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 张祥德.浅谈金佛山方竹的开发利用[J].四川林业科技,1997,(4):67~69.
[3] 李睿,应菊英,吴良如,等.金佛山方竹笋矿质元素营养成分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8,(1):27~28.
[4] 刘跃钧,王立平,傅冰,等.合江方竹和刺方竹13种不同种源方竹笋营养成分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2,(4):37~42.
[5] 陈嵘遗.竹的种类及栽培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6] 丁波,殷建强,刘世农,等.金佛山方竹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10):175~178.
[7] 余波.不同母竹密度下方竹出笋量及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园艺,2011,(5):11.
[8] 徐振国,郭起荣,冯云,等.淡竹林分结构与林分因子相关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2):72~76.
[9] 佘远国,肖创伟,杨裕振,等.立竹密度和竹龄结构对覆盖雷竹竹笋产量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7,(1):64~67.
[10] 郑郁善,洪伟,陈礼光.毛竹林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S1):5~10.
[11] 吴良如,钟浩,高贵宾,等.笋竹两用毛竹林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关系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4,(2):25~28.
[12] 张喜,张佐玉,徐来富,等.金佛山方竹竹笋幼竹生长节律[J].竹子研究汇刊,1998,(1):53~59.
[13] 张喜,龙志永,许才万,等.金佛山方竹不同密度人工林笋产量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3,(6):16~20.
[14] 吴荫,韩铎.方竹特性的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1982,(2):36~40.
[15] 綦山丁,张喜,张佐玉.金佛山方竹出笋规律的初步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7,(3):18~24.
[16] 高贵宾,钟浩,田新立,等.不同覆盖雷竹林出笋规律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5,(3):270~274.
[17] 郑郁善,洪伟,邱尔发.毛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S1):73-77.
[18] 张佐玉,张喜,任朝晖,等.金佛山方竹笋用林改造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0,(3):13~16.
[19] 陈观岩.闽东北周宁县山地方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施肥对出笋产量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6,(1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