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7卷,裸子植物 [M]. 中国科学出版社,1978.
[2] FU L-G, LI N, Robert RM. Pinaceae [M]. //WU Z-Y, et al. Flora of China, Vol. 25. Science Press, Beijing and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 1999, 11−52.
[3] 杨钦周,四川树木分布 [M]. 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
[4] 韩松,张文治. 松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高师理科学刊,2018, 7:47−50.
[5] ZHANG C-F, WANG Y, CHEN F, ZHOU, H-L et al. 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Apocynaceae: Asclepiadeae), a new species from the Three Gorges District in Central China [J]. Phytotaxa, 2022, 564 (1): 59−70.
[6] 陈丹维,肖文发,邵莉等. 重庆巫山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区系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 31(3):303−3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
[8] 张桥英,何兴金. 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 植物科学学报,2002, 020(005):387−394.
[9] 钟华,周彬.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松科植物濒危状态评估[J]. 西部林业科学,2010, 039(003):76−78.
[10] 陈风杰. 松柏类植物景观调查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2017.
[11] 彭重华,薄楠林. 白皮松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7, 23(11):174−178. doi: 10.3969/j.issn.1000-6850.2007.11.039
[12] 张小虎. 白皮松繁育栽培技术及应用前景研究[J]. 种子科技,2022, 13:127−129.
[13] 胡祎,梁莉娜,肖良等. 松属植物地质历史及生物地理演变[J]. 地球环境学报,2022, 13(3):243−256.
[14] 李楠. 论松科植物的地理分布,起源和扩散[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1995, 33(2):105−130.
[15] 应俊生. 中国裸子植物分布区的研究(1)——松科植物的地理分布[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1989, 27(001):27−38.
[16] 王荷生. 中国松科植物的分布型和区系分析[J]. 植物研究(1期):12−19.
[17] 贾明. 四川松科植物及其针叶林的地理分布[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006(002):61−71.
[18] 李楠. 松科植物地理学的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1993.
[19] 李仁伟,张宏达. 四川裸子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2001,215−222.
[20] 杨一欣. 白皮松组植物的群体遗传学和物种形成研究[D]. 西北大学,2016.
[21] 王小平,王九龄,刘晶岚,等. 白皮松分布区的气候区划[J]. 林业科学,1999, 35(004):101−106.
[22] 赵焱,张学忠,王孝安. 白皮松天然林地理分布规律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1995(2):161−166. doi: 10.3321/j.issn:1000-4025.1995.02.015
[23] 刘芳. 基于核基因序列的白皮松谱系地理学研究. 西北大学,2011.
[24] 李斌,周世良,顾万春. 白皮松的保育遗传学研究Ⅰ. 基因保护分析[J]. 生物多样性,2003, 11(1):28−36. doi: 10.3321/j.issn:1005-0094.2003.01.004
[25] 赵罕,郑勇奇,李斌,等.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地理变异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 14(3):39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