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ilman D.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in biodiversity: A search for general principles. Ecology, 1999, 80(5): 1455-1474.
[2] 李素清, 武冬梅, 王涛, 等. 山西长治湿地草本植物优势种群和群落的空间格局分析. 草业学报, 2011, 20(3): 43-50.
[3] 张国娟, 刘旻霞, 李博文, 等. 玛曲高寒草甸植物黄帚橐吾与莓叶委陵菜种群点格局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21, 40(6) : 1660-1668.
[4] 芝祥红, 独肖艳, 李朝周, 等. 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湿生与盐生生态型芦苇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草业科学, 2021, 38(5): 859-869.
[5] 刘学敏, 罗久富, 陈德朝. 若尔盖高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2): 289-297.
[6] 余世孝. 数学生态学导论.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7] 张金屯. 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8] Daniel L. , Druckenbrod and Herman H. , Shugart and Ian Davies. Spatial pattern and process in forest stands within the Virginia Piedmont.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005, 16(1): 37-48.
[9] 陈正兴, 高德新, 张伟,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坡向撂荒草地植物群落种群空间格局.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6): 1846-1856.
[10] 邓东周, 贺丽, 鄢武先, 等. 川西北高寒区不同沙化类型草地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草地学报, 2017, 25(3): 492-498.
[11] 崔玉华, 韩有志, 张梦弢, 等. 不同干扰强度下针阔混交林树种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6): 2053-2060.
[12] 张金屯.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的点格局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4(4): 57-62.
[13] 牟晓明, 于应文, 王先之, 等. 青藏高原火绒草斑块群落空间格局分析. 生态学报, 2015, 35(16): 5306-5315.
[14] 郝文芳,杜峰,陈小燕,等. 黄土丘陵区天然群落的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草地学报,2012,20(4):609−615.
[15] 简小枚, 税伟, 王亚楠, 等. 重度退化的喀斯特天坑草地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以云南沾益退化天坑为例. 生态学报, 2018, 38(13): 4704-4714.
[16] 谢晋阳, 陈灵芝.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生态学报, 1994, 14(4): 337-344
[17] 孟祥楠, 赵雨森, 郑磊, 等. 嫩江沙地不同年龄樟子松人工林种群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动态.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 (9): 2332-2338.
[18] Dregne H E.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dry lands.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02, 16(2): 99-132.
[19] 黄爱纤. 川西北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生态效果评价. 兰州: 兰州大学, 2015
[20] 王艳. 川西北草原土壤退化沙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重庆: 西南大学, 2005.
[21] 干友民, 罗元佳, 周家福, 等. 川西北沙化草地生态恢复工程对沙地植被群落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09, 26(6): 51-56.
[22] 罗久富, 周金星, 赵文霞, 等. 围栏措施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7, 34(3): 565-574.
[23] 蒙嘉文, 左林, 蔡应君, 等. 若尔盖县土地沙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四川林业科技, 2013, 34(4): 42-46.
[24] 鄢武先,邓东周,余凌帆,等. 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有关技术问题探讨——以川西北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为例[J]. 四川林业科技,2015,36(3):62−68. doi: 10.3969/j.issn.1003-5508.2015.03.013
[25] 孙广友, 张文芬, 张家驹, 等. 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环境及其合理开发的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87, 4(4): 359-368
[26] 胡金娇, 周青平, 吕一河, 等. 青藏高原东缘半湿润沙地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比较研究. 生态学报, 2020, 40(20): 7410-7418.
[27] Cousins S H . Cousins SH. Species diversity measurement: choosing the right index. Trends Ecolevol.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991, 6(6): 190-192.
[28] 王本洋, 余世孝. 种群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4(2): 235-241.
[29] 赵平.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4(11): 2031-2036.
[30] 赵成章, 高福元, 董小刚, 等. 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特征变化. 生态学报, 2011, 31(1): 115-122
[31] 张继义, 赵哈林, 张铜会, 等.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动态.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 (1): 86-92.
[32] 吴世磊, 陈德朝, 鄢武先, 等.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四川林业科技, 2020, 41(1): 51-55.
[33] 江仁涛, 李富程, 沈凇涛. 不同年限红柳恢复川西北高寒沙地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1): 197-203.
[34] 周家福. 川西北沙化草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变化研究. 四川: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35] 贾希洋, 马红彬, 周瑶, 等.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 草业学报, 2018, 27(2): 15-25.
[36] Lawton J. H. &V. K. Brown. Redundency in ecosystems. In: Schulze‚E. D. &H. A. Money eds.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1993, 225- 270 .
[37] 蔡育蓉, 陆琪, 吴宛萍, 等. 鱼鳞坑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8, 35(9): 2115-2126.
[38] 赵凌平, 白欣, 谭世图, 等. 不同年限封育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8, 35(1): 27-35.
[39] 张娅娅, 刘旻霞, 李博文, 等. 不同海拔矮嵩草与火绒草种群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 生态学杂志, 2020, 39(2): 404-411.
[40] 张峰, 郑佳华, 赵天启, 等.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一年生植物刺穗藜种群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1, 29(7): 1507-1512.
[41] 陈积山, 张澄莹, 张月学, 等. 不同生长年限豆禾混播草地物种的空间格局. 草地学报, 2014, 22(1): 70-77.
[42] 张峰, 上官铁梁. 山西翅果油树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5): 59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