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兴良,慕长龙,向成华,等.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自然特征及植被恢复与重建途径[J]. 四川林业科技,2001,22(2):10−17.
[2] 叶延琼,陈国阶,樊宏. 岷江上游脆弱生态环境刍论[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83−387.
[3] 刘国华,张洁瑜,张育新,等.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J]. 山地学报,2003,21(1):24−32.
[4] 刘国华,马克明,傅伯杰,等.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研究[J]. 生态学报,2003,23(9):1757−1764.
[5] 朱炳海. 中国之气候[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
[6] 刘文彬.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木种群的主要类型[J]. 山地研究,1994,2(1):27−31.
[7] 朱志诚,贾东林. 陕北黄土高原铁秆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1993,13(3):243−251.
[8]

Mariessii, A., Betule, E., Toshihicoko, H. Growth patterns of tree height and stem diameter in populations of Abies veitchi[J]. Ecology, 1991, 79: 1085−1095. doi: 10.2307/2261100
[9] 黎燕琼,郑绍伟,龚固堂,等. 不同年龄柏木混交林下主要灌木黄荆生物量及分配格局[J]. 生态学报,2010,30(11):2809−2818.
[10] 郭威星,蓝登明,王玉婕,等. 荒漠草原6种灌丛地上生物量分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42(6):87−89, 93.
[11] 严代碧,岳永杰,郑绍伟,等.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64−68.
[12] 曾慧卿,刘琪璟,冯宗炜,等. 红壤丘陵区林下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185−2190.
[13] 张峰,上官铁梁,李素珍. 关于灌木生物量建模方法的改进[J]. 生态学报,1993,12(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