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志红,张万里,张庆费. 森林凋落物生态功能研究概况及展望[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6):79−83. doi: 10.3969/j.issn.1000-5382.2004.06.025
[2] 刘世荣, 温远光, 王兵, 等.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3] 耿玉清,王保平.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涵养水源作用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5):49−52. doi: 10.3321/j.issn:1000-1522.2000.05.010
[4] 肖玖金,马海燕,张晓庆,等. 四川盆周西缘山地典型人工林下苔藓和凋落物的持水特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42(9):63−65.
[5] 吴永炷. 种植雷竹经济效益评价分析[J]. 北京农业科技论文,2007,31(6):41−48.
[6] 饶国才. 雷竹栽培技术要点[J]. 林业科技开发,2000(02):.51−62.
[7] 刘丽. 林地覆盖雷竹退化特征及土壤改良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技研究院, 2009.
[8] 喻武,万丹,丁晨曦,等. 色季拉山典型林分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11,32(3):33−73.
[9] 王佑民. 中国林地枯落物持水保土作用研究概况[J]. 水土保持学报,2000,14(4):103−113.
[10] 林波,刘庆,吴彦,等.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枯枝落叶及苔藓层的持水性能[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3):234−238. doi: 10.3321/j.issn:1006-687X.2002.03.002
[11] 常雅军,曹靖,马建伟,等. 秦岭西部山地针叶林凋落物持水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2346−2351.
[12] 彭耀强,薛立,曹鹤,等. 3种阔叶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189−191. doi: 10.3321/j.issn:1009-2242.2006.05.047
[13] 赵知渊,舒清态,杜阿朋. 尾叶桉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性能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3):99−102.
[14] 薛立,何跃军,屈明,等. 华南典型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J].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415−421. doi: 10.3321/j.issn:1005-264X.2005.03.011
[15] 张大鹏,范少辉,蔡春菊,等. 川南退耕丛生竹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82−189.
[16] 李正才,谢锦忠,历日光,等. 毛竹竹阔混交林群落地力保持研究[J]. 竹子研究会刊,2003,22(1):33−37.
[17] 何亚平,费世民,蒋俊明,等. 四川长宁竹林凋落物的蓄水功能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5):35−41. doi: 10.3321/j.issn:1000-1522.2006.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