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菲.森林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情报,2010,42(1):12~12.
[2] 林民治.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综述[J].林业与环境科学,1987,(5):18~20.
[3] 张雅梅,何瑞珍,安裕伦.基于RS与GIS的森林立地分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47~152.
[4] 滕维超,万文生,王凌晖.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09,40(8):1110~1114.
[5] 朱万才,李亚洲,李梦.森林立地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24~25.
[6] 沈金泉.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森林立地类型分类及其景观空间格局[D].福建农林科技大学,2005.
[7] 邝立刚,梁守伦,雍鹏.山西省立地类型区划——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研究(I)[J].山西林业科技,2008,(4):1~4.
[8] 马天晓.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06.
[9] 杜健.柚木人工林生长与立地类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10] 范金顺,高兆蔚,蔡元晃,等.福建省森林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J].林业勘察设计,2012,(1):1~5.
[11] 顾云春.巴登-符腾堡分类法与中国的立地分类[J].林业资源管理,1993,(2):46~49.
[12] 张志云,蔡学林,欧阳勋志.森林立地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6):166~173.
[13] 雷瑞德.苏联的森林资源和林型学说[J].西北林学院学报,1988,(2

).
[14] 汪祥森.国外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0,(1):53~58.
[15] 季碧勇.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浙江省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D].浙江大学,2014.
[16] 周永斌,邹晓明.从适地适树到适钙适树的理论与例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2):1~8.
[17] 陈昌雄.天然常绿阔叶林生长潜力及择伐经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
[18] 南方十四省(区)杉木协作组.杉木立地条件的系统研究及应用[J].林业科学,1983,19:246~254.
[19] 沈国舫,杨敏生,韩明波.京西山区油松人工林的适生立地条件及生长预测[J].林业科学,1985,21(1):10~19.
[20] 张万儒.中国森林立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1] 范小洪,徐东.森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1995,(2):61~64.
[22] 王娟.5·12地震北川县震后受损林地立地类型划分及其质量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3] 余其芬,唐德瑞.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森林立地分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50):87~90.
[24] 丰绪霞,刘兆刚,张海玉,等.基于RS和GIS帽儿山林场森林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8):27~30.
[25] 曹善寿.云南林业信息化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J].西部林业科学,2003(3):59~63.
[26] 王永昌,张金池.基于遥感技术的云台山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85~89.
[27] 张晓丽,游先祥.应用"3S"技术进行北京市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的研究[J].遥感学报,1998,2(4):292~295.
[28] 刘献伦,王迎,赵登超.利用GIS技术进行山东省立地类型划分[J].山东林业科技,2007(4):7~10.
[29] 史良树.遥感技术现状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J].林业资源管理,2004,(2):50~63.
[30] 刘宗义.环境地图中多元信息叠置分析方法的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1989,(4):42~44.
[31] 曾春阳.基于GIS的小班立地因子提取与立地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32] 吴菲.基于"3S"技术帽儿山林场森林立地分类及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33] 曾晶,张晓丽.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立地分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1):192~198.
[34] CRIST E P,CICONE R C.A physically-bas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tic mapper data-the TM tasseled cap[J].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1984,(3):256-263.
[35] 巩垠熙,高原,仇琪,等.基于遥感影像的神经网络立地质量评价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10):42~47.
[36] 李强,王正志.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系统的发展综述[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8,13(4):54~58.
[37] CPLEMAN T L,AGBU P A,MONTGOMERY O L.Spectarl differentiation of surface soils and soil properties:is it possible from space platforms[J].Soil Science,1993,155:283~293.
[38] THOMPSON D R,HENDERSON K E,HOUSTON A G,et al.Variation in alluvial-derived soils as measured by landsat thematic mapper[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4,48:137~142.
[39] 周道玮,田雨,王敏玲,等.覆沙改良科尔沁沙地-松辽平原交错区盐碱地与造田技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6):910~918.
[40] 郭建斌,刘颖,游先祥.基于"3S"技术的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及制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67~16170.
[41] 李明泽,郭鸿郡,范文义,等.基于GWR的大兴安岭森林立地质量遥感分析[J].林业科学,2017,53(6):56~66.
[42] 文军,王介民.一种由卫星遥感资料获得的修正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2(3):105~112.
[43] 郭含茹,张茂震,徐丽华,等.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区域森林碳储量估计[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32(4):497~508.
[44] 李程.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储备林树种立地指数预估研究[J].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1~69.
[45] 王烁,李凤日,赵颖慧,等.基于空间模型的白河林业局天然红松分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10):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