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广海,曲正. 我国国家公园研究与实践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19,32(4):57−61.
[2] 李洪义,吴儒练,田逢军. 近20年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研究综述[J]. 资源科学,2020,42(11):2210−2223. doi: 10.18402/resci.2020.11.13
[3] 李华.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对策[J]. 城市规划,2015,39(08):63−69.
[4] 程金龙.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河南大学,2011.
[5] Bere R M. The National Park Idea: How to Interest the African Public[J]. Oryx, 1957(1): 21−27.
[6] Myers G ,Park I C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US National Parks Service according to Social Transition : A Case Study on Two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Park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ternational,2013,22(4):385-396.
[7] Botha E, Saayman M, Kruger M. Clustering Kruger National Park visitors based on interpretation[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6, 47(2): 75−88. doi: 10.4102/sajbm.v47i2.62
[8] Roberts M, Mearns K, Edwards V.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guided versus non-guided interpretation in the Kruger National Park, South Africa[J]. Koedoe, 2014, 56(2): 1−8.
[9] Kim M K, Jeon S W, Kim S W.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ation criteria for the New Korean National Park mode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15, 23(3): 93. doi: 10.15301/jepa.2015.23.3.93
[10] Horng J S, Liaw Y J. Can we enhance low-carbon tour intentions through climate science or responsibility sharing informatio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8, 21(8): 877−901. doi: 10.1080/13683500.2017.1304363
[11] Goralnik L, Nelson M P. Field philosophy: dualism to complexity through the borderland[J].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2014, 38(4): 447−463. doi: 10.1007/s10624-014-9346-1
[12] Fung C, Jim C Y. Unraveling Hong Kong Geopark experience with visitor-employed photography method - ScienceDirect[J]. Applied Geography, 2015, 62: 301−313. doi: 10.1016/j.apgeog.2015.05.014
[13] 贾倩,郑月宁,张玉钧. 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机制研究[J]. 风景园林,2017(07):23−29.
[14] 李宏,石金莲. 基于游憩机会谱(ROS)的中国国家公园经营模式研究[J]. 环境保护,2017,45(14):45−50.
[15] 钟林生,曾瑜皙,虞虎.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游憩功能的自然基础与实现路径[J]. 生态学报,2021,41(03):861−873.
[16] 何思源,苏杨,王蕾等. 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游客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支付意愿[J].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1):40−53.
[17] 张玉钧,薛冰洁.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和游憩活动的适宜性探讨[J]. 旅游学刊,2018,33(08):14−16.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08.007
[18] 肖练练,钟林生,虞虎等. 功能约束条件下的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J]. 生态学报,2019,39(04):1375−1384.
[19] 过文婷. 基于GIS的游憩活动空间的适宜性评价[C]. 中国新疆乌鲁木齐:2011.
[20] 胡磊. 湖南烈士公园游憩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1] 范雯. 海城市森林游憩适宜性评价及其演变[D]. 华东师范大学,2015.
[22] 叶惠珠,李海荣,兰梦敏.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J]. 绿色科技,2017(03):32−34.
[23] 赵咪咪. “健康中国”视阈下城郊森林公园游憩适宜性评价[D]. 浙江农林大学,2018.
[24] 沈啸. 城市滨水绿地游憩适宜性评价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2019.
[25] 张飞,杨林生,何勋,等. 大运河遗产河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J]. 地理科学,2020,40(07):1114−1123.
[26] 叶菁. 大熊猫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研究——以四川成都片区为例[J]. 绿色科技,2018(14):20−21.
[27] 苗健. 我国国家公园及其法律体制建设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2019.
[28] 王琴华. 国家公园管理与保护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2018.
[29] 安童童,张玉钧,丛丽,等. 基于秦岭大熊猫保护的国家公园规划思考[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2):43−51.
[30] 安童童,张玉钧,丛丽,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 河北林果研究,2017,32(01):87−92.
[31] 薛冰洁,张玉钧,安童童,等. 旗舰种大熊猫国家公园选址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2017,15(02):24−28.
[32] 安童童. ROS理论在国家公园功能区划中的应用[D]. 北京林业大学,2017.
[33] 赵志国,栾晓峰,陈君帜,等. 基于信息熵量化评价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成效[J]. 生态学报,2019,39(11):3885−3894.
[34] 蓝心戴. 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参与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20.
[35] 李怀瑜,吴芷茹,翁宗源,等.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1):113−115.
[36] 李碧莹,李怀瑜,昌宇玺,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的乡村振兴策略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5):291−292.
[37] 林泽东. 大熊猫国家公园门户小镇旅游发展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20.
[38] 王玉君,李玉杰,白文科,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拟建区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及行为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01):7−14.
[39] 李杰,李涛,彭阿柳,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工作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依托科研的自然育为例[J]. 绿色科技,2020(23):268−270.
[40] 张玥,黄萍,罗鉴,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气象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 旅游纵览,2020(20):44−46.
[41] 马益鹏,丛丽,钱皓月.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及调适行为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1):108−117.
[42] 崔庆江,赵敏燕,唐甜甜等.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公众体验感知研究[J]. 生态经济,2020,36(11):118−124+131.
[43] 何海. 灰色动态建模技术与应用[D]. 华中科技大学,2004.
[44] 邓聚龙. 灰理论基础[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5] 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 厦门大学,2000.
[46] 周详,孙泽仪,刘轩轩. 数字足迹支持下的历史性城市景观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研究[J]. 新建筑,2022(0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