员会. 甘肃森林[M]. 兰州: 甘肃省林业厅, 1998.
[27]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 四川森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28] 四川植被协作组. 四川植被[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29] 四川省林业厅著. 四川的大熊猫-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30] 黄华梨. 甘肃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的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类型[J]. 甘肃林业科技,2002,27(1):10−14. doi: 10.3969/j.issn.1006-0960.2002.01.004
[31] 周世强,黄金燕,谭迎春,等.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Ⅱ. 植物群落的聚类分析[J]. 四川林勘设计,2003,24(3):16−20.
[32] 易同培. 大熊猫主食竹种的分类和分布(一)[J]. 竹子研究汇刊,1985,a,4(1):11−27.
[33] 易同培. 大熊猫主食竹种的分类和分布(二)[J]. 竹子研究汇刊,1985,b,4(2):21−44.
[34] 易同培. 四川竹类植物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35] 冯永辉,冯鲁田,雍严格,等. 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的分类学研究(Ⅱ)[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01−102+124.
[36] 易同培,蒋学礼. 大熊猫主食竹种及其生物多样性[J]. 四川林业科技,2010,31(4):9−28.
[37] 潘文石, 郑生, 吕植等. 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38] 巩文,任继文,赵长青,等. 甘肃省大熊猫生境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4,24(4):74−78. doi: 10.3969/j.issn.1673-923X.2004.04.013
[39] 胡锦矗, 胥晓, 张君.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0] 冉江洪,曾宗永,刘世昌,等.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889−893.
[41] 孙飞翔,党坤良,陈俊娴.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选择与森林群落[J]. 林业科学,2013,49(5):147−153. doi: 10.11707/j.1001-7488.20130519
[42] 胡进耀. 四川片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43] 王冰洁,王建宏. 甘肃大熊猫食用竹的分类与分布[J]. 甘肃科技,2014,30(18):141−143+148. doi: 10.3969/j.issn.1000-0952.2014.18.056
[44] 胡进耀主编.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45] 董冰楠. 邛崃山系大熊猫生境选择及栖息地干扰时空变化研究[D]. 西华师范大学, 2017.
[46] 刘增力,方精云,朴世龙. 中国冷杉、云杉和落叶松属植物的地理分布[J]. 地理学报,2002,57(5):577−586. doi: 10.3321/j.issn:0375-5444.2002.05.010
[47] 向小果,曹明,周浙昆. 松科冷杉属植物的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2006,28(5):439−452. doi: 10.3969/j.issn.2095-0845.2006.05.001
[48] 袁施彬. 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49] 杨志松, 周材权, 何廷美.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50] 伍光, 张可荣主编.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51] 白永兴, 刘建军, 马小强主编. 甘肃裕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52] 张泽钧著. 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53] 史军义,周德群,陈其兵,等. 大熊猫主食竹增补竹种整理[J]. 世界竹藤通讯,2018,82(2):53−62.
[54] 秦自生, 艾伦泰勒, 蔡绪慎. 卧龙大熊猫生态环境的竹子与森林动态演替[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55] 李云. 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的分类、分布及巴山木竹生物量研究[D]. 西北大学, 2002
[56] 黄华梨.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7] 王建宏,黄华梨,滕继荣,等.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西段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J]. 四川动物,2006(4):771−775. doi: 10.3969/j.issn.1000-7083.2006.04.020
[58] 王开锋, 温战强, 冯祁君, 等. 陕西太白牛尾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59] 李宇. 秦岭山系大熊猫在不同地理区域和生活史特殊阶段的生境选择研究[D]. 西北大学, 2006.
[60] 刘冰. 秦岭大熊猫主食竹及其特性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1] 郑克贤. 甘肃省白龙江阿夏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2]

