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锦矗, 王酉之. 四川资源动物志(兽类)[M]. 成都:成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 汪松.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3] 王淯, 姜海瑞, 薛文杰, 等.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研究概况和进展[J]. 四川动物, 2006, 25(1):195~200.
[4] Yang Q, Meng X, Xia L, et al.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causes of decline of musk deer (Moschus spp.) in China[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3, 109(3):333~342.
[5] 彭杰, 彭建军, 邓亚平, 等.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数量初步调查[J]. 林业科技通讯, 2018(4):30~32.
[6] 盛和林. 我国麝资源现状及救护措施[J]. 野生动物, 1996(03):10~12.
[7] 胡忠军, 王淯, 薛文杰, 等.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1):65~71.
[8] 肖宇. 基于3S技术的陕西凤县林麝栖息地破碎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陈珉, 张恩迪, 杨乃乙, 等. 江苏省盐城滨海湿地獐的春季种群数量与分布[J]. 湿地科学, 2009, 7(01):1~4.
[10] 张洪茂, 胡锦矗. 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的夏季生境选择[J]. 四川动物, 2004(02):98~103.
[11] 姜海瑞. 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生态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2] 郭建, 周开亚, 杨光, 等. 一种用粪便样方法估计林麝种群密度的新方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 10(04):467~470.
[13] 刘文华, 王永奇, 唐婕, 等. 林麝生物学特性观察及体况等级评定标准[J]. 经济动物学报, 2011, 15(3):145~148.
[14] Lechowicz M J. The sam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ivity indices[J]. Oecologia, 1982, 52(1):22~30.
[15] 刘佳, 林建忠, 李生强, 等. 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J]. 兽类学报, 2018, 38(03):91~98.
[16] 粟海军, 李光容, 陈光平, 等.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调查初报[J]. 兽类学报, 2018, 38(02):221~229.
[17] 高耀亭. 麝和麝香-我国重要动物资源[J]. 动物学杂志, 1986, 21(4):41~44.
[18] 郭建, 程晓峰, 巨云为, 等. 冶勒自然保护区林麝对生境选择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 7(02):183~185.
[19] 姚刚. 林麝种群密度及环境适应性能力评估[D]. 浙江大学, 2014.
[20] 谭锋, 刘鸣, 关超, 等. 圈养林麝某些行为的观测[J]. 中药材, 1990(08):9~13.
[21] 盛和林. 中国鹿科动物[J]. 生物学通报, 1992(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