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2] 吕超群,孙书存.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研究概述.植物生态学报,2004,28(5):692~703.
[3] 陈传国,朱俊凤.东北主要林木生物量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 曾伟生,唐守正,黄国胜,等.全国立木生物量建模总体划分与样本构成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0,7(3):16~22.
[5] 贺东北,曾伟生,骆期邦.通用性二元立木材积模型的建模样本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20(1):1~9.
[6] 骆期邦,曾伟生,贺东北,等.立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271~277.
[7]
[8] 赵敏,周广胜.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468~1472.
[9]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等.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9,29(9):5116~5119.
[10]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等.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生态学报,2008,28(3):966~9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