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振江,蔡红霞,曾涛,等. 九寨沟主要植物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3):299−306. doi: 10.3321/j.issn:1006-687X.2004.03.009
[2] 张孝奎,袁牧,冯立超,等. 九寨沟景区在九寨沟7.0级地震中的防灾问题分析[J]. 灾害学,2018,33(3):80−86.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8.03.016
[3] 李孝永,杜国明,匡文慧. 九寨沟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及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2):301−308+325.
[4] 彭建,代金莉,赵福陪,等. 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20,41(3):23−30.
[5] 杜阳平,刘芙蓉,王海峰,等. 九寨沟县野生木本森林食品种质资源调查初报[J]. 四川林业科技,2020,41(4):69−77.
[6] 梁靖,裴向军,何宇航,等. 四川九寨沟地震区芦苇海危岩崩塌成因机理分析[J]. 水利水电技术,2020,51(7):124−131.
[7] 徐桂涛. 九寨沟地震对九寨沟景区林地的损毁及其修复[J]. 中国林业经济,2018,152(5):94−95.
[8] 孙菱,戴强,申剑,等. 九寨沟地震对川金丝猴分布区的影响初探[J]. 普洱学院学报,2019,35(6):11−14.
[9] Lin WT, Chou WC, Lin CY, et al. Vegetation recover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at landslides caused by earthquake in Central Taiwan[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5, 210: 55−66. doi: 10.1016/j.foreco.2005.02.026
[10] 包维楷.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4):324−329. 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08.04.009
[11] 戴岚欣,许强,范宣梅,等.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及易发性评价初步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4):1151−1164.
[12] 闻学泽. 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千年破裂历史与2008年汶川、2013年芦山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J]. 地震学报,2018,40(3):255−267.
[13] 胡翔,白文科,董鑫. 四川省九寨沟县地震前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 生态学杂志,2020,39(3):969−978.
[14] 蹇代君,孙昊,郎介. “8·8”地震对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J]. 四川地质学报,2020,40(2):278−283. doi: 10.3969/j.issn.1006-0995.2020.02.022
[15]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doi: 10.3969/j.issn.2095-0845.2003.03.001
[16]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17] 马丹炜. 植物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02−109, 118−123, 271−328.
[18] 马丹炜. 植物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65−77.
[19] 李江,石佳,宗浩,等. 绵阳市湿地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特征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2):43−48.
[20] 李锡文.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1996,18(4):363−384.
[21] 秦仁昌.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J]. 植物分类学报,1978,16(3):1−20.
[22] 李婉瑜,宗浩,任煕,等. 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影响区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4):89−95.
[23] 刘少英, 章小平, 曾宗永.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