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龚固堂,陈俊华,黎燕琼,等. 四川盆地四种柏木林分类型的水文效应[J]. 生态学报,2011, 31(10):2716−2726.
[2] 宋思梦,周扬,张健. 立地和龄组对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植物研究,2021, 41(05):760−774.
[3] 别鹏飞. 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间伐改造研究[D]. 绵阳师范学院,2019.
[4] 李平,李凤汀,范川,等. 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5, 35(08):2667−2675.
[5] 胡砚秋,苏志尧,李佩瑗,等. 林分生物量碳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 35(1):84−88. do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5.01.016
[6] 杨韧,邓朝经,覃模昌,等. 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J]. 四川林业科技,1987, 8(1):21−24. doi: 10.16779/j.cnki.1003-5508.1987.01.004
[7]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 川中丘陵地区主要植被含碳率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2004, 17(增刊):113−116.
[8] 夏楠. 川中丘陵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的硏究[D]. 四川农业大学,2014.
[9] 唐宵,黄从德,张健等,四川主要针叶树种含碳率测定分析[J].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2):20-23.
[10] 党晓宏,高永,蒙仲举,等. 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天然荒漠优势灌丛含碳率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 37(05):74−79. do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7.05.013
[11] 郭娇宇. 内蒙古东部主要人工林碳计量参数及生物量模型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
[12] 王鹏程,邢乐杰,肖文发,等.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J]. 生态学报,2009, 29(1):11.
[13] 付尧,孙玉军. 植物有机碳测定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13, 26(01):24−30.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3.01.013
[14] 郑帷婕,包维楷,辜彬,等.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J]. 生态学杂志,2007(03):307−313. doi: 10.3321/j.issn:1000-4890.2007.03.002
[15] 魏江生,乌日古玛拉,周梅,等. 基于灌木林碳储量估算的植被含碳率取值[J]. 草业科学,2016, 33(11):2202−2208.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007
[16] 赵林,殷鸣放,陈晓非,等. 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 23(1):59−63.
[17] 殷越. 云杉及马尾松含碳系数规律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18] 胡集瑞,黄日奎,曾怀东,等. 马尾松成熟林单木生物量模型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11(1):9−12.
[19] 张志华,王连春,罗俊贤,等. 滇西北云南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11(4):4−6. doi: 10.3969/j.issn.1002-2724.2011.04.003
[20] 施政,刘建,蓝肖,等. 广西田林马尾松人工林单木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分析[J]. 广西林业科学,2009, 38(3):167−170. doi: 10.3969/j.issn.1006-1126.2009.03.010
[21]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Z]. IPCC, 2006.
[22] LY/T 2253—2014.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Z].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2014.
[23] 郭娇宇,周梅,舒洋,等.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J]. 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