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日宝,刘清平. 皂荚属植物的染色体观察[J]. 实验教学与仪器,1994(4):37.
[2]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39: 80. http://frps.eflora.cn/frps/Gleditsia
[3] 史建霞. 涉县野皂荚的开发利用价值及栽培技术[J]. 现代园艺,2015(5):65−66.
[4] 李建军,申进生. 野皂荚的开发价值及培植技术[J]. 中国水土保持,2001(1):29−30. doi: 10.3969/j.issn.1000-0941.2001.01.013
[5] 华瑾,范明娟,张国文. 中国皂荚种子中半乳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研究[J]. 植物学报,1983,25(2):149−152.
[6] 张卫明, 肖正春, 史劲松. 中国植物胶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7] 范玉田,陈振江,赵树庭. 野皂荚的生物学特性及播种造林[J]. 河北林果研究,1999,14(2):113−115. doi: 10.3969/j.issn.1007-4961.1999.02.003
[8] 李林英,王启明,王玉生,等. 石灰岩山地野皂荚灌丛水保功能及营造技术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1998(1):13−16.
[9] 郑健,蒋鹤,张晓萌,等. 野皂荚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6):46−50.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13.06.09
[10] 贾军,韩丽君,郝向春,等. 野皂荚种子催芽技术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2015,44(3):14−15, 43. doi: 10.3969/j.issn.1007-726X.2015.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