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建,袁伟刚,肖兴翠,等. 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苗期测定及家系选择[J]. 四川林业科技,2017(5):12−16.
[2] 辛永萍,马勤. 香椿种质资源分布及经济价值[J]. 陕西农业科学,2008(3). doi: 10.3969/j.issn.0488-5368.2008.03.080
[3] 于元颖. 开发前途似锦的树种——香椿[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S7期): 57-58.
[4] 刘芙蓉,罗建勋,杨马进. 西南地区香椿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及其气候特点[J]. 四川林业科技,2017(1).
[5] 邢洪涛. 大棚香椿主要病虫害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2007(2):20−20.
[6] 王隆富,唐彩蓉,杨兴伟,等. 大竹县香椿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J]. 四川林勘设计,2014(2):85−92.
[7] 王国枢,韩利华. 浅谈香椿采穗圃的建立及其有害生物控制[J]. 安徽林业科技,2019,45(5):32−34. doi: 10.3969/j.issn.2095-0152.2019.05.010
[8] 闫家河,秦绪兵. 危害香椿的新害虫——六星铜吉丁[J]. 山东林业科技,1999(2):32−33.
[9] 潘柳姣, 韦龙宾. 香椿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 河北农业科学, 12(1): 61-63.
[10] 徐君良,钟兴华,李明良,等. 香椿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10):224−226.
[11] 叶少川. 香椿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J]. 安徽林业科技,2019(1). doi: 10.3969/j.issn.2095-0152.2019.01.004
[12] 张俊叶, 马晓. 香椿钻蛀性害虫防治技术[J]. 河北林业科技(3): 98−99.
[13] 唐武,蒙兰杨,黄雪芬,等. 幼龄柑橘果园套种芽用矮化香椿栽培技术[J]. 林业科技通讯,2019(8).
[14] 吴琼. 臭椿沟眶象危害及其防治[J]. 甘肃林业,2011(6):38.
[15] 白瑞霞. 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的为害及防治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42−43. doi: 10.3969/j.issn.1088-1631.2012.01.014
[16] 王薇. 芳香木蠹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 河北林业科技,2016(4).
[17] 李冰,钟利军,张秀梅. 柳乌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 吉林林业科技,2005,34(2):24−25.
[18] 王楠,王炜. 桑剑纹夜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陕西农业科学,2016,v. 62; No. 428(3):129−130.
[19] 赵锦年. 一点蝙蛾生活习性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 昆虫知识,1983(2):33−35.
[20] 刘世儒,战翠花. 香椿蛀斑螟研究初报[J]. 山东林业科技,1987(2).
[21] 李伟波,刘晓良. 云斑天牛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2018. doi: 10.3969/j.issn.1674-5329.2018.01.071
[22] 宫庆涛,武海斌,姜莉莉,等. 铜绿丽金龟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J]. 落叶果树,2019,51(2):41−43.
[23] 赵龙. 灰胸突鳃金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 甘肃林业科技,1999(2):33−35+38.
[24] 王选民,王旭芳,董景霜. 暗黑鳃金龟的发生与防治[J]. 植物医生,2011,24(5):26−26.
[25] 苏政荣,罗太明. 桑黄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J]. 蚕学通讯,1997(3):14−15.
[26] 张小亚, 陈国庆, 黄振东, 等. 柑橘灰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J]. 浙江柑橘, 2011, 28(3): 21−22.
[27] 张志伟,阙怡,马新,等. 臭椿沟眶象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19(3).
[28] 冯玉红. 草履蚧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 572(4): 34.
[29] 王蕾. 斑衣蜡蝉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2018(22). doi: 10.3969/j.issn.1674-1479.2018.22.105
[30] 段志坤. 黑蚱蝉对南方果树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8(1):38−39.
[31] 衣岩敏. 浅谈地下害虫蝼蛄的发生及防治[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38(5):96+112−113.
[32] 张新生. 茶黄螨的危害症状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7). 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17.1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