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9卷第1册:禾本科竹亚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2] 彭楷隆. 苦竹的栽培及综合利用[J]. 重庆林业科技, 2008(1):62-63.
[3] 洪维, 黄国峰, 窦可, 等. 梅县苦笋竹资源产业化开发探讨[J]. 广东林业科技, 2007, 23(2):109-111.
[4] 黄金通. 福建省顺昌县苦竹资源的开发研究[J]. 世界竹藤通讯, 2005(01):40-42.
[5] 黄萍. 苦笋高效丰产栽培技术[J]. 四川林业科技, 2013, 34(04):111-112.
[6] 母小青. 黔北苦竹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3):128-131.
[7] 应锦辉. 集约经营措施对苦竹林的改造效果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10):96, 116.
[8] 杜灵丽, 张迎辉, 陈礼光, 等. 不同无机肥处理对苦竹林笋产量的影响[J]. 福建林业, 2013(02):25-27.
[9] 荣俊冬, 张迎辉, 陈凌艳, 等. 施肥对苦竹笋养分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J]. 世界竹藤通讯, 2017, 15(02):1-3

, 9.
[10] 游德龙.立竹结构和施肥对笋用苦竹林笋生长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4):127-129.
[11] 方伟, 林新春, 洪平, 等. 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22(1):1-5.
[12] 高培军,郑郁善,陈礼光,等.苦竹地下竹鞭结构生长规律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 2003, 30(1):5-8.
[13] 林新春, 方伟, 李贤海,[J]. 苦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2004, 23(2):26-29.
[14] 申贵仓, 张旭东, 张雷, 等. 蜀南苦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汇能力估测[J]. 林业科学, 2013, 49(03):78-84.
[15] 郑容妹, 郑郁善, 丁闽锋, 等. 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 23(1):61-64.
[16] 赵荣儿. 马尾松苦竹混交林根系分布格局[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2):77-79.
[17] 高培军, 郑郁善, 陈礼光, 等. 苦竹地下竹鞭结构生长规律调查[J]. 福建林业科技, 2003, 30(1):5-8.
[18] 苏香玲, 王振锡. 海拔对毛竹生长和竹林结构的影响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4):96-100.
[19] 郑蓉, 陈开益, 郭志坚, 等. 不同海拔毛竹林生长与均匀度整齐度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02):236-239.