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06):553~558.
[2]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06):631~639.
[3]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03):195~203.
[4]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 李丹,刘丹丹,赵金祥.基于DEM的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01):66~70

+2.
[6] 杜国明,匡文慧,孟凡浩,迟文峰,陆灯盛.巴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01):73~82.
[7] 贾宁凤,段建南,乔志敏.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07(02):310~312.
[8] 孙丽,陈焕伟,潘家文.运用DEM剖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时空变化——以北京延庆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4(06):762~766.
[9]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01):20~29.
[10]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04):417~425.
[11] 黄志坚. 面向对象影像分析中的多尺度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12] 王云豹,罗菊春,崔国发.我国自然保护小区的现状特征分析——以浙、赣、闽三省部分县为例[J].江西林业科技,2006(03):47~50.
[13] 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李炳元,张百平.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06):707~724.
[14] 马士彬,张勇荣,安裕伦.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动态空间分布特征——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03):489~496.
[15] 龚文峰,袁力,范文义.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02):250~259

+303.
[16] 梁发超,刘黎明.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11):2138~2144.
[17]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于东升,吴世新,江南.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2):1411~1420.
[18] 喻红,曾辉,江子瀛.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1(0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