Hull, V V, Zhang J, Huang J, et al. Habitat Use and Selection by Giant Pandas[J]. Plos One, 2016, 11(9): 1−18.
[63] 任继文.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类型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1):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04.01.029
[64] 汪之波, 白永兴, 高云峰, 等. 甘肃裕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36(11): 4829-4835.
[65] 姚星星,高军,蒋震,等. 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多样性及垂直分布[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1):48−54.
[66] 边坤,刘楚光,王开锋. 秦岭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4):172−177.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15.04.27
[67] 蔡靖,杨秀萍,姜在民.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4):19−23.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02.04.006
[68] 谢凤鸣. 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价[J]. 陕西林业科技,2017,48(6):15−22.
[69] 宋先先,王得祥,赵鹏祥,等.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现状及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4):75−79.
[70] 李杨倩,唐博,周宏,等. 历史皆伐林迹地中大熊猫的微生境选择—以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4):345−351.
[71] 胥晓,秦自生,古晓东,等. 四川省冶勒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遥感分类现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9(2):88−95+121. doi: 10.3969/j.issn.1671-8755.2004.02.022
[72] 李仁贵,戴波,张秀雷,等. 四川麻咪泽自然保护区雉类资源调查[J]. 四川动物,2007,26(3):569−571. doi: 10.3969/j.issn.1000-7083.2007.03.023
[73] 郭双兴. 四川西部高原上新世植物群[ J] . 古生物学报. 1978, 17(3): 343−350 .
[74] 陈富斌, 赵永涛. 攀西地区新构造[ M]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2−3, 9−13 .
[75] 王开发, 徐馨编著. 第四纪孢粉学[M]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
[76] 李代钧. 成都平原更新世孢粉组合[J]. 四川地质学报.,1980,1(1):95−106.
[77] 徐 仁, 孔昭宸, 杜乃秋. 中国更新世的云杉、冷杉植物群及其在第四纪研究上的意义[ J] . 中国第四纪研究. 1980, 5(1): 48−56
[78]

Rushforth K. Conifers[M]. ssNew York: Oxford, 1987: 71−87.
[79] 胡毅,张剑. 大熊猫与气候[J]. 环保科技情报,1993(3):2−5.
[80] 李文漪,1987[64]李文漪. 论中国东部第四纪冷期植被与环境[J]. 地理学报,1987,42(4):299−307. doi: 10.3321/j.issn:0375-5444.1987.04.002
[81] 李程. 人为干扰下凉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D]. 西华师范大学, 2019.
[82] 文焕然,何业恒. 近五千来豫鄂湘川间的大熊猫[J].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1):87−93.
[83] 黄万波. 大熊猫颅骨、下颌骨及牙齿特征在进化上的意义[J].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3,31(3):191−207.
[84] 贾兰坡,张振标. 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J]. 文物,1977(6):43−51.
[85] 彭培好,陈文德,彭俊生. 森林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85−1687.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05.09.071
[86] 周世强,黄金燕,谭迎春,等.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Ⅳ. 人为干扰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四川林业科技,2006,27(6):35−40. doi: 10.3969/j.issn.1003-5508.2006.06.007
[87] 冉江洪, 刘少英, 王鸿加, 等. 放牧对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兽类学报, 2003, 23(4): 288−294
[88] 徐卫华,欧阳志云,蒋泽银,等. 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J]. 生物多样性,2006,14(3):223−231. doi: 10.3321/j.issn:1005-0094.2006.03.005
[89] 林玲,王卫红,冉茂莹,等. 王朗国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21,36(01):57−62. doi: 10.3969/j.issn.1671-8755.2021.01.009
[90] 张洪峰,张威,胡罕,等. 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建设对沿线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的影响[J]. 野生动物学报,2021,42(01):192−198. doi: 10.3969/j.issn.1000-0127.2021.01.026
[91] 谷祥卉. 道路对四川省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D]. 贵州师范大学, 2017.
[92] 张玉波, 王梦君, 李俊清. 生态保护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1, 31(1): 154−163
[93]

Hull V, Roloff G, Zhang J, et al. A synthesis of giant panda habitat selection[J]. URSUS, 2014, 25(2): 148−162. doi: 10.2192/URSUS-D-13-00011.1
[94] 秦青,刘晶茹,于强,等. 四川省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及其时空演变[J]. 生态学报,2020,40(20):7255−7266.
[95] 蔡琼,黄宝宏,李鹏,等. G108国道秦岭隧道走廊带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活动规律调查[J]. 陕西林业科技,2019,47(6):6−9. doi: 10.3969/j.issn.1001-2117.2019.06.002
[96] 刘兴良. 大熊猫主食竹—紫箭竹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3,14(3):1−7.
[97] 向性明,刘兴良. 高山区塑料棚育苗的试验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1993,12(3):43−51.
[98] 刘兴良,向性明. 大熊猫主食竹人工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单因素造林试验成效分析(Ⅱ)[J]. 竹类研究,1996(1):36−42.
[99] 刘兴良,杨秀南. 大熊猫主食竹人工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Ⅲ. 正交试验设计造林成效分析[J]. 竹类研究,1997(2):7−15.
[100] 刘兴良,向性明. 王朗林区人工缺苞箭竹亚层数量特征及其模型[J]. 林业科学,1994,30(5):47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