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雪情,刘春洋,黄少峻,等. 牡丹籽粒发育特性与营养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2016,31(5):71~75.
[2] 贾文庆,刘宇,李占明,等. 牡丹花粉生活力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94~4296.
[3] 张菲. 菏泽牡丹花期预测的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07.
[4] 张洁,张月红,杨会春,等. 油用牡丹在天津市林业生态建设中的种植前景和发展对策[J]. 天津农业科学,2014,21(11):125~127.
[5] 山昌林,陈士刚,张大伟,等. 东北地区紫斑牡丹引种概况[J].吉林林业科技,2015,44(3):38~40.
[6] 李宗艳. 滇中地区引种牡丹的生态分析[J]. 西部林业科学,2003(2):47~49.
[7] 李嘉钰. 中国牡丹与芍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1999,54~55.
[8] 张旻桓,金晓玲,卢惊鸿,等. 长沙地区引种牡丹品种综合性状评价[J].经济林研究,2015,33(4):81~85.
[9] 高平,刘玉英,成仿云,等. 基于专用目标的中原牡丹品种评价与筛选[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4):106~111.
[10] 白露,张志国,栾东涛,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八仙花引种适应性综合评价[J].北方园艺,2015,38(2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