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燕腾,彭一航,王效科.西南5省市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西北林学院报,2016,31(4):39~43.
[2] 骆宗诗,文吉富,王国良.四川森林碳贮量及其空间分析.四川林业科技,2009,30(2):13~18.
[3] 张蕊,申贵仓,张旭东.四川长宁毛竹林碳储量与碳汇能力估测.生态学报,2014,34(13):3592~3601.
[4] 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林业科学,2011,47(7):7~12.
[5] 裴艳辉,李江.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近10年动态变化.中国水土保持学报,2012,10(3):93~98.
[6] 丁圣彦,梁国富.近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资源科学,2004,26(3):105~108.
[7] 贾松伟.河南省乔木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碳汇经济价值估算.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149~153.
[8] 王璩睿,仵宏基,孙听.广东省森林碳储量与动态变化.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44(1):18~22.
[9] 光增云.河南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01):76~79.
[10] 彭舜磊,刘丹丹,陈昌东.平顶山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的变化特征.贵州农业科学,2015,43(9):223~225.
[11] 王艳芳,刘领,李志超.豫西黄土丘陵区洛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草业学报,2015,24(10):1~11.
[12] 黄敏,廖为明,王立国.江西森赫碳储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价值分析.商业研究,2010,12(7):179~182.
[13] 张继平,张林波,刘春兰.井冈山中亚热带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估算.生态环境学报,2016,25(1):9~14.
[14] 赵俊勇,孙向阳,李素艳.辽宁省老秃顶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氮垂直分布特征.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44(10):65~68.
[15] 刘艳,孙向阳,范俊岗.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生态环境学报,2015,24(2):211~216.
[16] 王兵,魏文俊.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江西科学,2007,25(6):681~687.
[17] 魏文俊,王兵,李少宁.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林业科学,2007,29(5):767~772.
[18] 赵牧秋,史云峰.三亚地区芒果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88~1090

,1100.
[19]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生态学报,2008,28(3):966~975.
[20] 石洪华,王晓丽,王嫒.北长山岛森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生态学吧,2013,33(19):6363~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