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云仙,吴学灿,盛世兰,等.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实践路径[J]. 生态经济,2014,30(11):151−155. doi: 10.3969/j.issn.1671-4407.2014.11.033
[2] 孔燕,余艳红,苏斌.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现行管理体制及其完善建议[J]. 水生态学杂志,2018,39(3):67−75.
[3] 周兴中. 程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J]. 云南环境科学,1999,18(3):9−11.
[4] 胡子萍,方强明,李江,等. 元江县干热河谷造林进展与展望[J]. 绿色科技,2012,4(6):4−7. doi: 10.3969/j.issn.1674-9944.2012.06.004
[5] 杨振寅,苏建荣,罗栋,等.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 林业科学研究,2007,20(4):563−568. doi: 10.3321/j.issn:1001-1498.2007.04.024
[6] 赵培仙,孔维喜,何璐.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造林技术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2014(5):29−34. doi: 10.3969/j.issn.1001-2117.2014.05.007
[7] 李晓清,高捍东,李荣伟,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希蒙德木造林技术及幼林生物量分配[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2):23−26.
[8] 贾利强.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树种抗旱特性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9] 刁阳光,表志明,林兴贵,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新银合欢优良造林类型选择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8(1):76−79.
[10] 田广红,王仁师,张尚云. 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的划分及其造林技术措施[J]. 云南林业科技,2003(3):29−35.
[11] 刘方炎. 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与锥连栎幼苗建成机制及生态适应性[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2] 李强.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13] 张春华,廖声熙,李昆,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3个造林树种裸根1年生苗的育苗密度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7,36(4):79−86. doi: 10.3969/j.issn.1672-8246.2007.04.013
[14] 张春华,李昆,廖声熙,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区川楝造林技术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1):115−120.
[15] 张春华,李昆,崔永忠. 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退耕还林区造林树种选择[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20−23.
[16] 张尚云,高洁,傅美芬,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恢复植被与造林技术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3−9.
[17] 蒋俊明,费世民,何亚平,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探讨[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6):11−15, 29.
[18] 胡学军. 怒江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措施探讨[J]. 绿色科技,2018(1):36−37.
[19] 胡滨. 怒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马鹿花造林效果初探[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34(4):33−34, 38. doi: 10.3969/j.issn.1006-6993.2011.04.015
[20] 杨向林. 怒江干热河谷造林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 中国林业经济,2014(6):45−46, 52. doi: 10.3969/j.issn.1673-5919.2014.06.011
[21] 余丽云. 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造林树种选择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51−56.
[22] 段爱国,张建国,何彩云,等.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气体交换特性的坡位效应[J]. 生态学报,2013,33(12):3630−3638.
[23] 张春华,李昆,崔永忠,等. 适于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用的6个树种的育苗施肥试验[J]. 西部林业科学,2005,34(4):53−57. doi: 10.3969/j.issn.1672-8246.2005.04.011
[24] 李昆,曾觉民.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蒸腾作用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9,12(3):25−31.
[25] 李昆,张春华,崔永忠,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4,17(5):555−563. doi: 10.3321/j.issn:1001-1498.2004.05.002
[26] 李昆,孙永玉,张春华,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个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变化[J]. 林业科学研究,2011,24(4):488−494.
[27] 李昆,崔永忠,张春华.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区造林树种的育苗技术[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89−92. doi: 10.3969/j.issn.1000-2006.2003.06.022
[28] 李昆,刘方炎,杨振寅,等.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世界林业研究,2011,24(4):55−60.
[29] 王昌敏,贺永. 昆明市东川区在石漠化干热河谷地区造林[J]. 云南林业,2015,36(6):62−63.
[30] 刘正本. 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树种的选择[J]. 现代园艺,2016(6):20. doi: 10.3969/j.issn.1006-4958.2016.06.012
[31] 陈建兴,唐勇. 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带造林经验及模式[J]. 四川林业科技,2010,31(5):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3-5508.2010.05.022
[32] 王会儒. 白龙江干热河谷地带造林技术[J]. 防护林科技,2010(5):110−111. doi: 10.3969/j.issn.1005-5215.2010.05.042
[33] 杨丽祥. 武定县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现状及发展对策[J]. 林业调查规划,2006(6):101−105. doi: 10.3969/j.issn.1671-3168.2006.0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